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与案例:《从生物圈到细胞》
- 格式:doc
- 大小:48.08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教学设计
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关于“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这一观点,是为深入学习细胞的知识作铺垫,属了解水平。
教材通过事例从几个方面提供资料让学生进行分析,因此,该内容的教学目标定为“举例说出”。
在构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只有种群和群落是学生没有学习过的,这些结构层次都属于基本概念,因此需要理解学习。
不仅理解生命系统的这些结构层次的含义,还应理解这些结构层次是层层相依,紧密相联的,同时,还应初步理解生命系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因此,教学目标定为“举例说明”。
在分析组成生命系统的多层次关系的基础上,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设计思路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
四、教学中的其他问题及对策
本节教材涉及较多的初中知识,同时,由于时间相隔较长而容易遗忘,因此,本节教学除完成知识上的教学目标之外,还具有熟悉学生,了解学生,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基于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尽量帮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知识,对相关知识进行补充和拓展。
二是不要仅仅拘泥于具体的知识,还应该引导学生从系统的角度看待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以及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三是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调整问题的难度和教学策略,并注意教师列举的事例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热点相联系,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教案一、教学目标关于“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这一观点,是为深入学习细胞的知识作铺垫,属了解水平。
教材通过事例从几个方面提供资料让学生进行分析,因此,该内容的教学目标定为“举例说出”。
在构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只有种群和群落是学生没有学习过的,这些结构层次都属于基本概念,因此需要理解学习。
不仅理解生命系统的这些结构层次的含义,还应理解这些结构层次是层层相依,紧密相联的,同时,还应初步理解生命系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因此,教学目标定为“举例说明”。
二、教学设计思路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引入十万个为什么:1、世界上体积最大的动物?2、世界上最小的生物?展示图片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做铺垫。
四、总结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1.病毒的生命活动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
2.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1)单细胞生物的举例: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单细胞藻类(如:衣藻)、细菌等。
(2)生命活动的完成:依靠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如草履虫依靠单个细胞完成运动、分裂、摄食、生长等生命活动。
3.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1)多细胞生物的举例:大多数动物和植物(2)生命活动的完成: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3)生命活动的基础:①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基础:细胞代谢②生命活动:生长发育基础:细胞增殖、分化。
③生命活动:遗传与变异基础: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
【思考】试问可否直接用富含有机物的普通培养基来培养病毒?试分析原因。
【答案】不能。
病毒不能单独进行生命活动,必须用活细胞来培养。
4.扩展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病毒:①结构:细胞无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DNA或RNA)组成。
②生活方式:只能营寄生活,只有寄生在寄主的活细胞内才具有生命活动。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一、教材分析: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圈中的生物尽管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并且有的生物就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即使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也必须依赖活细胞生活。
因此,从宏观的生物圈逐级深入到微观的细胞,有利于学生用全局的、系统的观点来认识生物界。
同时,从细胞到生物圈这些生命系统的各个结构层次,是本模块和其他模块将要逐一研究和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过程与方法】:(1)尝试将你所获得的文字、图表信息表达出来。
(2)自主学习:运用互联网、图书、杂志等资料收集和整理生物学史资料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
(2)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3)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难点:1、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2、说出生命系统的层次是难点四、教学策略:本节在教学上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本节课根据我校推行的翻转课堂模式:A课+B课。
设计以下几个环节:1、根据教材内容提前备课,编制适合学生自学的学案,录制疑难点的解决微课。
上课时推送到学生的平板上。
2、A课:设计层层递进的自学任务单,学生根据任务单先沉浸阅读课本,独立完成学案内容,如有疑难可观看相应微课。
3、B课:小组内讨论解决组内疑难问题,如有疑问,写到问题单呈交老师,班内解决。
4、最后教师总结点评疑难问题,完成本节课的练习题。
五、教学用具:自主学习任务单、微课、ppt幻灯片六、教学过程学情分析细胞的部分知识,如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化学成分,以细胞为基本单位构成的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学生在七年级就已经学过。
由于间隔的时间过长,学生对这些知识难免遗忘或记忆模糊不清。
此外,初中生物主要集中于宏观学习,学生对于微观部分具有极强的兴趣。
学生对非典的记忆不是很深刻和熟悉,而埃博拉病毒是最近几年关注度极高的病毒,因此在教学中用埃博拉病毒代替SARS病毒讲解非细胞结构生物的生活离不开细胞。
【教学设计】《从生物圈到细胞》(生物人教必修1)可以是整体、口头的;从内容上看,既可以是知识掌握,也可以是思维训练;既可以是巩固强化,也可以迁移延伸;从教学程序上看,主要是安排在新课结束后巩固所学、迁移知识、培养能力,但也可以安排在新课开始前的导入性训练。
教材分析《从生物圈到细胞》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本章第1节开头的问题探讨,就选择了非典型性肺炎这一学生都熟悉、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例。
尽管SARS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但SARS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又如,组装细胞,即组装生命体,是社会热点也是科学前沿,这项研究工作可能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一定的风险,这就涉及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内容涉及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等生命系统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让学生初步了解到,生命科学的研究是从这些层次上展开和深入的,而细胞是其他生命系统层次的基础,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由于本模块是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为主线来展开教学内容的,后续各章依次讲述了这一基本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变化等,因此,本章既是后续各章的基础,又具有统领本模块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2.举例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生物学知识素材;2.运用互联网、图书、杂志等资料收集和整理生物学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教学重点】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环节一:课程导入教师:PPT投影教材“问题探讨”,让学生分析回答教材“问题探讨”讨论题:1、病毒具有怎样的结构?是怎样生活和繁殖的?2、根据你掌握资料,说说SARS病毒侵害了人体的那些细胞,是如何危及人的生命的?3、如果离开了活细胞,病毒能够很好地生活和繁殖吗?学生:思考并讨论、回答。
一、教案简介本教案以生物圈的宏观与细胞的微观为两条主线,让学生了解生物圈与细胞之间的关系,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认识生物圈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
2. 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理解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3. 探究生物圈与细胞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圈与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5. 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内容1. 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2. 生物圈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3. 细胞的基本结构4. 细胞的功能5. 生物圈与细胞之间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生物圈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开展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5. 采用总结归纳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圈和细胞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圈与细胞之间的关系。
2. 讲解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阐述生物圈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
3. 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讲解细胞的功能。
4. 分析生物圈与细胞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思考和感悟。
6. 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圈与细胞之间的关系。
7.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生物圈和细胞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学生能准确描述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理解生物圈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
2. 能力培养:学生能观察并分析细胞的基本结构,了解细胞的功能。
3. 思考与探究:学生能探究生物圈与细胞之间的关系,认识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4. 小组讨论:学生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汇总7篇高中生物教案模板汇总7篇高中生物教案篇1 第一章走进细胞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根底上2.说出生命系统的构造层次过程与方法:1.在资料分析^p 中,进一步掌握归纳总结的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1.认同细胞是最根本的生命系统教学重点: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根底之上;2.生命系统的构造层次。
教学难点:生命系统的构造层次。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资料一: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资料二: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也是通过细胞表达的。
资料三:人的学习等活动需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细胞参与。
资料四:生物体的某一种细胞受到损害,也会影响该种生物的生命活动。
小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构造和功能的根本单位,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二、生命系统的构造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高中生物教案篇2 复习重点:1、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2、人口增长对生物圈的影响3、严峻的环境问题4、人类开展和生物圈的关系5、保护生物圈的对策和方法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练习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重点知识归纳1、人口增长过快:地球上人口的承载才能大约是80亿。
2、和人类活动有关的环境问题主要有:酸雨、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增强、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土壤污染。
3、酸雨:形成原因:工业消费中燃烧煤和石油等会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它们在空气中被氧化,进而形成硫酸和硝酸,随降雨落到地面。
范围:pH小于5.6的雨水。
危害:刺激人眼和呼吸道,影响农作物生长,影响鱼类和水生生物生长,腐蚀建筑物、雕塑等。
4、臭氧层破坏:臭氧层具有吸收紫外线的才能,破坏后,紫外线直接照射地球,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加,也可能对人眼造成伤害。
5、温室效应: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能阻挡从地球外表辐射到宇宙空间的热量,从而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的现象。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方案(精选5篇)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方案篇1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教学难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三、教学策略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圈中的生物尽管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并且有的生物就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即使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也必须依赖活细胞生活。
因此,从宏观的生物圈逐级深入到微观的细胞,有利于学生用全局的、系统的观点来认识生物界。
同时,从细胞到生物圈这些生命系统的各个结构层次,是本模块和其他模块将要逐一研究和学习的内容。
本节教学建议用1课时。
本节在教学上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选择SARS病毒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是基于以下两点理由。
(1)SARS病毒给人类的健康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是学生经历过并且相对比较熟悉的一类病毒,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病毒不是一个细胞,不具有细胞的结构,但它不能离开活细胞而独立生活,选择SARS病毒侵害人体肺部细胞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有助于服务“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主题。
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将病毒与细胞联系起来,但不宜要求学生深入学习SARS病毒的相关知识。
教师可以展示SARS病毒的电镜照片或模式图、SARS患者肺部X光片示弥漫性阴影图,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过的病毒的结构组成,并与细胞作简单比较。
同时探讨教材中的两个问题,达成“像病毒那样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的认识。
关于让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观点,教材中的资料分析已比较全面,分别是从生命特征的不同方面,不同生物体的不同生命活动等来论证这一观点的。
下表反映了编者的意图。
免疫作为机体对入侵病原微生物的一种防御反应,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由于本资料中的一些事例是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涉及的内容,因此,在分析本资料时,除按照教材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外,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
1.1 从生物圈到细胞知识框架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重点、难点)3、掌握细胞学说内容。
(重点、难点)二、教学过程:【导入】1、细胞学说的建立者是谁?主要观点有哪些?2、第一位发现并命名细胞的科学家是谁?3、细胞学说的意义?一、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1、建立者:施莱登施旺2.基本内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回答建立历程。
3.建立历程4.建立意义1)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2)细胞学说的创立标志着生物科学进入细胞水平。
3)为生物进化论的确立埋下伏笔。
细胞学说对生物界的影响巨大,被恩格斯列入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局限性:未涉及原核生物、病毒,未涉及多样性,差异性。
5.建立方法——归纳法归纳法是指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
1)分类: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可能可信不完全归纳法:结果很完全归纳法:结果可信归纳法由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可信的,因此可以用来预测和判断,但需要注意存在例外的可能性。
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实例1: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讨论:草履虫能完成哪些生命活动?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它还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吗?草履虫除了能完成运动和分裂外,还能完成摄食、呼吸、生长、排泄、应激性等生命活动。
结论: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实例2:缩手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结论: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实例3:人的生殖和发育结论: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学设计篇一: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教案高中生物(必修1)1-1、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体验探究和分析过程,激发学习兴趣,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教学难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教学资源的选择:多媒体课件2341-2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I课时)一、三维目标1.说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2.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3.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讨论技术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2.教学难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三、双基提要 1.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_______________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________细胞和____________细胞。
2.蓝藻细胞内含有____________素和_________素,是能进行____________作用的自养生物,属于____________核生物。
水体富营养化会出现_____________,影响水质和水生动物的生活,其中有多种蓝藻。
3.细菌细胞中没有成形的_______________,绝大多数种类是营_________或_________的异养生物。
4.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统一性体现在:①具有相似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②______与细胞的遗传和代谢关系十分密切。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不同的地方体现在:没有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没有_______________,DNA 分子呈_________状,位于_______________中。
5.19世纪30年代德国科学家_______________和共同建立了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___________和生物体结构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生物圈到细胞》教案教案:从生物圈到细胞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生物圈的概念,掌握生物圈的组成和特点;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掌握细胞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生物圈的概念和组成;2.细胞的结构和功能;3.细胞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通过提问或视频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2.学习生物圈(2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简单介绍生物圈的概念、组成和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上一切生命形式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圈中的不同生物体如何相互依存,如何维持生态平衡。
3.探究细胞(3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图像,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细胞的基本单位和功能。
学生进行实验,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的口腔细胞,通过比较和分析,总结细胞的特点和分类。
4.团队合作(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设计一个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实验项目,分享实验成果,并进行讨论和展示。
通过团队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总结提高(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强调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的集合体,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四、课堂作业:1.围绕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一个实验项目,记录下实验步骤和结果。
2.阅读有关生物圈和细胞的科普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3.自主探究不同生物体在生物圈中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影响,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生物圈和细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教学目标
1、会说出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2、能列举核酸的种类及其存在部位
3、根据观察所获得的实验证据,说出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
4、能简述核酸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5、尝试建立核酸基本单位模型,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6、归纳本节课所学的核心概念,尝试建构概念图
教学重点
1、核酸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教学难点 DNA分子的结构
学习方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附:学案
板书:一、核酸的种类和功能
DNA:脱氧核糖核酸
1.种类
RNA:核糖核酸
2.分布:
二、核酸的分子结构
1.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2.核苷酸的化学成分: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
3.元素组成:C、H、O、N、P
4.核苷酸的种类(8种)
三.核酸的功能
教学反思:
(厦门第二中学周英鹏)
元素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