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02-第二章 统计调查与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100.00 KB
- 文档页数:7
《统计学原理(第五版)》习题计算题答案详解第二章 统计调查与整理1. 见教材P402 2. 见教材P402-403 3. 见教材P403-404第三章 综合指标1. 见教材P4322. %86.1227025232018=+++=产量计划完成相对数3.所以劳动生产率计划超额1.85%完成。
4. %22.102%90%92(%)(%)(%)===计划完成数实际完成数计划完成程度指标 一季度产品单位成本,未完成计划,还差2.22%完成计划。
5.%85.011100%8%110%1=⨯++==计划完成数实际完成数计划完成程度指标计划完成数;所以计划完成数实际完成数标因为,计划完成程度指%105%103== 1.94%%94.101%103%105,比去年增长解得:计划完成数==()得出答案)将数值带入公式即可以计算公式,上的方程,给大家一个很多同学都不理解也可以得出答案,鉴于(根据第三章天)。
个月零天(也即是个月零(月)也就是大约)(上年同季(月)产量达标季(月)产量超出计划完成产量达标期完成月数计划期月数超计划提前完成时间达标期提前完成时间完成计划的时间万吨。
根据公式:提前多出万吨,比计划数万吨产量之和为:季度至第五年第二季度方法二:从第四年第三PPT PPT 6868825.8316-32070-7354-60--3707320181718=+=+=+==+++()天完成任务。
个月零年第四季度为止提前(天),所以截止第五)(根据题意可设方程:万吨完成任务。
天达到五年第二季度提前万吨。
根据题意,设第万吨达到原计划,还差万吨产量之和为:季度至第五年第一季度方法一:从第四年第二6866891-91*20)181718(1916707016918171816=++++=+++x xx6. 见教材P432 7. 见教材P433)/(2502500625000)/(2702500675000亩千克亩千克乙甲======∑∑∑∑f xf X x mm X在相同的耕地自然条件下,乙村的单产均高于甲村,故乙村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做得好。
第二章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课时安排 6 课时教学课型理论课直接讲授法、示例法、提问、启示法;多媒体教学、黑方法手段和媒介板板书;教科书,习题集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和搜集方法。
要理解统计调查的概念和意义;掌握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内目的与要求容;明确统计资料整理的涵义及要求;掌握正确选择分组标志的原则及分组方法;要明确分布数列的概念及种类,掌握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熟悉统计表的设计要求。
统计调查的概念、种类(每种调查方法的概念、特点和应用条件);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统计分组的方法:重点与难点分组标志的确定、分组标志选择的原则;次数分布数列的概念、种类及编制方法;统计表的构成。
作业安排思考习题 1、 3、5, 7, 9,11教学过程与内容见后【案例导入】某大学为了了解大学生的日常收入和消费的情况,为制定助学政策,同时为大学生消费市场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随机在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在校本科生中抽取男、女生各三十人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如下:Q1.您的性别:A .男B .女Q2.您的年级:A .大一B .大二C.大三 D .大四Q3.您的月生活费支出:A . 300 元以下B.300 元~400 元C.400 元 ~500 元D. 500 元~600 元E. 600 元~700 元F. 700 元以上Q4.您的生活费主要来源依次是:A .父母B .勤工俭学C.助学贷款 D .其他—(请注明)Q5.您的各项开支为(单位:元)A .伙食费B .衣着C.书本资料及其他学习用品D.日化用品(包括护肤、洗涤用品及其他日用小百货)E.娱乐休闲F.其他请你排出你本学期支出的前三项:A.B.D.这就是统计调查,也就是收集数据,了解情况。
是本章所要讲述的问题。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表格 300 份,回收调查表格 291 份,其中有效表格 265,现将各年级男女生回收表格具体情况整理如下:年级男生女生大一2631大二3440大三3132大四4130合计132133这就是统计整理,它将统计调查得到的零星分散的个体资料变为一目了然的说明总体的资料,当然我们还可以对这 265 份调查资料进行进一步的整理,这就是我们这章要讲述的问题。
第二章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第一节统计调查一、统计调查概述(一)统计调查的意义和要求1.统计调查:就是按照预定的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客观实际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
2.统计调查搜集的资料有两种类型(1)原始资料:直接对调查单位各个有关标志进行登记而取得的资料。
(2)次级资料:搜集已经经过加工整理的资料。
3.统计调查的意义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来看,统计调查是搜集资料获得感性认识阶段,它既是对现象总体认识的开始,又是进行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基础环节。
统计资料的加工整理、分析研究,都必须在统计调查的基础上进行。
调查工作的好坏,取得的资料是否完整与正确,将直接影响到以后各个阶段的工作质量及在此基础上所做的预测与决策。
4.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1)准确性:准确性是指提供的统计资料必须符合客观实际、真实可靠,不能歪曲和掩盖事实真相。
可以说准确性是统计工作的生命。
(2)及时性:及时性是要在统计调查要求的时间内,尽快地提供规定的资料。
在准确的前提下,保证资料上报的及时性。
(3)全面性:全面性是要按照调查计划的规定,将所要调查的单位的资料全部搜集起来。
“准、快、全”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准是基础,要在准中求快,准中求全。
(二)统计调查的种类社会经济现象错综复杂,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和调查目的,需要采取不同的统计调查方式和方法。
统计调查从不同的角度可进行如下分类:1.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1)全面调查:是对调查对象中的全部单位进行调查登记的一种调查方式。
普查和全面统计报表调查都属于全面调查。
(2)非全面调查:是指对调查对象中的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的一种调查方式。
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和非全面的统计报表调查都属于非全面调查。
2.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带有连续性,可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1)经常性调查:是指随着调查对象情况的变化,随时将变化的情况进行连续不断的登记。
例如,统计报表制度调查和抽样调查就属于经常性调查。
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整理1、统计工作各个阶段的顺序是()A、统计分析、统计调查、统计整理B、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C、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调查D、统计分析、统计整理、统计调查2、确定统计调查方案的首要问题是()。
A、确定调查对象B、确定调查目的C、确定调查项目D、确定调查时间3、经常调查与一时调查的划分依据是()A、调查的组织形式B、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C、调查单位包括的范围是否全面D、调查资料的来源4、统计调查按调查的组织形式划分,可分为()A、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B、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C、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D、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5、1990年7月1日零点的全国人口普查是()A、一次性调查和非全面调查B、经常性调查和非全面调查C、一次性调查和全面调查D、经常性调查和全面调查6、某市工业企业2003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04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
A、一日B、一个月C、一年D、一年零一个月7、普查工作可以()。
A、经常进行B、只能组织一次C、普遍进行D、根据需要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8、所选择单位的标志总量占全部总体标志总量的绝大比例,这些单位就是()。
A、调查单位B、代表性单位C、重点单位D、典型单位9、调查时间的含义是()。
A、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B、进行调查的时间C、调查工作期限D、调查资料报送的时间10、补充和订正普查的结果可以借助于:()A、统计报表B、重点调查C、典型调查D、抽样调查11、普查是专门组织起来的一次性全面调查:(甲)只是用来调查时点社会经济现象的某一时刻总量;(乙)一般用来调查时点社会经济现象的某一时刻总量,但也用于对时期现象的调查。
规定普查标准时间:(丙)是对时期现象的调查而言;(丁)是对时点现象的调查而言。
()A.甲、丙B.甲、丁C.乙、丙D.乙、丁12、股民对股市市场的意见资料收集的方法:(甲)报告法;(乙)问卷调查。
高等教育成本调查收集资料的方法:(丙)采访法;(丁)报告法。
()A.甲、丙B.甲、丁C.乙、丙D.乙、丁13、(甲)查验商店食品的质量(是否假冒伪劣);(乙)农产量抽样调查对“测框”实割实测;(丙)农牧场清点牛羊头数。
哪些是直接观察法?()A.甲B.甲、乙C.甲、丙D.甲、乙、丙14、对播种进度,全国各铁路交通枢纽的货运量、货运种类等进行调查,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的投资效果指标(新增固定资产,新增生产能力或效益),属于:(甲)时点现象;(乙)时期现象。
可采用:(丙)一次性全面调查;(丁)经常性全面调查。
()A.甲、丙B.甲、丁C.乙、丙D.乙、丁15、钢材积压的数量、工业生产设备拥有量、科技人员分布和使用状况的统计指标、城镇居民住房面积,属于:(甲)时点现象;(乙)时期现象。
这些现象的调查形式应采用:(丙)全面调查(普查),并且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调查;(丁)调查主要以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为依据,可用报告法收集资料。
()A.甲、丙B.甲、丁C.乙、丙D.乙、丁16、对占煤炭开采量75%的大矿井进行劳动生产率调查;调查几个铁路枢纽,就可以了解我国铁路货运量的基本情况和问题;统计机关在拥有全国人口一半以上的各大城市的超市零售价格水平进行系统调查。
这些都是:()A、全面调查B、抽样调查C、重点调查D、典型调查17、重点调查中重点单位是指()。
A、标志总量在总体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单位B、具有典型意义或代表性的单位C、那些具有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品质标志的单位D、能用以推算总体标志总量的单位18、统计调查按搜集资料的方法有:(甲)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乙)直接调查、报告法、询问法、通讯法。
()A.甲B.乙C.甲、乙D.都不是19、抽样调查所抽出的调查单位是()。
A、按随机原则抽选的B、按随意原则抽选的C、有意识抽选的D、典型单位20、在我国统计报表制度中,大多数报表属于:()A、经常性的全面调查B、一次性的全面调查C、一次性的非全面调查D、经常性的非全面调查21、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A、企业设备调查B、人口普查C、农村耕地调查D、工业企业现状调查22、在统计调查中,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之间的关系是()A、相一致的B、调查单位大于填报单位C、无关联的两个概念D、一般是有区别的,但有时也一致23、要检查一批灯泡的合格率,应该采用()A、全面调查B、重点调查C、抽样调查D、典型调查24、某地区为了掌握该地区水泥生产的质量情况,拟对占该地区水泥总产量80%的五个大型水泥厂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式是()A、普查B、抽样调查C、典型调查D、重点调查25、下列各项中属于全面调查的是()A、重点调查B、典型调查C、抽样调查D、人口普查26、某城市金融机构要了解居民储蓄额占其收入额的比重,应采用的调查方法是:()A、统计报表B、普查C、抽样调查D、典型调查27、在统计调查中,调查标志的承担者是()A、调查对象B、调查单位C、填报单位D、调查表28、某市调查100个企业的职工工资情况,则调查单位是()A、100个企业B、100个企业的职工C、100个企业职工的工资D、每个企业的职工工资29、统计整理主要是对()的整理。
A、历史资料B、分析资料C、原始资料D、综合资料30、企业按资产总额分组()A、只能使用单项式分组B、只能使用组距式分组C、可以单项式分组,也可以用组距式分组D、无法分组31、划分连续变量的组限时,相邻的组限必须()A、重叠B、相近C、不等D、间断32、在编制等距数列时,如果全距等于60,组数为6,为统计运算方便,组距取()。
A、9.3B、9C、6D、1033、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500,又知其相邻组的组中值为480,则末组的组中值为()。
A、 520B、510C、500D、49034、组距、组限、组中值之间关系是()。
A、组中值=(上限+下限)÷2B、组距=(上限-下限)÷2C、组中值=(上限+下限)×2D、组限=组中值÷235、次数分配数列是()A、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B、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C、按统计指标分组所形成的数列D、按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分组所形成的数列36、次数分布和次数密度分布相同的是()。
A、变量数列B、组距数列C、等距数列D、异距数列37、次数分布的类型主要决定于()A、统计总体所处的条件B、社会经济现象本身的性质C、分组标志的选择D、分组界限的确定38、对职工的生活水平状况进行分组研究,正确地选择分组标志应当用()A、职工月工资总额的多少B、职工人均月收入额的多少C、职工家庭成员平均月收入额的多少D、职工的人均月岗位津贴及奖金的多少39、将统计表分为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和指标数值四部分是()。
A、从构成要素看B、从内容上看C、从作用上看D、从性质上看40、指出下列哪种分组是按品质标志分组()A、企业按职工人数多少分组B、企业按经济类型分组C、企业按资金拥有量分组D、企业按设备拥有量分组41、分配数列有两个组成要素,它们是()A、一个是单位数,另一个是指标数B、一个是指标数,另一个是分配次数C、一个是分组,另一个是次数D、一个是总体总量,另一个是标志总量42、采用不等距分组编制变量数列是因为()A、现象是均匀变动的B、现象变动是不均匀的C、在标志值中没有极端值D、在标志值中有极端值43、主词经简单分组而编制的统计表是()A、简单表B、调查表C、分组表D、复合表44、统计分组技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按照一个或几个分组标志()。
A、将总体分成性质相同的若干部分B、将总体分成性质不同的若干部分C、将总体划分成数量相同的若干部分D、将总体划分成数量不同的若干部分45、按某一标志分组的结果,表现出()。
A、组内同质性和组间差异性B、组内差异性和组间差异性C、组内同质性和组间同质性D、组内差异性和组间同质性46、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
A、正确选择不同特征的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B、确定组距C、选择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D、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47、按连续变量分组,第一组45~55,第二组55~65,第三组65~75,第四组75以上。
则()。
A、55在第一组B、65在第二组C、65在第三组D、75第三组48、某管理局对其所属企业的生产计划完成百分比采用如下分组,请指出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80-89%B、80%以下C、90%以下D、85%以下90-99%80.1-90%90-100% 85-95%100-109% 90.1-100% 100-110% 95-105%110%以上 100.1-110%110%以上 105-115%49、区分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的依据是()A、分组对象的复杂程度B、分组标志的多少不同C、分组标志的特征不同D、分组数目的多少不同50、单项式分组适合运用于()A、连续性数量标志B、品质标志C、离散性数量标志中标志值变动范围比较小D、离散型数量标志中标志值变动范围很大51、为了反映商品价格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在统计中应采用()A、划分经济类型的分组B、说明现象结构的分组C、分析现象间依存关系的分组D、上述都不正确52、在全距一定的情况下,组距的大小与组数的多少()A、成正比B、成反比C、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D、没有比例关系53、计算向上累计次数及比率时,各累计数的意义是各组()A、上限以下的累计次数或比率B、上限以上的累计次数或比率C、下限以上的累计次数或比率D、下限以下的累计次数或比率54、统计表的主词是指()A、所要说明的总体B、说明总体的统计指标C、横行标题D、纵栏标题55、统计表的形式应该是()A、上下不封顶,左右不开口B、上下要封顶,左右要开口C、上下要封顶,左右不开口D、上下不封顶,左右要开口56、统计整理的中心内容是:(甲)分组;(乙)汇总。
汇总的工作量是:(丙)计算总体和各分组的单位总量(单位数);(丁)除计算总体和各分组单位数,还要统计一系列标志的总体和各分组的标志总量。
()A.甲、丙B.甲、丁C.乙、丙D.乙、丁57、统计整理的基本内容或步骤:(甲)分组;(乙)汇总;(丙)编表。
()A.甲B.乙C.甲、乙D.甲、乙、丙58、可否说次数分布是统计整理结果的重要表现?(甲)可以;(乙)不可。
可否认为整理的唯一目的就是得到一个分配数列?(丙)可以;(丁)不可。
()A.甲、丙B.甲、丁C.乙、丙D.乙、丁59、在非对称分布中,某标志的频数从数列的中间向两边的增加和减少,是:(甲)相等的进行;(乙)不相等的进行。
在非对称分布中,“长尾”在顶峰之左,这是:(丙)右偏型;(丁)左偏型。
()A.甲、丙B.甲、丁C.乙、丙D.乙、丁60、下面哪项呈U型分布?(甲)按年龄分组的人口总体的次数分布;(乙)老年组人口按年龄分组的死亡率分布;(丙)人口按年龄组的死亡率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