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检验-实验-复习(1)-162
- 格式:ppt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8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题汇总临床血液学检验-考题汇总作业习题◎◎◎※1.输血微环境2.髓外输血3.输血干细胞4.输血祖细胞5.血细胞的明朗6.红髓7.干活扣8.非红系百分比9.粒红比值10.骨髓稀释11.幼红细胞输血岛12.吞噬细胞13.细胞化学染色14.氟化钠抑制率15.环形铁粒幼红细胞16.酯酶双染色17.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18.再生障碍性贫血19.再障危象20.缺铁性贫血21.铁粒幼细胞贫血22.巨幼细胞贫血23.恶性贫血24.溶血性贫血25.血管内溶血26.血管外溶血27.不平衡血红蛋白病28.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9.原位甲状腺30.地中海贫血31.血红蛋白病32.血红蛋白s33.症状性贫血34.红细胞中间脆性35.红细胞渗透脆性36.白血病37.急性白血病38.慢性白血病39.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40.微量残余白血病41.急性混合性白血病42.全髓白血病43.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小分化型44.浆细胞白血病45.m蛋白46.粒细胞缺乏症47.白细胞增加症48.类白血病反应49.fab分型50.micm分型51.who分型52.白血病裂孔现象53.棒状小体54.柴捆细胞55.费城染色体56.ⅱ型原始细胞57.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58.急性白血病部分减轻59.急性白血病发作60.毛细胞白血病6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62.未成熟前体细胞异常定位63.骨髓病变性疾病64.镜影细胞65.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66.骨髓纤维化67.类脂质沉积病68.戈谢细胞69.尼曼-匹克细胞70.海蓝细胞71.纤溶系统72.国际标准化比值(inr)73.外源凝血系统74.内源凝血系统75.外源心肌途径76.内源心肌途径77.共同途径78.外转化成途径79.瀑布学说80.蛋白c系统81.血小板粘附功能82.血小板涌入功能83.血小板释放出来功能84.血小板初播发涌入85.血小板次播发涌入86.血小板第3因子87.血管内皮细胞的异质性88.开放管道系统89.致密管道系统90.血小板促凝活性91.富血小板血浆92.贫血小板血浆93.原发性纤溶亢进症94.副凝固95.血栓前状态96.高凝状态97.血栓形成98.云气性血管内心肌99.血友病100.极易栓症101.浆细胞白血病102.原粒细胞ⅱ型103.中性中幼粒细胞104.中幼红细胞105.嗜酸性颗粒106.副染色质107.弗拉他细胞108.骨髓部分稀释109.骨髓完全稀释110.氟化钠抑制率111.细胞内铁阳性率112.环形铁粒幼细胞113.ⅰ型铁粒幼红细胞114.普鲁士兰反应5※1.血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形态演变有何规律?2.输血干细胞就是如何发育成各种血细胞的(写下模式图)?3.骨髓增生程度如何分级?其标准各如何?4.正常骨髓象有何特点?5.骨髓报告确诊意见存有哪几种?并举例说明。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浓缩重点试卷出题重点[P.4]造血干细胞[名解]造血干细胞:是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通过造血微环境及造血因子等的诱导,分化为各系祖细胞,又进一步增殖、分化、发育、成熟为各系列血细胞。
造血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自我复制)及多向分化这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是机体赖以维持正常造血的主要原因。
[P.6]造血调控的研究/造血干细胞的调控/包括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机体通过造血调控机制调控造血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和凋亡),以维持体内各类细胞数量和比例的相对恒定,从而保证生命活动中机体对各类血细胞的需要。
[名解]造血调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造血细胞与造血微环境相互接触,通过与微环境中间质细胞、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并通过不同的信号转导通路启动或关闭一系列的基因,实现对造血细胞增殖、分化与凋亡的调控。
1966 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被科学家所认识,发现其对造血的调控是通过旁分泌和直接作用实施的。
[P.9]造血器官/什么是造血器官/肝脏造血/出生后的造血器官/造血微环境包括哪几个?(一3,二,三)[名解]造血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
1.肝脏造血:「造血时间」人胚6周至第7个月。
「造血特点」产生第二代幼红细胞,4个月时可形成粒细胞。
此期造血大约在人胚发育的第6周开始,至第7个月结束。
肝脏造血的发生是由卵黄囊血岛产生的造血干细胞(HSC)随血流迁移到肝脏后而引发的。
在胚胎第6周,造血干细胞随血流迁入肝脏,在肝内增殖形成造血组织灶。
胚胎3~6个月,肝脏是主要的造血场所。
此期造血特点主要是以生成红细胞为主,约90%的血细胞为有核红细胞,仍然为巨幼型红细胞,但形态很快趋于正常。
不再合成Hb-Gower1和Hb-Gower 2.主要合成胎儿血红蛋白F(HbF),此为第二代幼红细胞。
胚胎4个月以后的脸肝才有粒细胞生成。
在肝胜造血的同时,造血干细胞也经血流进入胸腺、脾和淋巴结,在这些器官相继发生造血。
临床血液学检验1.骨髓造血:骨髓的造血细胞大部分来源于肝脏,部分来源于脾脏。
骨髓是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主要场所,骨髓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因此骨髓不仅是造血器官,同时也是一个中枢淋巴器官。
2.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3.血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即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不同。
这种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是血细胞失去某些潜能同时又获得新功能的过程。
4.血象和骨髓象检验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观察疗效及病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5.粒细胞系统包括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粒细胞是由于胞质中常有许多颗粒而得名的。
颗粒从II型原始粒细胞开始出现,称为非特异性颗粒(又称为A 颗粒、嗜天青颗粒、嗜苯胺蓝颗粒),从中幼粒细胞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即S颗粒),S可以有三种:中性颗粒、嗜酸性颗粒及嗜碱性颗粒。
6.早幼粒细胞其胞体直径12~25um,较原始粒细胞大。
7.骨髓穿刺:最为理想的穿刺部位是髂骨上棘(包括髂骨前、髂骨后上棘)8.骨髓取材情况判断:(1)取材满意:a.抽吸骨髓液时,患者感到有瞬间的酸痛感(有的患者无这种感觉);b.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的黄色小粒(多为骨髓小粒,有的是脂肪);c.显微镜下涂片中可见较多骨髓特有细胞:幼稚粒细胞、有核红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造骨细胞、破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吞噬细胞等;d.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大于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有核细胞数大于外周血有核细胞数。
(2)取材失败(即骨髓稀释):如抽吸骨髓液时混进血液,称为骨髓部分稀释;如抽出的骨髓液实际上就是血液,称为骨髓完全稀释。
临床血液学检验练习题第一章绪论、填空1.血液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和。
2.血液学的组成包括、、、。
、名词解释1.基础血液学2.血液检验、选择题1.血液生化学研究不包括:A.血细胞的组成B.血细胞的结构C.血细胞的代谢D.血细胞形态学E.血浆成分2.血细胞生理学研究不包括:A.血细胞的来源B.血细胞的增殖C.血细胞的分化D.血细胞的功能E.血细胞的免疫、简答题:试述血液病的诊断步骤?临床血液学检验练习题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填空1.血液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
2.血液学的组成包括临床血液学、基础血液学、实验血液学、血液检验。
二、名词解释:1.基础血液学:是研究血液的各种组分,是对血液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研究,是血液病诊断治疗预防的基础。
2.血液检验: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工作对象,创建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体系。
三、选择题:1.血液生化学研究不包括:DA.血细胞的组成B.血细胞的结构C.血细胞的代谢D.血细胞形态学E.血浆成分2.血细胞生理学研究不包括:EA.血细胞的来源B.血细胞的增殖C.血细胞的分化D.血细胞的功能E.血细胞的免疫四、简答题:试述血液病的诊断步骤?面对病人医生应辨别重要的症状,并通过适当问诊、了解病人现病史和既往史,以尽可能获取大量有关疾病发生和发展以及病人一般健康状况的相关信息。
复习以前的病历可以增加对疾病发生或发展的了解。
应仔细寻访、评价遗传和环境因素。
内科医生一边体检一边询问治疗史以获得病人一般健康状况的数据,并仔细检查病史所提供的疾病体征,在体格检查中获得额外的病史;提出额外诊断或更改诊断。
因此,应结合病史和体检,提供基本的信息以助进一步的诊断。
临床血液学检验练习题答案第二章造血基础一、选择题1、血细胞发育过程中的一般规律描述正确的是A、细胞体积由小变大B、核浆比例由小到大C、核染色质结构由紧密粗糙到疏松细致D、核仁从有到无E、胞质中颗粒从多的少答案:D2、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近来常感到疲乏无力、心悸、气短,心律加快及呼吸加深等症状,其有关的原因可有A、集落刺激因子减少B、红细胞生成素减少C、白细胞介素减少D、血小板生成素减少E、干扰素增多答案:B二、名词解释1.髓外造血:髓外造血是指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贫血等,出生后已不再造血的器官(如肝、脾、淋巴结)又重新恢复造血功能。
临床血液学检验1.骨髓造血:骨髓的造血细胞大部分来源于肝脏,部分来源于脾脏。
骨髓是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主要场所,骨髓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因此骨髓不仅是造血器官,同时也是一个中枢淋巴器官。
2.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从头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3.血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即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例外。
这种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是血细胞失去某些潜能同时又获得新功能的过程。
4.血象和骨髓象检验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观察疗效及病情的严重手段之一。
5.粒细胞系统包括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粒细胞是由于胞质中常有许多颗粒而得名的。
颗粒从II型原始粒细胞开始出现,称为非特异性颗粒(又称为A颗粒、嗜天青颗粒、嗜苯胺蓝颗粒),从中幼粒细胞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即S颗粒),S可以有三种:中性颗粒、嗜酸性颗粒及嗜碱性颗粒。
6.早幼粒细胞其胞体直径12~25um,较原始粒细胞大。
7.骨髓穿刺:最为理想的穿刺部位是髂骨上棘(包括髂骨前、髂骨后上棘)8.骨髓取材情况判断:(1)取材满意:a.抽吸骨髓液时,患者感到有瞬间的酸痛感(有的患者无这种感觉);b.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的黄色小粒(多为骨髓小粒,有的是脂肪);c.显微镜下涂片中可见较多骨髓特有细胞:稚童粒细胞、有核红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造骨细胞、破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吞噬细胞等;d.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大于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有核细胞数大于外周血有核细胞数。
(2)取材失败(即骨髓稀释):如抽吸骨髓液时混进血液,称为骨髓部分稀释;如抽出的骨髓液实际上就是血液,称为骨髓完全稀释。
复习精讲复习精讲造血检验第一章绪论第二章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第三章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第四章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第五章血细胞超微结构检查的临床应用第六章血细胞染色体检查的临床应用红细胞疾病与检验第七章贫血及其细胞学检验白细胞疾病与检验第八章白血病概述第九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其实验诊断第十章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第十一章慢性白血病第十二章特殊类型白血病第十三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其实验诊断第十四章恶性淋巴瘤及其实验诊断第十五章浆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第十六章骨髓增生性疾病及其实验诊断第十七章恶性组织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第十八章其他白细胞疾病及其实验诊断血栓与止血检验第十九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第二十章血栓与止血检查的基本方法第二十一章常见出血性疾病的实验诊断第二十二章血栓性疾病及其实验诊断第二十三章抗栓与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造血检验一、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二、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三、血细胞化学染色一、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称为造血。
1.胚胎期造血中胚叶(卵黄囊、血岛)肝脏骨髓2.出生后造血骨髓(全能、脂肪化规律)淋巴器官髓外造血(肝、脾、淋巴结)5.血细胞发育成熟过程中的形态演变规律二、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1.骨髄检查的主要临床应用诊断、协助诊断、提高某些疾病的诊断率2.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凝血因子缺陷)3.骨髓标本的采集髂骨后上棘为首选的穿刺部位4.骨髓取材满意的指标痛感;骨髓小粒和脂肪滴;骨髓特有细胞;杆核/分叶大于血片5.骨髓涂片检查低倍镜:判断骨髓增生程度(五级)油镜:200~500个细胞6.骨髓象的分析与报告诊断意见:肯定;支持;排除;可疑;描述7.正常血细胞形态学(Wright染色)(1)红细胞系统形态特点(2)粒细胞系统形态粒细胞系统形态特点:(3)单核细胞系统形态特点(4)淋巴细胞系统形态特点(5)浆细胞系统形态特点(6)巨核细胞系统形态特点三、血细胞化学染色1.过氧化酶染色(peroxidase,POX)2.过碘酸-雪夫反应(periodicacid-Schiffreaction,PAS)3.碱性磷酸酶染色(neutrophilicalkalinephosphatase,NAP)4.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naphtholAS-Dchloroacetateesterase,NAS-DCE)5.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α-naphtholacetateesterase,α-NAE)6.碱性α-丁酸萘酚酯酶染色(α-naphtholbutyrateesterase,α-NBE)7.酸性磷酸酶染色(acidphosphatase,ACP)8.铁染色(ferricstain)酯酶的分类三种常用细胞化学染色在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中的应用常用细胞化学染色的部分临床意义红细胞疾病与检验一、贫血的实验诊断步骤二、缺铁性贫血三、巨幼细胞贫血四、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五、溶血性贫血一、贫血的实验诊断步骤1.确定有无贫血根据RBC、Hb和Hct确定。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由于多种病因所引起的血栓与止血病理生理改变的一个中间环节,特点是体内有血小板聚集,病理性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在微血管中沉积形成广泛性微血栓。
在此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使凝血活性减低,同时通过内激活途径引发继发性纤溶亢进,因此出现了微血栓病性凝血障碍和出血症状。
检验:PLT减低,PT延长,APTT延长,Fg含量减低以及FDP、D-二聚体的阳性或明显增高。
血友病和血管性血友病血友病:是一组由于遗传性凝血因子Ⅷ和Ⅸ基因缺陷导致的激活凝血酶原的功能发生障碍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检验:筛检实验:APTT延长、PT正常凝血因子促凝活性检测:因子活性减低是常用的确诊实验,依此可将各因子缺乏症分为重型≤1%、中型1%~5%、轻型5%~25%、亚临床型25%~45%血小板减少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过多,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而导致的出血性疾病。
检验:血象:1、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2、颗粒减少,染色加深,形态异常3、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大骨髓象:1、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2、粒红两系无明显出血、异常3、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4、细胞胞质中颗粒减少5、产生血小板的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缺乏,胞质中出现空炮、变性出血性疾病纤溶活性亢进筛检试验1、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和D-二聚体(D-D)均阴性,表示纤溶活性正常2、FDPs、D-D均阳性见于继发性纤溶3、FDPs阳性、D-D阴性理论上只见于纤维蛋白原被降解而纤维蛋白未被降解,即原发性纤溶。
实际上多属于FDPs假阳性。
4、FDPs阴性、D-D阳性理论上只见于纤维蛋白被降解而纤维蛋白原未被降解,即继发性纤溶。
实际多属于FDPs假阴性。
二期止血缺陷筛检试验的应用1、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均正常,各种血栓与止血改变处于正常或代偿阶段若临床表现出现明显的延迟性出血则见于遗传性和获得性凝血因子F ⅩⅢ缺陷症。
血液学检验常考知识点一、造血检验1、血液学主要研究血液和造血组织,包括细胞形态学、细胞生物学;血液流变学、细胞和体液免疫、血液遗传学、血液生化学。
2、临床血液学检验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检验学实验方法为手段,分析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阐述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协助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的一门学科。
(一)造血器官与造血微环境1、胚胎期造血分为中胚层造血、肝脏造血和骨髓造血。
①中胚叶造血期:在人胚发育第2周末开始,到人胚第9周时止。
卵黄囊是最早的造血器官,卵黄囊壁上的血岛是人类最早的造血中心。
②肝脏造血期:始于胚胎第6周,3~6个月的胎肝是体内主要的造血场所。
③骨髓造血期:第14周时开始造血,胚胎第5个月时骨髓成为造血中心。
2、人出生后骨髓是在正常情况下是唯一能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场所,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3、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成人的红骨髓和黄骨髓各约占50%。
脂肪化的骨髓称为黄骨髓,主要由脂肪细胞组成,黄骨髓仍然保持有造血的潜能。
正常情况下,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较强。
成年后,红骨髓仅存在于扁骨、短骨及长管状骨的近心端。
红骨髓有丰富的血管系统,血窦是最突出的结构。
4、各类血细胞产生的顺序依次是: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5、生理情况下,出生2个月后,婴儿的肝、脾、淋巴结等已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
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6、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的内环境称为造血微环境,包括微血管系统、末梢神经、基质、基质细胞及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
骨髓基质细胞包括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脂肪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二)造血干细胞及分化调控▲20世纪60年代初,Till和McCulloch用小鼠脾集落生成实验及体外培养方法证实了造血干细胞的存在。
证实了每一个脾集落是由一个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
1、造血干细胞是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并有多向分化能力的最早的造血细胞。
实验诊断学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验(下一页)第一节血液一般检查【学习要求】1、掌握血液一般检查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熟悉血细胞成分变化的生理及病理意义【内容精要】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检验1、红细胞的生成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红系祖细胞,在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下,继续增殖和分化成原始红、早幼红、中幼和晚幼红细胞(丧失分裂能力)脱核而成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从骨髓→周血约需5天时间。
2、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作为呼吸载体从肺部携带氧输送至全身各组织,并将组织中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而呼吸出体外,这一功能主要是通过血红蛋白来完成。
3、红细胞的平均生存时间约为120天,成人体内每天约有1/120的红细胞因衰老而被破坏。
衰老的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血红蛋白→单核巨噬细胞内分解为Fe、珠蛋白、胆红素。
4、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数量改变其临床意义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两者测定的意义大致相同,但在某些情况如低色素性贫血时,红细胞与血红蛋白降低的程度常不平行,血红蛋白降低较红细胞为明显,故同时测定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以作比较对诊断有意义。
检测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应注意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如病人全身血液总容量及全身血浆容量有无改变与性别、年龄、居住地海拨的差异等。
(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是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高于参考值高限成年男性红细胞>6.0×10 12 /L 血红蛋白>170g/L成年女性红细胞>5.5×10 12 /L 血红蛋白>160g/L可分为相对性增多和绝对性增多两大类:①相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②绝对性增多可分继发与原发A继发:a.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因血氧饱和度减低,组织缺氧所引起生理性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见于胎儿和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
病理性见于慢性心、肺疾患。
b.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有关。
B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多能造血干细胞受累所致的骨髓增殖性疾病,本病属慢性和良性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