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着石头过河所包含的认识论观点
- 格式:docx
- 大小:12.54 KB
- 文档页数:1
当前话题管理“摸着石头过河论”新解时间:2012-10-22 13:21:13 用户:水深水浅专业度:10743人气数:572 评论数:2 收藏数:2转发到:更多>>“摸着石头过河”的比喻意义是指办事谨慎,边干边摸索经验。
创新管理模式与体制改革,由于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参考与借鉴,那么就需要边过河,边摸石头。
能够摸得到石头,那么证明此处河水浅;不能够摸到石头,有可能水很深,使管理者的手够不着石头,还有可能是这段河水处,根本就没有石头可以摸。
过河的管理者,分为三种。
一种是在河边观望着,口里说着要过河,就是不肯挪动身体,迈出一步;二种是已经走到河中一半,或者三分之一处,就不肯再走了,害怕水深,怕被淹死;三种是成功过河的人,水浅的地方就摸着石头,水深的地方就游过去,或者想别的办法过河。
过河要考虑三种因素。
首先的要考虑的因素是要不要过河的问题,由谁率先过河的问题。
如果用在变革管理方面,那就是要不要变革的问题,是谁来领导变革的问题。
其次要考虑的因素是河水深浅的问题。
如果用在管理方面,那就是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与大小程度。
最后要考虑的因素是用什么方法过河的问题。
如果用在管理方面,就是战略与战术的问题。
要不要过河,这跟领导者的思想观念是相联系的。
有的领导者与管理者,天天说着要怎么怎么样做,但就是说一套,做一套;有的干脆只说不做。
企业要解决的问题,还是一直摆在那里,就是没有人去改变一下。
有时雷声大,雨点小。
有时只打雷,不下雨。
所以,要过河,是要下定决心,排除万难的。
要就不过河。
如果真的要过河,那么就必须言行一致,坚决过河。
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万丈深渊,都要以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的信念过河。
没有这种决心,那么永远只停留在想过河的思想与语言上,而没有行动,过河只是海市蜃楼。
说得很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要不要过河,是过河的前奏。
只有远见卓识的人与勇敢者,才能过河。
过河,要不就是领导身先士卒,作为榜样,率领众人过河;要不就是员工们有人敢先过河,而领导站在河边怕湿脚,远远望着员工们过河;要不就是领导与员工们一起携手,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共同过河。
摸着石头过河体现的哲学原理“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听上去有点儿简单,但里面的哲学可不少呢!想象一下,在大河边,你得过河,但水流汹涌,眼前又没有桥。
怎么办呢?你就得弯腰捡石头,看看哪块稳当,先试试,踩上去。
如果没事儿,继续往前走;要是滑倒了,嘿,那就赶紧再找个别的石头。
听着是不是有点儿像我们生活中的处境?每个人都在这条大河里摸索着,生怕一不小心就掉进水里。
生活就像过河,有时候你根本不知道前面会有什么。
要么有石头,要么就是深水区。
不过,你不去试试,怎么知道哪块石头稳,哪块不靠谱?这就像我们每天的决定,今天吃什么、去哪玩,甚至是工作上的选择,都是在“摸石头”。
有时候觉得特别对,结果一到河中心,才发现脚下的石头原来是个假象,唉,心里那个懊恼啊!但这就是生活嘛,难免会摔一跤。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朋友,他总是特别谨慎。
每次出去都要计划得天衣无缝,生怕出点儿差错。
结果有一天,他计划了一个完美的假期,却因为下雨而泡汤。
你说,计划再完美,遇上天公不作美,那也没办法。
反而我那个比较随性、爱“摸石头”的朋友,每次都能找到一些小惊喜。
虽然也有时候碰到坑,但总能笑着过去,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人生就是这样,经历了才知道,所有的尝试都不白费。
“摸着石头过河”这理念还教会我们一个重要的事:灵活应变。
生活中的事情,没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就像那块石头,今天踩上去觉得很稳,明天也许就滑了。
这时候,你得赶紧调整,学会适应。
说实话,有时候也挺累的,脑袋里七上八下,心里也忐忑,但回头一看,那些经历其实都是成长的滋养。
再说说这些石头,有的看上去很大,感觉能扛起一片天,结果踩上去却像是泡沫一样;而有的石头,看着小得可怜,结果站上去竟然稳得吓人。
这就像那些人,有些人看上去光鲜亮丽,背后却是一堆故事;而有的人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可能身上藏着的却是金光闪闪的宝藏。
这种意外的发现,让我们在摸索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还记得小时候,那时候特别喜欢玩水。
摸着石头过河所包含的认识论观点一、摸着石头过河的一层含义:1、因为河水可能较浑浊,看不到脚下的情况,不知深浅,如果可以摸着石头,顺着石头慢慢走,就不会有事,比喻对不熟悉的事物,我们要在慢慢探索中取得经验,从而找出解决办法。
为什么要摸着石头过河?因为过河的其他方式都没有了。
例如在工业落后国力积弱的旧中国,外国列强掌握着先进的工业技术,他们只会高价销售他们制造出来的产品给发展中的国家,从来落后就是要挨打的,处处受到限制的,外国实施技术封锁,甚至留学生也不准许回国,新中国成立后工业技术逐步发展,但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发展到很高的程度,也只能是一边探索一边前进。
从认识论上来理解,过河的动作就是实践,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这里所指石头可以看作是规律。
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规律就像是河里的石头,要有一双发现规律的眼睛,要利用好规律。
总的来说,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和利用规律发展壮大。
3、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什么要“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
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摸着石头过河,这就是创新,就是改革。
”,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找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
二、摸着石头过河另一层含义:“摸着石头过河”原是一句民间歇后语,完整地说是“摸着石头过河——踩稳一步,再迈一步”或者“摸着石头过河——求稳当”。
这富有民间智慧的歇后语被借用来表示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表示面对新事物要本着稳妥的态度,进行探索。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所以要摸着稳当的“石头”。
“摸着石头过河”论的再思考内容提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将“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提并论,强调了二者之间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充分说明了中央领导集体的高瞻远瞩与求真务实的精神。
“摸着石头过河”对改革的特殊性、探索性、实践性和稳健性提出了再思考的必然要求,那就是“摸论”的长效性、实用性、正确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摸着石头过河” 改革稳定实用性正文: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将“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提并论,强调了二者之间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充分说明了中央领导集体的高瞻远瞩与求真务实的精神。
如果说“顶层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者某个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即“中国改革走到现在,需要理性、需要统筹、需要全局观,必须进行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
”那么“摸着石头过河”则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改革的特殊性、探索性、实践性和稳健性提出了再思考的必然要求,即我们永远不能忽视自下而上倒逼改革的力量。
一、改革的特殊性决定了“摸论”的长效性。
“摸着石头过河”,是在勇敢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的一种形象性的说法,是改革开放三条经验——“猫论”、“摸论”、“不争论”中的其中一条。
“摸着石头过河”,对于大胆解放思想、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成了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经典话语。
“摸论”一经提出,就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一路走来。
改革的每一步,都是慢慢摸索的过程,这是改革特殊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摸论”具有强大生命力和长效性的表现。
第一、中国的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
改革是一项宏大的工程,中国的改革从一开始就是全方位的改革,其复杂性和艰难性将是长期并存的。
每一项改革都是系统工程,而全面深化的改革则更是规模宏大、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性改革。
全方位的改革每一项都需要去探,去摸索。
计生政策的单独夫妇允许生两孩到鼓励生育,这还是一个摸的过程。
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而与市场经济的运行相适应,必须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以弥补市场的缺陷,纠正市场的失灵,这对政府的公共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迅速变变化的情况下,在党的十六大吹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下,研究如何加快我国的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步伐,改善我国公共决策系统及其运行,提高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质量,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确实少有理论、战略,缺少精心设计,具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性与盲目性共存的特点。
正因为盲目性的存在,产生了市场经济的某种扭曲、公权力的过度扩张、腐败与道德堕落。
而“中国模式”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意味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我们又不能盲目乐观,解决中国目前的问题如腐败、贫富差距、垄断、道德等还要依靠不断地创新“中国模式”,在“中国模式”中加入更多的民主、法治、正义、公平等和谐社会应有之义。
中国发展道路的立足点,是实事求是和独立自主。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强调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
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
”他进而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摸着石子过河”的政策制定模式,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创造。
对于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胆子要大,但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看到不妥当的地方就赶快改。
后来人们把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形象地概括为“摸着石子过河”,这是一种适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的决策模式,也是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政策制定中的一条重要经验。
当前,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十分激烈,我们能否奋起直追,事关社会主义祖国的兴衰成败。
关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解读作者:吕玥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14期摘要摸着石头过河是我们国家改革之初主要应用的改革方法,改革开放30多年过去了,人们对于是否继续采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进行改革,也产生了一定的分歧。
本文旨在对摸着石头过河的定义、特点以及我们仍然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原因作一定的解读。
关键词摸着石头过河定义特点需要原因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1对摸着石头过河定义的解读1.1实践基础上摸规律的渐进改革方法观竺乾威认为:“摸着石头过河作为一种渐进改革方法,是在实践基础上摸规律,是有效的。
”欧阳英也认为:“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以循序渐进的方法,边干边摸索经验。
”蔡永生也认为:“摸着石头过河,指在实践中走一步、看一步,一边探索,一边推进改革开放,既不裹足不前,又不盲目冒进。
”同时,他还认为:“摸着石头过河的本质,就是摸规律,就是在实践中探索和把握继续前进的规律性。
”齐卫平说:“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
”从以上学者对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他们均认为摸着石头过河是实践基础上摸规律的渐进的改革方法。
1.2渐进改革观李喆在《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顶层设计”》一文中,认为:“摸着石头过河是渐进式的改革,是由下到上、先易后难的改革。
”在他的论述中及从文章通篇来看,作者并没有涉及“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性,只是单纯的说到“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渐进式的改革。
1.3试错观胡鞍钢说:“‘摸着石头过河’是中国改革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就是我曾说过的试错法。
”“在中国的实践中,这称为‘试点法’,即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或个别产业、个别行业率先试点,看到效果、取得经验后,方才作为正式制度进行整体推广。
”试错观本身也可以看做是实践基础上摸规律的渐进改革方法观。
因为试点就是实践,取得经验就是摸规律,从个别到整体就是一种渐进。
不同的是,试错观明确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由“点”开始。
《摸着石头过河》读后感
对作者杨石头的了解,是从一档叫《职来职往》的节目开始的。
与一般的心灵鸡汤类读物不同的是,这本书绝不是一本随大流的不痛不痒的心灵鸡汤,这本书还是很有营养的,很多话需要慢慢地体会,如“蛹化蝶的过程,是个辛苦挣扎的过程。
如果你帮忙,把茧剪开,让蝶出来,那它瘦弱的身体即便出来也生存不了。
你只能让它辛苦挣扎,因为这是大自然让生物获得坚强的方式。
”又如“想想看,5个90%相乘会是什么?90%×90%×90%×90%×90%,得到的结果约是59%。
如果产品线上每一道工序的合格率只有90%,那么我们的产品合格率将连60%都达不到。
你必须用120%的心,才能做好100%的事情。
无论多么微小的细节都需要考虑周全,因为天使都在想象中,魔鬼都在细节里。
”
这本书对非企业工作的人士也有帮助,尤其是石头讲到的那些做人处事方面,要善待他人,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急于求成等等。
其中的一些通用的金玉良言仍会对我起到点影响,希望我能借此得以更好地提升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石头的话都是大实话。
开宗明义就说了,这本书适合职场新兵蛋子,同样适合“一个经验用了五年”的人,适合不知道什么是“职场素质”的人,适合迷茫的人。
混日子的人,一定要看。
总结一句,不去实践,什么书都没用。
石头26岁才开始起步,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加油!。
摸着石头过河所包含的认识论观点“摸着石头过河”——实践论是论述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也就是知和行的关系。
实践论是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纠正。
教条主义是一种主观主义,抱着本本上的教条,以为掌握了绝对真理,用本本上的东西来指导实践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经验主义倚重过往的经验,以为用旧的经验可以指导新的实践。
实践论强调实践才是第一性的,认识来源于实践,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通过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每经过一个循环,就进入到更高级阶段,这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和知行统一观。
脱离实践的认识是幻想,基于实践的认识不经过再实践的循环就会变成经验主义,只注重实践而不注意认识,忽视理性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就变成了机械唯物论。
人的知识构成不外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来源于亲身实践,间接经验来源于他人的实践,总之,知识是在实践的土壤上开出的花,没有实践的土壤,知识就是幻想,就是神话。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要想学会说英语,就得张口练习;要想学会游泳,就得下水游,抱一本《如何学会游泳》的书看一千遍,把游泳知识背到滚瓜烂熟还是不会游。
物质决定意识,客观决定主观,实践出真知。
现实中,实践总是超前的,理论总是滞后的,理论是对普遍现象提炼为概念,进而判断、推理,得出的理性认识。
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我们看到,在财富上有所建树的人,比如企业家或投资家,往往都是实践经验丰富的人,不是他们比常人更聪明,而是他们历经的失败更多,他们的直接经验更加丰富,试错的次数更多,吃亏的次数更多,在感性认识的积累中率先掌握了行业的发展规律。
在职场中,我们也看到,资深专家都是历经多年工作经验的人。
改革开放没有现成的经验照搬,先搞四个试点城市,总结经验教训,再复制推广,这就是试错。
股市试行熔断机制,行不通,不符合现阶段条件,关掉,也是试错。
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也可以误导实践,理论正确与否,只有靠实践去检验。
摸着石头过河所包含的认识论观点第一,“摸着石头过河”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摸着石头过河”,强调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以条件、地点和实践为转移。
条件不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同,要勇于突破实践中特别是理论上的各种障碍。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的:“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④因此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冲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所有条条框框的束缚,解放思想,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去大胆探索。
“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反对照抄照搬,要将别人的经验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第二,“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基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党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所形成的正确的思想路线。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随着我党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成就,社会主义改造比较顺利以及苏联经验和国际环境的影响,我们党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逐渐偏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给党的事业和国家建设造成了重大损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得以确立,我们党的事业和国家的建设才重新回到了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道路上来,开始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思考、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我们党终于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而这条道路的探索过程正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具体体现。
第三,“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主体应当具备敢闯敢试的大无畏精神和敢于负责、勇于承担责任的广阔胸怀。
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⑤他还说:“搞改革完全是一件新的事情,难免会犯错误,但我们不能怕,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停步不前。
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不仅在改革之初行之有效,而且在整个改革进程中都是行之有效的。
我们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事情,只能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逐步取得规律性认识。
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为辩证统一的,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要求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把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改革有机衔接起来。
把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有机衔接起来,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