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 登鹳雀楼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5
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郡望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时,以官迁居绛州(今山西新绛)。
初以门荫得补衡水主簿,被诬去官,优游山水。
至晚年,复补莫州文安(今属河北)尉,为官以清正著名。
为人倜傥,曾游边塞,善写边塞诗,广为流传。
王之涣为著名边塞诗人,薛用弱《集异记》卷二载其与王昌龄、高适“旗亭画壁”故事,可见名噪当时。
《全唐诗》仅存诗六首。
【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1]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2] ,更上一层楼 [3] 。
【注释】[1]白日:太阳。
宋玉《神女赋序》:“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
”依山尽:太阳落山。
[2]千里目:形容放眼而望,远达千里。
[3]更:再。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解读】鹳(ɡuàn)雀楼:又名鹳鹊楼,在河中府蒲州(今山西永济西)西南,因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黄河)。
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
”但唐人芮挺章《国秀集》卷下作“处士朱斌”诗,题为《登楼》,“一层楼”作“一重楼”,只异一字,余均同。
而卷下又收王之涣诗三首,不及此诗。
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二十二引唐人所著《翰林盛事》则云:“朱佐日,(吴)郡人。
两登制科,三为御史。
……天后(武则天)尝吟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问是谁作?李峤对曰:‘御史朱佐日诗也。
’赐彩百匹,转侍御史。
”朱斌与朱佐日当为一人,或斌字佐日。
但佐日武后时已官侍御史,何至天宝时芮挺章反称“处士”耶?是否一人,尚俟详考。
芮挺章为玄宗时人,《翰林盛事》作者张著为德宗时人,都不云此诗为王之涣作。
此诗著作权不属王之涣,似可确定。
但沿袭日久,姑附于此。
诗一、二句写鹳雀楼地势:前有中条山,下为黄河,登楼见白日西沉,黄河东流,是实写地势之高,所见之远;三、四句则转为虚笔,原来前之所见,并非最高处所见,暗中将楼之高更推进一步,更上层楼的景致,则留待读诗人自家想象。
登鹳雀楼古诗全文《登鹳雀楼》是中国唐朝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著名古诗,它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绝唱,也是文学名篇,传诵盛行于民间。
该诗全文共有五句,其内容刻画的是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欣赏宏伟的景象,情感激情澎湃。
诗中提及的鹳雀楼就是中国传统的四合院,一般三四层楼的结构,犹如一座小型城堡或宫殿。
让人惊叹的是,王之涣站在鹳雀楼,可以看到五湖四海的景色,蕴含着宏大气势。
全诗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的“更上一层楼”,指的就是站在鹳雀楼上,可以远眺五湖四海的壮阔景象。
这里的“欲穷千里目”,暗指诗人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想越过鹳雀楼,望向更远更广阔的世界。
诗中“黄河入海流”一句,则描绘出一幅宏伟壮丽的全景画面。
黄河之巨,浩浩汤汤,一路向东南方流入大海,尽显浩瀚大气。
这里特别强调黄河,是因为它不但长着中国的水脉,也奠定了中国文明的深厚基础,其人文价值远超一般河流,为当时的文明新生力量。
在《登鹳雀楼》这首诗中,王之涣运用凝练简洁的词藻,描绘出无尽的蔚蓝天空,景色远大,气势磅礴,激发出诗人心中历久不衰的感慨,更展现出宏大的中国文化底蕴。
在这首诗中,王之涣对登鹳雀楼的场景描写,因其明媚、慷慨之气而被首屈一指,而且那扇窗更凝聚着诗人内心的深沉思索,反映出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此外,这首诗更象征着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召唤宏观视野的愿景。
王之涣此文的创作,也象征着他对周遭的自然环境所有的思考,以及他对青年一代的期待。
因此,《登鹳雀楼》应成为人们持续追求精神追求的符号,从而启发人们不断发展宏观视野。
如今,《登鹳雀楼》虽已有上千年历史,但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仍不曾衰败。
这首诗更被当今社会群众看作是追求理想、追求梦想、奋勇向前的一面镜子,从而对青年一代激励着,令其时刻笃信理想,勇于攀登新的高峰。
综上所述,《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也象征着一种精神追求,无论是诗人王之涣的追求,还是当今社会大众的追求,都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给人们带来无尽的启发与感悟。
《登鹳雀楼》全文及解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唐诗,作者是王之涣。
先来说说这首诗的字面意思。
“白日依山尽”,傍晚的太阳依傍着山峦缓缓西沉。
这里的“白日”指的是夕阳,“依”就是依靠、依傍,“尽”则是消失、落下的意思。
想象一下那画面,一轮红彤彤的落日慢慢地消失在山的那头,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伤感的感觉。
“黄河入海流”,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奔腾而去。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气势磅礴,一路汹涌向前。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眺,看到黄河滚滚东流,那种壮阔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
前两句诗,一个是夕阳西下,一个是黄河东去,一静一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描绘出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山河画卷。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
“欲”是想要的意思,“穷”在这里不是贫穷,而是指尽、达到极点。
诗人想要看到更远更辽阔的景色,那就得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这不仅仅是在说登高望远的实际行为,更是一种富有哲理的思考。
它告诉我们,想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就,就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状况,要不断地追求进步,不断地超越自我。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简洁明快,语言朴素而又富有韵味。
诗人用短短二十个字,就把鹳雀楼周围的壮丽景色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前两句的写景,画面感极强,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后两句的抒情和说理,自然而然,毫不突兀。
再从诗歌的意境来说,它展现了一种宏大的时空观。
白日西沉,黄河东去,这是时间和空间的交织。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渴望和探索精神。
这首诗在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被广泛传诵,而且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诗人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借鉴了这种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哲理的手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登鹳雀楼》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不能满足于眼前的一点点成绩,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勇于挑战更高的目标。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望庐
山瀑布》)课文原文及赏析
《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是二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两首古诗,下面我将给出这两首诗的原文及赏析。
《登鹳雀楼》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太阳依山落下,黄河滚滚流入大海的壮阔景象,意境开阔,气势磅礴。
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也寓言了只有不断努力,才能看得更远,走得更高的哲理。
《望庐山瀑布》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自然的魅力。
前两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描绘了阳光照射在香炉峰上,产生的紫色烟雾和远处的瀑布景象,意境幽远。
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则生动描绘了瀑布奔腾而下的壮观景象,用语生动,想象丰富。
两首诗均以其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自然的壮丽和人生的哲理,给学生们带来了深刻的艺术享受和人生启示。
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译文及赏析这首《登鹳雀楼》是有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创作,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译文夕阳依傍着山峦渐渐下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登鹳雀楼》注释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登鹳雀楼》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翻译及赏析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翻译及赏析王之涣《登鹳雀楼》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一】这是一道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作者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之涣。
说到“著名诗人”,并不是说他做诗很多(比如清朝某位明君一生写诗四万,我们也不称其“著名”),而是说他做的诗非常“经典”,现存其六首诗当中,便有两首顶级绝句,除了《登鹳雀楼》之外,还有那首《出塞》(又名《凉州词》),都是妇孺皆知的名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寥寥十个字,便勾勒出一幅雄浑壮美的山水图画。
其气象毫不亚于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付回”;而其笔法的“随意”、“直白”,又能和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相比。
《红楼梦》四十八回,香菱论诗道:“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
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我们有时习惯于另辟蹊径、故作高深,反而把诗句弄得不伦不类、生涩怪病。
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来时的路。
唐诗的高明就在于它的自然和率真!自宋以后,诗词中强用生词的、狂用典故的,比比皆是,但纠其实质却十分苍白,还不如一位老农直来直去一吼一哭来得快活!以至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纳兰词时这样讲:“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诗贵在清新自然。
“汉人”玩儿惯了文字游戏,反而不如“满人”的“返璞归真”了。
(当然这话有点绝对)。
而《登鹳雀楼》的高明之处,更是在于结句,不经意间引出了“登高――望远”的哲意来。
哲理诗在宋代比较流行,很多文人做诗也力求挖出哲理来,然而“相请不如偶遇”,与其刻意地“编排”,不如自然的流露!【赏析二】鹳雀楼早已不存,故址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西)西面,黄河中的一个小岛上,高三层,前瞻中条山,下瞰黄河水,为唐代登览胜地。
山水景色的古诗词-登鹳雀楼原文|译文|鉴赏《登鹳雀楼》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欢迎大家查看。
《登鹳雀楼》原文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译文及注释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登鹳雀楼》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解析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解析《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一作朱斌)的诗作。
此诗篇幅虽短,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解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王之涣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之一,为人豪放,常击剑悲歌,以参加科举考试为耻,与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等均有唱和,交往颇深。
《全唐诗》仅存录他的六首绝句,其中七绝《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和五绝《登鹳雀楼》是古今传诵的名作。
鹳雀楼,也叫颧鹊楼,是唐代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的名胜,与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并称江南四大名楼。
原楼高三层,东南是中条山,西面可以俯瞰黄河,因当时常有似鹤的飞禽鹳雀栖息在上面因此得名。
登楼可以“前瞻中条,下瞰大河”,晋南风光,尽收眼底。
唐代许多诗人都到这里登临眺望,留下了不少诗章。
其中王之涣这首《登鹳雀楼》仅四句二十个字,却是其中的压卷之作。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诸三篇能状其景。
”李益、畅诸二人的诗已寂寞无闻,唯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名垂千古,独占鳌头。
《登鹳雀楼》这首诗的前二句写诗人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描绘了登临鹳雀楼所看到的壮阔雄浑景色,豪放雄劲,气势磅礴。
诗人运用朴素、浅显的词语,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登楼所见的广袤河山的情景:诗人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濛,云遮雾绕,可阳光依然炽烈。
远处,一轮夕阳逐渐落进了连绵起伏的群山中,依然耀眼的太阳从山旁缓缓西沉。
这是远景、空景。
近处,楼下黄河滚滚而来,一泻千里,从西北天际向东方大海奔流而去。
这是从地面写到天际,视线是由近及远。
这就把上下、远近的景象,全都容进了诗中,形成了一幅粗犷、明快的山水画,而且画面显得宽广、辽阔,意境深远。
古诗《登鹳雀楼》诗文解释古诗《登鹳雀楼》诗文解释《登鹳雀楼》是唐代王之涣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古诗《登鹳雀楼》诗文解释,欢迎大家阅读。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登鹳雀楼》翻译: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登鹳雀楼》赏析《登鹳雀楼》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
这里,王之涣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王之涣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王之涣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
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演讲稿、心得体会、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范本、主题班会、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experience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templates, theme class meetings, teaching reflections, teaching design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原文: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登鹳雀楼二首其一译文及赏析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
《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描写黄河壮丽景色的
诗歌。
该诗以鹳雀楼为背景,通过描绘楼与山、河的关系,表达了作
者对壮丽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探索欲望。
本文将为您呈现这首诗的中文
译文及赏析。
译文:
白昼逐渐接近山脚下,黄河潺潺地注入大海。
我渴望一览无余的远景,踏上更高一层的楼。
赏析:
《登鹳雀楼》以简练而质朴的语言,描绘了壮丽景色。
首句“白日
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展示了白昼的结束和黄河奔流至海的雄伟景象。
通过运用对仗语句和反复叠加,使诗歌的节奏感更强,意境更加深远。
诗中的“鹳雀楼”作为背景,象征着高处俯瞰的优势,给予了诗人更
广阔的视野,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探索欲望。
最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人们对远景的渴望和对无限可能的追求。
这首诗以简洁的描写方式传达出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美好赞美,并通过鹳雀楼的高度来强调对于人们来说不断追求更高境界的重要性。
通过诗意表达,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追求进步和追寻壮丽景色的心境。
总结:
《登鹳雀楼》一诗通过简练而质朴的语言描绘了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远景的渴望和追求。
诗中的鹳雀楼象征着人们追求进步和探索未知的渴望,使诗歌更富有意境和思考空间。
读者通过阅读《登鹳雀楼》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美好赞美,同时也能够体会到人们不断追求更高境界的内心情感。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精确的描述和细腻的意境,给读者带来了深厚的艺术享受和思考的机会。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关键信息项:1、诗歌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版本:____________________4、诗句赏析要点:____________________11 诗歌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11 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王之涣。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其作品多以边塞风光和壮阔景象为主题,风格豪放洒脱。
112 诗歌背景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尚无确切记载。
但一般认为,王之涣在游历鹳雀楼时,被眼前壮丽的景色所触动,从而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12 翻译版本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121 翻译要点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准确传达出原诗的意境和情感。
“白日依山尽”形象地描绘了太阳西沉的景象,“黄河入海流”则展现了黄河奔腾不息的气势。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富有哲理,鼓励人们不断追求进步和更高的境界。
13 诗句赏析要点131 意境描绘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极其简洁而雄浑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壮阔的山河落日图。
夕阳西下,山峦连绵,黄河滔滔,奔流入海,画面开阔,气势恢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132 动静结合这两句诗中,“白日依山尽”是动态的描绘,太阳逐渐西沉,展现出时间的流逝;“黄河入海流”则是静态的呈现,黄河水滚滚向前,永不停息。
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鲜活。
133 哲理蕴含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不仅仅是在说登高望远的实际行为,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它鼓励人们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更广阔的视野。
134 语言简洁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生动地描绘出壮丽的景象,传达出深远的意境和哲理,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14 诗歌影响《登鹳雀楼》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诗《登鹳雀楼》诗文赏析一、诗文《登鹳雀楼》《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诗人王之涣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三、释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四、词语注解: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五、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