生命科学导论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21.23 KB
- 文档页数:2
【内容摘要】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带来伦理的较量,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价值偏离,并引发激烈冲突。
文章重点对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价值冲突的主要表现、特点和内在成因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力图寻求和揭示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在发展中追求的内在价值和新的平衡点。
【关键词】生命科技发展伦理价值冲突一、价值冲突的主要表现1.生殖干预技术遭遇伦理困惑。
一般意义上的生殖干预主要是利用生物医学技术在生命体诞生过程中对生殖各环节实施有目的行为影响,如人工授精、试管婴儿、设立精卵库、代孕技术、避孕技术等。
一方面,因为”这种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自然生殖规律,这种方式必然会引起人们关于生育模式的思维方式的改变。
另一方面,它还冲击人们传统的生育观念,给父母子女亲情的严格定义带来疑问,对”血缘“亲情关系定义直接构成挑战,还关系到各种社会权益保障问题,引发夫妻关系、夫妇的权利与义务、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等一系列的道德问题。
可见,生殖干预技术不仅有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且要以对传统观念的突破为前提。
2.”克隆技术“引发伦理价值的反思碰撞。
从克隆人体胚胎,然后到克隆人,克隆技术的不断突破,生命科技不得不面对社会价值的两难反思,引发科技与人性的深层次的争论。
就目前来看,世界宗教界、民间和政府大都不反对用于医疗治病的胚胎克隆,但绝大多数明确反对克隆人。
3.”安乐死“面对的生命伦理的质疑。
人没有选择生的权力,有没有选择死的自由呢?怎样面对安乐死不仅是一个医学话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人们从伦理、道德、法律等不同维度去思量。
4.器官移植掀起道德争论的波澜。
20世纪6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陆续开展了人类各种同种器官移植以来,移植数量逐年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后,移植学出现突破性进展,器官移植日益成为常规手术,器官移植无疑是医学上的一大进步,也为患病者带来了福音,但面对带来的伦理问题却经常难以给出合理答案。
一方面社会大力提倡遗体、器官捐赠的风气,以造福别人,但同时捐赠器官必须出于自愿,不得强迫,才是合理的手段。
《生命科学导论》姓名:学号:《生命科学导论》这主要涵盖的内容,非生命科学专业本科生学习《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意义作为一个理科生,《生命科学导论》这门课主要讲述的内容与高中所上的内容极为相似,可以说是我们高中所学习的一个延续,同样的介绍了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物的组成的元素、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免疫系统、基因工程、遗传与变异、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等等,这些对于我们并不陌生,是每个人都必须了解的常识。
如在生物的多样性中,通过了解丰富多彩的植物,来学习它们的药用价值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都是十分有帮助的。
同时我们学习它可以对我们自身了解进一步加深。
生命科学的本质就是研究生命现象,研究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紧急问题,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等。
所以,我们不能说不是本专业学了就没用,这种想法是十分肤浅的。
任何知识既然能流传下来,必然有它传下来的道理,学习它们能够拓宽我们的事业,也可以在我们今后研究我们的产品以原生态为主,将污染降到最小。
合理安排膳食现代人因为时间等各种原因,导致不能够合理安排日常饮食,而导致身体健康的缺损,这种做法是得不偿失大的。
通过学习了生命科学导论第二节课生物化学的组成,我从本质上了解组成人体不可缺少的元素。
如C、好、O、N是每个都不可少的,是常量元素,约占99.9%,还有碳、氢、氧、磷、硫、钙、钾、镁、钠、氯等10种还有必须的八种微量元素碘、锌、硒、铜、钼、铬、钴及铁微量元素含量尽管很少,但却是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微量元素摄入过多对人体也不利。
我们日常食物大体分为粮食类、肉类、豆类、蔬菜类、水果类。
常量元素一般都不缺,主要是微量元素的摄入。
本人从网上查了一下科学安排的合理膳食如下安排:(一)人每天应该摄入300—500克谷类食物,这主要为人体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是人体热能最主要的来源。
在食用谷类食物时,应注意粗细搭配,经常吃些粗粮、杂粮。
(二)人每天应食鸡蛋或鸭蛋1个(40—60克),鱼肉100—200克。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发展研究动物细胞融合是从细胞水平来改变动物细胞的遗传性,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疫苗等特定的生物制品,改良培育动物新品种,缩短动物的育种过程。
动物细胞融合的应用范围已广及生物学的各个分支学科,特别是在绘制人类基因图谱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虽然细胞杂交属于理论生物学范畴,但在实际应用方面也有重大突破。
在基础理论研究上,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对研究细胞分化、基因定位、肿瘤发生机制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应用方面,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在药物定向释放系统、细胞治疗以及抗肿瘤免疫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个人认为动物体细胞杂交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于基因定位和绘制人类基因图谱JP2 杂种细胞中某一染色体或其片段的存在与否与细胞的某一性状表达与否相联系,从而可以实现把基因定位于某一染色体或某一区段上。
1967年Weise和Green发现在人和鼠的融合细胞中,人的染色体优先丢失,并证明利用这一特点有可能对人染色体上的基因进行定位。
1970年Ruddle等开始系统地用融合细胞作为实验系统来绘制人类基因图。
人类基因图谱的完成,是医学上一场革命的开始,但这场革命的成功将需要更长的时间。
中国科学家承担了这个工程1%的工作量。
人类基因图谱的绘制完成,给即将广泛推行的全新基因医疗手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使人类向真正的“个性化医疗”时代又迈进一步。
2)用于生产树突状细胞抗肿瘤疫苗一般认为肿瘤细胞表面抗原不能诱导强的免疫应答反应,树突状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形成的树突状细胞疫苗能够有效地激发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无论是在动物研究还是在人体早期临床试验中都证明这是一种方便、安全、可行的方法。
并且由于融合细胞可以在体内存活,因此可以维持较长时期的免疫应答,有利于诱发机体产生有效的抗肿瘤免疫。
肿瘤抗原可以肽段或完整蛋白的形式与集散控制技术结合,或者将肿瘤抗原基因转化进集散控制技术中,使其内源性地表达抗原,这两种方法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均有效,但适于免疫的肿瘤抗原及其基因难以鉴定从而限制了其应用,有实验证明用这两种方法制备的肿瘤疫苗的免疫原性不及肿瘤细胞与树突状细胞直接融合的异核细胞,融合细胞保持了集散控制技术和肿瘤细胞的特性,并且能高效地将未知的肿瘤抗原提呈给免疫系统,今后肿瘤疫苗的研究工作将集中在疫苗的纯化上,以期用高度纯化的杂合细胞来激发更为有效和强烈的免疫应答反应,使得这种方法在临床应用中更为实际。
生物技术的领域及发展[摘要]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或生物组织、细胞及其他组成部分)的特性和功能,设计、构建具有预期性能的新物质或新品系,以及与工程原理相结合,加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综合性技术。
生物技术的显著应用不仅在健康行业,生物技术在其它产业中的研发投入也十分突出。
依靠生物技术,农业上用更少的土地生产更多的健康食品;制造业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节省能耗;工业可以利用再生资源生产原料,以保护环境。
在21世纪的第一年,科学家们完成了人类基因的测序。
这一成就对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将是难以估量的。
在探索人类基因的奥秘过程,发现一些新的药物,成为生物技术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生物酶技术;克隆技术;植物组织培养;引言: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学发展及其与相关学科交差融和的产物,其核心是以DNA重组技术为中心的基因工程,还包括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细胞工程及生物制品等领域。
生物技术,可视为一种运用生物体来制造产品的科学与技术,虽然生物技术这项专有名词是在七十年代才开始正式出现,但生物技术应用却可追溯至远古时代。
例如,神农氏尝百草是中国历史上利用植物在医药应用上的最早记载,足见生物技术观念与应用早已存在人类日常生活之中。
另一方面,在生物技术上,通过对高产、优质、抗逆的动植物新品种,新型药物、疫苗和基因治疗,蛋白质工程三大主题的研究开发,以增产粮食为战略重点和发展生物技术药物产业为突破口,为生物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在遗传工程农作物的培育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一、现代生物技术概论21世纪的带头学科是什么?很多人看好生命科学。
显然,生命科学在农业、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健康长寿以及维护地球生态平衡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而这一切的实现是与生物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开始于20世纪最后1/4时间里的生命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结合产生了真正具有全局意义、具有震撼力量的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前提下,开始追求从饮食中吃出健康,即所谓的食疗。
而食疗,无非就是通过饮食起到治病的效果,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
也就是通过中药里的食物,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其实,食物和中药的界限并不是特别清楚。
中药大都属于植物和动物,而可供人类饮食的食物,恰好又是植物和动物,比如橘子、粳米、赤小豆、龙眼肉、山楂、乌梅、核桃、杏仁、饴糖、花椒、小茴香、桂皮、砂仁、南瓜子、蜂蜜等等,所以,人们称这为“药食同源”。
食疗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中国人希望通过饮食达到预防疾病甚至是治疗疾病的效果。
现在的人通过食疗减肥、护肤、护发等。
五谷杂粮,有益于人类而无害于身体,所以性“中”,离得近些就是偏凉,偏热,离得远些,就是“寒”与“热”了。
“热”了就得用“凉”药,但如果不是“热”得很厉害,就可以用偏“凉”的食物调理达到治疗的效果,比如绿豆等,既美味可口又能调理身体治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亚健康的人群比例已达到70%,这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敲响了警钟。
但西医并没有调理身体的方法,所以人们把目光转向了中医,这也造成了中国食疗市场的混杂,各种“专家”误导群众,把食疗的作用无限放大,甚至出现了“食疗包治百病”的谬论。
所以,我们有必要自行了解真正的食疗。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那些中药里的食物。
韭菜最常见的韭菜,又名起阳草,为百合科草本植物韭菜的茎叶,在我国多数地区均有栽培,古书史书《夏小正》中有“正月囿(菜园)有韭”的记述。
韭菜既可调味,又可凉拌、做饺子馅,是茶楼酒家菜谱上的知名佳肴。
而韭菜不仅仅是因为其美味而得到青睐,它的营养价值极高,含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胡萝卜素、苷类、纤维素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还含硫化物和挥发油等。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韭菜含丰富的纤维素,能加快食物在胃肠的蠕动,加速排便,着对于习惯性便秘最有利,也可预防结肠癌、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
生命科学导论结课论文《人类基因技术及其伦理》作者:***学号:**********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动物医学141班摘要: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是人类科学史发展过程中一次伟大的创举,它是从分子水平上直接探索人类自身奥秘的伟大科学工程,是人类认识自我、追求健康、战胜疾病最为重要的科学研究行为。
基因及基因工程的发展应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伦理道德、法律、社会等问题。
关键词: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工程、伦理道德问题正文:在人体生命科学探索的历史中,没有比“基因"二字更具有震撼力了。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对基因一直采取拒绝承认的态度。
直到70年代,经过科学家的努力,“基因"二字才被写进了科教书。
现在“基因”已经被世界各国接受.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一般指位于染色体上编码一个特定功能产物(如蛋白质或RNA分子等)的一段核苷酸序列.人们对基因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分子遗传学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双螺旋结构以后,人们才真正认识了基因的本质,即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研究结果还表明,每条染色体只含有1~2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每个基因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
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序列)不同,不同的基因就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基因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忠实地复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二是能够“突变”,突变绝大多数会导致疾病,而另外的一小部分是非致病突变。
这两大特点正是遗传和变异的发生基础。
人类研究基因主要应用于基因工程。
所谓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是指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的复杂技术。
是将外源基因通过体外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胞内,使这个基因能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表达的操作。
基因工程对人类最大的好处可能就是其应用于医学了,我们知道基因作为机体内的遗传单位,不仅可以决定我们的相貌、高矮,而且它的异常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各种疾病的出现.目前我们还无法对人类受损的基因进行修复,但我们可以利用正常的人类基因在其他生物体内进行表达,生产出我们所需的激素或是蛋白质等物质,来治疗那些不能自身合成此类物质的病人。
生命科学概论论文(优秀3篇)【摘要】在人类的历史上,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计算机水平的每一次提升都会带给社会巨大的推动。
虽然我们一直在努力,希望计算机的性能越来越强,但是现在的计算机的一些技术已经达到了极限,不可能再提高了。
所以,寻找另一个提高的方向已十分必要。
现在,生物计算机理论的提出和诞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的希望。
如果有朝一日生物计算机能够普及,那这将会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关键词】生物计算机DNA神经元芯片【正文】一、计算机的发展自冯·诺依曼设计的EDVAC计算机始,直到今天我们用芯片制作的多媒体计算机为止,电脑一代又一代,都没能够跳出“诺依曼机”的体系结构。
冯·诺依曼为现代计算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但是,随着生物计算机、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计算机的发展,“诺依曼机”一统天下的格局已经被打破。
【2】二、生物计算机的诞生1994年,一位加州科学家首次使用试管中的DNA来解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从而产生了利用DNA来储存和处理信息的创意。
这一创意也为计算机带来了新的课题与发展方向。
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仿生学同样可以应用到计算机领域中。
通过对生物组织体的研究,发现组织体是由无数的细胞组成,细胞由水、盐、蛋白质和核酸等有机物组成。
而有些有机物中的蛋白质分子像开关一样,具有开与关的功能。
因此,人类可以利用遗传工程技术,仿制出这种蛋白质分子,用来作为元件制成计算机,科学家把这种计算机叫做生物计算机。
【3】计算机工业在近几十年内飞速发展,然而目前,晶体管的密度已经达到当前所用技术的理论极限。
所以,人们在不断地寻找新的计算机结构。
另外,人们在研究人工智能的同时,借鉴生物界的各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提出了一些生物计算机的模型,部分模型已经解决了一些经典计算机难以解决的问题。
【4】三、生物计算机的优良特性生物计算机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类:生物分子或超分子芯片;自动机模型;仿生算法;生物化学反应算法。
摘要:经过半个学期的对学修课程《生命科学导论》的学习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掌握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解开人们一直关注、观察、研究的奇妙生命现象。
生命科学是一门博大精深而又复杂烦琐的学科, 从对生命科学的学科分类就可以见得, 但它学习过程却非常有趣。
在选修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分别对基因工程、克隆、免疫、神经系统、蛋白质、核酸、生态环境、进化论等生命科学研究的领域进行初步的学习。
其中我对克隆技术,试管婴儿技术以及艾滋病方面的相关学习映像最深。
关键词:克隆技术、试管婴儿技术、艾滋病、伦理、道德、危害正文:一、克隆技术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译,简单讲就是一种人工诱导的无性繁殖方式。
但克隆与无性繁殖是不同的。
无性繁殖是指不经过雌雄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只由一个生物体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常见的有孢子生殖、出芽生殖和分裂生殖。
由植物的根、茎、叶等经过压条、扦插或嫁接等方式产生新个体也叫无性繁殖。
绵羊、猴子和牛等动物没有人工操作是不能进行无性繁殖的。
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植物的繁殖过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
其次,克隆技术有其相应的发展过程和多方面的发展方向。
克隆技术的设想是由德国胚胎学家于1938年首次提出的,1952年,科学家首先用青蛙开展克隆实验,之后不断有人利用各种动物进行克隆技术研究。
由于该项技术几乎没有取得进展,研究工作在80年代初期一度进入低谷。
后来,有人用哺乳动物胚胎细胞进行克隆取得成功。
1996年7月5日,英国科学家伊恩·维尔穆特博士用成年羊体细胞克隆出一只活产羊,给克隆技术研究带来了重大突破,它突破了以往只能用胚胎细胞进行动物克隆的技术难关,首次实现了用体细胞进行动物克隆的目标,实现了更高意义上的动物复制。
研究克隆技术的目标是找到更好的办法改变家畜的基因构成,培育出成群的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可能需要的更好的食品或任何化学物质的动物。
1997年2月,绵羊“多利”诞生的消息披露,立即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这头由英国生物学家通过克隆技术培育的克隆绵羊,意味着人类可以利用动物身上的一个体细胞,产生出与这个动物完全相同的生命体,打破了千古不变的自然规律。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生命科学导论论文题目: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12级中药学保健食品关钦一导言:转基因技术从它诞生之日起,对它的争议就从未停止过,但转基因技术仍然迅猛地发展起来,并成为世界上应用最快的作物新技术。
与此同时,颇有争议的转基因食品也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摆上了老百姓的餐桌,然而转基因技术所创造出巨大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已是不争的事实,对于转基因食品我们应该拒绝它呢还是要接受它?下面我来分析一下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
1、稍有点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最基本单位,记录着生物生殖繁衍的遗传信息。
通过修改基因能改变一个有机体的部分或全部特征。
转基因食品就是移动动植物的基因并加以改变,制造出具备新特征的食品种类。
譬如利用生物技术将某些动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上去,通过改造生物的遗传组织,使其出现原物种原来并不具备的特征,这些转变可以按照人类所需要的目标来完成。
举这样的例子来加以说明:人们可以用鲜鱼的基因帮助西红柿、草莓等普通植物来抵御寒冷;把某些细菌的基因接入玉米、大豆的植株中,就可以更好地保护它们不受害虫的侵袭。
而以这些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2、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世界卫生组织早有认定。
2002 年10 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份名为《关于转基因食品的20 个问题》。
但转基因食品是从实验室中走出来的,是人工制造出来的。
在讲究自然、生态、健康消费热消的今天,转基因食品被不少人视为“异类”,把它打入“冷宫”,可以说,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倍受人们的质疑。
根据国际通行的生物安全评价办法,按照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动植物、微生态和生态环境的危害程度,农业转基因生物可分为4 个等级。
即安全等级Ⅰ(尚不存在危险);安全等级Ⅱ(具有低度危险);安全等级Ⅲ(具有中度危险)安全等级Ⅳ(具有高度危险)。
我国政府对转基因食品的上市态度慎重。
2001 年6 月,国家发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专门对转基因食品的生产、销售进行了严格的规范。
生命科学概论论文(精选9篇)生命科学的论文篇一一、迷你实验,—简易探究,训练科学技能迷你实验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在中译本中均置于旁栏,每个迷你实验仅由实验过程和分析两部分组成,展现了实验的核心内容,可在实验室或者家庭中完成,简单易行,侧重于从训练学生的科学技能角度强化补充概念,贴近学生的生活。
相对导航实验而言,迷你实验的实验过程和分析更加具备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很明显,迷你实验也是作为一种科学方法的线索来体现的。
迷你实验大多以模拟动手操作的实验为主。
迷你实验在全套5本教材中共有52个,是几类实验设置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大致可分为模型建构型、技能探究型、知识运用型。
例如,在《生命科学人体》这一册中共有迷你实验14个,涵盖了上述3种不同的类型。
在模型建构型迷你实验中,有图表绘制类(如绘制激素水平图,将一段时间内的激素水平数据转变为曲线图);有模拟类(如模拟小肠内的吸收过程、模拟疤的形成、模拟肾的功能)。
在“确定繁殖速度”这一迷你实验中,利用硬币来模拟细菌的分裂,并且要求将数据绘制成图表。
这个实验基本上可以说是人教版教材高中生物“探究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这一探究实验的模拟版本,但操作更简单,结论更直观。
在技能探究型迷你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感受、体验等得出有关结论,从而训练并提高学生相关的探究技能,特别是训练学生与整个探究过程相关的其中一技能,如“比较食物的脂肪含量”这一迷你实验,将3份不同的食物依次放在牛皮纸包装袋上,放置30min后移走食物,观察牛皮纸上的油腻印迹和湿的印迹来比较不同食物中脂肪的含量。
二、实验室,—完整实验,强调科学方法运用相比于导航实验设计和迷你实验而言,“实验室”在教材目录中已经呈现,这充分显示了“实验室”在美国生物教材中的重要性,同样,“实验室”在实验整个的设计流程上显得正规而完整,一般有“现实世界的问题”、“实验过程”、“结论和运用”等。
根据不同的目的,有的实验还有“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分析数据”等实验过程。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
题目: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
导言:转基因技术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进化论衍生来的分子生物学。
基因片段的来源可以是提取特定生物体基因组中所需要的目的基因,也可以是人工合成指定序列的DNA片段。
DNA 片段被转入特定生物中,与其本身的基因组进行重组,再从重组体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具有稳定表现特定的遗传性状的个体。
该技术可以使重组生物增加人们所期望的新性状,培育出新品种。
在如今这个转基因优势应用于转基因危害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的时刻,似乎判别转基因食品的利弊就更加直观与重要了
1.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最基本单位,记录着生物生殖繁衍的遗传信息。
通过修改基因能改变一个有机体的部分或全部特征。
转基因过程按照途径可分为人工转基因和自然转基因,按照对象可分为植物转基因技术、动物转基因技术和微生物基因重组技术。
转基因食品就是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比如转基因食品——土豆它能缩短作物开发的时间,摆脱四季供应,打破物种界限,不断培植新物种,生产出有利于人类健康的食品。
而转基因食品——抗虫和推迟成熟的转基因西红柿,由于其抗虫能力的提高和成熟期的延长,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和对其依赖性,减少了环境污染,减少了运输损坏量,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2、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世界卫生组织早有认定。
2002 年10 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
份名为《关于转基因食品的20 个问题》。
但转基因食品是从实验室中走出来的,是人工制造出来的。
在讲究自然、生态、健康消费热消的今天,转基因食品被不少人视为“异类”,把它打入“冷宫”,可以说,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倍受人们的质疑。
根据国际通行的生物安全评价办法,按照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动植物、微生态和生态环境的危害程度,农业转基因生物可分为4 个等级。
即安全等级Ⅰ(尚不存在危险);安全等级Ⅱ(具有低度危险);安全等级Ⅲ(具有中度危险)安全等级Ⅳ(具有高度危险)。
我国政府对转基因食品的上市态度慎重。
2001 年6 月,国家发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专门对转基因食品的生产、销售进行了严格的规范。
对此,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都出台实施了相类似的政策。
民意测验显示,目前美国60%以上的加工食品都是以转基因农作物为原料。
美国公众接受转基因食品的程度也最高, 民意测验显示, 大多数美国人接受并采用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的粮食和食品。
66%的法国人认为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害, 在英国也只有14% 的人接受转基因食品,大多数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仍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转基因食品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而不愿食用转基因食品。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来,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确实是有待完善了。
例如据英国媒体报道,早前英国一位研究人员在电视节目中公布了他的实验成果:用转基因马铃薯饲养大鼠,引起了大鼠器官的生长异常,体重减轻,免疫系统遭到破坏。
这件事情,虽然后来被英国皇家学会组织的专门评审中定调为共有6 项缺陷,但仍然引起了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怀疑。
那么转基因食品是利还是弊呢?我们究竟应不应该吃转基因食物呢?
其实仔细观察如今的科学研究就可管中窥豹,浅显到海南粮食基地的秘密开发,抗虫棉、矮牵牛花、抗病毒甜椒、抗病毒蕃茄和延熟蕃茄等农作物的出现与运用。
深入到1998年全球转基因植物种植面积仅2780hm2到短短一年后1999年全球转基因植物种植总面积达4000hm2的改变。
这些都是国家和世界在推动着转基因的发展
据统计,到1999年初,美国农业部已经批准生产的转基因农作物有七大类35种,其
中晚熟西红柿5种,耐除莠剂的大豆2种,增加月桂酸脂的油菜籽1种,抗虫马铃薯2种,抗虫和抗除莠剂的玉米6种,抗病番木瓜2种。
仅仅这两种番木瓜,就挽救了美国夏威夷番木瓜产业。
中国已批准商业化生产4 项,其中包括北京大学培育的转基因抗黄瓜花叶病毒(CMV)的番茄“8805R”、抗黄瓜花叶病毒(CMV)的甜椒“双丰R”。
这是转基因食物对国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猪、牛等胰岛素、干扰素、生长素基因克隆人微生物,“工程菌”推入市场,开创了微生物生产高等动物基因产物的新途径。
截至2013年,基因工程已能将许多酶、蛋白质、氨基酸和香精以及其他多种物质的基因克隆入合适的微生物宿主细胞中,利用细菌的快速繁殖来大量生产,这使得人们对于自然界“微量”产品的依赖性有所下降。
甚至是对全人类做出的贡献。
反观它的弊端它有可能会使营养素下降或造成体内营养素紊乱,人为改变了蛋白质组成的食物是否被能人体有效地吸收利用。
有人认为,导致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关键因素是外源基因的导入位点和外源蛋白质的表达。
由于外源基因的来源、导入位点的不同,以及具有随机性,极有可能产生基因缺失、错码等突变,使所表达的蛋白质产物的性状、数量及部位与期望值不符。
- 食用了转基因玉米的猪,在美国中西部农场出现假孕或不育;
- 食用了转基因玉米饲料的母牛,在德国实验农场非正常死亡;
- 使用转基因饲料的鸡的死亡率比使用自然饲料的死亡率高出两倍;
- 英国市场出现转基因大豆食品后,居民的过敏症上升了50%,巴西出现同样状况;
- 被长期认为“安全”的转基因玉米,其效果并非如推广者说的那么理想,例如,菲律宾食用者出现了皮肤、小肠和呼吸系统的异常反应;
但无论如何这些弊端只能证明我们的转基因技术还不够完善,并不能阻止我们继续探索转基因的道路,而当有一天,我们真正掌握了转基因技术,我相信转基因食品的如今的诸多弊端也会随之消散,综上所述,就让我们秉持着专研科研的态度,在转基因的道路上走下去吧,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终究会创造出没有争议的完美的转基因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