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及实践通道(一)
- 格式:docx
- 大小:18.93 KB
- 文档页数:3
大学教育中的创业教育与实践指导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和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教育中的创业教育与实践指导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学生,使他们具备在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应对挑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大学创业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和实践指导方法,以及创业教育对大学生未来的影响。
二、创业教育的理念与目标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风险意识、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创业心态和创业素质。
其目标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掌握创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动机,以及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
三、创业教育的内容1.创业理论知识:包括创业概念、创业者素质、创业过程、商业模式、市场分析等基本理论。
2.创新思维培养:通过案例分析、讲座、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发现和把握市场机遇。
3.风险意识教育: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中的风险和挑战,学会应对风险和危机管理。
4.团队协作与领导力:教授学生如何建立有效的团队,发挥团队成员的优势,提高领导力和执行力。
5.实践操作指导:提供实习、实践项目、创业大赛等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锻炼创业能力。
四、实践指导方法1.课程设计:将理论课程与实践项目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应用创业知识。
2.导师制度:为每个学生配备专业导师,提供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的问题。
3.实习机会:与相关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企业运营和管理。
4.创业大赛:举办创业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创业成果,获得业界认可。
5.社区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业论坛、研讨会等活动,拓宽视野,与同行交流经验。
五、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大学创业教育与实践指导,大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创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提高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动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竞争力。
具体而言,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培养他们的风险意识和危机管理能力,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在当前社会的创业浪潮中,创业已经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成为了大学生们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创业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其实,大学生创业教育早已被注入了各种理论与实践,下面将为您介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一、理论1.创业教育的核心思想创业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学生独立创新、主动学习并具有实践能力的创业人才,这种创业人才不仅拥有技术和市场嗅觉,而且具有创业精神,这是创业教育的核心思想。
2.创业教育的特点创业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实践,贴近社会,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引导学生走向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道路。
3.创业教育的目的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创业型人才,让学生具有创业意识、企业家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拥有自我创造机会,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实践1.创业营创业营是一种集合了商业模拟、商业考察、实习等多种实践活动的创业培训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和能力。
学生在创业营中可以组队创业、商业模拟、商业投资等,其中需要学生做出商业计划书、商业模拟中的投资决策、实践中的企业经营策略等方面的决策。
2.创业孵化器创业孵化器以帮助初创企业为主,提供经济支持和服务,在法律、财务、技术、市场、管理等各方面提供培训和指导。
学生在创业孵化器中可以得到实际的创业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
3.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了解社会生活状况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发现社会的问题,从而发掘商机,切身感受到创业的艰辛与挫折,同时也可以学习优秀社会企业家的成功经验以及战略思维的奥妙和方法。
三、结论通过理论和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门重要的教育形式,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为学生提供实际创业经验,为创业做好准备,这是大学生求职就业之外很重要的一条发展路径。
论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引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造力和创业精神的关键手段之一,对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探讨和实践案例两个方面,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实践中有效地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创新教育理论和创业教育理论两个方面。
1. 创新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理论认为,创新能力是21世纪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通过创新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创新教育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为其未来创业奠定基础。
2. 创业教育理论创业教育理论认为,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提高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成功率。
创业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脱颖而出。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案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案例主要包括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孵化基地两个方面。
1. 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践途径。
通过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生可以在实际项目中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让他们从思维到实践全方位地体验创业过程,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2. 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孵化基地是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支持和服务的机构。
通过创业孵化基地,学生可以得到创业项目的指导和资源支持,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例如,学校可以建立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创业计划辅导和创业资金支持等服务,帮助他们实现创业梦想。
三、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策略为了有效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和措施。
1.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校应该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包括改革课程设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方面。
新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诠释与实践路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高校创业教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新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诠释及实践路径需要在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创业教育的理论诠释创业教育是指高校针对学生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和创造精神,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具备独立创业的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
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创新创业理论、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创新创业政策理论。
创新创业理论是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之一,它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运用创新技术和创新产业,创造新产品、新市场和新经济增长点的一种理论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主要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理论,它主要是研究如何培养和引导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意识。
创新创业政策理论主要研究政策对创新创业的影响和作用,以及政策在创业教育中的应用和实施。
二、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1. 建立创业教育体系。
高校应该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构建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
课程设置上应包含创业基础知识、创业案例分析、创业管理、创业融资等内容。
教材编写上应注重实际案例和经验分享,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
教学方法上应采用案例教学、团队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动手能力。
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创业教育不仅仅是理论教学,更需要进行实践教学。
高校应该与社会各界合作,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机会和条件。
可以引入外部导师,提供专业的创业指导;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创业企业,了解实际的创业环境;可以组织创业比赛,培养学生的创业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而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是创业意识。
高校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引导学生树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可以通过创业教育活动、创业导师的指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意意识。
新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诠释与实践路径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不仅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也是紧跟时代发展、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手段。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新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实现该目标的路径。
1. 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新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创新创业精神是一种能够在特定背景下对资源进行创新配置的能力和思维方式,也是21世纪人才要具备的能力之一。
因此,新时代高校创业教育需要强调创新创业的基本元素,如创意、机会识别、商业模式等,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2. 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除了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外,新时代高校创业教育还需要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方面作出努力。
这需要高校创业教育提供学生实践机会,帮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和创业风险,并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执行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等创业技能。
3. 高校的社会责任高校教育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发展,还涉及到高校的社会责任。
高校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之一,应该在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能力中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促进创新、创业和就业的协调发展,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1. 建立创新创业专业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高校应该设置创新创业专业课程。
该课程可以包括市场调研、商业计划书编写、创业融资、创业团队管理、创业法律知识等方面,涵盖创业各个方面的知识。
2.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高校应该通过科技创新活动来激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
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创新设计比赛和创业计划比赛,为他们提供展示和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在项目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3. 提供创业孵化服务高校可以提供孵化服务,帮助学生将他们的创业想法转化为实际的商业行动。
通过提供实物、场地、技术、资金等孵化服务,高校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创业基础,提高创业成功的几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良好途径,也是培养人才、推动学校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有效手段。
本文将围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展开探讨。
第一部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创新理论、创业理论和教育理论三个方面。
首先,创新理论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支撑,它强调的是积极的、主动的创新行为。
创新的本质是改革和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次,创业理论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它涉及到企业家精神、创业过程以及创业风险等方面的内容。
创业者不仅要有创新思维,还需要敢于冒险和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
再次,教育理论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它关注的是教育过程中的学习、培养和发展。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教育者需要结合创新和创业理论,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第二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创新实践平台三方面。
首先,教学内容的创新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创新创业课程中,鼓励学生进行项目实践、团队合作和市场调研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巧。
其次,课程设置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环节,要依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合理的设置。
通过设置创新创业导论、创业管理和科技创新等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
再次,创新实践平台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支撑,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和条件。
建设创新创业实验室、创新创业基地和创业孵化器等平台,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第三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主要表现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和社会的认可与赞许两个方面。
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新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诠释与实践路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
新时代高校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能力和素质,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下面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来论述新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意义和路径。
新时代高校创业教育在理论上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指导,使其能够深入理解创业的本质、创新的重要性和创业的动力。
新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理论的诠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理论,即将创业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中,通过教学的方式传授创业知识、方法和技巧。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基础。
二是实践理论,即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校可以组织创业实训、创业实践和创业比赛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创业过程,锻炼创业的能力和素质。
三是导师理论,即通过外界导师的引领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实践创业知识。
导师可以是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企业家、行业专家或者是高校教师等。
他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业方面的指导和支持,促进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
新时代高校创业教育在实践上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课程设置方面,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合理设计创业教育的课程。
课程内容可以包括创业思维培养、创意与创新、市场分析、商业模式设计等。
二是实训机制方面,高校可以建立创业实训基地或者创业孵化器,提供实际的创业环境和资源,让学生能够真实地参与到创业实践中。
可以邀请企业家、导师等参与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支持。
三是创业教育平台方面,高校可以建立创业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创业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平台可以包括创业导师库、创业项目库、创业资金库等,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服务和支持。
新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诠释与实践路径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培养出具备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一直被视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首先需要将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环节。
而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需要通过实践去应用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因此,大学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引入实例分析、案例讨论、团队项目等实践性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例如,在传授市场营销理论时,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市场调研或组织销售活动,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
二、产学研结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还可以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来实现。
产学研结合是指将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参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一方面,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由企业提供实际项目和资源支持,学校为学生提供相关理论知识和指导。
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与科研机构合作,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学生可以在实际项目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科研成果。
三、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是一个重要举措。
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创新创业环境,为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和资源支持。
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可以与学校合作建设,提供创新创业的孵化服务,包括场地设施、资源共享和导师指导等。
通过在实践基地中的创新创业活动,学生可以真实地感受到创业的过程和挑战,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开展创新创业竞赛和讲座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还可以通过开展创新创业竞赛和讲座活动来实现。
创新创业竞赛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创新的舞台,让学生通过参与竞赛来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新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诠释与实践路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升级,创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备受瞩目的话题。
作为培养未来社会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高校创业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针对新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诠释与实践路径,本文将从理论诠释、实践路径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理论诠释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诠释需要从学科交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高校创业教育应当是一种学科交叉的教育。
在当前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已经成为创新创业的重要动力。
高校创业教育应当以跨学科合作和创新为导向,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高校创业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业并不仅仅是创业项目的开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高校应当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勇于尝试,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人才。
高校创业教育也需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创业实践能力,能够将创新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在实践中成长和锻炼。
高校应当通过开设创业实践课程、创业项目实训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技能和经验。
二、实践路径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和创业指导服务三个方面。
高校应当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推动创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创业教育应当贯穿于整个学生学业生涯中,通过创新创业导论、创业管理、创业案例分析等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创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高校应当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实训基地既可以是校内的创业孵化基地,也可以是与企业合作的创业实践基地,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实训基地的创业项目,锻炼实践能力,获取实际操作经验。
高校也需要加强创业指导服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辅导和支持。
创业指导服务不仅包括对创业项目的指导,还包括创业政策咨询、创业项目评估等全方位的支持,帮助学生从创业想法到项目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得到专业指导和帮助。
新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诠释与实践路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创业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创业来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
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创业教育也逐渐受到了重视。
新时代下的高校创业教育应该如何进行理论诠释和实践路径的探索呢?本文将从理论层面入手,探讨新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诠释,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相应的路径建议。
1. 创新精神培养新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创新精神培养。
创新精神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高校应该通过课程设置、校企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不仅限于产品或技术上的创新,还包括组织管理、营销策略等方面的创新。
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践能力培养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实践能力培养。
创业不仅需要创新意识,还需要实践能力。
高校应该通过实践课程、实习实训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以致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风险意识培养除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诠释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
创业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学生需要学会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这些风险。
高校应该通过案例教学、课程设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让他们在创业过程中能够冷静应对各种风险。
1.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创新针对新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高校应该从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
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可以开设创新创业导论、创业管理、创业融资等相关课程,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创业知识。
在教学方法上,高校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团队项目、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创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2. 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是新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实践路径之一。
高校应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搭建学生创业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可以在实际的创业环境中学习和实践。
高校还可以邀请企业家来校进行讲座、交流等活动,让学生能够了解创业的真实情况,激发创业的兴趣。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及实践通道(一)
摘要:创业教育的概念有代写论文广义与狭义之分,在有确定对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中,应当以广义创业教育的理念为指导,从塑造大学生的开创个性的角度,理解和把握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通道是教育改革的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树立通识教育观念,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才能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基本理念;实践通道
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三点:第一,人口多、大学毕业生多,造成就业难。
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14万,而2005年达到了338万,是2001年的3倍。
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总人数将达到413万,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如此庞大的就业大军将何去何从?〔1〕第二,整个社会的创业能力低,导致新兴产业少,进而难以创造新的工作岗位。
第三,自古以来的就业型教育观念,消融了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教育思想,其实都不讲读书如何创业,而是宣扬读书如何能谋得高官厚禄。
因此,转变传统的就业型教育观念,对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不仅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需要,而且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
创业教育,英语文为enterpriseeducation,又称“第三本教育护照”。
1991年创业教育国际会议的东京会议报告《通过教育开发创业能力》中指
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也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会和管理技能”。
1.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与时俱进的一种发展
从宏观看,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是对创新教育与时俱进的一种发展,是大创新教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如果我们的思路只停留在提出创造性设想上而不考虑去实施,那是培养不出具有创业精神与创业素质(创业技能、创业人格)的未来企业家的。
因此,创业教育应当是创新教育由侧重创新理念培养向侧重创新实践培养的转移和发展,是对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提升和完善。
2.大学生创业教育应使大学生尽快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
从微观看,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以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使较多的毕业生成为职业岗位创造者为基本目标的教育。
其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了解就业形势,了解劳动力市场现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信、自主的创业精神;指导学生积累创业知识,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高自主创业能力;向学生提供各种创业信息,帮助学生选择创业方向,作好创业准备。
3.大学生创业教育可增强大学生对未来世界的适应性
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生未来走上独立创业或自谋生计的道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里,将创业精神和能力迁移到各项工作与活动中去,使其在发展的道路上更有远见、魄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对未来世界的适应性。
因此,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是指以开发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为目的,培养未来企业家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
〔3〕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通道
1.实行以综合化知识为主的通识教育
根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大学生创业教育必须构建从培养目标、人才素质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实践性教学活动等诸方面全面融合的一体化教育新体系,即树立综合化知识的文化教育观念,实现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教育向以综合化知识为主的通识教育转变,使学生形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成为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为此,大学需要开展三个方面的改革:一是学科专业结构综合化改革;二是专业口径拓宽的改革:三是课程综合化改革。
这三个方面的改革须在四个层面进行:放宽专业口径,建设学科型、跨学科型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鼓励与引导学生选学“辅修专业”课程,文理结合、理工结合、人文理工结合;鼓励学生攻读双学位课程,早成才,快成才,成好才;跨专业攻读研究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