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脑梗死后非神经外科手术的麻醉--资料
- 格式:pdf
- 大小:2.34 MB
- 文档页数:15
科普手术外的麻醉发布时间:2021-10-29T07:48:25.826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5期作者:席梅[导读] 麻醉学的发展开创了外科学的新纪元,成为外科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席梅遂宁市大英县人民医院四川遂宁 629300 麻醉学的发展开创了外科学的新纪元,成为外科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现代麻醉学是一门研究临床麻醉、急救复苏、危重病医学和疼痛诊断与治疗的综合性学科。
麻醉科在手术室外开展的工作包括临床会诊、动静脉和深静脉插管、紧急气管插管、手术室外诊疗中的麻醉(比如无痛胃肠镜检查),以及分娩镇痛、疼痛诊疗、术后镇痛。
麻醉科室外工作涉及的科室很多,如急诊科、放射科、消化科、妇产科、泌尿科等。
一、手术外麻醉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量与日俱增,这已成为必然趋势。
外麻醉的目的是为非手术科室提供方便和安全,减轻手术室的压力,增加各种检查和治疗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为医院和科室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众所周知,在绝大多数现代外科手术中,麻醉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手术。
没有麻醉剂的帮助,很少有病人能忍受手术带来的巨大痛苦。
所以在禁止麻醉药之前,手术往往失败,因为在手术结束之前,病人因为无法忍受疼痛而死亡。
公元二世纪,医学家华佗发现“马贝散”可用于全身麻醉下的腹部手术。
欧美使用全麻是在19世纪初,比我国晚1600多年的《后汉华佗传》记载,“如果病局限于内,针药达不到,就要先用麻风散配酒。
因为麻痹了,失去一定的感觉,切开腹部和背部,切断堆积物(肿块)。
麻醉这个词起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失去知觉”。
感觉丧失可以是局部的,即反映在身体的某个部位,也可以是全身的,即反映在患者全身的意识丧失和无意识状态。
麻醉的意义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使病人暂时失去整体和局部的感觉,从而达到无痛的目的,为手术治疗和其他医学检查治疗提供条件。
二、麻醉的概念麻醉又称为“动态急性期医学”。
它的基本概念是在手术刺激的条件下,保持患者内部环境的稳定。
专科手术麻醉之常见神经外科手术的麻醉(一)幕上肿瘤切除术1.术前准备神经胶质瘤和脑膜瘤最常见,术前应了解ICP状态和肿瘤的位置与大小。
肿瘤的位置和大小可提示手术部位、估计出血量以及出现VAE的风险。
患者出现肿瘤相关症状尤其是脑水肿时,应手术前48小时开始使用类固醇激素,最常用的是地塞米松。
通常静注或口服10mg,随后10mg每6小时口服一次。
为避免发生CO₂潴留,所有存在肿瘤压迫症状的患者不应使用术前药。
2. 监测通常采用常规监测,有严重压迫症状、颅内代偿空间小或有可能在手术中出现大出血(肿瘤侵犯矢状窦、大血管)的患者,应放置动脉导管和(或)中心静脉导管。
围术期监测ICP有助于颅内高压的及时发现和处理。
3. 麻醉管理对于颅内顺应性改变或颅内高压的患者,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是关键时期,不论使用何种麻醉技术,都应该避免增加ICP 。
术中适度过度通气,维持PETCO₂30~35mmHg,PETCO2过低有可能引起脑缺血。
避免应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PEEP)和引起平均气道压增高的通气模式。
严重脑水肿或颅内高压患者应限制液体入量,在硬膜打开前避免使用血管扩张剂(硝普钠、硝酸甘油、钙离子拮抗剂和肼屈嗪)。
术后如果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完整就可以拔除气管导管,苏醒和拔管过程务求平稳,避免躁动和呛咳。
(二)经蝶入路手术1.经蝶骨进入蝶鞍的手术方法常用于切除蝶鞍内或蝶鞍上邻近部位的肿瘤。
最常见的病变是分泌催乳素的微小腺瘤和无分泌功能的巨大腺瘤,其他三种不常见的垂体瘤是:分泌生长激素的肿瘤,可导致肢端肥大症;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肿瘤,可导致库欣综合征;罕见的分泌促甲状腺刺激激素的肿瘤,可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
2.术前评估当垂体病变增大和压迫垂体组织时会引起内分泌功能改变(表3-1-1)。
术前应纠正严重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和水电解质紊乱;分泌 ACTH的腺瘤(库欣综合征)通常伴随高血压、糖尿病和向心性肥胖;肢端肥大症患者可出现舌体肥大和声门狭窄,应进行相应的气道评估和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