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农药的优缺点与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生物农药有哪些生物农药的优缺点是什么生物农药是一种广谱、高效、安全的杀虫剂。
它不仅能够有效地防治多种虫害,且不伤害人、畜、家禽。
下面我们介绍生物农药有哪些、以及生物农药的优缺点等相关问题,供参考。
一、生物农药有哪些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生物农药一般是天然化合物或遗传基因修饰剂,主要包括生物化学农药和微生物农药两个部分,农用抗生素制剂不包括在内。
我国生物农药按照其成分和来源可分为微生物活体农药、微生物代谢产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四个部分。
按照防治对象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螨剂、杀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在我国农业生产实际应用中,生物农药一般主要泛指可以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微生物源农药。
二、生物农药的优缺点1、优点:生物农药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的安全性,对人畜、环境、天敌等安全。
部分生物农药为活体生物,使用后可以自己繁殖,大大延长持效期,构建生态平衡的新环境。
此外,生物农药来源广,改良潜力大,不容易产生抗药性,诸多方面的优点使得生物农药成为近年来发展的热点。
2、缺点:与化学农药相比,也存在许多本身固有的弱点,比如起效慢、易受温湿度等条件影响、作用成分复杂等。
三、生物农药的使用范围生物农药主要用于防治经济作物的棉铃虫、红铃虫、造桥虫、烟青虫等。
粮食作物的二化螟、三化螟、稻苞虫、稻纵卷叶螟等。
蔬菜类的菜青虫、小菜蛾、菜螟等。
果树类的松毛虫、桃小食心虫、尺蛀、大袋蛾、卷叶蛾等。
防治棉铃虫的适期是:在产卵盛期,即百株卵量达到20粒时开始施药,隔3~4天再施药1次,每代施药2~3次,大发生年适当增加施药次数。
其他害虫如菜青虫、烟青虫、豆天蛾、玉米螟、松毛虫及果树害虫等,可在产卵盛期或幼虫初龄期施药。
四、使用生物农药要“四看”1、看温度。
在25摄氏度~30摄氏度时使用,防效比10摄氏度~15摄氏度时高出1~2倍。
因此,温度低于20摄氏度时最好不使用。
2、看湿度。
环境湿度越高时,防效越好。
粉剂bt在高湿条件下,才能够充分发挥药效。
农药使用的优势与劣势分析农药是农业生产中一种重要的工具,用于控制或消灭对农作物产生损害的害虫、病害和杂草,以保障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然而,农药的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利弊。
本文将分析农药使用的优势与劣势。
一、农药使用的优势1. 提高农作物产量:农药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和病害,保护农作物免受损害,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这对保障粮食供应、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2. 控制疫病传播:农药可以阻断疫病和病害的传播,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这对防止农作物在大范围内受到严重疫病侵袭具有重要作用。
3. 增强农作物抗逆性:适度使用农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使其能够更好地抵抗干旱、洪涝、低温等自然灾害,提高农作物的存活率和产量。
4. 提高农田经济效益:农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少病虫害的损失,提高农田经济效益。
这对于保护农民的利益和推动农业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农药使用的劣势1. 环境污染:农药的使用会导致环境中农药残留物的积累,对土壤、水源、空气等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2. 生态风险:农药使用可能会对非目标生物造成伤害,破坏生态平衡。
例如,对于益虫、天敌和土壤生物的损害可能会导致生态链的崩溃,进一步增加农作物的病虫害风险。
3. 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长期食用农药残留的农产品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风险,特别是对于婴幼儿和孕妇。
农药残留物对人体的累积效应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4. 害虫的抗药性: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会导致一些害虫产生抗药性,使得原本有效的农药失去了控制害虫的作用。
这进一步加大了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难度。
三、合理使用农药的建议为了充分发挥农药的优势,减少劣势的影响,应当采取以下合理使用农药的措施:1. 选择低毒、高效、环保的农药品种:优先选择对人体和环境影响较小的农药,适量使用,并遵循农药使用前提要求。
同时,鼓励和推广生物农药和有机农药的使用。
2. 加强农药使用管理:建立健全的农药使用监管体系,加强农药市场准入管理,加大对农药经销商和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对农药使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认识。
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的比较与选择指南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是目前主流的农药类型,它们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保护作物免受病虫害侵害的作用。
然而,由于两者的特点不同,选择适合的农药对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下面将分别从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的概念、优缺点以及选择指南等方面进行比较。
化学农药是指利用合成化学物质杀灭和防治病虫害的农药。
它们具有杀虫、杀菌、除草等多种作用,对于病虫害的控制效果明显。
化学农药的优点主要包括:效果明显、作用迅速、适用范围广、不受环境因素影响。
化学农药的缺点主要包括: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危害、易产生抗药性、易残留在农产品中、破坏生态环境。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微生物、植物提取物或动物来防治病虫害的农药。
它们具有选择性、环境友好、不易产生抗药性等特点。
生物农药的优点主要包括:对目标害虫选择性强、对非目标生物无毒副作用、分解快速、环境友好。
生物农药的缺点主要包括:防治效果较慢、容易被自然环境因素降解、生产成本较高。
在选择农药时,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病虫害种类和严重程度:首先,应该了解所要防治的具体病虫害种类和其严重程度。
对于严重程度高、需要迅速控制的病虫害,化学农药可能是更好的选择;而对于严重程度较低、希望长期控制的病虫害,生物农药是较为适合的选择。
2. 安全性考虑:化学农药由于其较大的毒性,使用时应遵循正确的操作方法,并且避免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而生物农药由于其天然来源,相对较安全,但仍然需要正确使用以避免潜在的危害。
3. 抗药性问题:化学农药易产生抗药性,这意味着长期使用同一种化学农药可能会导致害虫对其产生抗性,使该农药的防治效果降低甚至失效。
而生物农药由于其不同的作用机制,较不易产生抗药性。
4. 环境友好性:生物农药在使用后可自然降解而不会在环境中积累,因此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而化学农药使用后,容易残留在土壤和水体中,对生态系统构成潜在风险。
生物农药的优缺点与发展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制剂作为主要活性成分,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防治的一种农药。
与化学合成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具有其独特的优点和缺点,并在不断发展中。
下面将对生物农药的优缺点以及发展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生物农药的优点是环境友好性。
生物农药主要是通过利用微生物、植物提取物等天然资源来控制病虫害,相较于化学合成农药,其毒性较小,分解速度较快,对环境的污染要低很多。
同时,生物农药在使用过程中不会积累在土壤和作物中,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也较小。
在环境保护意识逐渐提高的今天,生物农药具有较高的市场潜力。
其次,生物农药的优点还包括目标特异性和抗药性低。
生物农药是通过特定的活性成分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其作用机制多样且复杂,可以针对不同的病虫害进行精准治疗,具有较高的目标特异性。
而化学合成农药中,由于其作用靶点单一,容易导致病虫害对农药产生抗药性,从而减弱农药的治疗效果。
生物农药在这一方面相对较优,有效地延缓了病虫害对药剂的抗药性的产生。
然而,生物农药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生物农药的杀虫杀菌效果相对较慢。
与化学合成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往往需要较长的施药周期和较高的剂量才能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其次,生物农药在储存、运输和施药过程中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生物农药的活性成分多为微生物,对于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较为敏感,容易失活或降低活性。
此外,生物农药的生产成本相较化学合成农药较高,从而造成其市场售价较高,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
然而,面对人们对环境友好性的追求和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生物农药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首先,生物科技的进步为生物农药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可以提高生物农药活性成分的稳定性和抗逆能力,降低其在生产过程中的损失,提高农药的制剂效果。
其次,适量使用化学合成农药与生物农药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二者的优点,形成综合防治措施。
例如,通过合理布局农作物种植结构,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机会;在病虫害高发期使用生物农药进行生物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和频次,从而降低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生物农药在绿色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发展对策生物农药在绿色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发展对策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绿色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生物农药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农药替代品,在绿色农业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生物农药是利用微生物、植物提取物和昆虫调节剂等天然成分制备的农药,具有较低的毒性和环境风险。
在绿色农业生产中,生物农药可以用于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和杂草,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降低农产品残留物的风险。
同时,生物农药也可以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增强农作物的抗逆性和营养品质。
在应用方面,生物农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施用,如喷雾、覆膜、浸种等,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农作物和生产环境。
一些常见的生物农药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昆虫调节剂等。
例如,利用病毒制剂可以有效控制某些昆虫害虫,而利用真菌制剂可以对抗一些植物病原真菌。
此外,还可以利用植物提取物制备的生物农药来控制杂草。
然而,生物农药在绿色农业生产中还存在一些挑战和发展对策。
首先,目前市场上的生物农药种类较少,品种不够丰富,需要加大研发力度和投入。
其次,生物农药的生产成本较高,需要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生物农药的使用方法和施药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推广,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此外,农民需加强对生物农药的认知和培训,提高其正确使用生物农药的能力。
为了推动生物农药在绿色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发展,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应加大对生物农药的研发投入,并建立配套的生产和推广体系。
同时,加强对生物农药的监管和标准制定,确保其质量和安全。
此外,还应加强与农民的合作和交流,提供技术培训和咨询,帮助农民正确使用和管理生物农药,推动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生物农药在绿色农业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和杂草,并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产品质量。
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努力推动其发展。
生物农药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生物农药的发展历程生物农药是指从天然来源中提取、合成或利用生物技术制备的农药产品。
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古代,古人通过运用植物、微生物等自然资源来防治作物病虫害。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应用也得到了长足的进展。
20世纪80年代,生物农药作为替代化学农药的新型产品开始逐渐受到重视,目前已有多种生物农药产品在市场上广泛应用。
二、生物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1. 环保安全:生物农药主要由天然材料制成,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人畜无毒害作用,是一种绿色环保产品。
2. 高效低残留:生物农药对害虫、病菌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且残留时间短,不易产生抗药性,可有效延缓化学农药的使用频率。
3. 生态友好:生物农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易于降解,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减少土壤、水源污染。
4. 抑制病虫害复发:生物农药可促进土壤健康、提高作物抗病虫能力,有助于减少病虫害的复发。
5. 适用范围广泛:生物农药适用于蔬菜、水果、粮食等各种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对各种害虫、病菌有不同程度的控制效果。
三、生物农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现状生物农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已逐渐增加,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当前,我国生物农药市场上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生物制剂、植物提取物、微生物制剂等,生产企业数量庞大。
然而,由于生物农药研发技术难度较大、生产成本较高、使用方法不够规范等因素,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尚不普及。
此外,一些生物农药产品效果不稳定、容易受外界条件影响,限制了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
四、推广生物农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建议1. 加强研发力量:应加大对生物农药的研发投入,提高研发技术水平,推动生物农药产品的创新与优化。
2. 增加示范推广:建立示范基地、示范农场,引导农业生产者进行生物农药的试验种植,通过示范效应促进生物农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3. 完善政策支持:加大对生物农药研发、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定,鼓励企业开展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生物农药有哪些优缺点?生物农药概括起来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1)选择性强,对人畜安全。
目前市场开发并大范围应用成功的生物农药产品,它们只对病虫害有作用,一般对人、畜及各种有益生物(包括动物天敌、昆虫天敌、蜜蜂、传粉昆虫及鱼、虾等水生生物)比较安全,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也比较小。
(2)对生态环境影响小。
生物农药控制有害生物的作用,主要是利用某些特殊微生物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所具有的杀虫、防病、促生功能。
其有效活性成分完全存在和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它的最大特点是极易被日光、植物或各种土壤微生物分解,是一种来于自然,归于自然正常的物质循环方式。
因此,可以认为它们对自然生态环境安全、无污染。
(3)可以诱发害虫流行病。
一些生物农药品种(昆虫病原真菌、昆虫病毒、昆虫微孢子虫、昆虫病原线虫等),具有在害虫群体中水平或经卵垂直传播的能力,在野外一定的条件之下,具有定殖、扩散和发展流行的能力。
不但可以对当年当代的有害生物发挥控制作用,而且对后代或者翌年的有害生物种群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后效作用。
(4)可利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
目前国内生产加工生物农药,一般主要利用天然可再生资源(如农副产品的玉米、豆饼、鱼粉、麦麸或某些植物体等),原材料的来源十分广泛,生产成本比较低廉。
(5)害虫不易产生抗性。
生物农药一般有效成分较多,对害虫的作用位点更多,因而害虫不易产生抗性,或产生抗性时间较长。
但是,生物农药产品与化学农药相比也存在许多本身固有的弱点,简要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防治效果一般较为缓慢;②有效活性成分比较复杂;③控制有害生物的范围较窄;④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干扰;⑤产品有效期短、质量稳定性较差。
生物农药一、什么是生物农药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资源开发的农药。
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因而生物农药相应地可分为动物农药、植物农药和微生物农药(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对害虫、病菌、杂草、线虫、鼠类等有害生物进行防治的一类农药制剂,或者是通过仿生合成具有特异作用的农药制剂。
)。
生物农药的范围主要包括(1)直接利用生物产生的天然活性物质,经提取加工作为农药,如从烟草中提取烟碱;(2)鉴定生物产生的天然活性物质的化学结构之后,用人工合成方法生产的农药,或以天然活性物质作先导化合物的模型,进行衍生物的类似物合成,开发出比天然活性物质性能更好的仿生合成农药如从沙蚕毒素衍生物开发的杀螟单和杀虫环等;(3)直接利用生物活体作为农药,例如将天敌昆虫通过商品化繁殖,施放起到防治害虫的作用;利用微生物、线虫、病毒等使有害生物被感染或被侵蚀而死。
二、生物农药的特点生物农药的特点比化学农药更适合在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策略中应用。
因为生物农药一般在环境中较易降解.其中的不少品种具有靶标专一的选择性,使用后对人畜和非靶标生物相对安全。
某些生物农药的作用方式是非毒杀性的,比化学合成农药的作用更为广泛。
但是这些非毒杀性的生物农药作用缓慢,在有害生物大量迅速蔓延时,难以控制住为害,届时需要施用化学合成农药以降低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或是与化学农药混用。
生物农药作用特点有四点:(1)对人畜无毒,无污染。
(2)选择性强,不杀伤天敌;(3)无抗药性。
(4)使用简便,残效期长。
生物农药的发展被列为继无机化学农药和有机合成农药的第三个时代,称为第三代农药,随着人们对无公害农产品需求的日益增多,生物农药将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植保工作的新方向。
三、生物农药分类中国生物农药按照其成分和来源可分为微生物活体农药、微生物代谢产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四个部分。
按照防治对象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螨剂、杀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生物农药的优缺点与发展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对害虫、病菌、杂草、线虫、鼠类等有害生物进行防治的一类农药制剂,或者是通过仿生合成具有特异作用的农药制剂。
生物农药一般是天然化合物或遗传基因修饰剂,主要包括生物化学农药(信息素、激素、植物调节剂、昆虫生长调节剂)和微生物农药(真菌、细菌、昆虫病毒、原生动物,或经遗传改造的微生物)两个部分。
目前而言,国际上生物农药没有统一的定义,在我国农业生产实际应用中,生物农药一般主要泛指可以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微生物源农药。
1. 生物农药的优点
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相比,其有效成分来源,工业化生产途径,产品的杀虫防病机理和作用方式等诸多方面,有着许多本质的区别。
生物农药更适合于扩大在未来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策略中的应用比重。
概括起来生物农药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选择性强,对人畜安全;
2)、对生态环境影响小;
3)、可以诱发害虫流行病;
4)、可利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
5)、生产设备通用性较好;
6)、产品改良的技术潜力大;
7)、开发投资风险相对较小;
正是由于生物农药具有诸多方面的优点,扶植生物农药工业无论从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发展,还是从国家投入产出的经济利益方面考虑,都完全吻合今后产业生态革命的方向。
无公害生物农药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障食品安全生产的高新技术突破口之一。
因此,确定了生物农药在未来全球农药产业结构中的特殊地位。
2. 生物农药的缺点
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生物农药虽然具有目前许多化学农药难以具备的优点,但是,生物农药产品与化学农药相比也存在许多本身固有的弱点,简要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防治效果一般较为缓慢;②有效活性成分比较复杂;③控制有害生物的范围较窄;④杀虫防病的作用机理特异⑤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干扰;⑥产品有效期短、质量稳定性较差;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减少使用化学农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研究开发利用生物农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发展成为国内外植物保护科学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生物农药具有安全、有效、无污染等特点,与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相吻合。
因此,近年来我国生物农药的研究开发也开始呈现出新的局面,目前,已发展成为具有几十个品种、几百个生产厂家的队伍。
生物农药在病虫害综合防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愈来愈重要。
2005年,中国各类生物农药的总需求量达到14.5万吨,总销售量额约为8亿~10亿元。
中国Bt杀虫剂只占市场份额的2%,棉铃虫病毒杀虫剂占0.2%,农用抗生素占9%,植物源农药占0.5%。
今后10年内,生物农药将取代20%以上的化学农药。
中国生物农药市场需求量很大。
中国小麦、水稻、玉米和棉花的种植面积约9000多万公顷,蔬菜、烟叶种植面积约330万公顷。
每年棉铃虫、小菜蛾和甜菜夜蛾等害虫危害面积约2000万公顷,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小麦白粉病、锈病、赤霉病、植物线虫病和病毒病等危害面积约2700万公顷,因此,农药的需求量很大。
因此,未来生物农药发展潜力巨大。
另一个方面,我们也看到了,在目前生物农药的生产实际应用中,所处的窘迫环境。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生物农药无疑是农药发展的方向之一,但生物农药的发展取决于它能否获得市场的认可。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就曾提出“到2000年,生物农药的用量要占农药60%”的号召。
如今,这个号召已化为“泡沫”,随时间飘逝而去。
据中国农业大学农药专家陈万义向《科学时报》介绍:“一种商品能否受到市场青睐,重要的是它的使用价值。
农药能不能被市场接受,首先要考虑它的药效,能不能有效地防治农业有害生物。
”
由于生物农药的活性物是生物活体,因而受环境因素(温度、湿度)的影响较大,而且其药效发挥缓慢,难以稳定。
另外,其产品的贮存条件苛刻,一般要求储藏温度低于常温;更重要的是,多数生物农药“货架寿命”(shelflife)不足。
货架寿命指的是物品的最佳使用期。
根据1998年英国出版的《生物农药手册》(TheBiopesticideManual)中收录的60种微生物活体农药统计,其货架寿命达两年的仅15%,30%的微生物活体农药的货架寿命低于3个月,10%的微生物活体农药要求货到即用。
按照我国“国家农药标准”的规定,农药贮存两年,其有效成分分解率不应超过5%,而生物农药很难做到两年之内药效损失低于5%。
这是一
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很难解决的技术问题。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生物农药在实际生产实践中,应用的范围还是相当小,难以广泛应用。
无论化学农药还是生物农药,其研发都需要创新,根据农业的需求,利用现代科学新技术寻求具有新功能、新作用机制的新活性物,或者是已知活性物的新用途,但各类农药都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化学农药的研发应侧重寻求低毒、易分解、低残留、环境相容性更好的化合物,微生物活体农药的研发要致力于解决制剂的药效和稳定性问题。
生物农药要取得进一步发展必须解决药效、储存、价格等一系列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