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 格式:ppt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41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1、建立控制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
2、严格掌握留置血管内导管的指征,必须时使用,并尽早拔除。
一次性使用导管不得重复使用;
3、医务人员应掌握有关血管内导管的使用、穿刺技术、维护以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接受相关知识培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4、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5、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
选择合适的导管、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6、妥善固定导管,妥善处置穿刺部位皮肤,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当覆盖纱布或覆膜变湿、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7、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
输液管更换频率不宜过勤,除非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时才更换。
8、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9、开展导管相关性血流熏染的监测(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与反馈。
亲昵观察病情,一旦出现熏染征象,应立即拔除导管,严禁原位更换导管;
10、积极治疗和处理患者原发感染病灶。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控制中心静脉置入导管是危重病人及肿瘤术后化疗病人使用较多的导管,血管内导管使用对于无菌操作的要求较高,其中严重的并发症为血流感染,对于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均会带来诸多挑战。
为了找到血流感染的原因,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从根源上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对2016年3月—2019年3月所在科室实施的160例多途径中心静脉置管术进行分析,对其中出现的7例CRBSI病例进行了原因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2016年3月—2019年3月共160例多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病例,肿瘤科例中,4例输液开始后半小时出现畏寒、发热,体温为39℃,误认为输液反应,输液结束后逐渐好转至正常,连续3次出现类似反应;1例病人置管后2 d换药1次,局部发痒、发红继而溃烂后出现高热;5例拔管后体温恢复正常。
感染科1例病人股静脉置管作人工肝3次后有4 d未换药,第5天换药时病人诉伤口疼痛,且有脓痂,护理人员按照局部感染的护理措施进行对应处理,未考虑血流感染的可能性,患者次日出现高热不退,伤口流出金黄色脓液;另1例置管后输入高营养液3 d,在置管第10天突发高热不退。
以上7例分别从留置导管中和其他外周血管采血并且剪下导管尖端培养,均培养出同种细菌,1例培养出白色念珠菌。
1.2 方法1.2.1 CRBSI确诊标准①有中心静脉置管史,插管大于24h出现发热伴或不伴寒战,体温超过38.5℃,除外其他部位感染,导管细菌培养阳性,拔管后,体温恢复正常。
②导管和血培养均培养出同种细菌[1]。
2 结果2.1 多途径中心静脉置管情况 CRBSI的发生与患者的置管时间、换药时间以及输注的液体种类有关。
在初期,护理人员对于血流感染的相关知识了解程度有限,当患者发生高热、畏寒或者局部渗血渗液的情况时,常规按照局部感染进行处理,导致血流感染的发现不及时。
主要原因有:从医院角度看,对护理人员的静脉置管护理的相关知识培训和考核工作不到位,导致临床上大部分护理人员不了解血流感染。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分析及预防中心静脉导管(CVC)常规用于ICU中各种监测、治疗,在ICU的救治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但由于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是有创操作,导管作为血管内异物与外界相通,且留置时间较长,必然增加人体感染的机会,随之而来的相关并发症——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也逐年增加。
因此,针对我科今年50例中心静脉导管预防感染的发生做出总结,综述如下。
1 危险因素分析1.1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1.1.1置管部位对感染发生率的影响主要与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率和局部皮肤菌群的密度有关。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与穿刺部位有关,其中以股静脉穿刺置管的发生率最高,以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发生率最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居中[1]。
1.1.2导管留置时间理论上置管时间越长,感染的机会越多[2]。
1.2病人因素机体免疫力—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也与患者自身抵抗力密切相关,如果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中性粒细胞减少、免疫抑制疾病或病人自身情况差如年老体弱,有严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会使CVCRI明显增加。
1.3 医护人员相关因素1.3.1无菌操作不规范。
医护人员在穿刺操作或置管护理过程中无菌观念欠缺、操作欠规范,以及对手卫生重视不够,都可使病原菌通过接触传播而致感染。
1.3.2治疗操作过程中受到污染。
1.3.3忽视对导管的护理。
通过导管接口给药不按规范操作,易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
2 预防2.1 无菌技术操作操作前及每次更换敷料前应认真洗手;穿刺成功后,CVC的维持主要靠精心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
目前认为病人皮肤和医务人员手是污染的最主要来源,因此必须对操作者手和病人皮肤广泛严格消毒。
插管时严格无菌操作,戴无菌手套、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局部使用无菌巾,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
插管部位用安尔碘严格清洗及消毒,消毒皮肤范围直径不少于20cm,每次消毒二遍,待消毒剂完全晾干后再进行穿刺。
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发生感染。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掌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明确诊断。
(二)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三)严格执行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中心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四)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
(五)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和手消毒。
置管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
置管后,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洗手或手消毒后要戴无菌手套。
(六)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患者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七)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
(八)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宜进行置管操作。
(九)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更换导管。
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停止输液时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十)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及时拔除导管;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
(十一)逐步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有效降低感染率。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RBSI)定义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有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寒战和(或)低血压等),血培养至少可获得1个阳性的结果,(>15CFU/导管尖段5cm)或导管定量培养阳性(>103CFU/导管段),并且与外周静脉血中分离出的病原菌种类和抗菌谱相同,除血管内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液感染源。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RBSI)预防与控制管理规程根据卫生部发布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卫办医政【2010】187号)要求制定本制度,本制度适用于临床系统。
(一)导管置管时预防要点(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巾(单);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有内向外一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在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个人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导管置管后预防要点(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