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许鞍华电影的艺术魅力——以电影《桃姐》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232.77 KB
- 文档页数:3
电影桃姐影评《桃姐》,未播先火,获奖无数。
一个熟悉名字再度出现大家的眼中——叶德娴,时隔11年了,叶德娴好久没有出现在大屏幕中。
下面店铺整理的电影桃姐影评,欢迎参阅。
电影桃姐影评篇一《桃姐》这部电影讲述了桃姐这位老人为少爷Roger的家族工作了整整六十年,伺候过老少五代人。
如今年逾古稀突患中风,少爷Roger突感迷茫,又忙于工作四处奔波无暇顾及,只好把她送去老人院。
之后便展现了平凡感人的主仆情……或许,这部电影的定位是主仆情。
的确,桃姐和少爷Roger之间的情感很感人,很震撼人心,由最初的漠然到后来的无微不至,我们能感受到少爷Roger的内心转变,那种关切的眼神,流淌出来的是很少见,很令人动容的主仆情。
主仆间产生深厚的情感,对我们来说,有些不可思议,因为现实生活中有着太多主仆之间的冲突:保姆对老人态度险恶;雇主对保姆呼来唤去、毫无尊重;保姆私卖雇主的东西……所有的雇佣关系、所有的人性都泯灭在利益面前,貌似深重的责任感被金钱呼来唤去。
希望与之有关的人们能够学学桃姐和Roger,因为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不是虚构,不是改编。
并且,这部电影也向我们揭露了当今社会丑陋的一面——养老院。
虽说养老院是老人们乐享天年的地方。
但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不到,我们看到的只是破旧的设施,平淡的服务态度,以及从那位女工作人员口中得知的养老院背后的种种猫腻。
一条条的利益食物链,将老人们本该拥有的幸福晚年捆在了老人身手之外,看似一触即得,实则遥不可及。
我们看到的,我们听到的,只是表象。
这部电影带给了我们真实,还原了现实,让我们不禁担忧与顾虑!影片中一位住在养老院中的老人也带给了我们启示,儿女们为了养老费而不和,将孤苦的老人搁置在中间,实在令人心寒……我在想,我们的父母也会有老的那一天,我们自己也有老的那一天,我们都应该明白该怎么做……电影桃姐影评篇二《桃姐》,未播先火,获奖无数。
一个熟悉名字再度出现大家的眼中——叶德娴,时隔11年了,叶德娴好久没有出现在大屏幕中。
以《桃姐》为例解读许鞍华影⽚的现实主义以《桃姐》为例解读许鞍华影⽚的现实主义 从⾹港新浪潮算起,纵观许鞍华三⼗余年的电影创作⽣涯,其创作了⼆⼗余部电影,其中包括“奇情推理⽚、⿁⽚、杀⼿⽚、武侠⽚、爱情⽚、半⾃传⽚、纪录⽚等”。
[1]然⽽,不管她的电影类型如何多变,电影内容如何更新,始终有⼀点是⼀直贯穿于许鞍华电影的创作之中的,那就是她对于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路线的执着。
她始终⽴⾜于⾹港这个弹丸之地,关照现实⽣活中普通⼈的⽣活命运,悲欢离合。
本⽂将主要以许鞍华2011年的⼀部新作《桃姐》为例,从许鞍华对于⼥性的书写,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等⽅⾯对影⽚进⾏现实主义的解读。
⼀、⽴⾜⾹港本⼟ 在⾹港新浪潮时期,新浪潮电影很重要的⼀个特征就在于内容⽅⾯的本⼟化。
“这批年轻的影⼈⽣长于⾹港,留学与国外,其成长经验、学历背景、⽂化熏陶及电影观念已完全不同于朱⽯麟、李翰祥、胡⾦铨、张彻等⽼⼀代⾹港影⼈,他们的影⽚更加关注本⼟,通过展⽰多元化的⾹港社会现实,表现当下港⼈在多元化时代的民⽣状态⽽逐步在主题形态上趋于本⼟化。
”[2]然⽽,进⼊⼆⼗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开放,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张,⾹港与⼤陆之间的电影合作与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合拍⽚已然成为潮流。
⼤批的⾹港电影⼯作者纷纷北上寻求与⼤陆电影的合作(其中包括⾹港新浪潮时期的另⼀标志性⼈物徐克),拍摄了⼤量港⽚不港的影⽚,完全失去了⾹港电影的本⼟味道。
⽽这时候的许鞍华却⼀直坚守在⾹港这个弹丸之地,关照⾹港本⼟现实⽣活中普通⼈的⽣活命运与悲欢离合。
影⽚《桃姐》将镜头聚焦到⾹港本⼟⼀对毫⽆⾎缘关系的主仆⾝上,轻描淡写的表现两⼈之间那份细腻真挚的情感世界。
对于这样⼀种主仆的关系设置,相信对于⼤多数⽣活于内地的观众会⽐较陌⽣与遥远,认为这是封建社会的⼀种不平等的等级关系。
然⽽,在⾹港这个资本主义社会,这种主仆关系却是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
这才是属于⾹港本⼟特⾊的。
影⽚⽤⾃然纪实的镜头去捕捉现实⽣活中的情景,桃姐上街买菜,回家炒菜,吃饭,和少爷Roger在街上散步,这些⽣活化的普通场景将⾹港市民的市井⽣活表现得淋漓尽致,⾹港⼈的⽣活习惯,饮⾷⽂化在舒缓的镜头下极具港味。
桃姐影评导读:本文是关于桃姐影评,希望能帮助到您!桃姐影评(一)横扫香港金像奖、台湾金马奖各大主要奖项,代表香港地区出战奥斯卡颁奖礼角逐最佳外语片奖,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提名,香港导演许鞍华的作品《桃姐》可谓香港电影在今年给影迷们带来的一个惊喜。
很多人看完此片都觉得故事感人至深,真情动人,本人也不否认这一点,在观影过程中确实有许多场面非常感人。
但是本人认为,总体而言,本片的文艺气息偏重,在注重戏剧冲突、人物矛盾和情节起伏发展的商业电影里并不显得优秀,但是细节做得非常细致到位,自然感人。
本片的首要人物自然是桃姐,电影开头以字幕的方式方式交待了钟春桃,即桃姐的身份和故事的前史:桃姐已经在梁家做了60多年的女佣,照顾了梁家三代人。
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桃姐的人物形象就是一个非常尽心尽责的女佣,把主家的人已经看做亲人对待,把罗杰看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关心,自己却坚持在女佣人这样的角色上,并不要求主家给予自己太多利益、关爱和地位。
接下来的主要人物就是罗杰了,罗杰的人物形象主要是一个非常好的少爷,把桃姐认作干妈,而且一直非常好地照顾桃姐,直到她安然离开人世,这样把主要人物关系说出来后,突然发现其实这部片的首要人物并没有足够多的内心需求,故事也没有设置足够的障碍去对抗人物的需求,在这样的环境下,矛盾冲突就弱下来了。
唯一可以算得上冲突的也许只有桃姐不愿意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太高和罗杰要求对她的给予之间的冲突,因此整部片故事节奏比较缓慢,内容也比较平淡,很难找到高潮点。
根据类型电影要求,生活的矛盾零散而孤立,戏剧冲突应该注重因果关系和递进关系。
所谓因果关系是每一次冲突都源于上一次冲突,所谓递进是每一次冲突都比上一次更为激烈,这样的联系和递进才保持了戏剧张力。
我们看一下桃姐的剧情,主要的故事线索是桃姐年老病倒,罗杰把她送到老人院并给予很多帮助和照顾,桃姐在极力不想麻烦主家的情况也在主家的坚持下接受了许多关心和照顾,最后在医生征求罗杰同意下减少药物维持静静离开人世。
54中国电影评论Chinese Film Review2011年,一部小投资的文艺片《桃姐》在商业大片盛行的电影市场中意外脱颖而出,一举斩获国内外多项大奖,而演员刘德华更是凭借此片在金马奖中再度封帝。
电影《桃姐》的英文名为A simple life,这是由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影片。
主人公罗杰便是影片监制李恩霖的化身,那一年李恩霖拿着为了表达对老佣人的思念写成的剧本找到导演许鞍华,后来就有了这部小成本文艺片《桃姐》。
影片中的桃姐是一位在罗杰家中勤勤恳恳工作了近60年的老佣人,她一生未嫁,从青春少女到垂垂暮年的老人,她照顾了罗杰家四代人,她爱罗杰一家,而且像母亲般爱着罗杰,但她从不多话,只是一直照顾着罗杰,当罗杰的亲人都移居国外后,她还依然陪着罗杰留在香港,直到她意外中风住进老人院才结束了佣人的工作。
这是影片中的一个转折点,从此,罗杰开始反过来照顾桃姐,为她养老送终。
这是一个平凡而简单的故事,却感动了无数人,让我们体会到了人间真情的存在。
这也是影片受到高度关注的原因之一。
影片延续了导演许鞍华的平民化叙事和现实主义风格,在讲述女佣桃姐平凡而简单的生活的同时,引发观影者的思考。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影片,探求影片背后的深意。
一、 平淡故事:用影像触摸庸常影片《桃姐》讲述的是一个简单故事,它平淡无奇,诉说温暖与悲伤,显现人性中的善良光辉,但它绝不煽情,一切都是在平静的气氛中缓缓地展现,悄无声息地打动着你。
开头白底黑字给人一种隐隐的沉重感,寥寥数语交代了桃姐的一生:父被日寇所杀,母无力抚养,逐使其寄人篱下为佣,为仆六十载,服待四代人。
随之响起的音乐,烘托出一种让人悲伤的气氛。
接着画面突然转到了人声嘈杂的菜市场,卖菜的小贩一边热情与桃姐打招呼,一边偷偷把冷库的温度调低,看桃姐的笑话,市井小贩的阴险和桃姐的善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导演许鞍华选取这样一个细腻的生活小片段,在善与恶的矛盾冲突下透视着人性的复杂。
与此同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到暮年依然心存纯善的老女佣。
第28卷第1期温州大学学报·社 会 科 学 版2015年1月V ol 28, No 1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Jan, 2015 从《桃姐》看许鞍华的电影追求与宿命吕 燕(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浙江温州325035)摘要:作为香港影坛最具影响力的女导演,许鞍华善于塑造女性形象,我们从她执导的女性电影里,可以隐约窥见导演许鞍华对女性悲剧命运的独特理解与思考。
桃姐的命运与许鞍华的电影宿命颇有相似之处,从这个角度来审视许鞍华的电影追求,我们或许可以很好地体察其中的得与失。
关键词:许鞍华;《桃姐》;香港电影;女性形象;悲剧命运中图分类号:J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55(2015)01-0111-06DOI:10.3875/j.issn.1674-3555.2015.01.018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获得作为曾经的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主将,香港影坛最具影响力的女导演,从1979年涉足香港电影界执导第一部电影《疯劫》开始,许鞍华的电影之路已经持续了33年。
在香港新浪潮的那批导演里,如今还在坚持拍电影的,除了徐克和杜琪峰,也只有许鞍华了。
作为女性导演,她善于塑造女性形象,从《投奔怒海》中可怜的琴娘到《女人四十》里那个在职场和家庭之间奔波劳累的阿娥,从《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的姨妈到《天水围的日与夜》的贵姐,再到2011年的新作《桃姐》中的桃姐,许鞍华电影中的女性总是命运多舛,坎坷不幸。
我们从她执导的这些女性电影里,可以隐约窥见导演许鞍华对女性悲剧命运的独特理解与思考。
本文试从许鞍华的新作《桃姐》来分析桃姐的命运与许鞍华的电影宿命,探讨许鞍华电影追求的得与失。
一、《桃姐》剧情分析——温情背后的冷漠与隔阂电影开始时,先有几行介绍桃姐的字幕,从这些字幕里我们了解到,桃姐的养父在侵华期间被杀,养母无能力抚养桃姐,就将桃姐安排到梁家当女佣。
养老问题的启示——以电影《桃姐》为例摘要:《桃姐》是许鞍华指导的一部文艺片,叙述的是照顾了罗杰家四代的保姆桃姐,在晚年中风住到养老院后又得到罗杰照顾的温情故事。
因为拍摄大部分场景都是在养老院,所以影片也映射出许多关于养老的问题以及作者对老龄化问题的担忧。
中国老龄化的问题逐年加深,2018年最新数据显示,65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到11.4%。
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影片内容、影片映射出来的问题,归纳出影片带给我们的一些关于养老问题的启示。
关键词:《桃姐》;养老问题;老龄化;养老院1. 《桃姐》故事内容《桃姐》是一部文艺片,平淡的生活中透漏着不平凡的感情,也反映出许多社会问题。
桃姐是伺候了罗杰家60多年的保姆,因为罗杰的父母侨居美国,桃姐一人在香港一手把罗杰抚养成人。
从小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罗杰,一直以来把桃姐对他的好当做理所当然。
而当有一天,桃姐突然中风倒下,并要求搬到养老院去住,开始一个人生活的罗杰才意识到桃姐一直以来为他做了那么多。
罗杰开始渐渐地由一个不懂得关心他人的大少爷变成一个对桃姐无微不至的干儿子,只要有空就去养老院看桃姐。
而桃姐作为一个十分有自尊心的人,为了不给罗杰添麻烦,努力适应养老院的生活,她忍受着养老院的狭窄、不卫生、千奇百怪的老人,罗杰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成为她精神上唯一的寄托。
养老院的老人们贫困、孤独、无助,有的甚至吃饭都难以做到,有的则是疾病缠身,他们的子女很少来看他们。
所以他们羡慕桃姐,因为她有一个好的干儿子。
罗杰陪桃姐散步、吃饭、带她去看电影首映,把她介绍工作的同伴,从这点来说桃姐是骄傲而幸福的。
最终,桃姐在罗杰的陪伴下离开人世。
整部影片没有什么大的跌宕起伏,却能催人泪下,动人心弦,因为它太过真实,让每个人都能产生共鸣。
2. 我国养老问题现状简介伴随着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深,养老问题日益提到日程上来。
两小养四老甚至是八老是中国未来养老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在中国关于养老,目前有家庭养老、养老院养老、社区养老为主的三种模式。
论许鞍华电影的现实主义——《桃姐》和《黄金时代》的对比分析王宁【摘要】香港女导演许鞍华向来以女性关注著称,尤其倾向关注女性的困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桃姐》和《黄金时代》是她的代表性作品,这两部电影虽然人物类型和时代背景都有较大差异,却显示了许鞍华现实主义风格的多样和丰富.《桃姐》沿袭她一以贯之的普通人命运话题,以真实生动的细节见长,表现繁华落尽见真淳的朴素之美.《黄金时代》则借助对镜独白与文学语言来追忆历史人物,以求对再现传奇的真实表达.【期刊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00)001【总页数】5页(P147-151)【关键词】许鞍华电影;《桃姐》;《黄金时代》;现实主义【作者】王宁【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351许鞍华是一位多产且风格鲜明的女性导演。
她于上世纪70年代末进入影坛,近四十年来推出大量精彩纷呈的佳作,如《投奔怒海》、《女人,四十》等,近年拍摄的《桃姐》和《黄金时代》尤其引人瞩目。
作为女性导演,她的电影一直以关注女性,具有女性主义思想而著称。
事实上,她的女性电影还具有一种深刻的现实主义风格。
现实主义与女性主义相得益彰,共同构成许鞍华电影的个性特色。
一直以来,影评界都侧重分析许鞍华电影的女性色彩,而忽略它们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
本文以《桃姐》和《黄金时代》为中心,论证许鞍华电影艺术的现实主义风格特点和表现。
2011年,许鞍华让大众认识了一个简单的名字——桃姐;了解了一种简单的生活,也正是电影的英文名字(A Simple Life)。
《桃姐》延续了许鞍华一以贯之的普通人命运话题,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终生未婚的梁家佣人桃姐的故事。
电影集中于桃姐年老体弱住进养老院后,与梁家少爷Roger的一段触动人心、温馨简朴的亲情生活,展开了细腻真诚的电影叙事。
《黄金时代》于2014年上映,它表现的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生平经历,以萧红的命运尤其是爱情经历为叙事线索,带有几分“传奇”色彩。
桃姐影评3篇《桃姐》的英文译名直截了当----A Simple Life。
她的生命本是如此,却最终蒙了纪念。
这故事的成功离不开三个重大的因素:剧本本身、导演和演员。
下面是有桃姐影评,欢迎参阅。
桃姐影评篇一:《桃姐》改编自真实的故事,因为崎岖坎坷的生活,阿桃从小成为大户人家的佣人,后来,大户人家一些人去世人,一些人移民,只剩少爷和她一起生活。
有一天,桃姐突然中风,一段令人唏嘘的主仆情就此展开。
《桃姐》这样的题材,交给十个导演,可能有六个会搞成狗血煽情范儿,两个拍成说教版。
而许鞍华的视角一如《天水围的日与夜》那样冷静,哪怕产生催泪效果,也是观众自己内心对人物命运的认同。
《桃姐》整个的故事线也相对分散,除了两个主人公,养老院里形形色色的人物,无论是轮椅上一位老伯的眼神,或是和家人交流的一句话,都参与到叙事中。
许鞍华表示:除了这个真实的故事给了她灵感之外,她对于老年人群体,有很多想要表达的东西,哪怕是在看似孤独寂寞冷的养老院,每个老人也都是自由和富有尊严的。
就像秦沛扮演的“老不正经”,哪怕三番五次找别人借钱,也要去红灯区找“临时温暖”,这也是他生活的权利。
“当今社会,人们可能不歧视残疾人,但却会歧视老人”,许鞍华半开玩笑地说自己年纪已经很大了,所以才会在这部电影里有很多的个人表达。
对于观众来讲,许鞍华就是一个羞涩的小女孩,质朴和羞涩在她的作品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投资人+主演+影片的商业卖点,刘德华在《桃姐》中的演绎简单朴实,或许是和叶德娴合作太熟悉了,两人在影片中的交流完全像是生活中的一家人,从刚开始刘德华饭来张口的“少爷气”,到初照顾桃姐的那种不耐烦,当影片后半段,刘德华出入都自然牵着桃姐的手时,那种自然的亲情依赖,完全不像以往商业作品中的华仔。
许鞍华在男主角身上,也刻意将其设计得线条化,完全是用减法,一点点减弱了全民偶像在观众心里固有的气场。
在发布会上,许鞍华一直在感恩:“没有刘德华的倾囊相助就没有《桃姐》”,事实上,许鞍华得到的众多支持从片中的客串角色就能看得出来,徐克、洪金宝、黄秋生、秦沛、杜汶泽、罗兰……甚至还有内地导演宁浩,电影老板于冬,以及话题女王宫雪花。
以《桃姐》为例论许鞍华电影的镜头语言作者:刘洪梅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年第12期《桃姐》是许鞍华导演在《天水围的日与夜》之后的又一力作,是一部关于爱、关于感恩的温暖故事,这是一部在每个细节都流露出直达人心的力量的电影,影片在2012年第31届金像奖获得了最佳剧本、最佳男女主角三项大奖。
一.《桃姐》的镜头语言该影片的叙事风格直白平叙,每个镜头里的场景真实而且朴素无华。
许鞍华导演的魅力就在于通过平淡的看似一条直线的叙事结构来讲述故事,记得曾经有一个美国的剧作家说一部电影的动人之处就在于故事是否能够打动人心。
关于这一点,是国内很多所谓的大片的败笔之处,但是许鞍华导演做到了,她的电影从来不设置跌宕起伏的悬念,没有华丽的场景和颠三倒四的情节穿插,她讲的故事从来就是如流水般平铺直叙,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从《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到《天水围的日与夜》再到《桃姐》,讲述的都是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故事,这些故事平凡,人物简单,从来不涉及那些国产大片爱讲述的爱恨情仇、性和暴力,故事只关注社会中的那些人情冷暖、爱与被爱、施予与回报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一定赚取观众洒泪一回,但是却触动了观众的内心。
随这镜头的移动,光线的变化交织,我们同情剧中主人公,我们羡慕剧中主人公,这些情感的牵动不仅仅停留在观影那一瞬间,更多的是走出影院后的深思,关于爱的、关于道德的、关于欲望的、关于生存的深思。
二.《桃姐》的故事情节《桃姐》讲述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发生在老仆人和主人之间的故事,桃姐在罗家当了一辈子的仆人,将罗家的少爷罗杰从小照看到大,直到桃姐中风再也不能做事为止,为了感恩桃姐这一辈子的付出,罗杰帮桃姐找老人院,每个星期都去探访,带着桃姐散步,去看电影的上映仪式,这都是一些再平凡不过的事情,但是罗杰的那份真心感动了观影者的心。
电影最开始的镜头多是桃姐、罗杰和一只猫共同生活的场景,桃姐照顾罗杰,给他做饭,和罗杰有一语没一语的聊天,桃姐像一位母亲那样对罗杰唠叨,罗杰和她的对话早已超越了主仆之情,一言一语都是将桃姐看成是自己的母亲。
《桃姐》:低调而华美的人性绽放作者:秦喜清来源:《艺术评论》 2012年第4期201 1年9月,许鞍华的《桃姐》亮相威尼斯电影节,颇受舆论好评。
此后该片先后荣获台湾第48届金马奖三项大奖、第18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奖,此外还获得2012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女主角奖和最受欢迎男演员奖……盛誉之下,票房亦应声而起,影片自3月8日登陆内地影市以来,凭借口碑效应,已收获5000多万票房收入,两岸三地的总票房收入升至7 0 00万元以上。
这部小投资的文艺片一路走来,以朴质无华、温润雅致的格调,轻轻地撞击观众的心灵,让长久以来浸淫于好莱坞式奇观大片的观众,感受到电影的另一种美丽。
而它的成功无疑提振了华语电影的艺术创作的信心。
放眼世界电影,我们发现,近些年来,反映老年生活题材的影片不乏佳作。
2008年,加拿大电影《柳暗花明》(Away from Her,萨拉·波莉编导)曾备受赞誉,获得加拿大吉尼奖七项大奖;2011年,意大利电影《无限的青春》(A Second Childhood,普皮·阿瓦蒂编导)也在本国赢得好评,导演阿瓦蒂收获了意大利银绶带特别奖。
年华逝去,疾病缠身,老年痴呆症改变了相爱一生的浪漫;现实的重压,情感的纠结,被迫放手心爱的伴侣……两部影片虽然具体内容不同,但都再现了迟暮之年老人生活的病痛,以及比病痛更难以忍受的心痛。
同时,两部影片最终都借诗意化的表现手法释放、升华了美好的人类情感。
相比之下,《桃姐》有些不同。
虽然它也将镜头对准了老年生活,描写孤老病死的人生结局,却通过写意地表现病痛,有意地回避内心纠结,善意地调侃生活,营造出一种更平静、更温暖的影调,让生命像林间的涓涓细流,无声地流淌、远去,像绿草上的无名小花,悄悄地绽放、凋谢。
而这种低调、内敛之美得自于影片在几个方向之间达到的平衡。
影片写情但拒绝煽情。
佣人“桃姐”(叶德娴饰)在梁家服务60年,先后侍奉祖孙五代,主人家的少爷罗杰(刘德华饰)在她中风后,安排她入住老人院,直到最后为她养老送终。
声屏世界2022/4论新浪潮电影中的女性视阈———以许鞍华《女人四十》和《桃姐》为例阴欧阳宇光摘要:许鞍华作为香港“新浪潮电影运动”代表人物之一,拍摄了多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优秀艺术价值影片,始终坚持在作品中以女性视阈对女性命运与生存境遇予以关注,并以独特的视角与细腻的手法刻画了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形象。
立足现实生活、反映底层人物的喜怒哀乐,使得她的电影成为一座沟通荧幕与现实世界的桥梁。
关键词:新浪潮电影许鞍华女性视阈《女人四十》《桃姐》20世纪70年代之后,经济空前繁荣的香港与西方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新潮前卫的文化观念也大量涌入香港,与香港的本土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影院里旧有的电影类型片已无法满足年轻一代电影观众日新月异的审美观念。
此时,一批在国外接受了先进的电影文化与电影教育的年轻人返港后凭借专业的电影知识、澎湃的电影热情、无穷的创造力拍摄了一大批个性突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电影作品。
自严浩《茄哩啡》(1978)开始,徐克、许鞍华、谭家明、方育平等人相继拍摄了《蝶变》(1979)、《疯劫》(1979)、《名剑》(1980)、《父子情》(1980),从而开创了香港电影新的历史篇章,史称“新浪潮电影运动”。
许鞍华作为“新浪潮电影运动”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个人风格最为典型的一位。
“她对各种电影类型都可轻松驾驭,无论是惊悚片、武侠片、伦理片还是纪录片,她都能挥洒自如”,而对历史、社会问题特别是女性命运与生存境遇的关注,又使得她的作品具有深厚的哲学意义与历史厚重感。
新浪潮电影运动以后,很多香港女导演又重新走上摄影摄像之路,纷纷以影像作为明志、宣扬的工具,许鞍华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导演之一。
她们为了更好地刻画女性的敏锐触觉、细腻的情感和独有的气质,主要从社会形象、生活方式、婚姻恋爱等方面入手,以女性视阈着重强调表达女性身上特有的立场与意识。
从《客途秋恨》(1990)、《女人四十》(1995)、《阿金》(1996)、《半生缘》(1997)、《玉观音》(2003)、《姨妈的后现代生活》(2008)、《天水围的日与夜》(2008)到《桃姐》(2011),二十余年间她拍摄了八部旨在探讨女性问题的电影作品,并且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和票房成绩,不仅在香港电影史上,在世界电影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桃姐》观后感《桃姐》观后感1今天去看一部宣传已久的电影《桃姐》,本片是一部原汁原味的港片,面对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观影的感受自然不同,这也无可厚非。
在看到叶德娴时,面对她不断的变化,我想起了自己的姥姥,这固然是生活和表演的真实,但也解释了她为什么可以连摘影后桂冠。
看她的表演,自然而又熟悉,这些只有面对自己的姥姥时才有的真实感,在她的呵护下才感觉到桃姐对罗杰的那种爱。
而华仔的表演也是完全看不到演的痕迹了。
在观众看来,罗杰就是罗杰,他不是刘德华,你在看时也会完全投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就像是我自己在其中一样,原汁原味的港片在大陆上映,唯一不足的就是他在里面自己配音,虽然有点让内地观众有点不太舒服,有待改进,但是普通话说到这种程度已经很不错了。
华仔的演技决对是金马奖评委说的那样洗尽铅华、脱胎换骨。
华仔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最真实的感情去演绎罗杰。
的确放下许多包袱和光环。
看了之后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没有了以前的影子。
作为一个刘德华的影迷,我自认不是那种身上装有文艺细胞的潮人。
也许会为了一部文艺类型的电影居然会有别人想像不到激情,但对于刘德华的表演我终究还是舒心的为之赞叹。
还记得从暗战开始,他的减法式演出已经大为让我赞叹和惊讶。
不在像以前的“华弟”和“混混”潇洒式演出,而在桃姐中的极致生活化,或者说与之融为一体式的表演模式终于也能有菱有角的淡然呈现于我的眼前。
何谓减法式?许鞍华导演说:“那是要你抛弃自己演员的身份,因为你演的'是一个普通人!”刘德华说:“我一直可以,因为我原本就是个普通人!”看完电影,他们问我,能不能感受到什么,我说不多,但是我相信有些人能感受的更多,就是那些真正有过相同经历的人能够真正明白那份情,而我说实话没有过这种经历,而从小到大家里的老人都还在,所以我可能不能真正感受到面对自己亲人离去的悲伤和无奈。
但是,不可否认,虽然我没有经历过,但因为《桃姐》这部真的是用心做的电影,所以我完全能够融入到里面的角色,所以我能够感受到那份情,以及让我自己思考了我身边的桃姐是谁。
《桃姐》的真实与美好第一篇:《桃姐》的真实与美好《桃姐》的真实与美好核心提示:《桃姐》的真实不是因为还原了生活,而是还原了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情感。
看三联生活周刊对导演许鞍华的访谈。
许鞍华说她最初看到这剧本时,还仅仅是个舞台剧或者电视单元剧的本子,写这个故事的编剧是曾与她合作过《女人四十》的李恩霖(Roger),故事主人公桃姐也就是他家里的老佣人,少女时送入李家,一生照顾了一家五代人。
李恩霖有感而发,选择舞台剧和电视单元剧的形式,是出于故事商业预期的担心,虽然做成电影的希望渺茫,李恩霖还是约了许鞍华喝茶,想听听她的意见。
哪知道许鞍华竟用梦寐以求形容自己对这个剧本的兴趣,她说不仅拍,还要找大明星来演,比如李恩霖要找刘德华,配角最好全是漂亮的“卡斯”。
她说:“桃姐的故事里,我觉得我自己既是李恩霖也是桃姐。
比如我要拍电影的时候,没有时间陪我妈妈,老母亲是与我相依为命的,所以觉得很愧疚,所以我对李恩霖的经历感同身受。
更不用说,我就是即将孤零零老去的女人,桃姐现实经历了我内心所有的恐惧。
”《桃姐》的好在于,它让观众窥见了影像真实的力量。
悄无声息之间,生活侵入了我们的思维,一丝一点地穿透心灵。
它绝不煽情,因为煽情是他者的煽情,人为的痕迹太重。
试想一下,当你觉得这些事情都是你日常生活所所遇,所见,所感而发的时候,你是生活的一部分,又不是旁观者,何来煽情的感觉?《桃姐》的真实不是因为还原了生活,而是还原了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情感。
开篇罗杰与桃姐吃饭的画面,静默之下,呈现的是一幅主仆二人生活的场景。
桃姐把饭菜准备好,端上桌,罗杰的头甚至都没有抬。
吃过饭,水果端上来,他依然没有抬头,一副大少爷被服侍惯了的样子。
这个时候,我们看到桃姐退回到厨房,开始吃自己的饭——也许是剩饭。
这是旧时的规矩,在以往的大家庭中,会经常看到。
但在桃姐和罗杰这里,只是作为以往生活的遗存展现了出来。
罗杰的大家庭移民美国,只有桃姐留在香港照顾罗杰,他们之间的生活给人最初的印象很容易是冷漠,一个高高在上的主人,一个唯唯诺诺的仆人。
桃姐影评而本片《桃姐》依然延续了导演一贯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将镜头聚焦到了香港本土一对毫无血缘关系的主仆身上,轻描淡写的表现两人之间那份细腻真挚的情感世界。
影片中处处散发出的对于人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也为如今电影市场上充斥着金钱血腥暴力等内容的商业大片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风,让观众感受到了那久违的人情味。
影片并没有很强烈的戏剧冲突,故事的发展也不是靠情节来推动的,而是依靠影片主人公之间的情感来维系,让观众融入到剧中人物的生活,领悟亲情的温馨与感动。
R oger(刘德华饰)是一位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爷,由在其家工作了60年的仆人桃姐(叶德娴饰)照顾,过着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大少爷生活。
影片到这里,两人之间的关系或许就仅限于那种主人与仆人之间的主仆关系。
而突然有一天,桃姐因为病倒而不得不住进了养老院,俩人之间的关系才有了更加微妙的转变。
这也是影片情感发展线索的一个转折点。
这时的Roger也开始审视自己的过去,回忆桃姐对于自己家族所做的奉献。
正如Roger跟自己的好友黄秋生聊天时发出的一句感慨:没想到,桃姐来到我家已经这么久了用乌鸦反哺来形容影片中主仆两人之间的感情很是贴切。
Roger自幼就在桃姐的照顾下成长,并且成年之后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幸亏在桃姐的悉心照顾下才很快恢复健康。
而现在桃姐老年之后患有中风,Roger就像桃姐之前照顾自己一样来照顾桃姐,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桃姐,演绎了一段主仆情深的亲情佳话。
而对于这段亲情关系的处理,导演有意回避了那种故意煽情,矫揉造作的表现方式,而是采用一种相对含蓄内敛的表现手法来处理这段亲情。
所以,影片中关于主仆二人之间的那种情感表达都极为含蓄,点到为止,没有半点用力过猛。
即使这样,我们仍然可以透过自然细腻的生活片段感受到片中两人那种不是亲情却胜似亲情的关系。
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桃姐在养老院坐立不安的探着头盼望着自己的干儿子来看望她,而表面上却又对自己的干儿子说没时间就不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