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运输与氧代谢
- 格式:ppt
- 大小:206.00 KB
- 文档页数:12
人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跨膜转运是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过程,主要依赖于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来共同完成。
首先,氧气主要通过呼吸作用进入人体。
在呼吸过程中,人体通过口鼻吸入空气,空气中的氧气分子随之进入呼吸道。
在这里,氧气分子通过扩散作用跨过肺泡上皮细胞膜,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这个过程主要依赖于氧气分子在浓度梯度驱动下的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
一旦进入血液,氧气分子会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这种结合是高度特异性的,能够保证氧气分子在血液中的稳定传输。
随后,氧合血红蛋白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
在组织细胞处,氧气分子再次通过扩散作用跨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供细胞进行新陈代谢使用。
同样,这个过程也是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
与此同时,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也需要被转运出体外。
二氧化碳的转运方向与氧气相反,它是从细胞内部产生,然后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被输送到肺部,最后通过呼吸作用排出体外。
二氧化碳的跨膜转运主要依赖于碳酸酐酶的作用。
在细胞内,二氧化碳与水结合形成碳酸,碳酸在碳酸酐酶的催化下迅速分解为碳酸氢根离子和氢离子。
碳酸氢根离子在浓度梯度驱动下扩散出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在肺部,碳酸氢根离子再次与水结合形成碳酸,碳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随后通过呼吸作用排出体外。
呼吸作用的过程与影响因素呼吸是生物体的基本生命活动之一,通过呼吸作用,生物体能够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以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
本文将详细介绍呼吸作用的过程以及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一、呼吸作用的过程1. 气体交换:呼吸过程中的第一步是气体交换。
通过呼吸器官(例如肺部、鳃、气孔等),生物体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同时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在人类中,这个过程主要通过肺部实现。
2. 气体运输:吸入的氧气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身体各个组织和细胞,以满足其对氧气的需求。
3. 细胞呼吸:氧合血红蛋白在组织和细胞中释放氧气,同时,细胞通过代谢产生二氧化碳。
这些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重新运回呼吸器官,准备排出体外。
4. 排出二氧化碳:呼吸作用的最后一步是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通过呼吸器官,生物体将二氧化碳从血液中转移到外部环境中。
二、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1. 温度:温度对呼吸作用有着明显的影响。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生物体的呼吸作用速率越快;相反,温度越低,呼吸作用速率越慢。
这是因为温度变化会影响生物体的新陈代谢速率,进而影响呼吸作用过程。
2. 氧气浓度:氧气浓度是呼吸作用最为直接的影响因素之一。
当环境中的氧气浓度降低时,生物体吸入的氧气量减少,导致呼吸作用减弱。
在高海拔地区或者封闭空间中,由于氧气浓度较低,生物体需要通过适应机制来增加氧气的吸入和利用效率。
3. 活动水平:活动水平是影响呼吸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较大的活动量会导致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也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氧气供应。
因此,在运动过程中,人体的呼吸作用会加强,以满足能量需求。
4. 生理状态:生理状态也会对呼吸作用产生影响。
例如,当人体处于兴奋、紧张或激动状态时,呼吸率会加快;相反,当人体处于休息或睡眠状态时,呼吸率会减慢。
此外,某些生理状况,如疾病或怀孕,也会对呼吸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
5. 年龄和健康状况:年龄和健康状况是影响呼吸作用的重要因素。
氧气在体内的运输方式
氧在体内的运输方式有两种:即结合氧与溶解氧.
1.结合氧
进入血液的氧,绝大部分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这部分氧就叫结合氧,是氧的主要运输方式.
2、溶解氧
另有一小部分氧以物理状态形式直接溶解于血液内,这部分氧就叫溶解氧,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正常情况下,成人每100毫升血液含血红蛋白约14.0g(克),每克血红蛋白可结合1.34毫升的氧,血液经过肺毛细血管过程中,约97%的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故100毫升血液中结合氧量为1.34×14×97%=18.2毫升(每100毫升含血红蛋白按14克计算).此外,常压状态下(1个大气压)每100毫升血液可物理溶解0.3毫升的氧.血液中“氧含量”是血液中物理溶解氧和血红蛋白结合氧的总和,所以常压下每100毫,升动脉血含氧应为18.2+0.3=18.5毫升,且主要以结合氧的方式进行运输.血液中的溶解氧虽然仅0.3毫升,但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游离态的氧才能被组织细胞所利用,结合氧在血液内必须转变为游离氧后才能弥散到组织中,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
简述有氧呼吸的过程
有氧呼吸是生物体中产生能量的一种重要途径,它发生在线粒体内。
有氧呼吸的过程分为四个步骤:氧吸收、氧运输、电子传递链和能量产生。
1.氧吸收:生物体通过呼吸吸入氧气。
呼吸是由肺部完成的,肺部由肺泡和肺小管组成。
氧气在肺泡内被吸入,然后通过血液输送到体内的每个细胞。
2.氧运输:氧气在血液中以血红蛋白的形式运输。
血红蛋白是由肝脏产生的一种蛋白质,
它能够将氧气运送到体内的各个细胞。
3.电子传递链:当氧气被细胞吸收后,它会与葡萄糖反应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这个反应是
由线粒体内的电子传递链完成的。
电子传递链是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它将电子从葡萄糖转移到氧气上。
这个过程产生了大量的能量。
能量产生:电子传递链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存储在一种化学物质中——辅酶A。
辅酶A在反应过程中会与另一种化学物质——辅酶B反应,产生ATP(能量转化物质)。
ATP是生物体中能量的主要货币,它可以为细胞的代谢提供能量。
ATP的产生是有氧呼吸的最终目的。
有氧呼吸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能够为生物体提供大量的能量。
它的过程包括氧吸收、氧运输、电子传递链和能量产生四个步骤。
这些步骤是相互协调的,保证了有氧呼吸的高效进行。
有氧呼吸是生物体存活的重要途径,它为生物体提供了生命所需的能量。
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的关系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是人体生命活动中密切相关的两个过程。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不断循环输送氧气、养分和代谢产物的过程,而新陈代谢则是机体通过化学反应将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和废物的过程。
两者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功能。
首先,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通过提供氧气和养分来满足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的需求。
血液循环将富含氧气和养分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这些物质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
在细胞内,这些物质参与新陈代谢反应,产生能量和维持细胞功能。
同时,血液中的废物和二氧化碳也通过血液循环带回肺部和肾脏进行排出,以保持身体内环境的稳定。
其次,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通过调节体温来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血液循环通过热量的输送和分布,帮助维持身体的适宜温度。
当身体活动时,心血管系统加快血液循环速度,以便更多的血液流经肌肉和内脏,从而将热量带出体外,以防止体温升高过快。
而新陈代谢则通过吸收和消耗能量来产生热量,这一过程对调节体温至关重要。
当体温过低时,新陈代谢会增加以产生更多热量,帮助身体保持稳定的温度。
此外,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还通过运输激素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内分泌系统产生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迅速传递到目标器官或组织,起到调节和控制各种生理活动的作用。
激素的合成和分解过程涉及到新陈代谢的调节和转化,而血液循环则将这些激素运输到需要的地方,确保机体各部分都能接收到适当的激素信号。
最后,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通过清除有害物质来保护身体健康。
血液循环中的白细胞和肝脏等器官负责清除体内的细菌、病毒和其他有害物质,维持机体的免疫功能。
新陈代谢则通过代谢产物的生成和排泄来清除体内的废物和毒素,以维持身体内环境的平衡。
综上所述,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在人体内有着密切的关系。
血液循环为新陈代谢提供了营养物质和氧气,并帮助排除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
新陈代谢则通过产生热量、调节激素和清除有害物质等方式,促进和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氧气代谢的过程与机制氧气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必需物质之一,它在生物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氧气代谢是指生物体利用氧气进行能量产生和物质代谢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氧气代谢的过程与机制。
一、氧气的吸入与输送氧气最初通过呼吸系统进入生物体内。
人类通过鼻腔或口腔吸入空气,其中含有约21%的氧气。
随后,氧气进入肺部,经过气道、支气管和肺泡,最终进入血液。
在肺泡中,氧气通过肺泡壁与血液中的红细胞发生气体交换,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血液将氧合血红蛋白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二、细胞内的氧气利用在细胞内,氧气被利用来产生能量。
这一过程称为细胞呼吸,包括三个主要的步骤: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
1. 糖酵解:在细胞质中,葡萄糖分子被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
这个过程产生少量的ATP(三磷酸腺苷)和NADH(辅酶Ⅱ),同时释放出两个分子的乳酸或二氧化碳。
2. 三羧酸循环:如果氧气可用,丙酮酸将进一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高能物质NADH、FADH2(辅酶Ⅰ)。
这些高能物质将进入下一步骤。
3. 氧化磷酸化:在线粒体内,NADH和FADH2通过电子传递链释放出能量,并将氧气作为最终电子受体。
这个过程产生大量的ATP,为细胞提供能量。
三、氧气代谢与有氧与无氧运动氧气代谢在运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氧运动是指通过氧气代谢产生能量的运动,如长跑、游泳和骑自行车等。
在有氧运动中,身体会增加氧气的摄入量和运输,以满足肌肉组织的能量需求。
这种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身体的耐力和健康水平。
相反,无氧运动是指在缺乏氧气的情况下进行的高强度运动,如举重和短跑等。
在无氧运动中,由于氧气供应不足,身体会产生乳酸,导致肌肉疲劳。
然而,无氧运动也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爆发力。
四、氧气代谢与健康氧气代谢与健康密切相关。
充足的氧气摄入和代谢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并改善心血管健康。
此外,氧气代谢还可以帮助细胞排除有害物质,减少氧化应激和细胞损伤。
有氧呼吸的公式有氧呼吸是生物进行代谢的一种过程,它是生物最基本的能量转化方式。
它的公式是: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有氧呼吸是一种复杂的生物过程,涉及到细胞内多个酶的参与。
有氧呼吸可分为两个阶段:氧化还原反应,由氧化酶催化,产生ATP;和电子转移反应,由电子转移蛋白质催化,将电子输送到氧气。
有氧呼吸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摄取糖分,进行葡萄糖分解,以及葡萄糖的氧化。
首先,细胞摄取葡萄糖分子,通过胞膜载体进入细胞。
然后,葡萄糖分解反应,通过糖酵解酶催化,将葡萄糖分解成二硫酸氨基乙酸(也称为乙酰乙酸)和氢离子。
这一步称为葡萄糖解糖反应。
最后,葡萄糖氧化反应。
乙酰乙酸被转化为乙酸,氢离子被氧化为水,氧化过程被认为是由腺苷酸脱氢酶(PDH)催化的,而水分解酶则参与氧化碳酸乙酸(乙酸)的氢离子,最终产生活性氢和氧。
有氧呼吸的电子转移反应的步骤包括:电子输送,氧气的运输,电子到氧气的转移,电子和氧气的分离,构建下游节点,以及产生ATP。
其中,电子输送是实现电子转移反应的基础。
它是由多种载体蛋白质参与,主要分为四个步骤:一级载体蛋白质将衍生物拾取;二级载体蛋白质将其运送到三级载体;三级载体将其运送到氧气;四级载体将其输送到下游节点,如细胞膜脂质复合物或其他电子转移蛋白质。
接着,氧气的运输也是一个关键步骤。
氧气是有氧呼吸的最终氧化剂,它通过气体载体蛋白质从环境向细胞内输送。
接下来是电子转移反应。
细胞内有电子转移蛋白质(ETC),它是电子转移反应的催化剂。
ETC可以直接将电子从氧化物中转移到氧气中,从而形成还原氧气(水)。
最后,在构建下游节点,通过ATP合成酶将ATP合成为ATP,ATP 合成反应完成后,有氧呼吸的氧化还原反应也就完成了。
总之,有氧呼吸的公式为:C6H12O6+6O2→6CO2+6H2O+能量,它是一个复杂的生物过程,涉及到摄取糖分、葡萄糖分解、葡萄糖氧化、电子转移、氧气运输和ATP合成等步骤。
哺乳动物体内氧气传递与能量代谢哺乳动物是一类体温恒定的动物,其体内能够进行高效的氧气传递与能量代谢。
在哺乳动物体内,氧气传递与能量代谢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依存。
下文将从氧气的传递和代谢两个方面,探讨哺乳动物体内的氧气传递与能量代谢。
一、氧气传递哺乳动物体内的氧气传递主要通过呼吸系统完成。
呼吸系统包括气管、支气管、肺和呼吸肌等。
哺乳动物的肺是由支气管分支和毛细血管网构成的,形成巨大的气体交换面积。
当空气进入肺部时,氧气会经过支气管分支进入毛细血管,与血红蛋白结合成为氧合血红蛋白。
经过较长的血液循环,氧合血红蛋白会到达各个组织,在组织细胞内释放氧气,同时收集二氧化碳,回到肺部排出。
除了呼吸系统,体内的血液循环也对氧气传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血液中的氧气主要是通过血红蛋白运输的,而血红蛋白外的氧气则很少。
当氧气进入肺泡时,氧气扩散进入血液中,血红蛋白会快速与氧气结合成为氧合血红蛋白,并运输到各个组织中,释放氧气。
由于血红蛋白与氧气的亲和力比较高,血氧饱和度也比较高,保证了细胞的充足供氧。
二、能量代谢当氧气进入组织细胞后,开始进行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主要是通过细胞呼吸完成的,将有机物包括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等转化成为ATP。
ATP是所有细胞的主要能量补给,维持了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在能量代谢过程中,存在两种不同的代谢通路:有氧呼吸和乳酸发酵。
有氧呼吸是指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将有机物完全氧化成为CO2和H2O,同时产生大量的ATP。
而乳酸发酵则是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将有机物转化成为乳酸,同时产生少量的ATP。
乳酸发酵的产生会导致体内PH值降低,产生大量的乳酸也会引起肌肉疲劳。
细胞呼吸不仅仅需要氧气和有机物作为反应物,还需要酶的参与。
不同的酶在不同反应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包括糖酵解途径中的磷酸化酶、三羧酸循环中的脱羧酶以及线粒体内呼吸链中的细胞色素等。
在哺乳动物的能量代谢中,葡萄糖是最主要的能源来源。
在空腹状态下,肝脏会分解储存的糖原,将其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到血液中,以供其他组织细胞使用。
运动解剖学氧气运输
氧气运输是指氧分子在血液中的运输过程。
运动解剖学中的氧气运输是指在运动期间,氧气从呼吸系统到运动肌肉的运输。
首先,氧气通过呼吸系统吸入人体,并在肺泡中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这些氧合血红蛋白会通过心脏的右心室和肺动脉进入肺部。
在肺部,氧气会通过肺毛细血管壁进入红细胞中,并与血红蛋白结合。
同时,二氧化碳(CO2)也会从红细胞中被释放出来,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
然后,氧合血红蛋白会通过肺静脉和心脏的左心室进入全身循环系统。
在运动期间,肌肉需要更多的氧气来产生能量。
血液中的氧气会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肌肉细胞中,参与有氧代谢过程。
在运动结束后,产生的CO2和乳酸会进入血液中,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
同时,未结合氧的血红蛋白会被运回肺部,重新与氧结合。
因此,在运动解剖学中,氧气运输是指从呼吸系统到运动肌肉的氧气分子在血液中的运输过程,它是维持运动燃烧所需要氧气供应的基础。
氧代谢名词解释生理学
氧代谢是指生物体内氧气的利用和消耗过程。
在生理学中,氧
代谢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重要过程之一。
它涉及到氧气的吸入、输送、利用和排泄等方面。
首先,氧气的吸入是氧代谢的起点。
通过呼吸系统,人体从外
界吸入氧气,其中主要通过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将氧气吸入到血液中。
接下来,氧气通过血液被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细胞。
血液中
的红细胞携带着氧气,通过血管系统将氧气输送到需要氧气的组织
和细胞中。
在细胞内,氧气参与细胞呼吸过程,将有机物质(如葡萄糖)
与氧气进行反应,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
这个过程称为细胞呼吸,
是维持细胞生存和功能的重要途径。
氧气在细胞呼吸中的主要作用是参与线粒体内的氧化磷酸化过程,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将葡萄糖等有机物质分解,产生大量
的三磷酸腺苷(ATP),供细胞进行各种生物活动所需的能量。
此外,氧气还参与一些其他重要的生理过程,例如免疫反应和抗菌作用。
免疫细胞利用氧气产生一种叫做活性氧的物质,可以杀灭细菌和病毒,起到保护机体免受感染的作用。
最后,氧气的代谢产物二氧化碳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二氧化碳在细胞内形成后,通过血液运输到肺部,然后被呼出体外。
总结来说,氧代谢是指生物体内氧气的吸入、输送、利用和排泄等过程。
它在维持细胞和机体的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参与细胞呼吸、产生能量、免疫反应等。
初中化学氧气代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氧气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
2. 掌握氧气的制备方法以及在实验室中的性质;
3. 理解氧气对生物体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 氧气的制备方法和性质;
2. 氧气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
三、教学准备:
1. 实验室仪器:氧气气瓶、试管、滤纸等;
2. 相关实验材料:氯酸钾、过氧化氢等;
3. 教学PPT。
四、教学步骤:
1. 介绍氧气的制备方法和性质,通过实验展示氧气的性质;
2. 讲解氧气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引出氧气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3. 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氧气的应用和意义;
4. 布置作业,让学生自主学习氧气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反馈:
1. 小组讨论中,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提出合理观点;
2. 作业完成情况。
六、教学延伸:
1. 探究氧气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2. 进一步了解氧气在环境中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氧气的代谢过程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
血红蛋白的结构和氧运输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它在人体的氧运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血红蛋白的结构以及其与氧运输的关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氧的传递过程以及一些相关疾病的发生。
一、血红蛋白的结构血红蛋白由四个亚基组成,其中包括两个α亚基和两个β亚基。
每个亚基都含有一个能够结合氧分子的血红素组分。
血红素是一种铁离子与一种类似胆红素的化合物的结合物,它赋予血红蛋白鲜红色的外观。
血红蛋白分子中的每个亚基都通过强大的静电力与其它亚基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稳定的四个亚基组合。
这种结构保证了血红蛋白能够有效地运输氧气。
二、氧运输的机制血红蛋白对氧气具有高度的亲和力,这是因为血红素分子中的铁离子能够与氧分子形成一个稳定的配位键。
当呼吸系统与环境中的氧接触时,氧分子会进入肺泡,并通过肺泡和毛细血管的扩散过程进入血液中。
在肺脏中,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这种氧合血红蛋白会与血液一起流经动脉系统,向全身运输氧气。
在组织器官中,氧合血红蛋白会释放氧分子。
这是因为组织器官中的氧分压较低,使得氧分子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变弱,导致氧分子从血红蛋白上解离出来。
这个过程被称为氧的解离曲线。
三、影响氧运输的因素血红蛋白的结构和环境条件都会影响氧的运输过程。
1. pH值:酸碱度对血红蛋白氧结合的影响很大。
当氧气在肺泡中结合血红蛋白时,血液呈碱性,pH值较高。
而在组织细胞中,血液呈酸性,pH值较低。
这种酸碱性的变化会导致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亲和力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氧的释放和吸附。
2. 温度:温度对血红蛋白的氧亲和力也有一定的影响。
当体温升高时,血红蛋白的氧亲和力会降低,使氧分子更容易从血红蛋白中释放出来。
这也是为什么剧烈活动会导致人们感到呼吸急促,以增加氧的供应。
3.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氧运输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组织细胞中,新陈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与水形成碳酸,在指导条件下离解为质子和重要的供氧组织。
质子的产生会使血液成酸性,降低pH值,进而影响到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亲和力。
氧与能量代谢之间的关系氧气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同时也是能量代谢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
氧气的存在使得细胞能够将有机物转化为能量,并且帮助调节能量代谢的平衡。
本文将探讨氧与能量代谢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人体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能量代谢是指细胞将有机物转化为能量的过程。
在有氧条件下,细胞通过氧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有机物,将其转化为三磷酸腺苷(ATP),这是细胞所需的能量分子。
而氧气在这个代谢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氧气是线粒体内氧化磷酸化的必需底物。
线粒体是细胞中能量代谢的中心,而氧气在线粒体内参与呼吸链的过程中,将有机物中的氢原子与氧化还原酶相结合,从而提供氧化磷酸化所需的能量。
这个过程产生的能量以ATP的形式储存,并且被细胞利用来进行各种生命活动。
换言之,没有氧气,线粒体无法进行有效的氧化磷酸化,从而难以产生足够的能量支持细胞的正常运行。
其次,氧气在有氧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有氧运动是通过有氧代谢产生能量的运动,如长时间的慢跑、游泳等。
在有氧运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能量供应。
氧气作为有氧代谢的底物,参与有氧代谢通路,通过氧化糖类、脂肪等有机物为身体提供能量。
此外,有氧运动还能够提高心肺功能,增加血液中氧气的运输和输送效率,从而促进细胞能量代谢。
另外,氧气还与身体的新陈代谢密切相关。
新陈代谢是指细胞物质转化和能量转换的总和,包括基础代谢率、物质代谢等多个方面。
氧气在这些代谢过程中起到了调节作用。
首先,氧气影响基础代谢率,即维持身体基础功能所需的能量消耗速率。
足够的氧气供应能够提高基础代谢率,促进有氧代谢的进行,从而有助于减少体重、维持身体健康。
其次,氧气还参与物质代谢,包括蛋白质合成、脂肪酸氧化、糖代谢等过程。
这些代谢过程都需要氧气参与,确保身体正常的物质转化和能量转换。
除了在细胞内的能量代谢过程中的作用外,氧气还对整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足够的氧气供应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加抗氧化剂的产生,并减少自由基的产生,从而降低了患病的风险。
氧合作用含义
氧合作用是指在生物体内,氧气和其他物质(如血红蛋白、肺泡和细胞内的呼吸酶等)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氧化物或氧化还原反应,以实现氧气的吸收、运输和利用的过程。
在人体中,氧合作用特指在呼吸系统中,氧气通过肺泡进入到血液中,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然后血液通过循环输送至各个组织和器官,氧气再与组织细胞内的呼吸酶结合,参与细胞呼吸过程中的能量代谢和生命活动。
氧合作用是维持生物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过程。
动脉⾎氧分压⼀般要降⾄8kPa(60mmHg)以下,才会使组织缺氧,才引起机体的代偿反应,包括增强呼吸⾎液循环,增加⾎液运送氧和组织利⽤氧的功能等。
PaO2降低(低于8kPa)可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从⽽使肺泡通⽓量增加,肺泡⽓氧分压升⾼,PaO2也随之升⾼。
吸⼊10%氧时,通⽓量可增加50%;吸⼊5%氧可使通⽓量增加3倍。
胸廓呼吸运动的增强使胸内负压增⼤,还可促进静脉回流,增加⼼输出量和肺⾎流量,有利于氧的摄取和运输。
但过度通⽓使PaO2降低,减低了CO2对延髓的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刺激,可限制肺通⽓的增强。
低张性缺氧所引起的肺通⽓变化与缺氧持续的时间有关。
如⼈达到400m⾼原后,肺通⽓量⽴即增加,但仅⽐在海平⾯⾼65%。
数⽇后,肺通⽓量可⾼达在海平⾯的5~7倍。
但久居⾼原,肺通⽓量逐渐回降,⾄仅⽐海平⾯者⾼15%左右。
在急性缺氧早期肺通⽓增加较少,可能因过度通⽓形成的低碳酸⾎症和呼吸性碱中毒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使肺通⽓的增加受限。
2~3⽇后,通过肾脏代偿性地排出HCO3-,脑脊液内的HCO3-也逐渐通过⾎脑屏障进⼊⾎液,使脑组织中pH逐渐恢复正常,此时⽅能充分显⽰缺氧兴奋缺氧的作⽤。
久居⾼原肺⽓量回降,可能与外周化学感受器对缺氧的敏感性降低有关。
据观察,世居⾼原者之颈动脉体的平均体积⽐世居海平⾯者⼤6.7倍,患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的颈动脉⽐正常⼈⼤⼀倍以上。
电镜观察表明,在慢性低张性缺氧的早期,颈动脉体增⼤,其中I型细胞增多,因I型细胞中嗜锇体含⼉茶酚胺类神经介质,其增多可能具代偿意义。
但在缺氧晚期,在增⼤的颈动脉体中嗜锇体的中⼼(core)缩⼩、晕轮(halo)加宽,有时整个嗜锇体为空泡所取代。
这可能是颈动脉化学感受器敏感性降低的原因。
长期缺氧使肺通⽓反应减弱,这也是⼀种慢性适应性反应。
因为肺通⽓每增加1L,呼吸肌耗氧增加0.5ml,可能加剧机体氧的供求⽭盾,故长期呼吸运动增强显然是对机体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