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科常用方剂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目录1.麻黄汤(《伤寒论》)【组成】麻黄6g 桂枝4g 杏仁9g 炙甘草3g【功用】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非寒表实证。
2.桂枝汤(《伤寒论》)【组成】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9g 生姜9g 大枣4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3.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组成】当归6g 苏木末6g 落得打6g 川芎2g 红花1.5g 乳香3g 没药3g三七3g 赤芍3g 陈皮3g 紫荆藤9g 地鳖虫9g【功用】活血止痛。
【主治】损伤瘀血,红肿疼痛4.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g 芍药9g 细辛6g 干姜6g 甘草6g 桂枝9g 半夏9g 五味子6g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
5.止嗽散(《医学心悟》)【组成】桔梗9g 荆芥9g 紫菀9g 百部9g 白前9g 甘草3g 陈皮6g【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
6.银翘散(《温病条辨》)【组成】连翘15g 银花15g 苦桔梗6g 薄荷6g 竹叶4g 生甘草5g 荆芥穗4g淡豆豉5g 牛蒡子6g【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7.桑菊饮(《温病条辨》)【组成】桑叶7.5g 菊花3g 杏仁6g 连翘5g 薄荷2.5g 桔梗6g 甘草2.5g苇根6g【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
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组成】麻黄5g 杏仁9g 石膏18g 甘草6g【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肺热壅肺证。
9.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柴胡9g 前胡9g 川芎9g 枳壳9g 羌活9g 独活9g 茯苓9g 桔梗9g 人参9g 甘草5g【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证。
10.大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12g 厚朴24g 枳实12g 芒硝6g【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
11.麻子仁丸(《伤寒论》)【组成】麻子仁20g 芍药9g 枳实9g 大黄12g 厚朴9g 杏仁 10g【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中医针灸处方-内科病症失眠:处方:使用神门、内关、___、安眠穴。
糖尿病:处方:以相应的背俞穴为主,包括肺俞、脾俞、胃俞、肾俞、胃脘下俞、足三里、三阴交和太溪穴。
股外侧皮神经炎:处方:以股外侧局部和足少阳胆经腧穴为主,包括风市、环跳、伏兔、血海和阿是穴。
三叉神经痛:处方:以面颊局部和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包括四白、下关、地仓、攒竹、合谷、太冲和内庭穴。
泄泻:处方:以大肠的俞、募、下合穴为主,包括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和癃闭穴。
尿失禁:处方:以肾和膀胱的俞、募穴为主,包括中极、膀胱俞、肾俞和三阴交穴。
痢疾:处方:以大肠的募穴、下合穴为主,包括合谷、天枢、上巨虚和阴陵泉穴。
黄疸:处方:以胆俞、阳陵泉、阴陵泉、至阳穴为主。
淋证:处方:以足太阴脾经腧穴和膀胱的俞、募穴为主,包括中极、膀胱俞、三阴交和阴陵泉穴。
水肿:处方:以水分、水道、三焦俞、委阳和阴陵泉穴为主。
胁痛:处方:以期门、支沟、阳陵泉和足三里穴为主。
腹痛:处方:以任脉和足阳明胃经腧穴为主,包括中脘、足三里、天枢、___和公孙梁丘穴。
坐骨神经痛:处方:以足太阳、足少阳经腧穴为主。
眩晕:处方:以头部和足少阳经腧穴为主,包括百会、风池、头维、太阳和悬钟穴。
震颤麻痹:处方:以___、四神聪、风池、合谷、___和阳陵泉穴为主。
胃痛:处方:以中脘、足三里、内关和公孙梁丘穴为主。
呕吐:处方:以中脘、胃俞、足三里和内关穴为主。
胃下垂:处方:以任脉腧穴和脾、胃的背俞穴为主,包括中脘、胃俞、足三里、脾俞、气海和百会穴。
咳嗽:处方:以手太阴肺经腧穴和肺的俞、募穴为主,包括肺俞、中府、列缺和太渊穴。
呃逆:处方:以任脉腧穴为主,包括膈俞、内关、中脘、天突、膻中和足三里穴。
感冒:处方:以风池、大椎、外关和列缺穴为主。
疟疾:处方:以大椎、陶道、中渚、间使和后溪穴为主。
哮喘:处方:以手太阴肺经腧穴和肺的俞、募穴为主,包括肺俞、中府、天突、膻中和孔最定喘丰隆穴。
癔病:处方:以手、足厥阴经腧穴为主,包括神门、大陵、内关、期门、心俞、合谷和太冲穴。
针灸科常用方剂1、牵正散【组成】白附子、僵蚕、全蝎各等分【功用】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主治】中风面瘫。
【方歌】牵正散是杨家方,白附全蝎与僵蚕;服用少量热酒下,口眼窝斜定能康。
2、玉屏风散【组成】防风、黄芪各30g、白术60g【功用】益气固表止汗【主治】表虚卫阳不固。
【方歌】玉屏风散最有灵,芪术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益气固表止汗神。
3、补阳还五汤【组成】黄芪120g、当归尾60g、赤芍4.5g、地龙3g、川芎3g、桃红各3g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主治】中风后遗症【方歌】补阳还五芎桃红,赤芍归尾加地龙;四两生芪为君药,补气活血经络通。
4、血府逐瘀汤【组成】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生地9g、川芎4.5g、赤芍6g、牛膝9g、桔梗4.5g、柴胡3g、枳壳6g、甘草3g【功用】活血祛淤,行气止痛。
【主治】。
胸中瘀血,血行不畅。
【方歌】血府逐瘀生地桃,红花当归草赤芍;桔梗枳壳柴芎膝,血化下行免作劳。
5、镇肝熄风汤【组成】怀牛膝30g、赭石30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生龟板15g、生杭芍15g、玄参15g、天冬15g、川楝子6g、生麦芽6g、茵陈6g、甘草4.5g【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主治】阳亢风动【方歌】:镇肝熄风芍天冬,玄牡茵陈赭膝龙;龟板麦芽甘草楝,肝风内动有奇功。
6、天麻钩藤饮【组成】天麻18g、钩藤12g、石决明30g、山栀黄芩各9g、川牛膝12g、杜仲益母草桑寄生朱茯神各9g【功用】平肝熄风,清热安神。
【主治】肝阳偏亢,上窜内扰。
【方歌】天麻钩藤石决明,栀芩杜膝与寄生;夜藤茯神益母草,头痛眩晕失眠宁。
7、麻黄汤【组成】麻黄9g、桂枝6g、杏仁9g、甘草3g【功用】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8、桂枝汤:【组成】桂枝9g、芍药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___针灸常见处方表___奇穴常用处方针灵骨可缓解头痛,太阳两穴配灵骨可立即止头痛。
对于偏头痛和前头痛,点刺三重、四花或针火菊都可以止痛。
对于高血压引起的头晕,针灵骨和硬可都可以降低血压并止眩晕。
针明黄可缓解目干涩,针叉三、火菊可使眼睛睁开,针侧三里、侧下三里、肾关可治疗眼跳。
针风市、复溜可治疗肩中疼痛,泻驷马补肾关可停止肩颈痛。
针足千金可治疗耳鸣,针正筋、正宗可治疗鼻出血和牙痛。
对于鱼骨刺喉,可针灵骨和心灵一穴。
对于___,可针肾关上、髀关、重子、重仙、正筋、正宗、承浆和后溪等穴位。
对于落枕,可针重子、承浆。
对于手腕扭伤和足踝扭伤,可针次白和肩中。
对于顽固性便秘,可用水通、水金或针对侧七里、九里。
对于背痛,可用重子、重仙、正士、搏球、驷马、明黄、委中、九时和腕顺一穴等穴位。
治疗腰痛的方法有许多,其中针刺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委中点刺放血和针灵骨、大白都是有效的方法。
还可以针中白配腕顺一穴,或者针中白、下白、中白、下白倒马来治疗少阳经坐骨神经痛。
闪腰岔气可以使用委中三棱针点刺出血、二角明和火串穴的方法。
大白中白下白腕顺二穴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治疗咳嗽和正脑问题可以采用总枢穴点刺、四花中点刺、针水金、水通等方法。
对于呕吐问题,可以使用___奇穴常用处方中的四花中点刺和针土水穴。
治疗痔疮可以用委中刺血、其门、其正、其角、针正会、前会、后会、灵骨、木穴等方法。
对于皮肤过敏,可以使用四花中点刺和针刺内关的方法。
治疗失眠问题,可以使用针大白退热、背部五岭点刺放血等方法。
对于睡中磨牙,可以使用针四花下的特效方法。
提神醒脑可以使用七华穴,而制污穴、心灵三穴和大拇指背侧第一节中线上四分法取穴则可以用于治疗冻疮、重度失眠和精神疲劳等问题。
针灸科常用方剂牵正散【组成】炮附子僵蚕全蝎【功用】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主治】风中经络,口眼歪斜。
补阳还五汤【组成】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龙胆泻肝汤【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车前子【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主治】1.肝胆实火上炎证。
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经湿热下注证。
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身痛逐瘀汤【组成】当归桃仁红花秦艽羌活牛膝川芎香附五灵脂没药地龙甘草【功用】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
【主治】气血闭阻经络所致的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
甘姜苓术汤【组成】干姜茯苓白术甘草【功用】祛寒除湿。
【主治】寒湿腰痛。
寒湿腰痛以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遇阴雨天疼痛加剧为主症四妙丸【组成】黄柏薏苡仁苍术牛膝【功用】清热除湿,舒筋通络。
【主治】湿热下注于下肢筋骨证。
用于由湿热下注引起的两足麻木,下肢痿弱,筋骨疼痛,足胫湿疹痒痛。
金匮肾气丸【组成】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炮附子【功用】补肾助阳。
【主治】肾阳不足证。
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天麻钩藤饮【组成】天麻钩藤生决明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功用】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
头痛,眩晕,失眠多梦,或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半夏白术天麻汤【组成】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功用】化痰熄风,健脾祛湿。
【主治】风痰证。
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
左归丸【组成】山药熟地黄山茱萸枸杞牛膝菟丝子龟胶鹿角胶【功用】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
【祛痰类】
1痰湿方:针泻双阴陵泉,丰隆。
2清气化痰方:泻天突和双尺泽,丰隆(配透天凉)寒哮方:针泻天突和针泻加上艾条灸双肺俞,风门。
【安神类】
1滋阴清火方:针泻双神门,针补双复溜。
2清心滋阴血方:针泻双神门,针补双复溜三阴交。
3清心肝方:针泻双神门,行间(或太冲),风池。
【调胃肠类】
1和胃畅中方:针泻中脘,上脘和双间使。
足三里。
若用于中焦气机失调,方中上脘易下脘。
2和胃降逆方:针泻双内关,公孙。
3消积导滞方:针泻双天枢,足三里和阴陵泉。
(湿热甚者配透天凉)
4温中和胃方:针泻中脘(加艾条针上灸)上脘(加艾条针上灸),足三里,间使或内关穴。
5胃肠承气方:针泻中脘,下脘和双天枢,足三里。
,湿热者配透天凉。
【其它类】
1开窍醒脑方:针泻人中和双合谷配强刺激。
点刺十二井穴出血4如豆许。
2痛泻要方:针补双阴陵泉,泻双太冲。
3暖肝方:针泻加艾条针上灸双太冲和曲骨,艾灸双大敦穴。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针灸方法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1、xx《伤寒论》:xx、xx、杏仁、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2、xx《伤寒论》:xx、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3、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当归、苏木、落得打、川芎、红花、乳香、没药、三七、炒赤芍、xx、地鳖虫、xxxx功用:活血止痛主治:损伤瘀血,红肿疼痛。
4、xx《伤寒论》: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甘草、芍药、五味子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里饮证。
5、止嗽散《医学心悟》:桔梗、荆芥、紫苑、百部、白前、甘草、陈皮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主治:风邪犯肺证。
6、xx《温病条辨》: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功用:xx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
7、xx《温病条辨》: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苦桔梗、生甘草、苇根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8、xx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xx、杏仁、甘草、石膏功用:xx表,清肺平喘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9、败毒散《xxxx和剂局方》: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10、大xx《伤寒论》: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功用:峻下热结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11、xx散《良方集腋》:血竭、儿茶、制乳香、制没药、红花、朱砂、冰片、麝香功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主治:跌打损伤,筋断骨折,瘀血肿痛;刀伤出血,无名肿毒,烧伤烫伤。
12、麻子xx《伤寒论》: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
13、xx疏肝散《xx》: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炙甘草功用: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主治:肝气郁滞证。
14、xxxx《伤寒论》: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功用:xx主治:1.伤寒少阳证;2.热入血室证;3.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包括以下几种:
1. 腰痛方:针灸腰阳关穴、肾俞穴、命门穴等以缓解腰部
疼痛。
2. 月经不调方:针灸关元穴、气海穴、神阙穴等以调理月
经不调的症状。
3. 失眠方:针灸琳琅穴、神庭穴、心兑穴等以改善睡眠质量。
4. 高血压方:针灸合谷穴、太渊穴、内关穴等以降低血压。
5. 偏头痛方:针灸太阳穴、风池穴、风府穴等以缓解偏头痛症状。
6. 颈椎病方:针灸肩井穴、天柱穴、风池穴等以缓解颈椎病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这些处方都是祖传的经验积累,并没有科学的验证,因此在进行针灸治疗时仍需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注意个体差异。
针灸名家的三十个针灸处方【本文导读】近半个世纪以来,针灸学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创造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处方,而且对处方的机理研究也不断地深化。
本章精选了部分针灸名家及国医大师的现代处方供大家学习、参考、提高。
内科病证处方一、醒脑开窍方【组成】主穴: 内关(双) 人中三阴交(患侧)副穴:极泉(患侧) 尺泽(患侧) 委中(患侧)【出处】石学敏编著《中风病与醒脑开窍针刺法》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功能】醒脑开窍,补益肝肾,疏通经络。
【操作】先刺双侧内关穴,直刺0.5-1.0寸,采用提插捻转结合的泻法,施手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采用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角斜刺,进针0.5-1.0寸,采用提插补法,针感传至足趾,下肢出现不能自控的运动,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
极泉穴,于腋窝中央下2寸的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术者用手固定患肢肘关节,使其外展,直刺进针0.5-0.8寸,用提插泻法,患者有手麻胀并抽动的感觉,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
尺泽穴,另患肢屈肘120度,术者用手托住其腕关节,直刺进针0.5-0.8寸,用提插泻法,针感从肘关节传到手指或前臂自动外旋,以3次为度。
委中穴,令患者仰卧,抬起其患肢取穴,术者用左手握住患肢踝关节,以术者肘部顶住患肢膝关节,刺入穴位后,针尖向外15度,进针1.0-1.5寸,用提插泻法,以下肢抽动3次为度。
【主治】中风。
【方义】中风病乃'窍闭神匿,神不导气'使然。
内关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属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有养心安神、疏通气血之功。
人中穴为督脉、手足阴阳之会穴。
督脉起于胞中,上行入脑达巅,故泻人中可调督脉,开窍启闭以健脑宁神。
三阴交穴系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少阴肾之交会穴,有补肾滋阴生髓之效,脑为髓海,髓海有余则脑神充沛。
内关、人中、委中、极泉、尺泽相伍可开窍醒神通络;补三阴交既可生髓醒脑,又可滋水熄风。
针灸常用处方老十针王乐亭老先生首创老十针是取补中益气汤方义,调中气、健脾、理气、和血、生清、降浊,调理肠胃。
【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双内关、双足三里【作用】:临床扎针有耗气,用老十针是补气最好的处方。
治疗所有久病、体虚、针灸时间长的修养阶段,来补益中气。
老十针是胃肠疾病的好穴位。
(1)盘整作用:盘整临床用的穴位。
(2)调整作用:调整人体内部的中气,使人体的气机达到一个最好状态,给穴位给予营养发挥穴位的最佳疗效。
【使用】:临床长期的病人,前期一定要用老十针补气。
新病人或体质健壮的病人,治疗10次左右后,要加入老十针。
【针法】:直刺。
第二节美容类处方1、女人生产后面容衰老——养颜驻颜针【望诊】:(1)鱼尾纹、法令纹、下颌部及脖子皮肤松弛。
(2)黄脸婆:面黄肌瘦,黑,说话有气无力,眼皮不愿睁开,是肝脾肾+内分泌失调。
【处方】:(1)针灸方法:董氏奇穴妇科、还巢 + 外老十针外老十针组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天枢、双子宫穴加减:脾虚者加针下三皇,肾气不足加针百会穴。
(2)艾灸方法: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艾灸时间:春秋冬每天就灸均可,夏一周2次。
加减:脾虚者加灸下三皇,肾气不足加灸百会穴。
2、祛斑【分型】:美容院分蝴蝶斑、干斑、晒斑、妊娠斑等只是为了卖化妆品,我把这些斑统称为黄褐斑。
【处方】:(1)浅层斑:也叫肝脾肾斑,在真皮层与表皮层之间的斑,是肝脾肾或内分泌失调引起的色素沉着斑。
a. 早期:曲池、血海、下三皇,有月经不调者加妇科还巢。
10次之内见效大。
b. 后期大面积的斑,或斑消退了85%后,加驷马穴。
此时驷马穴的作用是调气理气,快速将大量的气血聚集面部,将色斑冲走。
(2)深层斑:也叫心肺斑,主要在真皮层与肌肉层之间,斑的位置在口唇以上法令纹周围,在颧骨以上眼周围,有圆点、有黑的色素沉着,已经影响了心肺功能。
在以上处方的基础上,加上面部的微针,选用1813针灸针,在面部的表皮层与肌肉层之间平刺。
针灸科常用方剂
1、牵正散
【组成】白附子、僵蚕、全蝎各等分
【功用】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主治】中风面瘫。
【方歌】牵正散是杨家方,
白附全蝎与僵蚕;
服用少量热酒下,
口眼窝斜定能康。
2、玉屏风散
【组成】防风、黄芪各30g、白术60g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卫阳不固。
【方歌】玉屏风散最有灵,
芪术防风鼎足形;
表虚汗多易感冒,
益气固表止汗神。
3、补阳还五汤
【组成】黄芪120g、当归尾60g、赤芍4.5g、地龙3g、川芎3g、桃红各3g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后遗症
【方歌】补阳还五芎桃红,
赤芍归尾加地龙;
四两生芪为君药,
补气活血经络通。
4、血府逐瘀汤
【组成】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生地9g、川芎4.5g、赤芍6g、牛膝9g、桔梗4.5g、柴胡3g、枳壳6g、甘草3g
【功用】活血祛淤,行气止痛。
【主治】。
胸中瘀血,血行不畅。
【方歌】血府逐瘀生地桃,
红花当归草赤芍;
桔梗枳壳柴芎膝,
血化下行免作劳。
5、镇肝熄风汤
【组成】怀牛膝30g、赭石30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生龟板15g、生杭芍15g、玄参15g、天冬15g、川楝子6g、生麦芽6g、茵陈6g、甘草4.5g
【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主治】阳亢风动
【方歌】:镇肝熄风芍天冬,
玄牡茵陈赭膝龙;
龟板麦芽甘草楝,
肝风内动有奇功。
6、天麻钩藤饮
【组成】天麻18g、钩藤12g、石决明30g、山栀黄芩各9g、川牛膝12g、杜仲益母草桑寄生朱茯神各9g
【功用】平肝熄风,清热安神。
【主治】肝阳偏亢,上窜内扰。
【方歌】天麻钩藤石决明,
栀芩杜膝与寄生;
夜藤茯神益母草,
头痛眩晕失眠宁。
7、麻黄汤
【组成】麻黄9g、桂枝6g、杏仁9g、甘草3g
【功用】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
喘而无汗服之宜。
8、桂枝汤:
【组成】桂枝9g、芍药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方歌】太阳中风桂枝汤,
芍药甘草枣生姜;
解肌发表和营卫,
啜粥温覆汗易酿。
9、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24g、黄芩9g、人参9g、甘草9g、生姜9g、大枣4枚
【功用】和解少阳,疏肝和胃。
【主治】伤寒少阳证。
【方歌】小柴胡汤和解功,
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加黄芩生姜枣,
少阳百病此方宗。
10、逍遥散
【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各30g、甘草15g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
脾失健运。
【方歌】逍遥散中当归芍,
柴苓术草加姜薄;
疏肝养血又健脾,
肝郁血虚脾气弱。
11、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9g、黄芩6g、栀子6g、泽泻6g、车前子6g、木通6g、当归3g、生地6g、柴胡3g、生甘草6g
【功用】清肝胆实火,泄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下焦湿热。
【方歌】龙胆泻肝栀芩柴,
生地车前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
肝经湿热力能排。
12、四君子汤
【组成】人参10g、白术茯苓各9g、炙甘草6g
【功用】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
【方歌】四君子汤中和义,
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
祛痰补益气虚饵;
除却半夏名异功,
或加香砂气滞使。
13、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15~20g、炙甘草5g、人参10g、当归10g、橘皮6g、升麻3g、柴胡3g、白术10g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
气虚下陷。
【方歌】补中益气芪术陈,
升柴参草当归身;
升阳举陷功独擅,
气虚发热亦堪珍。
14、六味地黄丸
【组成】熟地24g、山萸肉干山药各12g、泽泻丹皮白茯苓各9g
【功用】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不足
【方歌】六味地黄益肾肝,
山药丹泽萸苓掺;
更加知柏成八味,
阴虚火旺可煎餐;
养阴明目加杞菊,
滋阴都气五味研;
肺肾两调金水生,
麦冬加入长寿丸;
再入磁柴可潜阳,
耳鸣耳聋俱可安。
15四物汤
【组成】当归10g、川芎8g、白芍12g、熟干地黄各12g 【功用】补血调血
【主治】营血虚滞
【方歌】四物地芍与归芎,
血家百病此方宗;
妇女经病凭加减,
临证之时可变通。
16、酸枣仁汤
【组成】酸枣仁18g、甘草3g、知母6g、茯苓6g、川芎6g 【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虚劳虚烦不得眠证
【方歌】酸枣仁汤治失眠,
川芎知草茯苓煎;
养血除烦清内热,
安然入睡梦乡甜。
17、越鞠丸
【组成】苍术香附川芎神曲山栀各等分
【功用】行气解郁
【主治】六郁证
【方歌】越鞠丸治六般郁,
气血湿痰食火因;
香附芎苍兼栀曲,
气畅郁舒痛闷伸。
18、半夏厚朴汤
【组成】半夏12g、厚朴9g、茯苓12g、苏叶6g、生姜15g 【功用】行气散结,降气化痰。
【主治】梅核气
【方歌】半夏厚朴痰气疏,
茯苓生姜共紫苏;
加枣同煎名四七,
痰凝气滞皆能除。
19生化汤
【组成】当归24g、川芎9g、桃仁9g、干姜1.5g、甘草1.5g
【功用】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主治】产后恶露不行
【方歌】生化汤宜产后尝,
归芎桃草酒炮姜;
恶露不行少腹痛,
温养活血最见长。
20、川芎茶调散
【组成】川芎荆芥各120g、白芷羌活炙甘草各60g、细辛30g、防风45g、薄荷240g
【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
【方歌】川芎茶调散荆防,
辛芷薄荷甘草羌;
目昏鼻塞风攻上,
偏正头痛悉能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