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趣味数学》第2讲 数学家的小故事一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4
成功数学家的故事篇1高斯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幼年时,他在数学方面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才华。
3岁能纠正父亲计算中的错误;10岁便独立发现了算术级数的求和公式;11岁发现了二项式定理。
少年高斯的聪颖早慧,得到了很有名望的布瑞克公爵的垂青与资助,使他得以不断深造。
19岁的高斯在进大学不久,就发明了只用圆规和直尺作出正17边形的方法,解决了两千年来悬而未决的几何难题。
1801年,他发表的《算术研究》,阐述了数论和高等代数的某些问题。
他对超几何级数、复变函数、统计数学、椭圆函数论都有重大贡献。
同时作为一个物理学家,他与威廉.韦伯合作研究电磁学,并发明了电极。
为了进行实验,高斯还发明了双线磁力计,这是他对电磁学问题研究的一个很有实际意义的成果。
高斯30岁时担任了德国着名高等学府天文台台长,并一直在天文台工作到逝世。
他平生还喜欢文学和语言学,懂得十几门外语。
他一生共发表323篇(种)着作,提出了404项科学创见,完成了4项重要发明。
高斯去世后,人们在他出生的城市竖起了他的雕像。
为了纪念他发现做出17边形的方法,雕像的底座修成17边形。
世人公认他是一位和牛顿、阿基米德、欧拉齐名的数学家。
成功数学家的故事篇2苏步青(1902.09.23~2003.03.17),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杰出的数学家,被誉为数学之王,主要从事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学等方面的研究。
苏步青自1931年3月应着名数学家陈建功之约,载着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的理学博士荣誉回国,受聘于国立浙江大学,先后任数学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训导长和教务长。
至1952年10月,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他才有点不太情愿地到了上海复旦大学数学系任教授、系主任,后任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
他曾任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以及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
回望苏步青的百年人生路,也是崎岖泥泞,故事多多,今选几则以慰读者。
故事一公元1902年9月23日,那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可对祖辈从福建同安逃荒到浙江平阳带溪村的苏祖善家来说,那是一件难得的大喜、大吉的日子。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10篇华罗庚的故事1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
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
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
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1936年夏,已经是杰出数学家的华罗庚,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工作两年。
而此时抗日的消息传遍英国,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为西南联合大学讲课。
华罗庚十分注意数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中的直接应用。
他经常深入工厂进行指导,进行数学应用普及工作,并编写了科普读物。
华罗庚也为青年树立了自学成才的光辉榜样,他是一位自学成才、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数学家。
他说:“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
”华罗庚还是一位数学教育家,他培养了像王元、陈景润、陆启铿、杨乐、张广厚等一大批卓越数学家。
为了培养青年一代,他为中学生编写了一些课外读物。
华罗庚的故事2华罗庚小时候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
那时华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
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了一跳。
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父亲又气又急,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
争执发生时,华罗庚总是死死地抱着书不放。
华罗庚的故事3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困家庭。
这是当时一个非常闭塞的县城。
童年时代,他最想骑马。
趣味数学小故事趣味数学小故事(通用33篇)趣味数学小故事篇1阿基米德有许多故事,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发现阿基米德定律的那个洗澡的故事了。
国王做了一顶金王冠,他怀疑工匠用银子偷换了一部分金子,便要阿基米德鉴定它是不是纯金制的,且不能损坏王冠。
阿基米德捧着这顶王冠整天苦苦思索,有一天,阿基米德去浴室洗澡,他跨入浴桶,随着身子浸入浴桶,一部分水就从桶边溢出,阿基米德看到这个现象,头脑中像闪过一道闪电,“我找到了!”阿基米德拿一块金块和一块重量相等的银块,分别放入一个盛满水的容器中,发现银块排出的水多得多。
于是阿基米德拿了与王冠重量相等的金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测出排出的水量;再把王冠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看看排出的水量是否一样,问题就解决了。
随着进一步研究,沿用至今的流体力学最重要基石――阿基米德定律诞生了。
趣味数学小故事篇2当高斯还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想借上课的时间处理一些自己的私事,因此打算出一道难题给学生练习。
他的题目是:1+2+3+4+5+6+7+8+9+10=?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
自己也就可以藉此机会来处理未完的事情。
但是才一转眼的时间,高斯已停下了笔,闲闲地坐在那里。
老师看了,很生气地训斥高斯。
但是高斯却说他已经将答案算出来了,就是55。
老师听了吓了一跳,就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
高斯答道:“我只是发现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还是11,又因为11+11+11+11+11=55,所以我就是这么算出来了。
”老师同学听了以后,都对高斯竖起了大拇指。
后来的高斯长大后,成为了一位很伟大的数学家。
趣味数学小故事篇3八戒去花果山找悟空,大圣不在家。
小猴子们热情地招待八戒,采了山中最好吃的山桃整整100个,八戒高兴地说:“大家一起吃!”可怎样吃呢,数了数共30只猴子,八戒找个树枝在地上左画右画,列起了算式,100÷30=31八戒指着上面的3,大方的说,“你们一个人吃3个山桃吧,瞧,我就吃那剩下的1个吧!”小猴子们很感激八戒,纷纷道谢,然后每人拿了各自的一份。
趣味数学小故事【篇一:蒲丰试验】一天, 法国数学家蒲丰请许多朋友到家里, 做了一次试验。
蒲丰在桌子上铺好一张大白纸, 白纸上画满了等距离的平行线, 他又拿出很多等长的小针, 小针的长度都是平行线的一半。
蒲丰说:“请大家把这些小针往这张白纸上随便仍吧!”客人们按他说的做了。
蒲丰的统计结果是:大家共掷2212次, 其中小针与纸上平行线相交704次, 2210÷704≈3。
142。
蒲丰说:“这个数是π的近似值。
每次都会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 而且投掷的次数越多, 求出的圆周率近似值越精确。
”这就是著名的“蒲丰试验”。
【篇二:数学魔术家】1981年的一个夏日, 在印度举行了一场心算比赛。
表演者是印度的一位37岁的妇女, 她的名字叫沙贡塔娜。
当天, 她要以惊人的心算能力, 与一台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展开竞赛。
工作人员写出一个201位的大数, 让求这个数的23次方根。
运算结果, 沙贡塔娜只用了50秒钟就向观众报出了正确的答案。
而计算机为了得出同样的答数, 必须输入两万条指令, 再进行计算, 花费的时间比沙贡塔娜要多得多。
这一奇闻, 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 沙贡塔娜被称为“数学魔术家”。
【篇三:点错的小数点】学习数学不仅解题思路要正确, 具体解题过程也不能出错, 差之毫厘, 往往失之千里。
美国芝加哥一个靠养老金生活的老太太, 在医院施行一次小手术后回家。
两星期后, 她接到医院寄来的一张帐单, 款数是63440美元。
她看到偌大的数字, 不禁大惊失色, 骇得心脏病猝发, 倒地身亡。
后来, 有人向医院一核对, 原来是电脑把小数点的位置放错了, 实际上只需要付63。
44美元。
点错一个小数点, 竟要了一条人命。
正如牛顿所说:"在数学中, 最微小的误差也不能忽略。
【篇四:数学家的遗嘱】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密的遗嘱, 当时他的妻子正怀着他们的第一胎小孩。
“如果我亲爱的妻子帮我生个儿子, 我的儿子将继承三分之二的遗产, 我的妻子将得三分之一;如果是生女的, 我的妻子将继承三分之二的遗产, 我的女儿将得三分之一。
第2讲数学家的小故事一
1、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在数学上的发现创造是数不胜数,阿基米德螺线,抛物线上的弓形求面积方法含有现代积分思想,等等。
直到现在,全世界活着的人中,至少还有百分之六十的人数学知识比不上两千年前的阿基米德。
一个关于他的著名的故事是:叙拉古的国王委托金匠造一顶纯金的皇冠,但是怀疑里面被掺了银子,当然不可能通过把皇冠割开来检验这个王冠,于是便请阿基米德鉴定一下。
一次当他洗澡时正在冥思苦想,这时水漫溢到盆外,于是悟得不同质料的物体,虽然重量相同,但因体积不同,排去的水也必不相等。
根据这一道理,就可以判断皇冠是否掺假。
阿基米德高兴得跳起来,赤身奔回家中,口中大呼:“我发现了!我发现了!”于是便开始在大街上裸奔起来了,一直跑到家里。
阿基米德的死也具有传奇色彩。
公元前212年,罗马军队攻入叙拉古,并闯入阿基米德的住宅,他们看见一位老人在地上埋头作几何图形,士兵们将沙盘踩坏。
阿基米德怒斥士兵:“不要弄坏我的图!”士兵拔出短剑,刺死了这位旷世绝伦的大科学家,阿基米德竟死在愚蠢无知的罗马士兵手里。
还有一个版本是他死前说的话是:“让我做完最后一道题。
”
关于阿基米德在数学史上的地位,美国的数学史学家贝尔在《数学人物》上是这样评价阿基米德的:
“任何一张开列有史以来三位最伟大的数学家的名单之中,必定会包括阿基米德,而另外两们通常是牛顿和高斯。
不过以他们的宏伟业绩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来比较,或拿他们影响当代和后世的深邃久远来比较,还应首推阿基米德。
”
2、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是一个杰出的数学家,他创立的有理数的概念至今对于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还是一个难的东西。
他也是历史上最有趣味而又最难理解的人物之一。
他建立了一种宗教,主要的教义是灵魂的轮回和吃豆子的罪恶性。
毕达哥拉斯教派有一些规矩是:
1.禁食豆子。
2.东西落下了,不要拣起来。
3.不要去碰白公鸡。
4.不要擘开面包。
5.不要迈过门闩。
6.不要用铁拨火。
7.不要吃整个的面包。
8 . 不要招花环。
9 .不要坐在斗上。
10 .不要吃心。
11 .不要在大路上行走。
12.房里不许有燕子。
13.锅从火上拿下来的时候,不要把锅的印迹留在灰上,而要把它抹掉。
14.不要在光亮的旁边照镜子。
15.当你脱下睡衣的时候,要把它卷起,把身上的印迹摩平
毕达哥拉斯在代数上的主张是认为数是万物之源,并且认为一切数都能写成有理数的形式。
毕达哥拉斯的在几何上最伟大的发现,就是关于直角三角形的命题;即直角两夹边的平方的和等于另一边的平方,即弦的平方。
然而不幸的是,毕达哥拉斯的定理立刻引导了无理数的发现,这否定了他的全部哲学。
他的一个学生用毕达哥拉斯定理证明了:当正方形的边长是1时,对角线长度不能用有理数来表示。
这个学生的发现导致了毕达哥拉斯的丧命:他被教众抛进了大海。
3、维纳:
维纳是最早为美洲数学赢得国际荣誉的大数学家,他曾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长达25年。
他当时是校园中大名鼎鼎的人物,人人都想与他套点近乎
有一次维纳的一个学生看见维纳正在邮局寄东西,很想自我介绍一番。
在麻省理工学院真正能与维纳直接说上几句话、握握手,还是十分难得的。
但这位学生不知道怎样接近他为好。
这时,只见维纳来来回回踱着步,陷于沉思之中。
这位学生更担心了,生怕打断了先生的思维,而损失了某个深刻的数学思想。
但最终还是鼓足勇气,靠近这个伟人:“早上好,维纳教授!”维纳猛地一抬头,拍了一下前额,说道:“对,维纳!”原来维纳正欲往邮签上写寄件人姓名,但忘记了自己的名字。
维纳最有名的故事是有关搬家的事。
一次维纳搬家,妻子熟悉维纳的方方面面,搬家前一天晚上再三提醒他这件事。
她还找了一张便条,上面写着新居的地址,并用新居的房门钥匙换下旧房的钥匙。
第二天维纳带着纸条和钥匙上班去了。
白天恰有一人问他一个数学问题,维纳把答案写在那张纸条的背面递给人家。
晚上维纳习惯性地回到旧居。
他很吃惊,家里没人。
从窗子望进去,家具也不见了。
掏出钥匙开门,发现根本对不上齿。
于是使劲拍了几下门,随后在院子里踱步。
突然发现街上跑来一小女孩。
维纳对她讲:“小姑娘,我真不走运。
我找不到家了,我的钥匙插不进去。
”小女孩说道:“爸爸,没错。
妈妈让我来找你。
”
4、两个英年早逝的数学家:伽罗华和阿贝尔
大家都知道,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用求根公式求出它的解,这大概是很久就有的公式了。
其中根和系数的关系被称作韦达定理,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三次方程和四次方程甚至更高阶方程的求解公式一直不被人们所知。
尤其是五
次和五次以上方程的求解公式。
可是欧拉高斯等杰出数学家都没有找到求解公式,成了当时数学的难题。
尼尔斯·阿贝尔出生在挪威的小村庄在19岁那年,他证明了一般五次方程求解公式不存在,就是说,不能用方程系数和开根号的有限多次运算来表示方程的根。
阿贝尔认为这结果很重要,便自掏腰包在当地的印刷馆印刷他的论文。
因为贫穷,为了减少印刷费,他把结果紧缩成只有六页的小册子。
阿贝尔满怀信心地把这小册子寄给国内外的一些数学家,包括数学王子的高斯,希望能得到一些反应。
可惜他的文章太简洁了,没有人能看懂。
高斯收到这小册子时觉得不可能用这么短的篇幅证明这个世界著名的问题―――连他还没法子解决的问题。
他看都没看一眼,就把它扔在书堆里了。
阿贝尔的另一篇论文是他在欧洲旅行时通过别人转交给大数学家柯西手里,柯西连看都没看就扔到纸篓里。
阿贝尔饥寒交迫的回到了挪威,还欠了一身债,最后在绝望中死去,年仅27岁。
他活着最大的理想是在大学里当一个讲师,可是到死都没有实现。
另外一位伽罗华生于巴黎。
17岁时,他写出了关于五次方程的代数解法的论文,论文中首次引入“群”的概念。
他把论文寄给经由柯西,请他交给法兰西科学院审查。
柯西对此根本不屑一顾,把这个中学生的文章给弄丢了。
1830年2月伽罗瓦再次将他的研究成果写成一篇详细的论文,寄给科学院秘书傅立叶,不料当年5月傅立叶病死,伽罗瓦的文稿再次被丢失。
1831年伽罗瓦第三次将论文送交法国科学院。
泊松院士看了4个月,最后在论文上批道:“完全无法理解”。
这些大数学家的傲慢和自大,使得伽罗瓦的理论被埋没了将近50年。
后来,伽罗瓦因为政治激进,被阴谋的政客们用一件小事怂恿和一个军官决斗。
他知道对手的枪法很好,自己获胜的希望很小,很可能会死去。
在决斗前一个晚上,他急切地写着他的遗言。
想在死亡来临之前尽快把他的思想中那些有意义的东西写出来。
他不时中断,在纸边空白处写上“我没有时间,我没有时间。
”
接着伽罗瓦又写下一个潦草的大纲。
他在天亮之前那最后几个小时写出的东西,一劳永逸地给一个折磨了数学家几个世纪的难题题找到了真正的答案,开创了数学上的一个重要的分支――群论。
伽罗瓦在决斗中被打成重伤,死在家里,年仅21岁。
阿贝尔和伽罗华创造的群论在后来量子力学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利用对称群理论,人们能够事先预测晶体的种类,群论的知识还会出现在魔方中。
5、贝努力家族:
在十七世纪中叶以后,法国的贝努力家族是一个数学家族,三代出现了十多位杰出的数学家。
这个家族人的脾气都不太好,最奇怪的他们是开始都不是从事数学,可是到后来全部迷上了数学。
家族中父亲因为儿子得了数学大奖,嫉妒之下竟然一脚从窗户把儿子踹到了室外。
1696年,约翰.贝努力在《教师学报》的杂志上面提出最速降线问题,公开针对他的哥哥雅克比.贝努力,这两个人在学术让一直相互不忿,据说当年约翰求悬链线的方程,熬了一
夜就搞定了,雅克比做了一年还认为悬链线应该是抛物线,实在是很没面子。
那个杂志是莱布尼茨主办的,影响很大,欧洲的所有杰出数学家都尝试这来做这个问题。
到最后,约翰收的了5份答案,有他自己的,莱布尼茨的,还有一个罗必达侯爵的,然后是他哥哥的,最后一份是盖着英国邮戳匿名的。
而这份匿名信居然就是牛顿寄来的,据说当年牛顿已经从科学第一线退了下来,揽到了皇家造币厂厂长的肥缺。
劳累了一天以后,回家在壁炉前看到了贝努力的题,,熬夜到凌晨4点,就搞定了。
贝努力看到这个匿名送来的答案,说道:“我看到了狮子露出来了利爪。
”
贝努力一家在欧洲享有盛誉,有一个传说,讲的是约翰.贝努力的儿子,有一次正在做穿越全欧洲的旅行,他与一个陌生人聊天,他很谦虚的自我介绍:“我是丹尼尔.贝努力。
”那个人当时就怒了,说:“我是还是伊萨克.牛顿呢。
”
从此之后在很多的场合丹尼尔都深情的回忆起这一次经历,把他当作他曾经听过的最衷心的赞扬。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中外数学名家的故事,使学生能从中领悟到学习的学
法,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学生互动,课件展示
课件,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