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监狱干警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
- 格式:pdf
- 大小:109.33 KB
- 文档页数:3
艾滋病的职业暴露与防护一、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定义艾滋病职业暴露是指实验室、医护、预防保健人员以及治安、防爆、监管等工作人员,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而具有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情况。
二、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预防遵照标准防护原则,医务人员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医务人员在进行穿刺、缝合等诊疗操作,要保证充足的光线,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2、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不能刺穿的利器盒内或毁型器内进行安全处置。
抽血时建议使用真空采血器,并应用蝶型采血针;禁止对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复帽,如需盖帽只能用单手盖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禁止直接接触使用过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3、手术中传递锐器建议使用传递容器,以免损伤人员。
4、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透的利器盒中。
5、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操作时必须戴手套,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或者手消毒。
手部发生破损时,戴双层手套。
6、在诊疗操作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服或者围裙。
7、处理污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尤其是不能将手伸入到垃圾袋中向下压挤废物,以免被锐器刺伤。
9、所有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废弃物均焚烧处理。
*卫生部在2004年下发了《医务人员艾滋病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卫医发[2004]108号)三、HIV艾滋病职业暴露后的预防发生HIV艾滋病职业暴露后,应采取哪些措施:作人员发生意外事故时,如针刺损伤、感染性标本溅及体表或口鼻眼内,或污染实验台面等均视为安全事故,应立即进行紧急处理。
HIV职业暴露防护原则
HIV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传播途径主要为
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在医疗工作中,由于与HIV感染者接触的
机会较多,医务人员经常面临HIV职业暴露的风险。
为了有效防止HIV的
职业暴露,保护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制定了HIV职业暴露防护原则。
1.个人防护
首先,医务人员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戴好医用口罩、手套和护目镜,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粘膜,减少HIV传播的可能性。
2.工作环境防护
医务人员在工作环境中应保持清洁、整洁,定期消毒工作台面、器械
和工具,减少污染源,防止HIV的传播。
3.规范操作
医务人员在处理HIV感染者时,应遵循规范的操作程序,正确使用消
毒器械和工具,避免手术操作中的不当用力、溅射和划伤,减少感染的风险。
4.暴露报告和处理
5.接种疫苗
医务人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接种HIV疫苗,提高自身免疫力,预防
HIV感染的危险。
6.心理疏导
对于暴露HIV的医务人员,应及时接受心理疏导和支持,缓解心理压力,降低恐惧和焦虑感,保持心理健康。
总的来说,HIV职业暴露防护原则是一系列综合性的措施和规范,旨在减少医务人员在处理HIV感染者时的感染风险,保护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医务人员应始终遵循这些原则,并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预防HIV的传播,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健康。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预防实验室防护措施
1.检测HIV抗体应有专用检验室(或至少有专用的生物安全操作台),检验台上应安装紫外线灯。
2.检验室应安装非触摸式的水龙头感应,备有洗眼水、消毒药品。
3.检查室地面应保持干燥,以防人员滑跌将含有HIV的器皿摔掉造成污染。
4.禁止在检查室内进食、饮水、吸烟。
5.检测样品必须戴手套、穿工作服,操作时,手套破损应立即丢弃,洗手后重新戴手套。
工作服若明显被血液和体液污染则必须更换。
工作完后离开实验室应脱去手套,再脱去工作服,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6.操作台应每天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消毒。
操作时有标本、检测试剂外溅时应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消毒,再用一次性手纸擦净。
7.尽量避免使用锐器,用过的锐器应置于防刺的容器中。
8.需要保存的检测样品应有清楚的标签,做好登记,以防引起意外伤害。
9.实验室传染性废弃物应进行消毒后再处理。
北京市职工预防控制艾滋病及禁毒知识竞赛知识要点1.艾滋病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2.艾滋病的英文缩写是AIDS。
3.世界上第一例艾滋病是1981年在美国首先报道的。
4.世界卫生组织把每年的12月1日定为“艾滋病日”。
5.2006年8月13日,第16届国际艾滋病大会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大会主题是:行动之时。
6.目前全球艾滋病流行最严重的地区是非洲。
7.1985年6月,中国报告第一例艾滋病病例。
8.2005年的评估结果显示,我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80万.9.我国首个艾滋病疫苗Ⅰ期临床试验于2006年8月18日成功完成。
10.我国艾滋病的流行现正处于快速增长期。
11.人类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后可以长期无症状,此期间是最危险的传染源。
12.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会通过宫内感染、产道分娩和母乳喂养三种途径将病毒传染给婴儿。
13.艾滋病病毒主要侵犯人体免疫系统。
14.艾滋病患者常见的肿瘤是淋巴肉瘤。
15.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T4淋巴细胞。
16.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经过7-10年潜伏期后发展为艾滋病病人。
17.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高危险行为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1)同性恋间的性行为以及与男性同性恋者有性接触;(2)异性间的多性伙伴的性行为(如卖淫、嫖娼等);(3)吸毒者共同使用注射器、针头;(4)使用消毒不彻底的注射针具;(5)在不规范的非法采血点卖血。
18.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有三个: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唾液、汗液、尿液等不传播艾滋病病毒。
19.根据《关于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管理意见》中的规定,“艾滋病病人应暂缓结婚。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如申请结婚,双方应接受医学咨询”。
20.共用餐饮具,共同进餐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
但是,性行为、共用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注射器、使用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制品都会感染艾滋病病毒。
21.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其家属不受歧视,并享有公民依法享有的合法权利和社会福利。
艾滋病职业暴漏防护知识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称之谓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又分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
西医学名职业暴露主要病因接触危险患者多发群体从事医务的人员传染性有传染性传染原因防护不足等紧急处理生理盐水冲洗粘膜等目录1艾滋暴露▪暴露的原因▪感染的危险性▪增加感染原因▪暴露处理原则▪受伤部位消毒▪对暴露者处理▪报告和记录▪查找事故原因2预防措施3相关法规4附件5指导原则1艾滋暴露编辑暴露的原因艾滋病的职业暴露是指人员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或者其他相关数据工作过程中被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或被含有HIV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而具有被HIV感染可能性的情况。
(1) 没有制定内部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2) 没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3) 缺乏自我防护知识与技能。
(4) 工作中发生意外,如给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注射时不慎被针头刺破手指;医疗护理和实验室工作中皮肤或粘膜意外被针刺或其它锐器损伤;感染者分泌物或血液意外溅入工作人员的眼、鼻、口中等。
感染的危险性职业暴露后存在着感染HIV的危险性,但实际感染HIV的机率是很低的。
有研究资料表明,医务人员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后,发生HIV感染的机率为0.33%(20/6135),粘膜表面暴露感染HIV的机率为0.09%(1/1143)。
2712名无破损皮肤暴露者无一例发生HIV感染。
增加感染原因接触血量大;受损伤口深;造成伤口的器械上有明显的血迹;器械曾刺入静脉或动脉内;病人正处于感染早期或晚期(如于事故后60天内死于艾滋病)。
暴露处理原则(1) 紧急局部处理[1] 用肥皂和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艾滋病的职业暴露后预防1、职业暴露艾滋病的职业暴露是指医务工作者、实验室工作人员及有关监管人员在从事HIV/AIDS诊断、治疗、护理、预防、检验、管理工作过程中,暴露于含有HIV的血液、体液和实验室培养液,即暴露于含有HIV的液体等引起的危害。
2、HIV/AIDS的职业暴露后预防HIV/AIDS的职业暴露后预防(Postexposure Prophylaxis,PEP)应包括急救、对暴露级别的评估、暴露源严重程度的评估、预防性用药的推荐处理方案、报告与保密。
2.1急救处理2.1.1刺激出血:职业暴露的紧急处理,只要情况允许,应实行急救。
如皮肤有伤口,应当反复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2.1.2肥皂和清水冲洗伤口或沾污的皮肤。
如果是粘膜暴露,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
2.1.3受伤部位的消毒与包扎:伤口应用消毒液(如75%酒精、2000mg/L 次氯酸钠、0.2%0.5%过氧乙酸、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
2.1.4 由于暴露后有无采取急救措施对职业暴露后HIV感染有一定影响,故应尽量为受伤者寻找医疗机构,以求正确护理伤口和暴露后急救处理。
2.1.5可介绍已发生职业暴露的人员到艾滋病防治机构进一步咨询和处理。
2.2暴露级别(Exposure Code)的评估,分为1、2、3级。
2.3确定HIV暴露源头严重程度,分为轻度、重度和不明。
2.4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预防性用药的推荐处理方案2.5保密和报告制度2.5.1保密:无论职业暴露、重大事故或小型事故,对涉及的职业暴露者,均应注意做好保密工作。
每一个得到信息的机构或个人均应做好保密工作。
2.5.2报告制度:各职业暴露处理单位及时将填报的“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报至本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省疾控中心)。
每年1月10日和7月10日前,省疾控中心汇总本省职业暴露情况,填写“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职业暴露事故汇总表”汇总后报至本省(直辖市、自治区)卫生厅(局),抄报中国疾控中心性艾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