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八课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 格式:doc
- 大小:106.00 KB
- 文档页数:6
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的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现象和本质的概念,并能够正确区分二者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使其能够准确判断是非,认清事物的本质。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善于分析问题,做出准确判断。
二、教学重点1. 现象和本质的概念。
2. 如何辨别现象背后的本质。
3. 改变现象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
2. 让学生理解本质对于认识事物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合适的案例和实例。
3. 学生根据教师要求预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教师展示一个现象,例如孩子不爱吃苦瓜。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孩子们普遍不喜欢苦瓜这个现象。
2. 概念解释(10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现象和本质的概念,并给出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例如,现象是指可以看到、可以感受到的表面上的现象;而本质是指现象背后的实质和根本。
3. 正文阐述(15分钟)教师通过具体案例或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例如,对于孩子不爱吃苦瓜这个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背后的原因,如因为苦瓜味道苦涩、颜色不够吸引人等等。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苦瓜的味道会苦涩?苦瓜为什么会有这种颜色?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可以逐渐意识到解决现象问题需要深入了解本质。
4. 辨别是非(2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常见的现象案例,要求学生辨别其中的是非,并找出案例背后的本质原因。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发言。
5. 改变现象的方法(15分钟)教师讲解改变现象的方法,并给出一些实用的技巧。
例如,通过改变生活习惯、提高自身素质、改变思维方式等来改变现象。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本质对于认识事物的重要性。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观察和思考,善于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分析其本质原因,并写一篇作文进行讨论。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培养了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哲学与人生中等职业学校哲学与人生课程你认同“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句话吗?为什么?中等职业学校哲学与人生课程故事眼见未必都为实孔子周游列国被困于陈蔡国境之间,七日未进食。
弟子颜回讨到一些米来煮饭。
饭熟了,孔子看到颜回从锅里抓饭吃,当颜回把饭端来时,孔子佯装没看见刚才的事,说道:我方才睡着,梦见先君,他说只有清洁的食物才可送给人吃。
颜回知道老师在怀疑自己偷饭吃,便禀明老师,刚才是柴灰落进锅里,挑不出来,弃之可惜,学生就把那点儿脏了的饭抓来吃了。
孔子这才发现错怪了自己的学生,慨叹道:“人们都相信自己的眼睛,看来眼见的也未必都真实啊!”这个小故事蕴涵着一个道理:仅从表面现象来判断事情,是很容易失误的。
中等职业学校哲学与人生课程米勒-莱尔透视幻觉:哪条红线更长?其实一样长哦中等职业学校哲学与人生课程两个位于中心的圆哪个大?其实一样大哦!这两条线是弯曲的吗?它们实际上是平行的中等职业学校哲学与人生课程无中生有的点闪烁的网格:当你的眼睛环顾图像时,连接处的圆片将会一闪一闪。
德国视觉科学家迈克尔施若夫和 E.R.威斯特于1997年发现勒索闪烁的网格幻觉。
这种幻觉产生的原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中等职业学校哲学与人生课程眼光注视哪一块,哪一块就会停止中等职业学校哲学与人生课程她闭的眼眼的睛女会人突:然盯睁着开这个女人看,闭眼的女人!中等职业学校哲学与人生课程少女还是老妇?中等职业学校哲学与人生课程上述的种种事例告诉了我们什么?看到了事物的现象≠认识了事物的本质我们看见的未必是真实的,经验分析出来的结果也未必是真实的,那么我们究竟要相信什么?什么都相信,或者什么都不相信...中等职业学校哲学与人生课程第三单元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一、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二、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三、明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四、识别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中等职业学校哲学与人生课程第八课一、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中等职业学校哲学与人生课程故事导入:买椟还珠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