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知识点实验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14.49 KB
- 文档页数:2
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1振动例子23声音的产生研究方式:转换法声波:声音以的形式传播。
介质()疏密相间波0 动向前传播。
声音的传播概念: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传声。
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真空铃:研究方式:科学推理法,真空中通过电磁波交谈,光可在真空中传播。
一声音的产常温下空气中声速()。
生和传播不同介质声速不同。
同种介质温度不同声速不同。
声速声速表中找规律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固体传声嘴快,液体传声比固体稍慢,气体传声最慢。
声速与音调,响度,音色无关。
概念:时间:()条件回声距离:()回声定位:(超声波)应用(雷达定位用电磁波)回声测距:S=1/2vt (超声波)健康的耳朵。
条件响度足够大。
听到声音的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
条件和进程介质传播进程:发声体(声源)-介质传播-健康耳朵。
人耳结构: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半规管-前庭-听觉神经。
传导性耳聋二咱们如何耳聋神经性耳聋听到声音助听器(增大响度)空气传导听到声音的方式骨传导概念:双耳效应作用:判断声源的方位概念:声音的()概念决定因素:()单位:()与音调的关系音调超声波:频率高于()次声波:频率低于()(地震,火山,海啸)人耳听觉范围:()一些动物的听觉概念:声音的()或()响度概念三声音的特征决定因素()与响度的关系响度的大小还和()有关喇叭,听诊器作用概念:音色与发声体的()和()有关物理学角度:概念环保角度:大气污染水污染污染种类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热污染生活噪声来源工业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交通单位:()保护听力不能超过()dB噪声的品级和危害保证工作和学习不能超过( )dB保证睡眠和休息不能超过( )dB在( )处减弱噪声控制在( )处减弱在( )处减弱传递信息:人听到的各类声音, 雷声,听诊器,军号声,敲钢轨检查声,老师讲课声,回声定位,声纳.B超等五声的利用传递能量:清洗钟表,洗牙,加湿器,碎石,钻孔,切削,使火焰熄灭,使纸振动等.音调是声音的粗细.感觉响度是声音的强弱.音调:波振动的疏密程度.波形图响度:波振动的幅度大小.吹:水位越高,音调越高.瓶子中不同深度的水敲:水位越高,音调越低.如何改变音调:吉他如何改变响度:音调六音调和响度辨析老牛响度老牛和蚊子音调蚊子响度男声音调(),响度()。
声现象知识点实验总结归纳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四、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六、超声波和次声波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常见招生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例如乐器的弦琴弓振动、声带的震动等。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通常是空气。
空气中的分子被声源振动使得分子间产生压缩和稀薄,形成了声波。
3.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需要通过分子的相互作用传播。
声波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例如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43米/秒。
4.声音的传播可通过实验验证。
例如用钟表计算声音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需要的时间,或者用手机录音来确认声音的到达。
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高低由声音的频率决定。
频率越高,声音越高;频率越低,声音越低。
2.声音的强弱由声音的振幅决定。
振幅越大,声音越大;振幅越小,声音越小。
3.声音的清晰度受到干扰的影响。
例如,有多个声源同时发出声音会使听到的声音变得模糊不清。
4.声音的音调由声音的频率决定。
高频率的声音听起来尖锐,低频率的声音听起来低沉。
声音的传导:1.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导。
在固体中传导最好,液体次之,气体传导能力最差。
2.固体中声音的传导是通过分子之间的碰撞传递的,分子之间的接触面积越大,传导越好。
所以,坚硬的物体能够更好地传导声音,而软物体则相对较差。
3.液体中的声音传导主要是通过分子的相互作用,液体的密度越大,声音传导越好。
4.气体中的声音传导主要是通过分子之间的碰撞,气体的压力越大,声音传导越好。
声音的衍射和反射:1.声音的衍射是指声音遇到障碍物时的传播现象。
当声波遇到较大的障碍物时,会发生衍射现象,声音沿着障碍物的缝隙或边缘传播到障碍物后面。
2.声音的反射是指声音遇到平滑表面时的反弹现象。
当声波遇到平坦的表面时,会发生反射,声音以与入射角相等且反方向的角度反射。
3.声音的反射经常用于声纳,回声测距仪等技术。
利用声音的反射可以测量距离或者探测物体。
声音的吸收和共鸣:1.声音的吸收是指声音能量被介质吸收,导致声音传播的减弱。
各种材料对声音的吸收程度有所不同,例如软绵绵的材料对声音的吸收能力较好。
声现象知识点1.1声音的产生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振动停止, 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
(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2.真空不能传声;注太空中没有空气月球上没有空气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 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低于20Hz或者高于20000Hz或没有介质)。
4.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 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 气体中最慢;V固>V液>V气在同一种介质中, 一般是温度高时声速快。
三、回声1.听见回声的条件: 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 距障碍物至少17m2.回声的利用: 测量距离(车到山, 海深, 冰川到船的距离);声音传播路程: S=v*t, 距离L= S /2(由题的条件判断是否除以2)3.百米赛跑时, 计时员听到枪声跟看到发令枪冒烟哪个准确?4、骨传导: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 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 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可由此判断声源的方向(听见立体声);1.2.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要素(或说特性): 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通常说的声音的粗细。
决定因素是频率, 频率越高, 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 单位是赫兹Hz)2.响度: 声音的强弱叫响度;通常指声音的大小。
决定因素: (1)振幅: 物体振幅越大, 响度越强(大);(2)与声源的距离:听者距发声体越远, 响度越弱(小);3、音色: (1)不同发声体的材料, 结构不同, 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2)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有可能相同, 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 靠音色)注意: 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 彼此独立;二、超声波和次声波20Hz~20000Hz, 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1、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 大象靠次声波交流, 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要产生次声波;三、乐音和乐器1.打击乐器: 鼓皮绷得越紧, 振动越快, 音调越高;打击力量越大, 振幅越大, 响度越大。
关于声现象知识点总结声现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通过声音来进行交流、感知环境、享受音乐等。
但对于声音的形成、传播和感知,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
本文将从声音的形成、传播和感知三个方面来总结声现象的知识点。
第一部分:声音的形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气体、液体或固体的分子振动而产生的一种机械波。
声音的形成包括振动体的振动、空气分子的受迫振动和声波的传播。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需要了解。
1. 振动体的振动声音的形成首先需要振动体的振动。
任何一个物体只要有弹性,并且有一定质量,就可以发生振动,产生声音。
比如,弦乐器的琴弦振动、气体分子的振动等。
2. 空气分子的受迫振动振动体振动时,空气分子受到振动体的冲击,也就是受迫振动。
当振动体向一个方向运动,压缩空气使其分子密度增加;当振动体远离时,使其分子密度减小,形成声波。
这种受迫振动的传播是声音形成的关键。
3. 声波的传播在空气中,声波通过分子间的碰撞和相互作用来传播。
这种传播形式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压缩波,即空气分子的周期性压缩和稀疏。
这种波动形成了声音的传播,最后达到我们的耳朵,我们才能感知到声音。
第二部分: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是指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递过程。
声音的传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介质的性质、声波的频率和振幅等。
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方式也有所不同。
1. 空气中的声音传播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受到温度、湿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在一定温度下,声速的大小和频率呈正比。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3米/秒。
另外,空气密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声音的传播。
当声音通过空气时,会有一部分能量被空气分子吸收,导致声音的逐渐衰减。
2. 液体中的声音传播在液体中,声音的传播方式与空气中有所不同。
液体分子的密度远高于气体,因此液体中的声音传播速度也相对较快。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482米/秒。
在水中,声音的传播不会受到空气中的干扰,因此能够传播的距离会更远。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物体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发声都能成为声源。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只不过有些振动比较明显,有些物体的振动不明显或者不容易被观察到。
3.物理学中把传播声音的固体、液体、气体统一称为介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介质传声,真空中不能传声。
离开介质声音一定无法传播。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在固体中传声效果好。
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为声源发出声音,也都可以充当传播声音的介质。
4.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原因是液体也可以传声。
我们在生活中交谈时,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对方的耳朵中的。
大会堂、剧院的四壁和屋顶都做得凹凸不平或采用蜂窝状的材料,主要是为了减弱声波的反射,从而减小回声,使得听觉效果更好。
5..声音的传播速度除了跟介质的种类有关之外,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一般来说,介质温度高时声音的传播速度大。
6.吹口哨、吹笛子、吹口琴时发出的的声音是由空气柱振动发出的。
7.敲鼓时洒在鼓面上的绿豆会跳动,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上的纸屑会跳动,其中水花、绿豆、纸屑的作用是分别放大鼓面和纸盆的振动,这种研究方法叫做转化法,即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
8.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我们把它叫做声波,声音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声能。
9.声速:声音在介质中传播时,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通常情况下,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声音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是5200m/s。
10.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传播得最慢,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v 固大于v 液大于v 气。
11.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会听到两次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长钢管传来的,第二次声音是空气传来的。
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声音是一种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 通过空气或其他介质传播而产生的感觉, 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在物理学中, 声音是一种机械波, 具有传播、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等特性。
本文将就声音的产生、传播、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等物理现象进行知识点总结。
一、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
当一个物体振动时, 它会使周围的空气分子跟随振动, 产生类似于波纹的机械波, 这种波就是声波。
声音的产生需要三个条件:振动源、介质和接收器。
在大气中, 声音的传播主要依靠空气分子的振动来传递信息, 因此, 没有空气的地方就无法传播声音, 如宇宙空间。
声音的振动既可以是固体的, 也可以是液体和气体的, 只不过传播的方式不同而已。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遵循波的传播规律, 包括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向。
声音在空气中是机械波, 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 在常温下, 空气中的声音传播速度约为343米/秒。
除了介质的特性外, 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声音的传播速度。
此外, 声音是三维传播的, 可以在任何方向传播, 不受空间的限制。
三、声音的反射声音在遇到不同介质界面或物体时, 会发生反射现象。
例如, 当声音遇到墙壁或其他物体时, 会被反射回来, 这就是声音的反射现象。
反射的方向和强度受到反射面的形状、材料和角度的影响。
此外, 声音的反射也可以用于扩声器、回声壁等设备的设计中。
四、声音的折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介质的界面时, 也会发生折射现象。
在不同介质中, 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 当声音由一个介质传播到另一个介质时, 会发生折射现象。
折射的角度和强度受到介质密度和速度的影响, 与光的折射规律类似。
五、声音的干涉声音的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声波相遇时产生的干涉现象。
当两个波峰或波谷相遇时, 会产生增强的声音, 反之则会产生减弱或抵消的声音。
声音的干涉可以用于扩音设备的设计、声波激光器和声波天文学等领域的研究。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三、乐音及三个特征1、乐音是物体做发出的声音。
2、音调: 。
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 ,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
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 ;。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物体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又记作Hz 。
练习: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内。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跟发和距发声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 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练习:☆男低音歌手放声歌唱,女高音为他轻声伴唱:,。
☆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响振动越大。
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⑴⑵。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1声音的产生1、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爆炸声、风声、气球破裂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蚊子是翅膀振动发声等等);2、声音产生/振动的特点:(1)声音的产生必须有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
(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低于20 Hz或者高于20000Hz或没有介质)。
(3)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源(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1.2声音的传播1、声音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2、声速(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2)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s是距离,单位是米(m),t是时间,单位是秒(s)(3)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V固>V液V气在同一种介质中,一般是温度高时声速快。
3、声音的传播形式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又叫声波;4、声速<光速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听到枪声跟看到发令枪冒烟哪个准确?看到冒烟准确,听到枪声后计时比看到冒烟慢了t=s/v=100 m/340m/s=0.29 s,运动员的成绩比实际高0.29 s。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如地震时产生的声波对人体会造成伤害,使人恶心,有的次声波会致人死亡。
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1.定义: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振动,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消失。
3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例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4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注意用转化的方法,通过纸屑的跳跃或其他物理的运动来显示发生物理在振动。
6定义: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鼓、锣等打击乐器受到打击时,鼓面和锣面振动而发声二胡、小提琴等弦乐器通过弦的振动发声长笛、箫等管乐器,靠空气柱振动发声,吹奏时,用手指将孔全堵上,振动的空气柱最长,孔全打开时振动的空气柱最短。
7定义:声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这种波叫声波。
2.理解:①②传播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③真空不能传声声速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①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②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③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1.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2.回声测距离:s=1/2vt1.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A.变大B.变小C.不变D.不能确定4.轮船准备启航时鸣笛,同时开启闪烁灯,对岸的控制台看到闪烁灯后,经过8秒听到了鸣笛声。
这艘轮船与对崖控制台的距离是多远?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1.难点:⑴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如骨传导、助听器等)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声现象知识点实验总结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招生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
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控制噪声:(1)在生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
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八、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