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氨溴索与溴己新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的疗效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253.53 KB
- 文档页数:2
大剂量氨溴索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观察关键词大剂量盐酸氨溴索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呼吸科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2008~2011年使用大剂量盐酸氨溴索联合抗生素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8~2011年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0例,年龄70岁以上,均依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2007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指南》[1],确诊为COPD 急性加重期。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22例,女18例。
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
平均年龄均在70岁以上。
两组性别、年龄、病因等差异相近。
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吸氧、静脉输液及支气管扩张剂、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治疗。
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氨溴索90mg,1次/日静滴。
观察指标及方法:用药期间观察患者的症状(包括咳嗽、咳痰情况)体征(肺部啰音的变化)。
临床症状:⑴咳嗽:①无咳嗽;②轻度咳嗽:间断咳嗽,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③中度咳嗽:介于轻度及重度咳嗽之间。
④重度咳嗽:昼夜咳嗽,频繁或阵咳,影响工作和睡眠。
⑵咳痰:①无咳痰;②少量:昼夜咳痰10~51ml;③中量:昼夜咳痰51~100ml;④大量:昼夜咳痰100ml以上。
⑶肺部体征:干湿性啰音:①双肺无啰音;②双肺底少许湿啰音及散在哮鸣音;③双肺中下部有较多湿啰音或哮鸣音;④双肺满布湿啰音及哮鸣音。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咳嗽次数明显减少,痰量明显减少,肺部啰音明显减少或消失;②有效:咳嗽次数减少,痰量稍减少,用力咳嗽能排出,呼吸困难减轻,肺部啰音减少;③无效:咳嗽次数未减少或反而增多,痰量增多且更加黏稠,用力咳嗽仍不能排出,或需吸痰,肺部啰音增多。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0天后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組70%。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联合溴己新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摘要】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联合溴己新是一种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常用方案,但对其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尚未有系统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联合溴己新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
我们对作用机制、治疗作用以及联合应用的疗效进行了综述,同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了联合应用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研究显示该方案在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症状等方面有显著效果。
综合评价显示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联合溴己新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益,同时对血清炎症因子也有一定调节作用。
展望未来,该方案在临床应用中有广阔的前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支气管炎、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溴己新、血清炎症因子、联合治疗、治疗效果、临床应用、影响因素、作用机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其主要特点是呼吸道黏膜慢性炎症,伴有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分泌增多等症状。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常常出现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气促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支持疗法和康复治疗等多种手段。
现有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调控存在一定的挑战。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的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调节免疫反应等。
而溴己新则是一种抗生素类药物,对细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联合溴己新可能能够更好地控制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目前对于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联合溴己新在慢性支气管炎治疗中的疗效和影响因素尚未有全面的研究和分析。
本研究旨在探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联合溴己新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联合溴己新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并分析其治疗效果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联合溴己新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炎症反应持续存在,导致气道黏膜慢性炎症、纤维化和结构改变,从而引起呼吸道阻塞和气道过度反应。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和溴己新是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治疗的药物,两者具有抗炎、祛痰、扩张气道等作用。
目前对这两种药物联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旨在探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联合溴己新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
二、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联合溴己新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1.抗炎作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主要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炎症反应的发生。
溴己新则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具有较强的抗菌和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联合溴己新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能够显著降低患者血清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等炎症指标,表明联合应用具有协同的抗炎作用。
2.祛痰作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具有祛痰作用,能够促进支气管分泌物的排出,改善气道通畅。
而溴己新具有抗细菌作用,能够减少支气管分泌物中的细菌感染,从而有利于支气管炎患者痰液的排出和症状的缓解。
联合应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和溴己新具有较好的祛痰效果,能够明显减少患者咳嗽、咳痰的频率和程度。
3.扩张气道作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能够扩张气道,改善气道通畅,减少气道阻塞和气道过度反应。
联合应用溴己新能够减轻气道炎症,改善气道通透性,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盐酸氨溴索注射液的扩张气道作用,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困难、胸闷的症状。
三、结论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联合溴己新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具有明显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协同的抗炎作用、较好的祛痰效果以及改善气道通畅的作用。
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联合应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和溴己新能够更好地缓解炎症反应、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联合溴己新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案。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o1.19 No.60182投稿邮箱:zuixinyixue@·药物与临床·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疗效观察齐凤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医院 呼吸内科,新疆 伊犁 833200)0 引言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以咳嗽、喘息、咳痰等为临床症状的肺组织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且该项疾病在临床具有较高发病率、死亡率,临床发病较为缓慢,随着病程的延长,临床病情的加重,不仅对其日常生活、工作造成明显影响,若患者处于急性发作期机体中性粒细胞数量还会明显升高,加重其炎症反应,故需即刻就常规治疗方案进行调整,达到控制临床病情发生的目的[1]。
本次研究随机选择9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患者,实施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头孢呋辛治疗,都其肺功能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现就临床研究情况进行汇总。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2017年05月至2018年05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患者90例进行研究,分为2组(入院日期单双号),即每组45例样本。
治疗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46-76岁,平均(61.0±14.0)岁;对照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47-78岁,平均(61.5±13.5)岁。
紧密、细致分析2组基础资料,符合临床规定,且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①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②伴有喘息、气短等症状患者;③无药物禁忌症患者;排除:①药物过敏患者;②细菌性感染患者;③糖尿病患者;④贫血患者;⑤营养不良患者,避免对研究准确性产生影响。
1.2 方法1.2.1 治疗组:特布他林+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41473;生产企业:天津药物研究院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规格:2 mL :15 mg )治疗,15 mg/次,2次/天,将药物混入葡萄糖(100 mL )中静脉滴注,治疗2周。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联合溴己新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其病因复杂,病情缓慢进展,易引起气道炎症和黏膜水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抗炎、抗感染等手段来控制病情。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和溴己新是常用的抗炎和抗感染药物,它们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中的疗效得到了广泛认可。
对于这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尚未有系统的研究。
本文将探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联合溴己新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先进的药物联合治疗方案是当前慢性支气管炎治疗的趋势。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是一种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通过扩张气道平滑肌,减轻气道痉挛,从而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等症状。
溴己新是一种强效的抗生素,对多种呼吸系统感染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与溴己新联合使用可以有效地缓解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症状,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针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炎症因子检测在临床上具有重要价值。
血清炎症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它们在机体抵抗感染、调节免疫反应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升高,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的水平,可以了解疾病的活动程度,评估治疗效果,为临床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联合溴己新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尚未有系统的研究。
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我们开展了一项临床研究,选择了一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观察,研究患者在接受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联合溴己新治疗前后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
研究对象共分为两组,每组25人。
实验组接受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联合溴己新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
实验组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进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检测,对照组在相应时间点进行相同检测。
结果显示,在实验组患者中,治疗结束后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炎症因子的水平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联合溴己新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1. 引言1.1 背景介绍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特征是气道慢性炎症和腺体增生,导致气道痉挛、黏液分泌增多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慢性支气管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严重的患者还可能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目前,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支持性治疗等。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具有镇咳、祛痰和扩张支气管的作用。
溴己新是一种具有抗炎和抗生素作用的药物,可有效缓解气道炎症和促进痰液排出。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联合溴己新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血清炎症因子是衡量炎症反应程度的指标,其水平的变化与慢性支气管炎的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探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联合溴己新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该研究,有望为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联合溴己新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评估其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通过分析和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揭示联合应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和溴己新的优势和临床意义。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确定联合治疗是否能够显著降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评估联合治疗在改善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方面的效果,探讨联合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通过本研究的实施,旨在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为进一步探讨和推广该联合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1.3 研究意义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患者常常伴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摘要] 目的评价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
方法将慢性支气管炎患者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对照组给予盐酸溴己新注射液治疗,观察组给予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66%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均常规给予吸氧、支气管解痉平喘及控制感染等基础治疗。
(1)对照组:盐酸溴己新注射液(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11022093),4 mg/次,加入100 ml 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2次/d。
(2)观察组: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h20103773),15 mg/次,加入100 ml 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2次/d。
两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均治疗1周后评价疗效及副作用。
1.3?疗效判定治愈:慢性支气管炎症状消失,听诊时两肺呼吸音清,x线胸片明显好转;好转:慢性支气管炎症状明显好转,听诊时两肺呼吸音粗或啰音有所减少,x线胸片有所好转;无效:慢性支气管炎症状、体征及x线胸片检查均无变化[3]。
1.4?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3?讨论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病理特点是支气管腺体增生、黏液分泌增多,早期症状轻微,多在冬季发作,春暖后缓解,晚期炎症加重,症状长年存在,不分季节[4]。
慢性支气管炎疾病进展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近期有调查研究显示[5],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与吸烟、粉尘、家族史、既往史、体育锻炼等因素有关。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由于气道分泌物增多,导致气道相对狭窄,弹性减退,纤毛运动差,痰液阻塞不易咳出,细菌极易在气道生长,发生感染,导致炎症加重,使病情反复及病程迁延,其急性发作期若不进行有效治疗,多可引起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和肺性脑病等各种严重的并发症,患者的死亡率也较高[6-7]。
肺炎在临床中属于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多是由于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体引起的肺部感染。
该病在发病前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肺部固定啰音,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咳痰、有时还会出现浓痰或血痰,并伴有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1]。
肺炎患者发病急、发展速度快,治疗不及时会导致患者出现肺水肿、支气管扩张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目前临床治疗以镇咳、祛痰、消炎为主,常用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但该治疗方法疗效一般,且长期使用可使患者出现肠道反应,治疗效果有限。
有研究表明[2],盐酸氨溴索治疗肺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盐酸氨溴索治疗肺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医院收治的130例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性别、年龄、病程时间组间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5例。
对照组给予阿莫西林治疗,观察组给予盐酸氨溴索治疗,比较两组的炎性因子水平、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 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CPR、IL-8、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盐酸氨溴索治疗肺炎效果理想,可以有效降低炎症因子,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可减少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较为安全,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盐酸氨溴索;阿莫西林;肺炎;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 R5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2)14-1151-03盐酸氨溴索治疗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陈述志作者单位:734100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李桥中心卫生院syndrome) (case report)[J ]. Vestn Oftalmol, 2021, 137(2): 96-100.[15] Chang Y L, Lin J, Li Y H, et al. Unusual association ofAxenfeld-Rieger syndrome and wandering spleen: A case report [J ]. World J Clin Cases, 2020, 8(8): 1502-1506.[16] Teo Z L, Da Soh Z, Tham Y C, et al. Six-year incidence andrisk factors for primary angle closure disease: The Singapore epidemiology of eye diseases study [J ]. Ophthalmology, 2022. [17] Dunbar A C, Mcintyre G T, Laverick S, et al. Axenfeld-Rieger syndrome: A case report [J ]. J Orthod, 2015, 42(4): 324-330.[18] Li M, Lv H, Zong S, et al. Foxc1[J ]. Arch Pathol Lab Med,2021, 11(16):1-11[19] Yang Y, Wang X, Zhao Y, et al. A novel 4q25 microdeletionencompassing PITX2 associated with rieger syndrome [J ]. Oral Dis, 2018, 24(7): 1247-54.[20] Wu X, Xie H N, Wu T, et al. A novel mutation of FOXC1 ina Chinese family with Axenfeld-iieger syndrome [J ]. Exp Ther Med, 2019, 18(3): 2255-2261.[21] Seifi M, Footz T, Taylor S A, et al. Comparison ofbioinformatics prediction, molecular modeling, and functional analyses of FOXC1 mutations in patients with Axenfeld-Rieger syndrome [J ]. Hum Mutat, 2017, 38(2): 169-179.[22] Riise R, Storhaug K, Brondum-nielsen K. Rieger syndromeis associated with PAX6 deletion [J ]. Acta Ophthalmol Scand, 2001, 79(2): 201-203.[23] Riise R, D'haene B, De Baere E, et al. Rieger syndrome isnot associated with PAX6 deletion: A correction to Acta Ophthalmol Scand 2001: 79: 201-203[J ]. Acta Ophthalmol, 2009, 87(8): 923-923.[24] Micheal S, Siddiqui S N, Zafar S N, et al. Whole exomesequencing identifies a heterozygous missense variant in the PRDM5 gene in a family with Axenfeld-Rieger syndrome [J ]. Neurogenetics, 2016, 17(1): 17-23.[25] Sanchez J, Miyake R, Cheng A, et al. Conditional inactivationof Foxc1 and Foxc2 in neural crest cells leads to cardiac abnormalities [J ]. Genesis, 2020, 58(7): e23364-e23366.[26] Ahmed M R, Sethna S, Krueger L A, et al. Variable anteriorSegment dysgenesis and cardiac anomalies caused by a novel truncating variant of FOXC1[J ]. Genes (Basel), 2022,13(3): 13030411.[27] 黄丽琴. 国人Axenfeld-Rieger 综合征和Peters 异常PITX2及FOXC1基因的研究[D ]. 广东:中山大学,2010.[28] 朱炳豪. Axenfeld-Rieger 综合征的基因筛查[D ].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中国医学科学院,2007.[2022-05-31收稿]减轻炎症反应。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AECOPD的疗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以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的慢性炎症为特征,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
该病易反复发作,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咯痰,在急性加重期合并肺部感染时咳嗽、咯痰明显加剧,痰粘稠难咯出,极易阻塞气道,诱发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因此祛痰治疗是COPD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
雾化吸入疗法具有操作简单、局部病灶药物浓度高、利于药物吸收的特点,是临床上较好的物理与化学治疗相结合的祛痰方法,已成为AECOPD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为溴己新在体内的代谢物,能够调节浆液与黏液的分泌;降低痰液黏度,增强纤毛摆动,易于痰液排除;促进纤毛上皮的再生和纤毛正常功能恢复,有呼吸道自净功能,保持气道通畅;刺激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及分泌表面活性物质,改善肺组织顺应性;抗炎、抗氧化协同与提高抗生素药效等作用。
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显示氨溴索辅助治疗AECOPD疗效肯定。
但是盐酸氨溴索注射液的说明书中并未提到可雾化使用,所以查阅文献以了解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雾化使用在COPD中的疗效。
文献一:盐酸氨溴索雾化吸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观察[1】本资料表明,盐酸氨溴索注射剂雾化吸入治疗COPD急性发作期,黏痰溶解与祛痰的临床疗效较好,明显优于糜蛋白酶组,且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文献二: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观察[2]结果表明盐酸氨溴索雾化吸人相对于传统使用的糜蛋白酶、庆大霉素雾化吸人具有更强的清理呼吸道、粘痰溶解、祛痰、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障碍的作用,且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因此针对慢性阻塞性肺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能显著提高临床效果,且雾化吸入使用简单、方便、安全、起效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盐酸氨溴索与溴己新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6-10-31T14:06:53.840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19期作者:厚银环黄银新
[导读] 以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中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之一。
(静宁县人民医院甘肃平凉 743400)
【摘要】目的: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采用盐酸氨溴索与溴己新治疗的应用效果。
方法: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我院2014~2015年收治的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使用盐酸氨溴索治疗;对照组应用溴己新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氧饱和度与呼吸频率变化情况。
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使用盐酸氨溴索治疗效果更佳,通过药物作用改变痰液流变学,促进痰液及时排出,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盐酸氨溴索;溴己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9-0050-01 以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中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之一,病情漫长易复发,临床治疗难度大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显著特点,发展到一定阶段可演变为呼吸衰竭或肺心病。
近年来我国患此疾病的人数日益渐长,死亡率也呈逐年递增趋势,被视为社会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不仅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
本文将我院2014~2015年收治的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盐酸酸氨溴索与溴己新治疗,现将本次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2015年我院门诊收治的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基本病历资料。
观察组与对照组各取60例,观察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54~78岁,平均年龄(58.4±11.3)岁;对照组男29例,女31例,年龄55~73岁,平均年龄(56.8±10.7)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0例患者中无肝肾功能不全者、药物过敏史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氧疗、抗感染、支气管扩张等常规基础治疗。
予以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溴己新100ml,观察组患者每天静脉滴注盐酸氨溴索30mg+5%(100ml)GS,两组患者每天均滴注2次,连续治疗10d。
1.3 疗效评价指标
①显效:治疗后患者呼吸急促、发热、咳嗽等临床表现显著改善,听诊患者肺部提示湿罗音明显减弱,氧饱和度显著提高。
②有效:治疗后患者咳嗽、发热、呼吸急促等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有所减轻,肺部湿罗音减轻,呼吸功能有所进步。
③无效:上述各项指标均未达到,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肺功能均无任何改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显效26例(43.3%),有效30例(50.0%),无效4例(6.7%),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显效18例(30.0%),有效21例(35.0%),无效21例(35.0%),总有效率为65.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氧饱和度均有所提高,患者呼吸频率减慢,治疗前后差异显著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氧饱和度与呼吸频率改善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下表。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非传染性临床呼吸系统常见疾病之一,男性吸烟者患病率较高,冬春季节是该病发生的高峰期,临床中老年患者居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症状较为明显,多表现为咳嗽、发热、痰液排出困难。
加之老年患者肺功能差,病程漫长合并感染患者腺体分泌亢进,临床治疗难度大。
盐酸溴已新是临床中常用的一种祛痰药物,具有减少细胞腺体分泌溶酶体酶的作用,对多糖起到降解效果[1]。
在杯状细胞与腺体细胞分泌酸性黏多糖中起到一定抑制作用,能有效稀释痰液使之变稀薄以促进及时排出。
与盐酸溴已新效果近似的盐酸氨溴索被视为一种新型黏液降解剂,其主要作用是促进上皮再生与纤毛正常摆动,对痰液起到稀释作用,缩短痰液在病灶处的停留时间,其次可使抗生素浓度增高,促进抗感染与杀菌效果的提高[2]。
另外盐酸氨溴索还能促进上皮细胞肺泡表面活性物分泌量增多,维持肺泡正常换气-血流比值,对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本文观察组使用盐酸氨溴索治疗后患者氧饱和度明显上升,呼吸频率变慢,呼吸急促症状表现得以显著改善,与采用溴已新治疗的对照组比较改善效果略胜一筹,而且治疗有效率也高于对照组,由此反映盐酸氨溴索治疗急性发作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效果确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气道局部与全身炎症反应过程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促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恢复,临床治疗效果值得肯定[3]。
【参考文献】
[1]曾祥芬.氨溴索与溴已新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7):184-184.
[2]陈元姝.盐酸氨溴索治疗急性发作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效果研究[J].当代医学,2014,20(16):12-13.
[3]朱军红.氨溴索与溴已新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3):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