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_血管生理学
- 格式:ppt
- 大小:944.50 KB
- 文档页数:47
Lecture notes心肌细胞跨膜电活动【摘要】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数值是K+平衡电位、少量Na+内流及生电性Na+-K+泵活动的综合反映。
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可分为0、1、2、3、4共五个时期。
0期形成机制:Na+通道开放和Na+内流;1期机制:Na+通道失活,一过性K+外流;2期机制:电压门控L 型钙通道激活引起Ca2+缓慢持久内流,同时K+外流;3期机制:钙通道失活关闭,K+迅速外流。
4期机制:Na+-K+泵、Na+-Ca2+交换和Ca2+泵,恢复细胞内外离子的正常浓度梯度。
浦肯野细胞的动作电位0、1、2、3期的离子机制与心室肌细胞相似,但在4期,表现为自动去极化,主要是由随时间而逐渐增强的内向电流(If)所引起。
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分为0、3、4共三个时期,无明显的1期和2期,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于浦肯野细胞;窦房结细胞的0期去极化是L型Ca2+通道激活、Ca2+内流引起的;随后钾通道开放、K+外流引起3期;4期自动去极化的机制主要是K+外流的进行性衰减。
心脏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器官。
心房和心室不停地进行有顺序的、协调的收缩和舒张交替的活动,是心脏实现泵血功能、推动血液循环的必要条件,而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则是触发心肌收缩和泵血的动因。
根据组织学特点、电生理特性以及功能上的区别,心肌细胞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普通的心肌细胞,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含丰富的肌原纤维,具有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但不具有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主要执行收缩功能,故又称为工作细胞。
另一类是一些特殊分化了的心肌细胞,组成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其中主要包括P细胞和浦肯野细胞,具有兴奋性和传导性之外,还具有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故称为自律细胞,但它们含肌原纤维甚少(或完全缺乏),基本无收缩能力;主要功能是产生和传播兴奋,控制心脏的节律性活动。
一、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不同类型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不仅在幅度和持续时间上各不相同,形成的离子基础也有一定的差别,这是不同类别心肌细胞在心脏整体活动过程中起着不同作用的基本原因。
人体血管生理学一、血管分类及其功能特点血管根据组织学特点可分为动脉、静脉以及毛细血管,三者共同协作发挥功能,运输营养物质到各个组织器官进行物质交换,并同时将代谢废物运出。
动、静脉管壁一般可分为三层:内膜、中膜和外膜。
其中,内膜由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 EC)和内皮下层构成。
内皮细胞不仅具有内分泌功能,还可以为血液流动提供光滑表面的同时构成通透性的屏障。
中膜主要由血管平滑肌(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VSMC) 、弹性纤维及胶原纤维组成,其组成比例和厚度因血管种类的不同而异。
血管平滑肌的舒缩活动可调控组织和器官的血流量。
外膜是包裹在血管外层的疏松结缔组织,除胶原纤维、弹性纤维以外,还含有多种细胞。
(一)血管的分类根据组织学结构不同,血管可分为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小静脉、中静脉和大静脉。
在生理学上,通常根据其不同功能分为以下几类。
1.弹性贮器血管弹性贮器血管(windkessel vessel)包括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最大的分支,其管壁较厚,富含弹性纤维,有明显的弹性和可扩张性。
当心室收缩射血时,一部分血液流向外周,另一部分则暂时储存在大动脉中,使其管壁扩张。
而心室舒张时,动脉瓣关闭,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回缩推动射血期多容纳的血液继续流向外周,其生理意义在于使心室的间断射血转化为血管中血液的连续流动。
2.分配血管主要指中动脉,其为弹性贮器血管以后至分支为小动脉前的动脉血管。
分配血管(distribution vessel)的功能主要是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器官组织。
3.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precapillary resistance vessel)包括小动脉和微动脉,其管径较细,故对血流的阻力较大,管壁含有丰富的血管平滑肌,通常保持一定的紧张性收缩,它们的舒缩活动可明显改变血管口径,从而调节血流阻力及所在器官、组织的血流量,对动脉血压的维持有重要意义。
生理学:血管生理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不论体循环或肺循环,由心室射出的血液都流经由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相互串联构成的血管系统,再返回心房。
在体循环,供应各器官的血管相互间又呈并联关系。
从生理功能上可将血管分为以下几类:1.弹性贮器血管指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的分支、这些血管的管壁坚厚,富含弹性纤维,有明显的可扩张性和弹性。
左心室射血时,主动脉压升高,一方面推动动脉内的血液向前流动,另一方面使主动脉扩张,容积增大。
因此,左心室射出的血液在射血期内只有一部分进入外周,另一部分则被贮存在大动脉内。
主动脉瓣关闭后,被扩张的大动脉管壁发生弹性回缩,将在射血期多容纳的那部分血液继续向外周方向推动。
大动脉的这种功能称为弹性贮器作用。
2.分配血管从弹性贮器血管以后到分支为小动脉前的动脉管道,其功能是将血液输送至各器官组织,故称为分配血管。
3.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管径小,对血流的阻力大,称为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微动脉的管壁富含平滑肌,后者的舒缩活动可使血管口径发生明显变化,从而改变对血流的阻力和所在器官、组织的血流量。
4.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在真毛细血管的起始部常有平滑肌环绕,称为毛细血管前括肌(precapillary sphincter)。
它的收缩或舒张可控制毛细血管的关闭或开放,因此可决定某一时间内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
5.交换血管指真毛细血管。
其管壁仅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外面有一薄层基膜,故通透性很高,成为血管内血液和血管外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6.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指微静脉。
微静脉因管径小,对血流也产生一定的阻力。
它们的舒缩可影响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从而改变毛细血管压和体液在血管内和组织间隙内的分配情况。
7.容量血管静脉和相应的动脉比较,数量较多,口径较粗,管壁较薄,故其容量较大,而且可扩张性较大,即较小的压力变化就可使容积发生较大的变化。
在安静状态下,循环血量的60%-70%容纳在静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