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学(一)..共87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8.92 MB
- 文档页数:44
元代文学第一节绪论一、元代社会概况二、元代文学特点:1.元代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叙事文学迅速发展、繁荣。
戏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其剧本创作的成就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水平。
臧晋叔《元曲选》、隋树森《元曲选外编》:元杂剧作品162种元曲:元代文学的代表,主要包括杂剧(剧曲)和散曲。
元曲四大家:关、白、马、王(郑)2.抒情文学:散曲成为新的文学体式。
隋树森《全元散曲》:散曲作家两百多人,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套数四百多套3.传统诗词仍是广大知识阶层表达思想情感、人生追求、审美趣味的主要文学形式。
清顾嗣立《元诗选》等:诗人二千六百多人,诗作三万余首;元诗四大家;杨维祯“铁崖体”先秦歌舞汉魏六朝百戏(角抵)唐代参军戏、踏摇娘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元杂剧(北曲)、南戏明杂剧、明清传奇;三、元杂剧的体制特点1.结构形式:一本四折,楔子2.曲词和演唱特点:一折用一个宫调并一韵到底,一人主唱,曲调由北方歌曲、少数民族乐曲与中原传统音乐结合而成3.科范4.宾白5.角色:旦、末、净、杂;第二节关汉卿和《窦娥冤》一、关汉卿(1225?—1300?),大都人,共写有六十多种杂剧,现存十八种。
二、关汉卿杂剧内容其杂剧可划分为:公案剧、爱情婚姻剧和历史剧三类。
关的代表作《窦娥冤》即为公案剧。
三、《窦娥冤》《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为关汉卿晚年之作,叙写了一个冤狱平反的悲剧故事。
故事原型为汉代刘向《说苑》所载的“东海孝妇”故事。
“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窦娥冤不幸夫主亡逝已过,止有一个孩儿,年长八岁,俺娘儿两个,过其日月,家中颇有些钱财。
这里一个窦秀才,从去年问我借了二十两银子,如今本利该银四十两。
幼习儒业,饱有文章;争奈时运不通,功名未遂。
小字端云,从三岁上亡了他母亲,如今孩儿七岁了也。
况如今春榜动,选场开,正待上朝取应,又苦盘缠缺少。
小生出于无奈,只得将女孩儿端云送于蔡婆婆做儿媳妇去。
元代文学概述元代文学的历史从蒙古王朝灭金到统一的元王朝灭亡(即公元1230—1368年)。
元代文学的发展,以元仁宗延祐年间(1314—1320)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一、元曲:(一)元杂剧(二)元散曲(一)元杂剧前期代表作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
关汉卿代表作:一共写了60多种杂剧,如《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拜月亭》、《望江亭》等。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第四折(选)(正末关公引周仓上,云)周仓,将到那里也?(周云)来到大江中流也。
(正末云)看了这大江,是一派好水呵!(唱)【双调】【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
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
大丈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云)好一派江景也呵!(唱)【驻马听】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
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带云)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王实甫代表作:《西厢记》白朴代表作:《梧桐雨》、《墙头马上》。
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二)元散曲主要形式:(1)小令(叶儿)(2)套数(3)带过曲1.元散曲前期代表作家:1)关汉卿自称“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现存小令57首,套数14套。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关汉卿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像一粒铜豌豆。
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
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
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
我也会唱鹧、舞垂手、会打围、会蹴踘、会围棋、会双陆。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尚兀自不肯休。
则除是阎王爷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
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南吕·四块玉]《闲适》关汉卿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
共山僧野叟闲吟和。
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
元明清历史分期:元朝:蒙古(1206-1270,太祖至世祖)元(1271-1368,世祖至顺帝/惠宗)北元(1368-1388)从成吉思汗1206年建国起,历史上都泛称为元朝。
忽必烈1260年即位,1271年定国号为元。
元顺帝(惠宗)1368年北走塞外,仍称元朝,史称北元。
明惠帝建文四年(1402年)鬼力赤杀坤帖木儿汗,始去元国号。
社会文化:国家统一,社会歧视,社会等级十等、知识分子第九,轻视科举、知识分子走向民间,宗教自由,程朱理学明(1368-1644,太祖至思宗)南明(1645-1663,福王、唐王、桂王、韩王)朱元璋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参加郭子兴红巾军。
1367年前用韩宋龙凤年号。
1367年未立国号,称吴元年。
1368年始称明朝。
1644年崇祯帝自缢后,明朝残余势力先后在南方建立了几个政权,史称南明。
有福王弘光、唐王隆武、鲁王、唐王绍武、桂王永历、韩王定武等。
均为清所灭。
社会文化:政治上极度专治,经济上重农抑商,尊崇理学,后金(清)(1616-1636,1636-1643,太祖至太宗)清(1644-1919,世祖至废帝)满洲国(1932-1945,废帝)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
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金为清。
1644年,顺治帝福临定都北京。
1911年,宣统帝逊位。
1917年复辟12天。
1924年北京政变后被赶出北京。
1932年在日本扶持下于长春成立满洲国,1934年称帝。
1945年满洲帝国灭亡。
社会文化:专制体制强化,民族关系紧张,经学盛行。
元代文学史元代传统文学元代散曲元杂剧宋元南戏宋元小说元代传统文学——概说、前期诗文作家、中期诗文作家、后期诗文作家一、元代传统文学概说(一)元代文学体裁1.传统文学样式: 诗、词、文通俗文学样式: 散曲、杂剧、说唱、南戏、话本、章回小说(二)传统文学分期:元代诗文大致可以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
第六编元代文学概述从蒙古王朝灭金(1234年)——元顺帝逃离大都(1368年)元代文学辉煌了134年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征服与同化↓汉法与国俗↓政治体制农业、手工业、牧业、货币、运河、海外贸易↓城市商业繁荣↓市民群体(元曲的广大受众和社会土壤)元代文化格局: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构成的二元性基本格局理学为统治思想海涵众多文化的独特景观增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严酷的民族压迫: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触目惊心的黑暗:统治者吏治强梁冤狱苛税高利贷人口买卖元代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低下“九儒十丐”之说停开科考78年,绝了仕途的知识分子“寒饿狼狈,冠衣褴褛”或隐遁山林,自寻解脱,或沉入社会底层,沦落于瓦舍勾栏,填词制曲,成为“书会才人”玉成了元代文学的辉煌。
元代文学以曲的成就为最高。
作为植根于元代特定社会土壤的艺术之花,其文化意义在于:第一,作为元曲主体的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主流由雅趋俗的大转折。
元杂剧及话本的辉煌标志着俗文学开始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
胡适说:“文学革命,至元代而登峰造极。
”(《吾国历史上的文学革命》)第二,元曲的通俗表现为浓郁的民族民间色彩。
作者和受众崇尚自然,风格质朴刚健,前期杂剧:宋金时代民间流行的杂剧、院本、诸宫调、说话、货郎儿和俗曲民谚等,语言:方言、口语、俗谚和具有地域、民族色彩的特殊语汇,使其语言风貌前与唐宋、后与明清迥异其趣,表现出别具一格的审美韵味。
第三,元曲中的艺术形象,生动体现了进步的传统价值判断。
关汉卿的《窦娥冤》,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和康进之的《李逵负荆》等“大团圆”的结局,表现了苦难中的人民希望驱除黑暗、迎来光明的美好愿望。
“大团圆”这种艺术处理方式因为符合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心理,因而得以反复不断地运用,终于形成一种俗套。
第四,元代文学开始显露出某些悖逆传统的新的思想因素。
那些着重“自娱”的散曲,或以玩世不恭的戏谑舒其怫郁或以倔强自傲的姿态张扬自我的个性与情感,它们都强烈地冲击了传统的“载道”文学观。
元代文学概述(一)戏曲1、戏曲的产生和发展一般认为戏剧起源有两个方面,一是远古时代的歌舞,如《尚书·舜典》、《吕氏春秋·古乐》、《论语·乡党》等的记载,即为节庆或祭祀时,用于娱神或娱人的歌舞,后来发展为傩戏。
一是叙事文学的发展与歌舞的结合,由叙事体变化为代言体,即产生戏剧。
汉代,开始出现带故事性的表演,如角抵戏中的《东海黄公》。
到南北朝和隋代,民间开始出现带故事性的歌舞,如“大面”、“拨头”、“踏摇娘”等,已经具备一定的戏剧因素。
唐代,歌舞故事结合滑稽、嘲讽的“参军戏”的出现,对戏剧的最终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宋代从汉魏“大曲”发展而来的“诸宫调”则更具备了戏剧的众多因素,并决定了中国戏剧集音乐、舞蹈、剧情为一体的综合形式,但仍是叙述形式的说唱样式。
宋金时期结合各种表演伎艺形成的“宋杂剧”和“金院本”,则标志了中国戏剧雏形的形成。
2、杂剧和南戏(1)杂剧杂剧是一种以北曲演唱的戏曲。
其体例是:一本四折,楔子,四角色(旦、末、净、泥),每折由主角一唱到底,不能更改宫调和韵脚。
杂剧兴盛的原因:一是社会生活的需要,二是统治者的喜爱,三是文人的参与,四是经济的繁荣。
杂剧的分期:以成宗元贞、大德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2)南戏南戏,又称戏文或南曲戏文。
源于地方小戏“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其体例是杂剧的发展:分出演出,以人物上下场分若干场次,第一出通常不是正剧,为“副末开场”或“家门大意”,宫调、套曲运用比较灵活,有七个角色(生、旦、净、丑、外、末、贴),凡出场者均可演唱。
较早的南戏剧目是《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宦门弟子错立身》、《小孙屠》)。
成就最高的是高明的《琵琶记》。
(二)、散曲和诗文1、散曲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源于戏曲的演唱部分,不具备表演的性质,小令近于词,套数使用戏曲结构方式。
随杂剧的南移,散曲也多变化,主要表现为文人化的特点突出。
主要作家,前期多剧作家,如关、王、白、马等,后期有剧作家作散曲,多为文人创作,如乔、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