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总第6课时p15-18
- 格式:doc
- 大小:126.00 KB
- 文档页数:4
承受挫折为坚强喝彩(七年级下册第五、第六课)七年级下册第五课复习讲解与训练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一、复习目标:知识能力:①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二、重点问题分析:正确面对挫折和逆境,学握有效的应对方法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浅,不能全面地看待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所以要辩证地看待挫折,掌握正确有效的应对方法,这是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发展健康的心理的必要条件。
三、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大地震。
数万同胞生命瞬间消逝,汶同胞遭遇了巨大挫折,父母永失其爱,孩子永失其所亲。
他们遭受的巨大挫折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因素B、社会因素 C 、个人因素D、家庭和学校因素2、有位中学生,因为一次考试失常被同学言论几句,回到家后,父母也委婉地说了他几句,他就受不了,关上门不吃不喝,竟然走上了绝路,要不是家人及时发现,真要造成一场悲剧。
这说明()A、他有较强的自尊心 B 、还是学生、有情可原C、同学父母不应该说他 D 、承受挫折能力弱3、“人生难免有挫折”,下列说法不能表明这一观点的是:()A、自古英雄多磨难 B 、人世间没有不曲折的路C、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D 、心想事成,万事如意4、“人生如同调味瓶,酸甜苦辣伴你行。
万事难尽人愿,何不高歌去探求。
”这首诗告诉我们()①挫折是普遍存在的②不要苛求生活,应该增添战胜挫折的勇气③生活中处处都是不顺利,做人真是太难了④生活中挫折是常有的事,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挫折A、①②③B、①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④5、生活中有快乐了也有痛苦,有成功也有失败,有顺利也有挫折。
面对痛苦、失败和挫折,我们应该选择()A、懦弱B、坚强C、逃避 D 、悲观6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困难只能吓倒懦夫懒汉,而胜利永远属于敢于攀登高峰不断创新的人。
”这充分说明了人面对挫折应该是()A、一遇到挫折就马上放弃,不再做其他任何努力B、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寻求自我安慰C、向困难挑战,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D畏惧挫折,认识到挫折的危害7、一个人遇到挫折后,约要好的同学去郊游,通过欣赏大自然的风光,使自己的情绪得到调节。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六课笔记The seventh grade textbook "History of the People's Education Edition" covers a wide range of topics, including the content of the sixth lesson in the lower volume, which is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科书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下册第六课的内容,即“秦汉时期”。
This lesson delves into the history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covering topics such as the unification of China,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two dynasties, and the impact of Confucianism. 这节课深入探讨了秦汉两代的历史,包括中国的统一、两个朝代的成就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
Throughout the lesson, students will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a and the lasting impact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on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学生们将在整节课中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发展以及秦汉时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长远影响。
The lesson also pays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during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such as theconstruction of the Great Wall and the invention of paper. 课程还着重关注了秦汉时期的文化和科技进步,例如长城的修筑和纸张的发明。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
7下语文18课笔记《七下语文18课笔记》一、文章主题本课主题是“敬业与乐业”,通过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文章中,梁启超阐述了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二、段落解析1. 第一段:文章开篇简短引入,提出敬业和乐业是人生的不二法门。
2. 第二段:阐述敬业的重要性,指出只有敬业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3. 第三段:进一步解释如何做到敬业,包括责任心、专注力、不怕困难等品质。
4. 第四段:阐述乐业的重要性,指出只有乐业才能使工作充满乐趣和意义。
5. 第五段:进一步解释如何做到乐业,包括享受工作过程、善于发现乐趣等品质。
6. 第六段:总结全文,强调敬业和乐业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的关键。
三、重点词句1. 素来好像看轻这种职业,付出的劳动既无过望的报偿。
(“看轻”和“过望的报偿”分别是什么意思?)- “看轻”指的是对这种职业持轻视或不重视的态度。
- “过望的报偿”指的是超出期望的回报或奖赏。
2. 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感受到的苦乐取决于我们的心态和态度,而不是事物本身。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
3. 乐业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乐业”的含义是什么?)- “乐业”是指对工作充满热情和兴趣,把工作当作一种享受,从中获得满足和快乐。
4. 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劳作”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 “劳作”指的是工作或劳动。
这里强调的是人需要不断地努力和付出才能获得成功和幸福。
§6.2.实数(2)(总第6课时)
执笔:胡蓉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的关系
2、会比较实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类比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经历实数在数轴上的表示
过程,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的关系中,培养学生学
习数学的热情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实数与数轴的点一一对应
教学难点:对“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的理解
教学用具:直尺、圆规、小黑板、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0,5.1
问题:将下列各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2
-,O点表示0,B点表示1.5 解:如图所示,A点表示2
二、探究
我们知道每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那么无理数是否也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呢?
-这样的的点吗?
你能在数轴上找到表示2和2
探究:以单位长度为边长画一个正方形,以原点为圆心,正方形对角线的长为半径画圆,与x轴正半轴的交点为A,与负半轴的交点为B,则点A表示2,点B表示2
-
事实上任何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一定是实数。
归纳:
1、任何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2、数轴上的任意一个点都可以表示一个实数;
这就是说: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板书)
总结引导:
①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与在有理数范围完全一样。
②我们都知道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中右边的点所表示的数总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要大。
利用这个规律我们可以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板书)正数 > 零,负数 < 零,正数 > 负数.
两个正实数,绝对值较大的数也大 .
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数反而小;
总结:这个法则在实数范围依然成立
例1、在数轴上作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比较他们的大小,并用“<”连接。
,1- 2 2- 2- 22- 解
由数轴上的各点的位置得:
222122-<<-<-<-
练习:比较下列各组是里两个数的大小:
(1)
2 ,1.4 (2)(3)-2,
3 解:因为2414.1≈ 解:因为55=-,66=- 解:-2 <3 4.1414.1> 65<
所以2>1.4 所以 65->-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1、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2. 会初步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第3题
2、学练考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