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181.50 KB
- 文档页数:4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有机化学是现代化学的一门基础学科,旨在研究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和合成方法。
本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有机物的结构和成键理论。
2. 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和应用。
3. 熟悉有机化学的实验操作技巧。
4.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有机化学基本概念1.1 有机物的定义和分类1.2 有机物的结构和成键理论1.3 分子式和结构式的表示方法2. 有机化学的反应类型和机理2.1 加成反应2.2 消除反应2.3 取代反应2.4 重排反应3. 有机化学实验操作3.1 基本实验器材和操作技巧3.2 有机合成实验的设计和操作3.3 有机物的分离与提纯技术3.4 有机物的鉴定和表征技术4. 有机化学的应用4.1 有机合成方法的研究和应用4.2 生物有机化学的研究和应用4.3 有机物在材料科学、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结合实践操作,提供案例分析和实验演示。
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定期进行练习和测试,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实验操作成绩。
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的积极程度。
3. 学生对有机化学理论和应用的掌握情况。
4. 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有机化学教材及参考书籍。
2. 有机化学实验室设备和实验材料。
3. 电子教学平台和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学期: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实验操作基本技能的培养。
2. 第二学期: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和机理的深入讲解,实验操作的进一步提高。
3. 第三学期:有机化学的应用领域及研究进展的介绍,学生实验课题的设计和完成。
八、教学团队本课程由有机化学专业教师承担,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背景。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513P0005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程名称:有机化学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学分:4 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有机化学》是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无机与分析化学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获得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在创造性思维、了解自然科学规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获得初步的训练。
本课程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制备、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关系,熟悉各类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及其规律,了解本学科范围内重大的科技技术新成果及发展方向,为进一步学习后继专业课,培养造就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人才打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体现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三方面的目标。
1.专业知识目标1.1 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各类化合物的制备及主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熟悉主要有机试剂及其具体应用;1.2 熟悉各类有机物的定性鉴定、分离方法,了解某些定量测定方法;1.3 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掌握有机活泼中间体碳正离子、碳负离子、自由基的生成和反应;1.4 基本掌握自由基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加成、消除和芳香族亲电取代、亲核取代的反应机理。
2.专业技能目标2.1 运用结构理论、热力学、动力学来解释一般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和有机反应的可行性;2.2 运用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解释碳正离子、碳负离子、游离基等活性中间体的稳定性;2.3 运用立体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解释部分有机反应的机理。
3.专业素质目标3.1 具有基本的查阅国内外文献的能力;并具备基本的阅读英文文献的专业英语水平;3.2 具有良好的有机化学逻辑思维能力,从有机化学角度分析解决相关问题;3.3 具备基本的从事有机化学科学研究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有机化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介绍有机化学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1.2 教学目标提出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并介绍该课程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培养目标。
第二章:基本概念及结构2.1 有机化学的定义解释有机化学的概念,强调有机化合物中碳的特殊性质。
2.2 结构与性质关系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如何影响其性质,如熔点、沸点、溶解性等。
第三章:有机化学反应基础3.1 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介绍有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包括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3.2 有机反应的分类分析有机反应的不同分类方法,如取代反应、加成反应以及消除反应等。
3.3 反应机理解释有机反应的机理,包括中间体和过渡态的形成过程。
第四章:有机化合物的合成4.1 碳碳键的形成介绍有机化合物中碳碳键形成的不同方法,如Grignard试剂的使用。
4.2 合成路线图解释如何通过不同的反应步骤来合成目标有机化合物。
4.3 反应条件的选择分析合成中所需的不同反应条件选择,如温度、压力和催化剂的影响。
第五章: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5.1 分离技术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技术,如蒸馏、萃取和结晶等。
5.2 鉴定方法解释有机化合物鉴定的不同方法,如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等。
第六章: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6.1 功能团的特性探讨不同功能团对有机化合物性质和反应行为的影响。
6.2 药物和天然产物介绍有机化学在药物合成和天然产物提取中的应用。
6.3 应用案例分析分析有机化学的实际应用案例,如染料的合成和塑料的制备。
第七章:实验教学7.1 实验目的与原理介绍每个实验的目的和基本原理。
7.2 操作步骤与安全注意事项解释每个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并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的安全事项。
7.3 结果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并进行结果的讨论与总结。
第八章:评价与考核8.1 评价方式解释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如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等。
8.2 考核要点指明学生在本课程中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和技能。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所属教学计划:0501100000120031课程代码:0500000046课程名称: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学分:2课程学时:54面向专业:科学教育一、课程性质有机化学是科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二、预修课程学生在修读普通化学后修读本课程。
三、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初步运用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基本内容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包括脂肪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醛、酮及其衍生物,取代羧酸,含氮、硫、磷、萜类和甾族化合物等各类基本有机化合物,旋光异构现象和有机化合物的光谱分析简介,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五、基本要求学生应按本大纲具体要求,理解和掌握基本内容所规定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各类官能团性质和特点及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的有机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生物技术问题。
六、教学用书汪小兰编《有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七、教学内容、要求和课时安排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要求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共价键,反应类型。
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2、教学内容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二、有机化合物的特性和化学键三、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四、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第二章饱和脂肪烃(4学时)1、教学要求掌握:烷烃的命名、构象、卤代反应及链反应机理。
了解:烷烃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
2、教学内容一、烷烃的命名二、烷烃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三、乙烷和丁烷的构象四、烷烃的物理性质五、烷烃的化学性质第三章不饱和脂肪烃(6学时)1、教学要求掌握:烯烃的同分异构及命名,不饱和烃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反应,马氏规则,检验方法,亲电加成及加成机理。
了解:萜类化合物及异戊二烯规律。
2、教学内容一、烯烃的结构二、烯烃的同分异构及命名三、烯烃的物理性质四、烯烃的化学反应五、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六、共轭二烯烃的加成反应七、炔烃的结构及命名八、炔烃的物理性质九、炔烃的化学反应第四章环烃(6学时)1、教学要求掌握:环己烷的构象,芳烃性质及命名,单环芳烃的化学反应,定位效应,亲电取代反应机理,Hückel 规则。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目标:
1. 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反应机制。
2. 掌握有机化学的核心理论和实验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室安全意识。
课程内容:
单元1:有机化学基础
- 有机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原则
- 有机化合物的键和键能
- 共价键的构成和特性
单元2:有机反应和反应机制
- 有机化合物的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
- 化学反应的类型和分类
- 反应速率和反应动力学
- 有机反应的机理和解释
单元3:碳氢化合物
- 烃类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 烃类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烃类的反应机制和应用
单元4:功能基团化合物
- 醇、酚和醚的结构和性质
- 醛和酮的结构和性质
- 酸和酸衍生物的结构和性质
- 胺和胺衍生物的结构和性质
单元5:有机分析和实验技术
- 有机合成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 分离和纯化有机化合物的方法
- 光谱技术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 实验室安全和实验技术的基本要求
评估方法:
1. 课堂参与和讨论
2. 作业和实验报告
3. 中期考试和期末考试
4. 课程项目或研究论文。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1. 课程简介有机化学是化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涵盖了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并培养其解决有机化学问题的能力。
2. 学习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 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理解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并能够预测有机化学反应的产物;- 学会常见的有机化学实验技术,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有机合成实验;- 培养解决有机化学问题的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
3. 授课内容3.1 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 有机化学的历史发展- 有机分子的结构与命名- 有机化学键的形成与性质3.2 有机化学的化学键断裂与形成- 非极性共价键与极性共价键的断裂与形成- 消化与加成反应- 亲核试剂与电荷试剂的作用与反应3.3 有机化学的官能团转化反应- 烷烃与卤代烃的官能团转化- 醇与醚的官能团转化- 醛与酮的官能团转化- 羧酸与酯的官能团转化3.4 有机合成- 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策略- 碳碳键的构建方法- 有机合成中的保护和去保护技术3.5 有机化学实验技术- 常见有机实验仪器的使用与操作- 基本有机合成技术的应用3.6 前沿研究与应用- 有机化学在药物研发、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 有机化学的前沿研究领域及发展趋势4. 授课方式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理论课讲授:介绍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内容;- 实验课演示:展示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术和操作步骤;- 实验操作:学生进行有机合成实验,并进行实验报告的撰写;- 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鼓励学生参与有机化学问题的讨论和解答。
5. 考核方式学生的学习成绩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 课堂参与和作业完成情况- 实验报告的质量和实验操作的技术能力- 平时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表现- 期末考试或项目报告的成绩6. 参考教材6.1 主教材- 《有机化学》第八版,作者:葛洪卫,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6.2 辅助教材- 《有机化学基础》第五版,作者:赵震宇,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有机化学实验指导》第三版,作者:刘强,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7. 注意事项- 学生需要提前准备每次课程的相关知识,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实验课程中需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并注意实验安全;- 课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同样重要。
《有机化学(OrganicChemistry)》教学大纲第一篇:《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教学大纲《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教学大纲一、课程地位、意义及其要求课程类型:化学系四年制本科生的学科核心课程;学时:102;学分:4;开课学期:第3、4学期;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授课手段:多媒体课件,课外辅导(每周一次,每次3学时),讨论等;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有机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一直是占据基础学科中心地位之一的重要基础课程。
相对于其它基础课程而言,有机化学是一门发展十分迅猛的学科,根据目前数据统计,有机化合物数目在1800万种以上,现仍在以指数形式的速率迅速增长。
这些层出不穷的有机化合物不仅带动了有机学科本身的发展,也成了其它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这使有机化学在化学学科中占有一种十分特殊的地位;无论从事化学中哪个领域的工作,都必须具备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若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这种需要还将进一步加强,有机化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与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十分广泛。
例如:发展很快的生物有机是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化学则是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因此学生打好有机化学的基础对于将来从事新颖的边缘学科的研究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制备方法及分析鉴定的手段,为解决各类有机化学问题打下基础,教学的具体要求如下:1.掌握重要类型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物理性质、典型反应和制备方法;2.初步掌握典型的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以及几类典型反应的历程;3.掌握各种异构现象,了解构象和反应中的立体化学;4.了解测定结构的物理方法,初步掌握识谱能力;5.对几类重要的天然产物的基本知识作一般了解。
本课程讲授总时数为102学时。
学生自学时间为讲授学时的两倍以上,并在自学中多做习题,以巩固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机化学课程大纲有机化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分支,研究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合成方法以及反应机理。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原理的理解,并掌握有机化学实验技巧。
本课程将介绍有机分子的基本结构、重要反应类型以及合成策略。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培养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技巧,进行有机化合物合成和分离纯化等实验操作。
3. 培养学生解决有机化学问题的能力,包括分析、解释和预测有机反应。
4. 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包括文献查阅、数据分析和实验设计。
三、教学内容1.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1.1 有机化学的历史和发展1.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表示法1.3 有机分子的结构和性质1.4 有机反应的基本原理2. 有机化合物的合成2.1 碳-碳键的形成2.2 重要有机反应类型的机理和应用2.3 有机合成战略和策略2.4 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有机化合物合成案例3. 有机化学实验3.1 有机化合物的制备与分离纯化技术3.2 有机反应的机理研究实验3.3 有机物的表征和分析方法3.4 实验报告的撰写和评价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课堂讲授,介绍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反应机理。
2. 实验操作:安排有机化学实验,让学生进行有机合成和分离纯化等实验操作,培养实验技巧和实践能力。
3. 论文研讨:组织学生进行文献研讨,讨论有机化学研究的进展和应用。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验成绩:根据实验结果和报告评估所得。
3.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六、参考教材1. 刘伟平,有机化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
2. 邓世昌,有机化学实验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
3. Clayden, J., Greeves, N., Warren, S., & Wothers, P.,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
有机化学课程大纲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有机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学生今后的学术及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有机反应的机理与动力学- 有机反应的分类与应用- 氢、卤素、氮、氧、硫的有机化学反应2. 有机化学实验技能- 基本有机合成实验- 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测试与鉴定- 有机实验技术与操作规范3. 实践能力培养- 有机化学实验设计与方案制定-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实验结果的报告与总结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传授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 实验操作:进行实验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
3.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4. 综合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有机化学实验设计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材与参考资料1. 主教材:《有机化学教程》2. 辅助教材:《有机化学实验教程》3. 科研参考资料:化学期刊、学术论文、相关专著五、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成绩的30%。
2. 期中考试:覆盖课程前半部分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占总评成绩的30%。
3. 期末考试:全面考察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占总评成绩的40%。
4. 及格标准:总评成绩达到60分及格。
六、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如下:1. 第1-4周: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讲解2. 第5-7周:有机化学实验操作训练3. 第8-10周:有机化学实验设计与实践能力培养4. 第11-12周:综合实践项目实施与总结七、教学实施要求1. 学生应提前预习课件和教材内容,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学生应按时参加实验课程,并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巧。
3. 学生应按要求提交作业和实验报告,保证质量和完成时间。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负责人:马梦林,江珍菊,钟柳
课程中文名称:有机化学实验
课程英文名称:Organical Chemistry Experiments
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学分数:
课程学时数:
授课对象:化学系四年制各专业本科生。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一、教学目的
1.印证并加深理解有机化学理论知识;
2.进一步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性质
3.训练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力;
4.学习预防与处置化学实验事故的方法,以及正确使用与处置教学中所涉及的一些化学危险品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严谨求实的实验作风和认真操作、及时记录的良好实验习惯;
6.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实验结果改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二、教学要求
让学生掌握有机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及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化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加深理解和掌握化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并且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科学素养。
教学所选实验应既能体现出先进性、典型性,也能较多地覆盖有机化学的主要反应类型;既能使常用的基本操作技能都得到充分的训练。
学生熟悉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技能,重点掌握常见玻璃仪器的识别、洗涤、干燥,磨口仪器的选择、安装及使用;熔点、折光率等的测定;简单蒸馏及沸点测定、回流、气体吸收、分馏、减压蒸馏、水蒸气蒸馏、过滤、重结晶、液-液萃取、液-固连续萃取、简单升华、液体的干燥、薄层层析、柱层析、磁力搅拌,机械搅拌等。
四、有机化学实验内容(分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
内容包括:有机化学实验室规则、有机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有机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和装置、仪器的清洗、干燥和装配、实验预习、纪录和实验报告的基本要求、常用有机化学实验手册和文献简介等。
第二部分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术
主要内容:有机化合物元素定性分析、熔点的测定和温度计的校正、简单蒸馏和沸点的测定、重结晶及过滤、分馏、水蒸气蒸馏、萃取和分离、减压蒸馏、色谱法(薄层色谱、柱色谱)、干燥与干燥剂的使用、搅拌与搅拌器(包括磁力搅拌器)、升华、红外光谱(液膜法、压片法)、液体化合物折光率的测定、旋光度的测定、无水溶剂的制备等。
第三部分有机化合物的制备
内容包括:烯烃的制备(脱水反应)、卤代烃的制备(醇羟基的卤代反应)、Fridel—Crafts反应、醇的制备(Gringnard反应)、醚的制备(脱水反应)、羧酸的制备(氧化反应)、羧酸酯的制备(酯化反应)、酯缩和反应、乙酰乙酸乙酯的制备(附乙酰乙酸乙酯的性质)、硝化反应、羟醛缩合反应、Cannizzaro反应、重氮化和偶联反应、Diels—Alder反应、Beckmann重排反应、Skraup反应、多步骤有机合成、天然产物的提取。
第四部分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实验
内容包括:烷烃的性质、不饱和烃的性质、芳香烃的性质、卤代烃的性质、醇、酚、醚的性质、醛和酮的性质、羧酸及其衍生物的性质、胺的性质、糖的性质等。
五、说明
有机化学实验总学时135,分上、下两学期共30周完成,每周一个实验/1人,第一学期以基本操作训练为主,适当安排一些简单制备实验,以检验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周学时3。
第二学期主要安排制备实验,以复习和巩固基本操作,周学时6。
性质实验一般是在理论课授完后,穿插在制备实验中进行,制备实验中还安排了综合实验和文献实验。
六、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
实验一有机化学实验常识、安全教育、仪器发放(3学时)
实验二有机化合物元素定性分析(3学时)
实验三熔点的测定(3学时)
实验四蒸馏和沸点的测定(3学时)
实验五简单分馏(3学时)
实验六水蒸气蒸馏(3学时)
实验七重结晶及过滤(3学时)
实验八萃取及分离(3学时)
实验九无水乙醇的制备(3学时)
实验十减压蒸馏(6学时)
实验十一液态有机物折光率的测定(3学时)
实验十二薄层色谱(3学时)
实验十三柱色谱(3学时)
实验十四正丁醚的制备(3学时)
实验十五1-溴丁烷的制备(6学时)
实验十六乙酸乙酯的制备(6学时)
实验十七苯乙酮的制备(6学时)
实验十八未知物的鉴定(醛、酮、醇)(3学时)
实验十九苯甲醇和苯甲酸的制备(6学时)
实验二十乙酰水杨酸的制备(6学时)
实验二十一肉桂酸的制备(6学时)
实验二十二乙酰乙酸乙酯的制备(6学时)
实验二十三甲基橙的制备(6学时)
实验二十四三苯甲醇的制备(6学时)
实验二十五未知物的鉴定(糖类)(3学时)
实验二十六乙酰苯胺的制备(6学时)
实验二十七8-喹啉的制备(6学时)
实验二十八邻硝基苯酚和对硝基苯酚的制备(6学时)实验二十九二苯叉丙酮的制备(6学时)
实验三十文献实验(6学时)
七、考核办法
1.实验理论考试占20%。
2.平时成绩占80%,其中包括五项:实验预习(10%),实验纪律、卫生与安全(10%),实验操作(35%),实验报告及讨论(35%),产品质量与数量(10%)。
平时成绩=
Sni是每次实验成绩;n是实验次数。
学生实验总成绩=理论考试成绩×20%+平时成绩×80%。
3.理论考核方式:第1学期理论考试主要考查基本操作,辅以口试。
第2学期考试基本操作和实验理论,辅以笔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