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现代文化与社会生活 图文
- 格式:pptx
- 大小:3.80 MB
- 文档页数:36
品德与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内容选自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主题为《日新月异的变化》。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科技发展的历史回顾,我国科技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科技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科技改变生活的巨大潜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的历程,认识我国科技取得的伟大成就。
2. 引导学生感受科技发展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提高学生对科技的认识和理解。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的历程,认识我国科技取得的伟大成就。
难点:引导学生感受科技发展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提高学生对科技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笔记本、彩笔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科技发展的历程,认识我国科技取得的伟大成就。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讲解(15分钟)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讲解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讲解过程中,注意举例说明,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科技的力量。
4. 随堂练习(5分钟)设计一组选择题,考查学生对科技发展的了解。
题目如下:1. 下列哪一项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A. 指南针 B.火药 C. 印刷术 D. 电灯)3. 科技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请列举至少三项)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点评并讲解答案。
5. 小组讨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对科技发展给生活带来变化的看法。
讨论结束后,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分享。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科技发展历程我国科技成就科技改变生活七、作业设计1. 请结合教材内容,谈谈自己对科技发展的认识。
2. 列举生活中的一项科技成果,并谈谈它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3. 设想一下,未来科技的发展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新的变化?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图片、教材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了科技发展的历程,认识我国科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品德与社会《日新月异变化》精品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品德与社会》教材第五单元“日新月异变化”,具体内容为第一章“社会发展与变迁”。
我们将详细探讨我国近现代以来社会变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飞速发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我国近现代以来社会发展与变迁,认识到改革开放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他们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巨大变化。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意识,提高他们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近现代以来一些重要历史事件,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事件对社会发展影响。
2. 新课导入通过对实践情景观察,引导学生进入新课,介绍本节课教学目标和内容。
3. 例题讲解(1)我国近现代以来,哪些重要事件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哪些成就?4. 随堂练习(1)谈谈你对我国近现代以来社会发展与变迁认识。
(2)举例说明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变化。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日新月异变化2. 板书内容:1)我国近现代以来社会发展与变迁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成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我国近现代以来社会发展与变迁认识。
(2)举例说明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变化。
答案:(1)我国近现代以来,社会发展与变迁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新民主主义社会,我国经历一系列社会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逐步上升。
(2)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变化有: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科技事业取得重大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国家软实力不断提升。
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
第23课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
【背景信息】
学科/领域:历史(岳麓版)
年级:八年级下册
学时数:1课时
【课标内容】
1、以人们衣、食、住、行、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3、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日常生活、就业制度及观念、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原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历史现象,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本课,并开展社会调查,感受新中国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树立历史责任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知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品德与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品德与社会》教材第四单元《日新月异的变化》,内容包括:1. 章节内容:第一章“科技改变生活”,第二节“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方式”。
详细内容: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互联网技术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对青少年生活的影响。
2. 章节内容:第二章“社会变迁与个人成长”,第一节“社会变迁中的个人成长”。
详细内容:分析社会变迁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适应社会变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对生活的影响,提高科技素养。
2.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变迁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时代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科技发展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提高适应社会变迁的能力。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关注时代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科技发展对生活影响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a. 科技改变生活:以互联网技术为例,分析其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b. 社会变迁与个人成长:探讨社会变迁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科技变迁,分享感受。
4.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的案例,讲解如何正确看待和适应社会变迁。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析社会变迁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举例说明科技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b. 结合教材案例,谈谈如何适应社会变迁。
2. 答案:a. 答案一:科技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如智能手机、网络购物等。
答案二:科技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线上教育、远程办公等。
b. 答案:正确看待社会变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时代发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
第23课《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姓名一、单项选择题(23×2分=46分)1、小明的爸爸说:“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15岁)一顿能吃5碗饭,可你却2碗饭都吃不了。
”小明分辨说“我吃了很多肉、鱼、菜,还喝了牛奶,奶奶说你那时几乎没有这些吃!”这段对话说明改革开放以来( D )A、国家粮食产量有所下降B、青少年深受西方饮食文化影响C、青少年的体质有所下降D、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生活新景象有( D )①大家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②城镇居民凭粮票、油票购买食品③人们的服饰丰富多彩,展示个性④开私家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改革开放以来,信息技术迅速融入生活,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这个时期社会生活变化的是( B ) A、应用互联网 B、写家信,发电报 C、使用移动通信 D、网络教学4、现在许多同学不爱吃肥肉,甚至不爱吃肉,但在改革开放前,父辈们要想吃肉,还得凭“肉票”定时定量购买。
你知道决定这一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A )A、经济的发展B、经营方式的变化C、饮食习惯的改变D、肉类质量下降5、小雅同学收集的下列改革开放前的购物票证中,哪一种是不符合要求的( C )A、粮票B、肉票C、股票D、布票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具体表现在( B )①“铁饭碗”逐渐被打破②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③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④这种制度不要求人们学习,不需要提高就业能力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7、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BP机、手机)。
这反映了( B )A、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8、改革开放后,人们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的主要表现有( A )①人均居住面积扩大了②室内装修越来越讲究③家用电器更齐全了④居住环境明显改善⑤人们的家居观念更趋科学、合理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⑤9、我国整体上进入小康社会是在( B )A、20世纪初B、20世纪末C、21世纪初D、21世纪中叶10、我国人民生活由新中国成立初的贫穷到今天解决温饱迈向小康,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 C ) A、“大跃进” B、“文化大革命” C、改革开放 D、人民公社化11、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我国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比较缓慢,主要是由于( C )①生产力水平的制约②市场经济体制的制约③计划经济的束缚④平均主义的制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2、青少年喜欢绿色军装的时代是( C )A、新中国刚成立时B、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以后13、下列属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内容的是( C )①“铁饭碗”②社会保障③社会福利④社会救济⑤“大锅饭”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⑤14、1972年,有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他不可能看到的是( C )A、人们用来招待他的主食是玉米饭B、大街上人们的服装大多是灰色和蓝色两种C、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D、人们大多住在简陋狭窄的房子里15、下列哪个词语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 D )A、“三转一响”B、蓝(灰)色的海洋C、“铁饭碗”D、安居工程16、服装是时代的一种象征,下列服装中流行于改革开放前的是( D )①中山装②西装③牛仔装④军装⑤列宁装A、①②③B、①③④C、③④⑤D、①④⑤17、最能反映人们生活水平改善的标志是( D )A、物价的高低B、生产消费结构的变化C、穿着的好坏D、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18、改革开放前,社会上流传的所谓“四大件”是指( B )①电视机②缝纫机③自行车④手表⑤收音机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19、我国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是什么时候开始改革的( C )A、20世纪60年代末B、20世纪70年代末C、20世纪80年代末D、20世纪90年代末20、从2008年开始,我国法定节假日定为( C )A、7天B、10天C、11天D、13天21、在社会保障制度中,保护公民就业权利的是( B )A、医疗保险B、失业保险C、养老保险D、社会福利2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B )A、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问题B、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C、医疗制度的改革D、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23、现在职工每年的休息时间由59天增加到( C )A、100天B、110天C、114天D、116天(二)多项选择题(6×4分=24分)1、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主要有( ABC )A、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B、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C、城镇居民医疗保险D、城镇居民养老保险2、就业制度的改革使( ABC )A、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变化B、“铁饭碗”逐渐被打破C、促使人们不断学习,提高适应就业变化的能力D、贫富悬殊进一步加剧,引起社会混乱3、下列对改革开放后,对“吃”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BCD )A、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已经彻底得到了解决B、吃讲究营养均衡,精细搭配C、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D、野菜、粗粮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4、“民生”问题连续多年成为全国“两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日新月异的人类生活》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能够理解“日新月异的人类生活”这一主题所涵盖的内容和意义;2. 能够分析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影响;3. 能够思考未来人类生活可能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适应和应对这种变化。
二、导学内容1. 人类生活的日新月异: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演变;2. 科技和社会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便利性、效率提升、生活质量改善;3. 未来人类生活的展望: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三、导学过程1. 开篇讨论:请学生简单描述自己所处的时代与父辈或祖辈所处的时代有何不同,以及这种变化给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2. 导入主题:通过展示一些现代科技产品或社会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背后的因素是什么。
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探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不同人可能对这种变化产生的态度和看法。
4. 案例分析: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共享经济的兴起等,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意义。
5. 未来展望:讨论未来可能出现的一些新技术和新趋势,如人工智能的发展、生物科技的进步、环境问题的解决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测未来人类生活的发展方向,并为之做好准备。
四、导学作业1. 小组讨论报告:让学生按小组提交一份讨论报告,总结他们对科技和社会发展对人类生活影响的看法和结论。
2. 个人思考:让学生写一篇作文,探讨未来人类生活可能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适应和应对这种变化。
五、延伸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来学校进行科技和社会发展对人类生活的讲座与交流;2. 组织学生参观科技企业或创新科技展览,让他们亲身感受现代科技的魅力和影响;3. 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探索未来可能的新技术和新领域,培养未来领军人才。
六、导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导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思考“日新月异的人类生活”这一主题,并从中获得对未来人类生活可能的发展趋势和挑战的认识和启示。
品德与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品德与社会》教材第五单元《走进新时代》,具体章节为《日新月异的变化》。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探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增强国家认同感。
2. 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变化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重大成就。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
6.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情景模拟:模拟实际生活场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日新月异的变化2. 内容:(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大成就(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民生活的影响(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三个重大成就。
(2)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
(3)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答案:(1)例如: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高铁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