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灰色综合评价的制造业产业集群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构建
- 格式:pdf
- 大小:706.66 KB
- 文档页数:7
制造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水平与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全方位深度融合的新基础设施、新应用模式与新兴业态,工业互联网已经成为主要工业化国家抢占国际制造业竞争制高点、寻求经济新增长点的共同选择。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发展,2017年,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于2020年3月4日指出,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建设和推广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的核心,对加快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推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1]。
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已从概念普及走向实践深耕阶段,国内领先企业基于自身优势,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搭建了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呈现出推进路径各具特点、应用模式百花齐放的优良态势[2]。
但是,企业上平台、用平台依然面临着机制不规范、路径不清晰、重点不明确等问题,同时缺乏对制造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效能效益进行衡量与评价的方法与手段[3]。
目前,对工业互联网平台评价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研究成果,但在平台性能、安全等局部特定领域,产业界和学术界的诸多研究者已经开展了可借鉴的研究和应用,Lee等[4]针对工业互联网系统的性能评价,提出一种灵活的、可伸缩的仿真框架(FS-IIoTSim)并在各种工业应用场景下进行了实验,该框架由场景建模、性能评估和用户界面3部分组成;Vasiljeviĉ等[5]研究了面向工业互联网应用的操作系统的性能评估;Ferrari等[6]对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中通信延迟的性能进行了评估;Menon等[7]在研究多种成熟度模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套针对工业互联网平台评估的成熟度模型设计思路,建议从设计原则、设计过程、应用领域和使用方式等方面考虑模型的设计;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 IIC)提出一种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评估模型[8],帮助平台建设企业评估自身管理、运营等方面安全问题,引导企业正确建立安全机制;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发布了《工业互联网成熟度评估白皮书》[9],围绕互联互通、综合集成、数据分析利用3大要素对工业互联网成熟度进行评估,但其评估模型侧重于技术要素的评价,缺乏对于工业互联网平台从建设到应用成效的整体评价分析;周剑等[10]提出了两化融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并牵头起草了国家标准《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GB 23020—2013)[11],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奠定了基础。
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评价发表时间:2011-11-24 作者: 杨全义符志民关键字: 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从成熟度的起源出发,介绍质量管理成熟度的起源、现状、发展,对现有的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应用成熟度模型和工具的建议,以期更好地推进企业或项目质量管理能力测评与提高。
0 引言成熟度是一种新型的评价方式,目前在管理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CMM),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PMMM)等。
成熟度思想主要源于有着60多年历史的质量管理实践,本文着重介绍目前在质量管理成熟度(Quality Management Maturity,QMM)评价方面的模型研究现状。
1 成熟度的起源“成熟”一词在剑桥国际英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成熟意味着身体七完全成长的一种状态。
John Schlichter 在他的文章《测量项目管理能力》中对成熟度的定义为:成熟度意味着一个正在完全发展的过程阶段,也意味着为什么可以成功以及如何避免常规问题的理解和可见性。
成熟度思想源于著名的质量大师菲利普·克劳士比(Philip B.Cmsby),1979年在其所著的第一本质量著作《质量免费:确定质量的艺术》(Quality Is Free:The Art of Marketing Quality Certain)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质量成熟度方格理论。
萌发成熟度思想,与克劳士比早年从事外科医生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在医生的眼中,一个企业的质量现状相当于病人的状态,是处于重症阶段?还是护理阶段?还是康复阶段?借鉴病人康复的过程,克劳士比首次将一个氽业的质量管理水平阶段化:不确定期、觉醒期、启蒙期、智慧期、确定期,成熟度方格描述了一个企业的质量管理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一个过程。
在克劳士比成熟度方格提出以后,汉弗莱(Watts Humphrey)将成熟度框架带到了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SEI),并增加了成熟度等级的概念,发展成为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
收稿日期:2012-09-07㊀㊀㊀㊀修回日期:2012-11-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制造业产业集群知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编号:71073012); 基于势差的制造产业集群企业知识协作模型研究 项目(编号:7117102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制造产业集群协同服务的空间信息采集与数据库优化 (编号:2011BAF10B01);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高层次人才项目(编号:PHR20110514)㊂作者简介:刘㊀宇(1955-),女,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质量管理;刘晓妮(1987-),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质量管理㊁知识管理;张㊀健(1974-),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知识工程与信息系统;王宗水(1987-),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业工程与管理㊂制造业产业集群知识服务模式的选择研究*刘㊀宇㊀㊀刘晓妮㊀㊀张㊀健㊀㊀王宗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㊀北京㊀100192)摘㊀要㊀制造业产业集群内,知识服务模式可分为政府主导型知识服务模式㊁行业协会主导型知识服务模式及龙头企业主导型知识服务模式㊂根据匹配性原则㊁可靠性原则㊁动态性原则及系统性原则,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知识服务模式中各个主体的权重,再运用模糊数学评价方法计算各个知识服务模式的服务质量,通过知识服务质量高低的比较,得出适合产业集群发展的知识服务模式㊂并以A 制造业产业集群为例,对知识服务模式选择方法进行了应用㊂关键词㊀产业集群㊀知识服务㊀服务模式㊀模糊数学㊀服务质量㊀服务评价中图分类号㊀F207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㊀1002-1965(2013)01-0164-05On Knowledge Service Model Selec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lusterLiu Yu ㊀Liu Xiaoni ㊀Zhang Jian ㊀Wang Zongshui(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Beijing ㊀100192)Abstract ㊀I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luster ,knowledge service patterns can be divided into government dominant ,industry associa-tion dominant and the leading company dominant.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matching ,reliability ,dynamic and systematic ,and using ex-pert rating method ,the weight of each subject in the knowledge service model is determined.Then ,based on the fuzzy mathematics meth-od ,the service quality of each knowledge service model is calculated and evaluated.Through comparing the quality of different knowledge service model ,a suitable knowledge service model for the industry cluster is selected.In addition ,the industry cluster of A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validate the selecting method for knowledge service mode selectionKey words ㊀industry cluster ㊀knowledge service ㊀pattern of service ㊀fuzzy mathematics ㊀service quality ㊀service evaluating0㊀引㊀言在制造业产业集群内部,完善的知识服务模式能够更好的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而且能够迅速提升区域竞争力㊂在对产业集群研究的过程中,已经有很多学者在不同领域对知识服务模式进行了研究如:Burton -Jones (2005)认为企业的知识供给方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包括核心群体㊁辅助群体㊁外围群体的内部知识供给方和包括临时雇佣工㊁中介服务机构㊁独立承包商和非独立承包商的外部知识供给方[1];Klerkx 和Leeuwis (2008)针对农业技术体系中的知识供需匹配问题,提出了由中介起主导作用的创新市场机制和知识传递模式[2];这些知识转移模型具有普遍性,为以后学者对知识转移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㊂李家清(2004)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将知识服务模式更加详细的分为层次化参考服务模式㊁专业化服务模式㊁个性化定制服务模式㊁知识管理服务模式和垂直服务模式[3];王道平等(2010)在深入研究敏捷供应链知识服务特点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面向敏捷供应链知识服务的用户需求,运用知识流理论,提出了基于知识流的敏捷供应链知识服务模式[4];刘波等(2011)将根据知识服务模式主体组合不同,将农业知识服务模式分为公司+农户+基地模式㊁网络+呼叫中心+专家+信息员等模式[5];娄策第32卷㊀第1期2013年1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情㊀报㊀杂㊀志JOURNAL OF INTELLIGENCE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ol.32㊀No.1Jan.㊀2013群等(2012)通过研究我国农业知识中心这一服务主体,总结其主要特点,总结其主要特点,归纳出农业知识中心对农村务农人员的知识服务模式[6]㊂很多学者在不同领域对知识服务模式进行了研究,自王缉慈等学者将产业集群理论引入到我国后,魏江等学者已经从各个方面对集群内的知识服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对产业集群内的知识服务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㊂本文在前人对知识服务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对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知识服务模式的主体及主体作用进行了分析,并将制造业产业集群中的知识服务模式及知识服务模式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㊂但是在多种适合不同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知识服务模式中,如何选择一种产业集群所适合的知识服务模式,已成为产业集群面临的关键问题㊂本文以制造业产业集群为例,运用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对知识服务模式的服务质量进行计算,知识服务质量的计算结果为制造业产业集群在知识服务模式选择提供了依据㊂制造业产业集群在以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制造业产业集群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及制造业产业集群内的知识服务参与者的构成情况,运用本文提供的知识服务模式选择方式,进行知识服务模式的选择㊂运用一定的知识服务模式选择工具不仅方便了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管理者进行决策,而且也为制造业产业集群内参与知识服务的主体指明了努力和发展的方向㊂同时,本文在对制造业产业集群知识服务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对制造业产业集群知识服务模式的选择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制造业产业集群知识服务研究内容进行了完善,丰富了制造业产业集群知识服务领域的研究内容㊂1㊀制造业产业集群内的知识服务模式类型在制造业产业集群中,参与到知识服务过程中的企业及机构多种多样,本文将参与到知识服务活动过程中的企业和机构称为主体㊂针对主体在制造业产业集群中知识服务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将制造业产业集群内知识服务主体进行分类:知识服务的辅助主体,包括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知识服务的创新主体,包括高校㊁科研机构和集群内的龙头企业;知识服务的需求主体,主要为集群内的企业;知识服务过程的领导者和控制者包括政府和行业协会㊂根据知识服务过程中领导主体的性质不同,将制造业产业集群中的知识服务模式分为以下三种即政府主导型知识服务模式㊁行业协会主导型知识服务模式和龙头企业主导型知识服务模式㊂政府主导型知识服务模式形成的原因是制造型产业集群内的知识服务在政府的控制和领导下进行,各级政府根据地区经济的需要,利用自身特点和优势,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产业集群中的各个主体积极㊁主动的参与到知识服务和知识共享的过程中,从而实现共同创新,共同进步,逐渐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㊂行业协会主导型知识服务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当地政府给予集群发展的政策相对较少,政府较少参与到知识服务的过程中,产业集群内的其他知识服务主体都具有创新能力和较多的知识创新的经验,但是在集群内部缺少领导者㊂因此集群内的知识服务就要依靠集群内各个知识服务主体的力量,形成具有一定威望的行业协会来控制和约束产业集群内的知识服务㊂龙头企业主导型知识服务模式的形成的原因是一些小企业以某一个大企业为中心聚集形成㊂在知识服务的过程中,其他企业依靠集群内的龙头企业被动的获取龙头企业的创新成果㊂在龙头企业主导型知识服务模式中,知识服务的其他主体还不健全,因此知识服务主要依靠龙头企业㊂以上三种产业集群内的知识服务模式,各自都存在一定的缺点和优点,因此制造业产业集群在知识服务模式选择的过程中,要以产业集群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知识服务模式的选择㊂2㊀制造业产业集群知识服务模式选择原则产业集群在选择知识服务模式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更好的选择出产业集群适合的知识服务模式㊂在产业集群选择知识服务模式的过程中个,应遵循以下四项原则:匹配性原则㊁可靠性原则㊁动态性原则及系统性原则㊂㊀2.1㊀匹配性原则㊀匹配性原则是指制造业产业集群所选择的知识服务模式能够与集群内现有的资源条件和技术水平相适应,而且能够与区域的发展相适应[7]㊂由于知识服务模式的类型不同㊁特点不同,各自的优缺点也不同㊂制造业产业集群在知识服务模式选择的过程中,要结合产业集群及集群所在区域的现有条件进行知识服务模式的选择㊂否则就会造成产业集群与知识服务模式无法适应,这样不仅不会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相反会阻碍知识在产业集群内的传递,进而造成产业集群和区域竞争力的降低㊂所以匹配性原则是产业集群在选择知识服务模式过程中最基本的原则㊂㊀2.2㊀可靠性原则㊀可靠性原则是指制造业产业集群所选择的知识服务模式要能够达到预期的效益㊂可靠性原则主要针对的是制造业产业集在知识服务模式选择的前期信息的可靠性及在知识服务模式选择结束㊃561㊃㊀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刘㊀宇,等:制造业产业集群知识服务模式的选择研究后,对知识服务模式的保障措施的可靠性㊂制造业产业集群在知识服务模式选择的前期,必须要进行大量的实地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并以事实为基础对产业集群的知识服务模式进行选择,这样才能为集群选择适合的知识服务模式,从而达到产业集群预期的目标㊂同时,制造业产业集群在知识服务模式进行选择后,也要建立完善的治理机制和保障措施,保障知识服务模式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㊂㊀2.3㊀系统性原则㊀制造业产业集群内的知识服务模式是由多家企业㊁高校㊁科研机构㊁中介服务机构等多个知识服务主体构成的一个系统㊂这些主体间相互作用㊁相互影响,不断的为制造业产业集群内的知识服务需求者提供服务㊂如果知识服务模式离开系统性,就无法建立完善的知识服务模式,因此制造业产业集群内为自身选择知识服务模式的过程中,不能仅从一个知识服务主体或几个知识服务主体的发展程度来决定选择何种知识服务模式,要全面的㊁充分的考虑到制造业产业集群内参与知识服务的各个主体的发展程度和将来的发展前景㊂通过全面的考虑制造业产业集群内知识服务主体的发展需要,从而决定如何进行知识服务模式的选择㊂㊀2.4㊀动态性原则㊀对于不断发展的制造业产业集群,任何一种知识服务模式的选择,都不是一劳永逸的㊂制造业产业集群是不断发展的,集群内所处的环境也是不断变化的[8]㊂一方面,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内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如政府新政策的制定㊁集群内部企业或其他机构的进入和退出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产业集群对知识服务模式的选择;另一方面,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外部环境也是不断变化的,集群的外部环境相对于内部环境来说,范围更大,不确定性也更大㊂因此制造业产业集群选择的知识服务模式要根据自身所处环境的不同而不断的进行改进或改变,随着制造业产业集群所处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不断改变,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必须做到根据环境的不同不断调整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甚至改变已有的知识服务模式,以便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大环境㊂3㊀制造业产业集群知识服务模式的选择方法分析㊀3.1㊀知识服务模式中主体及权重的确定3.1.1㊀知识服务主体的确定㊂制造业产业集群知识传递的过程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知识创新阶段㊁知识传递㊁知识吸收转化的阶段㊂知识创新阶段涉及到的主体主要是集群内的高校㊁科研机构,融资机构;知识传递阶段涉及主体的主要是政府及行业协会,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知识服务模式的领导者和控制者;知识吸收和转化阶段涉及的主体主要为企业及培训机构㊂因此根据不同的知识服务模式得出:a.政府主导型知识服务模式中的主体包括:政府㊁高校㊁科研机构㊁金融机构㊁培训机构㊁企业;b.行业协会主导型知识服务模式中的主体包括:行业协会㊁高校㊁科研机构㊁金融机构㊁培训机构㊁企业;c.龙头企业主导型知识服务模式中的主体包括:龙头企业㊁依附性企业㊁金融机构和培训机构㊂在现有的产业集群中,几乎具备了三种知识服务模式中所有的主体,但是在本文研究过程中,制造业产业集群在知识服务模式选择的过程中,暂不考虑某种知识服务模式未涉及到的主体,即在政府主导型知识服务模式中,暂不考虑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对集群知识服务的影响㊂在行业协会主导型知识服务模式中,暂不考虑政府和龙头企业对集群内知识服务模式的影响㊂在龙头企业主导型知识模式中暂不考虑政府㊁行业协会㊁高校和科研机构对知识服务的影响㊂3.1.2㊀知识服务主体权重的确定㊂制造业产业集群内的知识服务主体确定后,对主体的重要程度进行1对1比较,当1对1比较时,重要的得1分,次要的得0分,自身相比可1分记[9,10]㊂由10位专家采用1对1比较的方式确定了各个主体的权重,用ω表示㊂如表1㊁表2㊁表3㊂表1㊀政府主导型知识服务模式主体权重主体政府主导型知识服务模式主体权重的确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培训机构企业得分权重(ω)政府1066846400.1905高校4106674370.1762科研机构4410782350.1667金融机构2431054280.1333培训机构6325104300.1429企业4686610400.1904表2㊀行业协会主导型知识服务模式主体权重主体行业协会主导型知识服务模式主体权重的确定行业协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培训机构企业得分权重(ω)行业协会1043676360.1714高校6103683390.1857科研机构7710674430.2048金融机构4441046360.1714培训机构3134104250.1191企业4764610310.1476表3㊀龙头企业主导型知识服务模式主体权重主体龙头企业主导型知识服务模式主体权重的确定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培训机构一般企业得分权重(ω)龙头企业10987340.34金融机构11064210.21培训机构24103190.19一般企业36710260.26㊀3.2㊀产业集群知识服务模式的选择步骤3.2.1㊀主体等级矩阵的确定㊂本文选定10位专家通过实地调研㊁网络收集资料等方式对指定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内知识服务模式中的主体在集群知识服务过程中的服务质量进行打分,在打分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主体参与到知识服务过程中的程度㊁对集群㊃661㊃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情㊀报㊀杂㊀志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2卷内知识服务的贡献等因素㊂知识服务模式主体知识服务质量分为高㊁较高㊁一般和差四个等级,对应的分值分别为90分㊁80分㊁70分和60分㊂10位专家分别对各个主体服务质量所对应的等级进行选择㊂将专家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后,形成主体等级矩阵为M,M矩阵的各行分别代表十位专家对相应的知识服务主体服务质量各个等级所占的比例,M矩阵的列代表不同的知识服务主体在相应分值等级所占配比例,由于产业集群内的知识服务模式的服务主体不用,因此在计算不同知识服务模式时,要对产业集群内的主体进行选择㊂3.2.2㊀知识服务模式服务质量评价㊂由于各个主体在知识服务过程中所占的权重不同,在主体等级矩阵M确定后,要综合考虑到主体权重与专家对产业集群中各个主体的服务质量的评价,从而形成综合模糊评价1*4矩阵A,A=ω*M㊂为了使不同的知识服务模式的服务质量能够进行明显的比较,将知识服务主体的服务质量各个等级所占的比例与对应的分值相结合,从而得出各个知识服务模式的服务质量Q㊂知识服务模式的服务质量Q得出后,将不同的知识服务质量进行比较,在指定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现有情况下,选择知识服务质量较高的知识服务模式能较好的促进集群的发展㊂4㊀制造业产业集群知识服务模式选择方法的应用下面将具体以A制造业产业集群为例,运用知识服务模式的选择方法,为该产业集群选择适合的知识服务模式㊂㊀4.1㊀制造业产业集群A的现状㊀A产业集群主要以生产电动车为主,集群内共有40余家企业,其中整车生产企业4家,其他均为配套企业,从业人员达6000多人㊂2002年,为盘活该地区一家大型企业,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节能环保型电动车㊂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企业的不断努力下,该地区经济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从而引导和带动了一大批电动车生产企业的崛起[11]㊂在A产业集群内部,共有研发机构130余个,从事R&D活动的人员有6204人,其中博士和硕士882人;机构R&D经费117970万元,其中制造业R&D经费占88%[12]㊂为推动该地区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增加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该地区政府制定了多项优惠政策,如税收扶持政策㊁大型项目 一事一议㊁特事特办㊁双方协商 等优惠政策[11]㊂在A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融资困难㊂由于产业集群的发展处于生命周期发展阶段的初级阶段,因此集群内的企业规模较小,生产产品单一,获利能力有限㊂因此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面临很大的困难㊂第二,缺少龙头企业㊂A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在政府的扶持下发展起来的,主要目的是盘活该区域内的一家大型企业,但该企业生产的产品比较单一,而且市场中对电动车的需求逐渐下降,因此集群内的大型企业无法起到龙头企业的作用㊂第三,产业集群内管理不完善㊂在A产业集群内部,由于集群内企业规模较小,集群内参与知识服务的主体较少,行业协会匮乏,因此在产业集群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㊂㊀4.2㊀专家对知识服务主体模糊评价结果㊀10位专家要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了解A产业集群内的各个知识服务主体对产业集群发展的贡献情况,然后再对A 产业集群内的知识服务主体的服务质量等级进行选择㊂10位专家对三个产业集群中主体打分结果如表4㊂表4㊀专家对知识服务主体打分结果产业集群政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高校各个等级选择的人数高较高一般差高较高一般差高较高一般差高较高一般差A9100018140512170产业集群培训机构金融机构一般企业科研机构各个等级选择的人数高较高一般差高较高一般差高较高一般差高较高一般差A0073234142313241㊀4.3㊀制造业产业集群知识服务模式选择结果㊀首先设A产业集群政府主导型知识服务模式的知识服务质量为Q a政府,行业协会主导型知识服务模式的知识服务质量为Q a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主导型知识服务模式的知识服务质量为Q a龙头企业㊂当A产业集群选择政府主导型知识服务模式时,专家对A产业集群中政府主导型知识服务模式主体的服务质量评价的结果形成的矩阵为M a政府㊂Ma政府=0.90.1000.20.10.70000.70.30.20.30.40.10.40.20.30.10.30.20.40.éëêêêêêêêêùûúúúúúúúú1同理可得出A产业集群的M a行业协会和M a龙头企业㊂Ma行业协会=00.10.80.10.20.10.70000.70.30.20.30.40.10.40.20.30.100.10.50.éëêêêêêêêêùûúúúúúúúú4㊃761㊃㊀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刘㊀宇,等:制造业产业集群知识服务模式的选择研究M a 龙头企业=0.400.50.1000.70.30.20.30.40.10.40.20.30.10.40.20.30.100.10.50.éëêêêêêêêêùûúúúúúúúú4A 产业集群中政府主导型知识服务模式的综合模糊评价A a 政府=ωa 政府*M a 政府,即A a 政府=[0.1095㊀0.1762㊀0.1667㊀0.1333㊀0.1429㊀0.1904]*0.90.1000.20.10.7000.70.30.20.30.40.10.40.20.30.100.10.50.éëêêêêêêêêùûúúúúúúúú4即A a 政府=[0.2905㊀0.1243㊀0.4314㊀0.1538]A a 行业协会=[0.1191㊀0.1257㊀0.5887㊀0.1668]A a 龙头企业=[0.1191㊀0.1257㊀0.5887㊀0.1668]若A 产业集群选择政府主导型知识服务模式,那么在现有情况下,知识服务质量Q a 政府=A a 政府*[90㊀80㊀70㊀60]T =77.41;若A 产业集群选择行业协会主导型知识服务模式,则Q a 行业协会=71.97;若A 产业集群选择龙头企业主导型知识服务模式,则Q a 龙头企业=75.23;因此综合以上结果,建议A 产业集群选择政府主导型知识服务模式㊂因为A 产业集群在政府主导型知识服务模式的引导下,知识服务质量较高,这样更有利于促进A 产业集群的发展㊂但是根据对A 产业集群内各知识服务模式的服务质量进行计算得出,Q a 政府㊁Q a 行业协会㊁Q a 龙头企业均在75分左右,表明A 产业集群的知识服务质量还有提高的空间㊂从矩阵M a 政府可以看出,在A 产业集群中,培训机构较少,参与到产业集群中知识服务模式的积极性一般,如果当地政府能够引进和培育出更多的㊁服务能力更强的培训机构,这样既能提高集群内企业和其他知识服务主体的知识存量和知识吸收㊁转化的能力,还可以提高产业集群的知识服务质量㊂5㊀结束语本文在制造业产业集群知识服务模式选择的过程中,运用模糊数学评价方法,为制造业产业集群知识服务模式选择提供了依据㊂但是,通过该种方法为制造业产业集群选择适合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后,为了集群能够更好的发展,还要根据专家对集群内各个主体的服务质量的评价,对知识服务质量较低的知识服务主体要持续的改善,从而提供制造业产业整体的知识服务质量㊂参考文献[1]㊀Burton -Jones A.Konwledge Capitalism :the New Learning E-conomy [J ].Policy Futures in Education ,2005(1):143-159[2]㊀Klerkx L ,Leeuwis C.Matching Demand and Supply in the Agri-cultur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s Experiences with InnovationIntermediaries [J ].Food Policy ,2008,33(3):260-276[3]㊀李家清.知识服务的特征及服务模式研究[J ].情报资料工作,2004(2):121-126[4]㊀王道平,李㊀贺.基于知识流的敏捷供应链知识服务模式研究[J ].软科学,2010(3):1-9[5]㊀刘㊀波.可重构的农业知识服务模式研究[J ].农机化研究,2011(11):66-70[6]㊀娄策群,毕达宇.知识中心面向农民的农业知识服务模式研究[J ].情报科学,2012(3):426-435[7]㊀王海宏.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D ].北京:中国石油大学,2006[8]㊀李柏洲,苏㊀屹.大型企业原始创新模式选择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1(12):120-127[9]㊀刘春泉等.基于模糊数学的糯玉米汁感官综合评价方法[J ].江苏农业科学,2012(2):197-199[10]张丽红,谢建华等.模糊数学在蘑菇羹感官评价中的应用[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9-62[11]临沂市信经委等.临沂市电动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EB /OL .http :// /indeA.php ?c =NA ==&type 1=4&sendId =294,2011-6-8[12]临沂市统计局等.临沂市第二次R&D 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EB /OL .http ://www.stats /linyi /tjsj /pcsj /74811.html ,2011-04-15[13]罗㊀乐,冯㊀卫,吴相林.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水电工程质量评价方法[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8):82-84[14]林国华,刘小幸,吴大西.建设现代新型农村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模式选择[J ].中国科技论坛:2004(1):135-139[15]张㊀阳,龙从霞等.面向农户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模式选择[J ].贵州农业科学:2009,37(8):244-245[16]彭丽华.模糊数学在高校教师科研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2):147-148(责编:贺小利)㊃861㊃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情㊀报㊀杂㊀志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2卷。
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小铁[摘要]近年来,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但由于在理论上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关于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致使不少地方在具体实践中产生了一些盲目行为,制约着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
该文根据产业集群发展和演进的一般规律,认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分为萌芽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并从集群规模、集群结构、集群效应和集群网络四个方面构建了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
[关键词]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小铁(1966——),男,财经大学产业集群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企业管理。
(330013)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评价及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12BJY045)的阶段性成果。
大量的实践表明,构建产业集群是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模式。
近年来,我国是政府、产业和学术界都越来越重视产业集群的发展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主要表现为:在实践中,各级各地政府及产业界,通过产业园区开发及产业链的构建,培育了一大批特色产业集聚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理论上,许多专家学者从产业集群的基本涵、发展机理、发展条件、发展模式、演进规律及支持政策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出版了大量的专著、论文或研究报告。
然而,从现有的成果来看,关于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研究鲜有涉及。
本文试图通过对此课题的探讨,力争使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同时,为具体实践提供一个可操作性较强的分析框架,以避免或减少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
一、相关研究综述目前,国外关于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研究,已有一些成果问世,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关于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判定根据现有文献,关于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判定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从产业集群的演进过程划分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