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三国演义推荐课教案【三国演义推荐课教案】一、教案背景介绍《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描绘宋朝末年至曹魏孙吴鼎盛时期的历史为背景,展现了英雄豪杰的智勇谋略、忠诚与背叛的人性,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本教案旨在通过深入学习《三国演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作者和创作背景;2.理解《三国演义》中著名人物的性格与传世故事;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三国演义》中著名人物的性格与传世故事;2.运用历史背景知识分析《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冲突和情节发展。
四、教学过程【导入】1.引入学生对《三国演义》的了解,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片段,引起学生兴趣。
2.提问学生对《三国演义》的认知,激发学生思考与讨论。
【知识讲解与学习】1.讲解《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作者和创作背景,要求学生做简要笔记。
2.分析《三国演义》中著名人物的性格与传世故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每个人物的特点和代表故事。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著名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汇报。
【学生汇报与分享】1.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对所选著名人物的研究成果。
2.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评价,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
【拓展阅读】1.给学生提供相关的书籍或文章,引导他们进一步了解《三国演义》和相关历史事件。
2.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并组织书评活动,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与体会。
【综合训练】1.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和人物,自行编写剧本并进行表演。
2.评选出优秀表演,给予奖励和表彰。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评价他们对《三国演义》的理解程度和历史意识的建立情况。
2.评价学生的书评和角色扮演表演,看是否表达了对《三国演义》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六、教学延伸1.组织观影活动,邀请学生共同观看与《三国演义》相关的电影或电视剧。
三国演义导读(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三国演义导读(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人们学习兴趣的不断提高和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电影和电视剧等受欢迎的视听作品不断涌现,但是文学作品在传承文化方面具有独特作用,而且也具有非常广泛的呈现方式,例如以电影、电视剧、音像资料等多种形式呈现。
而《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古代文学代表之一,在历史传承、文化影响力和文学价值方面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
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文知识结构,对《三国演义》进行文学导读教学,使学生通过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的研究,从感性认知逐渐转向理性认识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一、选取教材和设置教学目标1、教材选取《三国演义》中含有波澜壮阔的历史史诗词、逼真的真实细节和强烈的人文情感,而且结构严谨、语言优美,非常适合作为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之一。
因此, 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作为教材。
2、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设计,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让学生对《三国演义》有一个全面且深刻的理解,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综合发展。
二、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1、教学方法本次教学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为学生提供书面材料和一些活动学习,同时要求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究,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展示。
2、教学过程第一节《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通过课件、PPT、影片等方式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向学生展示,分析“三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分裂、文化交流、军事斗争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人物形象和文学语言的相互关系,所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第二节《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如刘备、曹操、孙权等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真正揭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行为特点和演义风格。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和阅读感受,并参考相关材料,对人物形象的深度分析和评价。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及其创作背景。
2. 通过阅读精彩片段,让学生领略《三国演义》的魅力,培养阅读兴趣。
3. 分析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文学的关系。
4. 学习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5.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所体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及创作背景。
2. 第二课时:阅读《三国演义》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
3. 第三课时:讨论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4. 第四课时:分析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和历史事件。
2. 阅读法:让学生阅读精彩片段,培养阅读兴趣。
3. 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物形象、事件和道德观念。
4. 鉴赏法: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作者介绍、作品梗概、历史事件等。
2. 准备《三国演义》原著或简化版,方便学生阅读。
3. 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
五、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鉴赏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3. 知识测试:测试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形象和道德观念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活动1. 第六课时:人物分析课让学生选择一个或几个三国时期的人物,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
学生可以查找历史资料,了解人物的真实背景和在历史中的作用。
学生通过PPT或口头报告的形式,分享自己选择的人物。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在《三国演义》中的表现。
2. 第七课时:历史事件探讨选择三国时期的几个重要事件,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
教师简要介绍事件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学生分组讨论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七、教学活动3. 第八课时:文学鉴赏课教师选取《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片段,进行深入分析。
分析片段中的文学手法、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
三国演义教案模板十九篇《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运用“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读《三国演义》。
2、利用影视视频材料,培养课外阅读兴趣,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
二、指导重点: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水平三、课前准备:1、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
(空城计哭诸葛)2、课件。
四、指导过程:一、歌曲导入,激发情趣师:刚才我们听得就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它让我们仿佛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回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我们今天就要走进《三国演义》。
老师想先问问大家下,平时看长篇小说是采用什么方法看地?出示:阅读方法。
出示:书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同学们各说各的出示:书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二、品味诸葛亮人物特性,小结学法。
提到诸葛亮,大家两眼放光。
确实,诸葛亮是三国的核心人物,谁来向大家描述一下你眼中的诸葛先生的形象。
简介诸葛亮。
师:《三国演义》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出示)师:小说在别的章节中还提到:诸葛亮执掌刘备军队后,常常手持羽扇,坐一辆四轮小车。
书中关于诸葛亮的哪些章节你最感兴趣,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
师:提起诸葛亮,人们必然会想到“空城计”这个故事。
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个精彩的故事,请同学们看屏幕。
播放《空城计》视频,进行比较阅读。
重点段落研读(出示):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
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三国演义阅读教案教案标题:三国演义阅读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这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教案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向学生介绍《三国演义》的背景和作者罗贯中。
2.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三国演义》的了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阅读理解(30分钟)1. 分发《三国演义》的摘录或相关章节给学生阅读。
2. 学生独立阅读,然后回答一些与文本相关的问题,以检验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三、角色扮演(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或角色进行扮演。
2. 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示他们对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的理解。
3. 鼓励学生在扮演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尽量还原角色的特点和情感。
四、道德伦理讨论(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三国演义》中所涉及的道德和伦理问题,例如忠诚、背叛、权谋等。
2. 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辩论不同观点的利弊。
3. 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引导,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讨论结果。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指定章节或相关资料,并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或书评。
2. 鼓励学生在作业中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观点,并提供一些写作指导。
教学资源:1. 《三国演义》摘录或相关章节的复印件。
2. 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
3. 阅读理解问题和讨论题目的准备。
教学评估:1. 学生对阅读理解问题的回答情况。
2. 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3. 学生书面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三国演义》的其他章节或相关作品,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名著之一,在人教版高二必修的课程中也被纳入统一教学计划中。
本文将以“《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为主题,从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等五个方面探讨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教学。
一、课程标准根据人教版高二必修的课程标准,学生需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和写作技巧,了解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体验文学魅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对于《三国演义》来说,学生需要熟悉小说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掌握小说的基本结构与人物形象,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历史渊源,并运用文学知识进行分析和阐释。
二、课程目标基于课程标准,教师应该设定针对性的课程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历史与主要文学风格。
2.熟练掌握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基本结构。
3.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了解小说与历史、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提高文学审美水平。
5.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文学创作热情。
三、教学方法针对上述的课程目标,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达成。
首先是针对性的讲解和演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基本元素和结构;其次是互动式的课堂问答,以激发学生思考和交流,增强课堂氛围;再次是学生自主阅读配以课堂讲解,让学生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和体味小说的艺术魅力;此外,还应增加文学创作环节,让学生在文学创作中得到启示和体验,并进一步发展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基于上述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小说的作者、成书历史和文学风格介绍。
2.小说的基本情节及人物关系、人物性格等方面的分析。
3.小说的主题思想、历史背景及文学特点阐释。
4.相关历史背景的了解和归纳,探讨小说与历史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国演义》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三国演义》,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背景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背景和题材内容;2. 掌握《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故事情节和历史事件;3. 分析《三国演义》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内容1. 《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背景和题材内容a. 作者简介:罗贯中,明朝小说家,字思远,号南涧道人。
b. 成书背景:成书于14世纪末明朝末年,描写了公元184年至280年的三国时期。
c. 题材内容:围绕着曹魏、蜀汉和东吴三国的兴衰交替,讲述了许多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历史事件。
2. 《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故事情节和历史事件a. 重要人物:- 刘备:汉中山靖王,建立了蜀汉政权;- 关羽:蜀汉五虎大将之一,义薄云天,被东吴所杀;- 张飞:蜀汉五虎大将之一,勇猛善战;- 曹操:曹魏的奠基人,为统一中国而努力;- 孙权:东吴的建立者,与刘备、曹操三国鼎立。
b. 重要故事情节:- 三英战吕布: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以少胜多击败了著名将领吕布;- 千里走单骑:关羽劫荆州的故事;- 三顾茅庐:刘备三次拜访草庐请诸葛亮出山;- 赤壁之战:刘备与孙权联合击败曹操的重要战役;- 卧龙诸葛亮:诸葛亮智勇过人,被誉为卧龙;- 南蛮入侵:孟获等南蛮族群入侵蜀汉的故事;- 孔明挂印:刘备为了遵循诸葛亮的遗愿,将丞相之印交给了姜维。
c. 历史事件:- 三国鼎立:曹魏、蜀汉和东吴三国的形成与发展;-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与曹操军队的大规模战役;- 关羽东征:关羽为报大仇,率军攻打曹魏;- 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位杰出的蜀汉将领。
3. 分析《三国演义》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a. 主题:忠诚、义气、智勇、家国情怀等;b. 思想内涵:揭示了官场黑暗、江山易主、权谋之术等社会现象,强调忠诚、正义与智慧的重要性,讴歌英雄人物的品德和智谋。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案)-2022-2023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时间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2. 能够理解《三国演义》的部分故事情节,懂得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这些情节;3. 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描述人物形象和情节场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体悟作品的艺术魅力;4. 能够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和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第一回-第一百二十回)。
2. 对《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时间、世界历史背景等进行简要介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掌握措辞通顺、表达准确的语言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语言特点,把握人物关系和情节变化,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读书会议法2. 讨论交流法3. 课堂表演法4. 个别辅导法五、教学过程第一节:介绍《三国演义》1. 给学生分发课本,让学生将《三国演义》翻到目录页,介绍《三国演义》的总共多少回。
2. 提供一张作者简介,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和成书时间,并简单介绍《三国演义》在中国历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了解《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1. 让学生自主阅读整本《三国演义》,并注意整个故事的情节变化,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
2. 选取若干段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其中的情节变化和人物关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第五回:“玄德再拜华山”--讲述了刘备到华山拜见关公、张飞谋生计,最后结识了诸葛亮。
第十回:“破黄巾,斩华雄”--讲述了刘备、张飞、关羽、张辽、夏侯将领等参加黄巾起义,最终斩黄巾名将华雄。
第三节:组织较复杂的课堂活动1.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书中的人物,学生进行对话,去学习表演技巧和练习口语表达。
2. 学生进行展示,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并提出中肯的意见,帮助同学进一步提高。
优秀公开课教案:《三国演义》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其相关事件;-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语言和修辞手法;-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 重要语言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难点:- 对于历史背景的理解和应用;- 主要人物形象的深入解读。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 导入:- 向学生介绍《三国演义》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这部作品的兴趣。
2. 主体部分:- 第一步:分组阅读-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段《三国演义》的内容,要求学生细读并总结出本段内容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事件。
- 第二步:合作分析-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各自总结的内容,并从中选取一个人物形象和相关事件进行深入分析。
- 第三步:展示与分享-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选取的人物形象和分析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讨论。
- 第四步:讲解语言和修辞手法- 教师讲解小说中的重要语言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三国演义》。
3. 练和评价:- 给学生布置一篇关于所选人物形象的写作作业,并根据学生的写作质量进行评价。
四、教学资源- 《三国演义》原著书籍;- 分组阅读材料。
五、教学评价- 学生对《三国演义》故事情节的掌握情况;- 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和事件的分析能力;- 学生对重要语言和修辞手法的理解情况;-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三国演义》公开课教案设计,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幼儿园三国演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故事背景,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和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1.三国演义故事的主要内容及人物形象。
2.角色扮演和游戏活动的开展和引导。
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幼儿理解三国演义故事的复杂情节和深刻含义。
2.如何引导幼儿进行有效的角色扮演和游戏活动。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简单介绍三国演义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形象,唤起幼儿的兴趣。
2.故事讲解:老师根据故事情节,用生动的语言向幼儿讲解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注重语速和语调的把握,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3.角色扮演:根据故事情节,让幼儿分组扮演三国演义中的经典角色,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等,同时老师扮演故事中的其他角色,引导幼儿进行对话和互动。
4.游戏活动:设计与故事情节相关的游戏,如打仗、拔河等,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三国演义故事情节,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5.讨论总结:引导幼儿围绕故事情节展开讨论,分享他们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六、教学方法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三国演义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
2.角色扮演法:通过分组扮演和角色对话,让幼儿身临其境地体验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
3.游戏教学法:设计与故事情节相关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故事情节,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七、教学评估1.观察幼儿在角色扮演和游戏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听取幼儿在讨论和分享环节的观点和体会,评估幼儿对故事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八、教学资料1.三国演义故事图片、视频资料。
2.故事角色扮演服装和道具。
3.游戏道具和相关物品。
以上是针对幼儿园三国演义故事教学的教案。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希望能够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国演义认知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 难点,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深入理解和对其中人物关系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介绍中国古典文学的特点和意义,引出三国演义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展开讨论。
2. 学习三国演义的作者和成书背景(1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及该作品的成书背景,让学生了解到这部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3. 学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30分钟)。
教师通过讲解和分析,介绍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和人物,让学生对其中的故事和人物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4. 学习三国演义的影响(15分钟)。
教师讲解三国演义对后世文学、艺术和思想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到这部作品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5. 分组讨论(20分钟)。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就三国演义中的某一情节或人物展开讨论,并在小组内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6. 总结(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以巩固学生对三国演义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到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培养了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辩论,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爱国情感。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阅读材料和讨论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对三国演义的认知,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国演义情节教案一、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四大名著之一。
它是以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为背景,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战争纷争和各种英雄豪杰的故事。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培养阅读兴趣和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本教案将根据《三国演义》中的几个经典情节,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文学巨著。
二、情节一:桃园三结义1. 情节梗概朋友关羽、张飞和刘备在桃园结拜为兄弟,发誓生死不离。
2. 教学目标通过讲述桃园结义的情节,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重义气、讲情谊的传统美德。
3. 教学活动- 学生分组,每组扮演一个角色,展示桃园三结义的情景。
- 分组讨论并总结桃园结义故事背后所传达的价值观念。
三、情节二:赤壁之战1. 情节梗概曹操率大军进攻东吴,被刘备和孙权联合打败。
2. 教学目标通过讲述赤壁之战的情节,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智谋和合作的重要性。
3. 教学活动- 学生分组,每组扮演一个角色,重演赤壁之战的关键场景。
- 分组讨论并总结赤壁之战中出现的军事战略和智谋。
四、情节三:三顾茅庐1. 情节梗概刘备多次上山拜访诸葛亮,最终诸葛亮愿意出山辅佐刘备。
2. 教学目标通过讲述三顾茅庐的情节,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和重视智慧的文化传统。
3. 教学活动- 学生分组,每组扮演一个角色,重演刘备去茅庐请诸葛亮的场景。
- 分组讨论并总结三顾茅庐过程中体现的智慧和人才选拔的原则。
五、情节四:卧龙诸葛亮1. 情节梗概诸葛亮为刘备提供智谋,协助刘备建立了蜀国。
2. 教学目标通过讲述卧龙诸葛亮的情节,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智者的形象和重要性。
3. 教学活动- 学生分组,每组扮演一个角色,展示诸葛亮为刘备出谋划策的情景。
- 分组讨论并总结卧龙诸葛亮在故事中的智慧和为国家做出的贡献。
六、情节五:三英战吕布1. 情节梗概关羽、张飞和刘备联合对抗吕布,在激战中展现了勇猛无敌的战斗力。
《三国演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历史事件及其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3.培养学生对《三国演义》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4.引导学生从《三国演义》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教学内容1.《三国演义》作者简介:罗贯中,明代小说家,生平事迹不详。
2.创作背景:《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
3.主要内容:《三国演义》共120回,主要讲述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家争夺天下的故事,展现了众多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和智慧谋略。
4.人物形象: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
5.历史事件: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七擒孟获、失街亭等。
6.深刻哲理:《三国演义》通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政治斗争的残酷、智慧和勇气的价值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创作背景、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历史事件等。
2.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历史事件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比较分析法:比较《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历史事件等方面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步骤1.导入: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创作背景、主要内容等。
2.讲授:详细讲解《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历史事件等。
3.情境教学: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历史事件等,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5.比较分析:比较《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历史事件等方面的异同。
《三国演义》教案《三国演义》教案1《三国演义》导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①曹操:权奸与英雄相结合的典型。
“白脸曹操”成为奸臣的代名词。
②诸葛亮:忠臣和智慧的化身。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是个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③关羽:勇武和义气的化身。
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身陷曹营终不降,镇守荆州时违背了诸葛亮“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方针,致使荆州失守,败走麦城而死。
④张飞:一个勇猛、坦率、刚直的武将。
痛打索贿的督邮;三顾茅庐时,耐不住性子要放火;关羽从曹营回来后,他举起枪便刺,误会消除后,他又痛哭参拜;长坂坡单枪匹马拦住曹军百万大军;关羽死后,因粗暴急躁而为叛将所杀。
⑤周瑜:东吴水军都督,英俊儒雅,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
曹操幕僚蒋干到东吴劝降,他巧妙地运用反间计,使老谋深算的曹操反而损失了两员大将。
火烧赤壁,火烧曹营,使曹军八十万水军大败而归。
因过于好胜,心胸狭窄而被诸葛亮三气而死。
⑥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是一位有胆有识的英雄。
初为袁绍部将,后投奔刘备,为蜀汉大将。
在长坂坡战斗中,突出重围,单骑救出刘备的太子刘阿斗;江汉之战,拦江夺斗,使曹操为之震慑。
虢亭一战,退吴兵,救刘备。
因他忠诚勇敢,一身是胆,具有远见,每战必胜,所以“常山赵子龙”成为常胜将军的代名词。
⑦黄忠:归附于刘备时年近六十,在葭萌关,定军山等战役中有勇有谋,屡建战功。
后在讨关战役中,以75岁高龄又斩吴一部将。
后为暗箭所伤,不愈而死。
“老黄忠”是老当益壮的老英雄的代名词。
⑧鲁萧:字子敬,和周瑜同辅孙权。
力排众议,与周瑜一起坚持联刘抗曹的主张,并力劝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
待人宽厚诚恳,但他的忠厚有时显得近愚。
⑨刘备:知人善用,是一个从平民奋斗到开国帝王的圣君形象。
⑩蒋干:曹操的幕僚,一个愚蠢而又自作聪明的政客。
⑩杨修:曹操手下主薄。
《三国演义》作者简介: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激发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了解故事梗概,培养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1.欣赏《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激发阅读兴趣。
2.过渡:听了这一首雄浑的歌曲,让我们带着感慨“走近三国”。
二、阅读故事梗概了解三国。
1.教师朗读故事梗概,边读边理解。
2.欣赏《桃园三结义》。
三、布置自读欣赏1.继续阅读到《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将干中计》。
2.同学间开展互相讲《三国演义》故事。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指导,知道《三国演义》的一些情节,以及故事中的人物特点和形象。
教学重点:基本了解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猜一猜:⑴桃园三结义三兄弟是谁?(刘备、关羽、张飞)⑵水镜先生所说的卧龙和凤雏分别指谁?(诸葛亮、庞统)⑶“宁教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是谁说的?(曹操)⑷《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罗贯中)⑸“既生瑜,何生亮”是谁的临终一叹?(周瑜)⑹闭月美女指《三国演义》中的谁?(貂禅)⑺《三国演义》中有哪“三绝”,分别指谁?(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⑻“三足鼎立”指哪几个国家三分天下?(东吴、西蜀、北魏)二、说一说1.谁能向同学们说说《三英战吕布》的情节。
2.指名讲《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3.讲《美髯公千里走单骑》的故事。
三、群英聚会1.《三国演义》情节曲折,人物众多,它描绘了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一个产生英雄的年代。
同学们,你心目中的三国英雄是谁?用一两句话说出你敬佩他什么?2.理解下面一段话的意思。
却说云长所骑赤兔马,日行千里,本是赶不上;因欲护送车仗,不敢纵马,按辔徐行。
忽听背后有人大叫:“云长且慢行!”回头视之,见张辽拍马而至。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关公教车仗从人,只管望大路紧行;自己勒住赤兔马,按定青龙刀,问曰:“文远莫非欲追我回乎?”辽曰:“非也。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1《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教案涉及的教材是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材中的《三国演义》选,共计13篇,全书共32万余字。
本书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撰,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以历史名人关羽、张飞、刘备、诸葛亮为主角,描绘了三国时期的社会与政治风貌,展现了男儿当顶天、江山如画的时代气象,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义、仁爱、智慧、勇气等伦理观念。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写作背景及创作意图,了解其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2.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主要历史人物,掌握其生平事迹、人物性格和代表作品。
3.熟悉小说情节、结构,理解小说中所反映的历史、社会和人生意义。
4.感悟中国传统美德和伦理观念,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读几段经典语句:“桃园三结义,天下无贼”“吾虽赴死,义不抛也”等。
让学生感受这些语句所代表的忠诚、勇气和仁爱精神。
(2)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写作背景及创作意图,让学生了解其地位和影响。
提问:“罗贯中为何写三国演义这样的作品?他希望向读者传达哪些思想情感?”引导学生认识到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2.阅读教材(1)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配章节,阅读教材,掌握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挖掘人物的性格、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特点。
(2)学生以个人为单位,阅读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各类习题和探究题,并进行自我检测。
(3)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理解小说的情节和结构,反思小说所反映的历史、社会和人生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总结每一个章节、每一个人物所代表的人物形象、艺术形象及其思想道德内涵等方面的主题和含义。
(4)老师批注学生的问答作业,评定学生分数,及时给予反馈。
3.精读教材(1)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对于部分篇章,可以进行精读的建议。
《三国演义》阅读交流会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学生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 学生能够解读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和情节,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认识到《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学生能够理解作品中所体现的忠诚、勇敢、智慧等美德。
二、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 《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人物和情节的分析与解读。
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学生预读《三国演义》,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资料,以便课堂上讲解。
课堂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和作品的历史背景。
2. 教师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讲解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梳理作品的故事脉络。
2. 教师详细讲解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3. 教师讲解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课堂讨论1.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和情节,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阅读和思考。
四、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课后阅读,进一步深入了解《三国演义》的人物和情节。
2. 学生撰写阅读心得,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掌握程度。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读《三国演义》。
2、利用影视视频材料,培养课外阅读兴趣,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
二、指导重点:
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三、课前准备:
1、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
(空城计哭诸葛)
2、课件。
四、指导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情趣
师:刚才我们听得就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它让我们仿佛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回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我们今天就要走进《三国演义》。
老师想先问问大家下,平时看长篇小说是采用什么方法看地?出示:阅读方法。
接下去出示:《三国演义》简介、作者、主要内容。
出示:书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同学们各说各的
出示:书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二、品味诸葛亮人物特性,小结学法。
提到诸葛亮,大家两眼放光。
确实,诸葛亮是三国的核心人物,谁来向大家描述一下你眼中的诸葛先生的形象。
简介诸葛亮。
师:《三国演义》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出示)师:小说在别的章节中还提到:诸葛亮执掌刘备军队后,常常手持羽扇,坐一辆四轮小车。
书中关于诸葛亮的哪些章节你最感兴趣,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
师:提起诸葛亮,人们必然会想到“空城计”这个故事。
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个精彩的故事,请同学们看屏幕。
播放《空城计》视频,进行比较阅读。
重点段落研读(出示):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
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
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
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
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
”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
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
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随军入汉中;司马懿必将复来。
于是孔明离西城望汉中而走。
天水、安定、南安三郡官吏军民,陆续而来师:书上描述了三次诸葛亮的笑。
同学们思考下,这体现出诸葛亮当时什么样的心理?(出示:第一次司马懿率兵兵临城下时的笑是为了迷惑敌人,是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笑,是一种假笑。
第二次见魏军远去后无比高兴的笑,是胜利的笑,也是庆幸的笑。
第三次是对司马懿多疑愚蠢的嘲笑,也是对自己感到自豪的笑。
也难怪司马懿得知实情之后是又羞又恨又恼又悔。
)(小结:胆大心细)
出示:一字评诸葛亮
有关诸葛亮的精彩故事,在文中有很多,就留待同学们课后慢慢去看了。
诸葛亮的一生也是富有传奇的一生,后人用一幅对联生动概括了他的一生。
(出示对联)这幅对联中包括哪些故事呢?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是无人能替代地,他是蜀国的柱石,蜀国的上上下下对他的感情也是非同一般的,我从文中找了一些他死后的句子,同学们一起来看看。
接下来让我们再来看一段视频,让同学们有更深切的体验。
播放视频《哭诸葛》
相信欣赏到这里,原本诸葛亮这个单薄的人物现在已经开始有点血有点肉,变得稍微丰富些了。
其实我们在品味书中的人物形象的时候,就应该像这样,从多方面从角度对体会,这样的人物才更形象更全面!
接下去同学们总结一下,刚才我们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分析诸葛亮的?
(相机出示: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三、学生话各路英雄
1、师:三国演义中提到的英雄人物有200多人,刚才同学们也提到了自己最喜欢的英雄人物,下面就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到的方法去品味其中的一个人物,找出相关的情节,准确分析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师小结:大家敬佩的英雄各不相同,对人物的看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读书就要这样,读读、想想,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辩辩,议议,倾听别人的看法,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这本书。
四、总结本课,意犹未尽
(出示)寄语: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变得更加富有,但我们一定可以变得更加智慧;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改变我们的长相,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的品位和气质;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生命的宽度,增加我们的厚度;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实现我们的人生梦想,但一定可以帮助我们更接近我们的人生梦想;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在有限地生命当中欣赏无限的美景,体验精彩人生
——朱永新(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五、作业:
1、再读《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