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与诸子登岘山》苏教版选修
- 格式:doc
- 大小:103.00 KB
- 文档页数:2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与诸子登岘山》这首诗;(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情、人生和自然的热爱与思考;(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3)引导学生珍惜当下,关注人生,热爱自然。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与诸子登岘山》这首诗的背诵和默写;2. 诗文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意象的分析;3. 诗文欣赏: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美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典故的理解:如“羊公碑”、“堕泪碑”等;2. 诗歌手法的研究:如对比、象征、寓情于景等;3. 诗歌意境的体会:如何把握诗中的情感和景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诗中的典故和意象;3.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表现手法和意境,分享学习心得;4. 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诗文,重点解析典故、意象和手法;5. 欣赏与感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感;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7.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文,并进行相关练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情况和默写成绩;2. 学生在合作讨论中的表现和心得体会;3. 学生对诗文理解程度的测试;4. 学生对诗歌美感的体验和感悟。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诗文内容,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学生准备:预习诗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中的典故和意象;3. 教学资源:诗文原文、注释、译文、相关典故资料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文,解析典故、意象和手法;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提高自学能力;3. 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团队协作能力;4.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感。
登高览胜思悠悠——古代诗人的登高情结【学习要求】1.完成情景体验第一、二题,通读“实时演练”与“迁移提高”诗歌,结合题目自行揣摩。
2.听完讲评后完成“实时演练”题目。
3.总结本堂课内容,课后完成“迁移提高”部分的诗歌。
【学习重点、难点】1.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写作缘起及相应的思想感情2.学会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情景体验】一、登山诗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
(4分)汉江临泛王维楚塞①三湘接,荆门九派②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③。
[注]①楚塞:指古代楚国地界。
②荆门:在今湖北荆门南。
九派:九条支流。
③山翁:山简,晋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
1.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6分)2.从整首诗看,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二、登楼诗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重阳登高诗1、重阳思归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重阳念友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3、重阳叹时伤己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重阳言志念奴娇·重九席上(宋)辛弃疾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
谁与老兵供一笑,落帽参军华发。
莫倚忘怀,西风也曾,点检尊前客。
凄凉今古,眼中三两飞蝶。
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
与诸子登岘山教学目标: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重点: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吊古伤今诗,鉴赏时应重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教学方法:讨论与归纳教学过程:一、生平简介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世称孟襄阳。
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
浩然一生有壮志,然终不被用,虽名重当时,却以隐居终老。
在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孟浩然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在他的一些诗歌中,我们或多或少地能在怡人的田园风光里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堪。
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
现有《孟浩然集》。
二、自由朗读、背诵三、诗句解释:1、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和今。
2、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
(由于山上有历史印迹,才来登山)3、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
(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这是登山所见所想-虚幻的景色,烘托深秋岘山萧条、悲凉、邈远的秋景。
)4、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
(为何作者会流泪?)四、问题探讨:1、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明确: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触动内心,又由历史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
由羊公所言的“湮灭无闻”,想到自己不就是这众多贤者中的一个吗?2、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明确: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
3、这首诗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会是哪四个字?明确:怀古伤今(吊古伤今)4、今读其诗,你会有何感想?提示:感想应从诗人的感想中来。
《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教课设计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教课假想:《唐诗宋词选读》分为个专题。
第二专题是“声律风骨兼顾的盛唐诗”,该专题有首诗,首教课篇目,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
本课要学的《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系教课篇目。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读懂,理解字词句子;、理解诗歌的感情思想;、意会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学习中以朗读为主,在多读中渐渐推动学生的意会能力;配以适合的赏析题,指引学生走上商讨之路。
专题目标:、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顾”的特色及其阔大雄浑、豪放恢宏的艺术境地。
、初步熟习张九龄、李颀、王维、孟浩然、高逋、岑参的平生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色。
、初步认识盛唐边塞诗派和山川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别。
本课目标:、初步熟习孟浩然、王维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色。
、初步认识盛唐边塞诗派和山川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别。
初步感觉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顾”的特色及其阔大雄浑、豪放恢宏的艺术境地。
、理解、背诵,并进一步学习诗歌的赏析。
教时设置:教时第教时重点:整体认识,重点学《与诸子登岘山》过程:一、导入唐朝有这么一位大诗人,他的名望一时传遍京师,李白、杜甫、王昌龄、张九龄、王维等名人对他评论极高,他是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以后,开盛唐田园山川诗派之先声的宗师。
他就是孟浩然。
今日我们要学他的一首哀叹人生的咏怀诗《与诸子登岘山》。
二、作者简介孟浩然(公元~)唐朝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以自适。
曾居鹿山。
居一段,,又想有所作,因此到安时机。
在同名士,孟浩然一句“微云淡河,硫雨滴梧桐” 座清,大家之笔。
翌年,却在科中落选。
孟浩然然学富五车,惋惜在宦途方面却阻挡重重,始得不到朝廷重,他遇到莫大的打,只得失落地回到鹿山,悠游山川。
开元二十五年,九州,署从事。
二十七年,离幕返襄阳养病。
二十八年(公元年),好朋友王昌到达襄阳,此孟浩然背上生疽,己快康复了,医生叮不行吃等食品,但是老朋友相聚,酒聊天,非常,孟浩然竟忘了忌,吃了,果病毒作不久死亡。
一、教案基本信息《与诸子登岘山》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与诸子登岘山》这首诗;2. 能够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 能够了解作者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4. 能够通过诗歌理解并体现友情、思乡等主题。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2.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分析;3. 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4. 诗歌主题的理解和体现。
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歌深层意境和情感的把握;3. 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联系;4. 诗歌主题的深入理解和体现。
二、教学准备教师材料:1. 《与诸子登岘山》诗歌全文;2. 韩愈的生平介绍资料;3. 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学生材料:1. 《与诸子登岘山》诗歌全文;2. 笔记本和笔;3. 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岘山的风景和历史文化,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Step 2: 诗歌学习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句意;2. 教师解释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欣赏诗歌的美;4.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诗歌中的友情和思乡主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
Step 3: 作者介绍教师介绍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Step 4: 活动与练习1. 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2. 学生进行诗歌默写练习,加深对诗歌的记忆;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诗歌默写成绩和对诗歌主题的理解程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进行诗歌的背诵;2. 学生回家后进行与诗歌相关的阅读和研究;3. 学生回家后完成对诗歌主题的个人反思和写作。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与诸子登岘山一、诗人名片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
后世故称孟襄阳。
曾一度隐居鹿门山,后又隐居其祖居园庐。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多是山水旅游,风格清爽自然,为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有《孟浩然集》。
李白《赠孟浩然》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于此可见一斑。
二、诗词故事孟浩然诗罪唐玄宗孟浩然在长安时,应邀到王维家中做客。
二人席间赋诗唱和,读兴正浓,忽报唐玄宗驾到。
那时,孟浩然只是布衣之身,不敢面见皇上,可时间紧迫,无法避开,只得躲到床下。
结果还是被玄宗叫了出来。
玄宗很高兴,让他读读自己的新作。
孟浩然便把《岁暮归南山》背诵给玄宗听。
不料,其中一句“不才明主弃”触怒了唐玄宗。
玄宗冷冷地说:“我哪里遗弃过你呢?是你自己不求上进,为什么反而写出这样的诗来埋怨我呢?既然如此,你还是回你的南山故乡去吧。
”说完,拂袖而去。
就这样,孟浩然怀着怨愤和悔恨,怀着对功名利禄的绝望,离开了长安城,终身不仕,成为唐代诗坛中少有的布衣诗人。
三、文题背景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
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
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守襄阳时,常到此山置酒吟咏。
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
望其碑者莫不流泪”。
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
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重音、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表停顿时间更长些,“·”表重音)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与诸子登岘山一、诗人名片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
后世故称孟襄阳。
曾一度隐居鹿门山,后又隐居其祖居园庐。
玄宗开元十六年赴长安,应进士举,不第,还襄阳。
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间,韩朝宗任山南东道采访使,曾向玄宗推荐孟浩然,但孟浩然却因与友人饮酒而未去见玄宗。
二十五年,张九龄任荆州长史,以孟浩然为从事,因随张九龄往各地巡视并相与唱和。
二十八年,王昌龄来襄阳,与之饮酒唱和。
当时孟浩然疾疹发背刚愈,因食鲜而复发,不治身亡。
在盛唐诗人中,孟浩然是年辈较早的一个,其人品和诗风深得时人的赞赏和倾慕。
李白《赠孟浩然》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于此可见一斑。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多是山水旅游,风格清爽自然,为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有《孟浩然集》。
二、诗词故事孟浩然诗罪唐玄宗孟浩然在长安时,应邀到王维家中做客。
二人席间赋诗唱和,读兴正浓,忽报唐玄宗驾到。
那时,孟浩然只是布衣之身,不敢面见皇上,可时间紧迫,无法避开,只得躲到床下。
结果还是被玄宗叫了出来。
玄宗很高兴,让他读读自己的新作。
孟浩然便把《岁暮归南山》背诵给玄宗听。
不料,其中一句“不才明主弃”触怒了唐玄宗。
玄宗冷冷地说:“我哪里遗弃过你呢?是你自己不求上进,为什么反而写出这样的诗来埋怨我呢?既然如此,你还是回你的南山故乡去吧。
”说完,拂袖而去。
就这样,孟浩然怀着怨愤和悔恨,怀着对功名利禄的绝望,离开了长安城,终身不仕,成为唐代诗坛中少有的布衣诗人。
三、文题背景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
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
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守襄阳时,常到此山置酒吟咏。
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
望其碑者莫不流泪”。
《与诸子登岘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与诸子登岘山》全文。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诗文的内容、主题和写作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会作者对岘山美景的喜爱,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理解作者借助山水抒发忧国忧民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2.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2 诗文写作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3.1 诗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3.2 诗文主题的深入探讨。
四、教学方法4.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
4.2 利用图像、音乐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诗文意境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岘山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学习兴趣。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并圈点出难以理解的字词。
5.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诗文中生僻字词的问题,分析诗文的写作技巧。
5.4 诗文讲解教师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5.5 情感体验学生结合诗文内容,谈谈自己对岘山美景的喜爱,以及如何理解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5.6 课堂小结5.7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背诵诗文,并尝试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进行练笔。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
6.2 诗文背诵评估:在课堂末尾或下一节课开始时,检查学生对《与诸子登岘山》的背诵情况。
6.3 写作练习评估:收集学生的练笔作品,评估他们运用写作技巧的准确性和创造性。
七、教学反思7.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反应以及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7.2 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点和兴趣点,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八、拓展活动8.1 组织一次户外写生活动,让学生亲自到岘山或其他自然景观地进行实地观察和创作。
8.2 邀请当地的历史文化专家来课堂讲解岘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与诸子登岘山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重点: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吊古伤今诗。
鉴赏时应重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过程:一、生平简介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世称孟襄阳。
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
浩然一生有壮志,然终不被用,虽名重当时,却以隐居终老。
在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孟浩然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在他的一些诗歌中,我们或多或少地能在怡人的田园风光里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堪。
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
现有《孟浩然集》。
二、自由朗读、背诵三、诗句解释:1.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和今。
2.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
(由于山上有历史印迹,才来登山)3.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
(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这是登山所见所想-虚幻的景色,烘托深秋岘山萧条、悲凉、邈远的秋景。
)4.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
(为何作者会流泪?)四、问题探讨:1.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明确: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触动内心,又由历史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
由羊公所言的“湮灭无闻”,想到自己不就是这众多贤者中的一个吗? 2.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明确: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
3.这首诗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会是哪四个字?明确:怀古伤今(吊古伤今)4.今读其诗,你会有何感想?(提示:感想应从诗人的感想中来。
《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教案(高二选修)《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指导阅读《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教学设想:《唐诗宋词选读》分为12个专题。
第二专题是“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该专题有6首诗,4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
本课要学的《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系教学篇目。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诗歌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专题目标: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张九龄、李颀、王维、孟浩然、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本课目标: 1、初步熟悉孟浩然、王维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2、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初步感受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3、理解、背诵,并进一步学习诗歌的赏析。
教时设置:2教时第1教时要点:整体了解,重点学《与诸子登岘山》过程:一、导入唐代有这么一位大诗人,他的名声一时传遍京师,李白、杜甫、王昌龄、张九龄、王维等名人对他评价极高,他是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的宗师。
他就是孟浩然。
今天我们要学他的一首悲叹人生的咏怀诗《与诸子登岘山》。
二、作者简介孟浩然(公元689~740)唐代诗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
曾隐居鹿门山。
隐居一段时间,40岁时,又想有所作为,因而到长安寻觅机会。
在同诸名士赋诗时,孟浩然一句“微云淡河汉,硫雨滴梧桐”让举座叹为清绝,众人为之搁笔。
翌年,却在科举中落第还乡。
孟浩然虽然才高八斗,可惜在仕途方面却阻碍重重,始终得不到朝廷重视,这让他受到莫大的打击,只得失意地回到鹿门山,悠游山水间。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教学案第周第课时年月日总计课时数课题《与诸子登岘山》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孟浩然,赏析诗歌。
2、理解内容,初步了解孟浩然的诗歌特色。
3、把握诗人是如何表达吊古伤今之情的。
学习重点赏析诗歌,理解内容,把握诗人是如何表达吊古伤今之情的。
学习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内容,把握诗人是如何表达吊古伤今之情的。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过程引导自学明确学习内容,设计自学提纲,提出学习要求教师备课(学生笔记)1、自读本诗,结合工具书了解作者及背景。
2、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本诗的内容。
【补充】作者简介及背景1、作者介绍要求:结合课后注释和以前所学,把握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孟浩然 (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家乡鹿门山,读书作诗。
继漫游吴越,寻求出仕。
四十岁时始入京考进士,不中,失意而归。
张九龄官荆州,引为幕府从事,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
其“五言诗天下称其善。
”这是第一个替他编定诗集的人王士源对他的赞美。
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
2、内容:找出诗人登上岘山后看到的古迹以及其中蕴含的典故方法:朗读全诗,结合课下注解。
时间:2分钟明确:(1)羊公碑,又叫“堕泪碑”(2)典故:见课后注释自学检测设计检测练习教师备课(学生笔记)提示:先独立思考,独自不能解决的同位间商量。
1、内容:看完岘山的古迹“羊公碑”,作者生发了怎样的议论?方法:找出诗中相关的语句。
时间:2分钟明确:合作释质疑探究,突破重、难点教师备课(学生笔记)合作释疑(一)诗人为何读羊公碑而泪下沾襟?指导:联系典故和诗人自己的处境。
时间:4分钟明确:疑合作释疑(二)颈联中, 你以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指导:根据练字题答题步骤回答。
时间:4分钟明确:三、点拨拓展•古人借“登高”抒发几重情怀?1、悲羁旅流离之苦,抒思乡怀亲之情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苏教版高二选修学案设计)一.走近作者。
王维和孟浩然均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世称“王孟”。
孟浩然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他的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
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
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
王维多才多艺,精诗文、书画、音乐,其诗清新秀雅,兼善各体,诗歌常冶禅理、诗情、画笔为一炉。
苏轼曾这样评价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二.读《与诸子登岘山》,思考问题。
1.读尾联,思考诗人落泪的原因。
关键在自己与先贤对比,感慨自己韶光飞逝,却无事功。
2.赏析尾联“尚”字的好处。
教参P24。
便于形成对比,使自己的感慨水到渠成。
3.分析理解诗歌表达情感的手法。
结合诗歌作具体说明。
借景抒情和化用典故。
三.读《山居秋暝》,思考问题。
1、从绘画的角度,概括前三联描绘的画面。
说说这些画面给你带来的总体感受。
明确:秋山明月图、明月松色图、石流清泉图、浣女归喧图、舟下莲动图。
2、从写景的角度上,给画面进行简单分类,领会诗歌的表达技巧。
明确:两大类,旨在让学生领会诗歌动静结合的手法及其作用。
可以引领学生领会这里的画面描绘突出的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
3、翻译尾联,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任凭山中春天的花草凋谢,王孙也还可以留在山中。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
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张力高二物理选修3-1试题答案。
与诸子登岘山教学目标: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重点: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吊古伤今诗,鉴赏时应重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教学方法:讨论与归纳教学过程:一、生平简介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世称孟襄阳。
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
浩然一生有壮志,然终不被用,虽名重当时,却以隐居终老。
在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孟浩然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在他的一些诗歌中,我们或多或少地能在怡人的田园风光里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堪。
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
现有《孟浩然集》。
二、自由朗读、背诵三、诗句解释:1、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和今。
2、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
(由于山上有历史印迹,才来登山)3、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
(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这是登山所见所想-虚幻的景色,烘托深岘山萧条、悲凉、邈远的景。
)4、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
(为何作者会流泪?)四、问题探讨:1、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明确: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触动内心,又由历史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
由羊公所言的“湮灭无闻”,想到自己不就是这众多贤者中的一个吗?2、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明确: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
3、这首诗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会是哪四个字?明确:怀古伤今(吊古伤今)4、今读其诗,你会有何感想?提示:感想应从诗人的感想中来。
与诸子登岘山
教学目标: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重点:
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吊古伤今诗。
鉴赏时应重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过程:
一、生平简介
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世称孟襄阳。
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
浩然一生有壮志,然终不被用,虽名重当时,却以隐居终老。
在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孟浩然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在他的一些诗歌中,我们或多或少地能在怡人的田园风光里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堪。
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
现有《孟浩然集》。
二、自由朗读、背诵
三、诗句解释:
1.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和今。
2.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
(由于山上有历史印迹,才来登山)
3.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
(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这是登山所见所想—虚幻的景色,烘托深秋岘山萧条、悲凉、邈远的秋景。
)
4.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
(为何作者会流泪?)
四、问题探讨:
1.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
明确: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触动内心,又由历史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
由羊公所言的“湮灭无闻”,想到自己不就是这众多贤者中的一个吗?2.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
明确: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
3.这首诗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会是哪四个字?
明确:怀古伤今(吊古伤今)
4.今读其诗,你会有何感想?(提示:感想应从诗人的感想中来。
)五、古人评价:
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
——清•沈德潜
六、欣赏《唐之韵》第六集《山水诗人》(19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