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武承休》原文及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15.86 KB
- 文档页数:5
聊斋志异原文及翻译聊斋志异原文及翻译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
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
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
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
骨头已经扔完了。
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
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字词1.词性活用现象: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聊斋志异》原文及翻译《聊斋志异》原文及翻译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聊斋志异》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细柳娘,中都之士人女也。
或以其飘枭可爱,戏呼之“细柳”云。
柳少慧,解文字。
而生平简默,未尝言人臧否。
但有问名①者,必求一亲窥其人。
阅人甚多,俱言未可,而年十九矣。
父母怒之曰:“天下迄无良匹,汝将以丫角老②耶?”女曰:“我实欲以人胜天,顾久而不就,亦吾命也。
今而后,请惟父母之命是听。
”时有高生者,世家名士,闻细柳之名,委禽③焉。
既醮④,夫妇甚得。
生前室遗孤,小字长福,时五岁,女抚养周至。
福年十岁,始学为文。
父既殁,娇惰不肯读,辄亡去从牧儿遨。
谯诃⑤不改,而顽冥如故。
母无奈之,因呼而谕之曰:“既不愿读,亦复何能相强?但贫家无冗人,便更若衣,使与僮仆共操作。
不然,鞭挞勿悔!”于是衣以败絮使牧豕归则自掇陶器与诸仆啖饭粥。
数日,苦之,泣跪庭下,愿仍读。
母返身面壁,置不闻。
不得已,执鞭啜泣而出。
残秋向尽,休无衣,足无履,冷雨沾濡,缩头如丐。
里人见而怜之,纳继室者,皆引细娘为戒,啧有烦言。
女亦稍稍闻之,而漠不为意。
福不堪其苦,弃豕逃去;女亦任之,殊不追问。
积数月,乞食无所,憔悴自归,不敢遽入,哀求邻媪往白母。
女曰:“若能受百杖,可来见;不然,早复去。
”福闻之,骤入,痛哭愿受杖。
母问:“今知改悔乎?”曰:“悔矣。
”曰:“既知悔,无须挞楚,可安分牧豕,再犯不宥⑥!”福大哭曰:“愿受百杖,请复读。
”女不听。
邻妪怂恿之,始纳焉。
濯发授衣,令与弟同师。
勤身锐虑,大异往昔,三年游泮⑦。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注释】①问名:古代婚姻礼仪之一,指男方去女方家提亲。
②以丫角老:终身做姑娘。
③委禽:送聘礼,表示定婚。
④醮(jiào):嫁。
⑤谯诃:责备呵斥。
《聊斋志异》·卷十二(4)《聊斋志异》· 卷十二(4)【清】蒲松龄著《聊斋志异》·卷十二(4)目录486、房文淑487、秦桧488、浙东生489、博兴女490、一员官491、丐仙492、人妖【附录】493、蛰蛇494、晋人495、龙(其二)496、爱才【正文】《房文淑》开封邓成德,游学至兖,寓败寺中,佣为造齿籍者缮写。
岁暮,僚役各归家,邓独炊庙中。
黎明,有少妇叩门而入,艳绝,至佛前焚香叩拜而去。
次日又如之。
至夜邓起挑灯,适有所作,女至益早。
邓曰:“来何早也?”女曰:“明则人杂,故不如夜。
太早,又恐扰君清睡。
适望见灯光,知君已起,故至耳。
”生戏曰:“寺中无人,寄宿可免奔波。
”女哂曰:“寺中无人,君是鬼耶?”邓见其可狎,俟拜毕,曳坐求欢。
女曰:“佛前岂可作此。
身无片椽,尚作妄想!”邓固求不已。
女曰:“去此三十里某村,有六七童子延师未就。
君往访李前川,可以得之。
托言携有家室,令别给一舍,妾便为君执炊,此长策也。
”邓虑事发获罪,女曰:“无妨。
妾房氏,小名文淑,并无亲属,恒终岁寄居舅家,有谁知?”邓喜。
既别女,即至某村,谒见李前川,谋果遂。
约岁前即携家至。
既反,告女。
女约候于途中。
邓告别同党,借骑而去。
女果待于半途,乃下骑以辔授女,御之而行。
至斋,相得甚欢。
积六七年,居然琴瑟,并无追捕逃者。
女忽生一子。
邓以妻不育,得之甚喜,名曰“兖生。
”女曰:“伪配终难作真。
妾将辞君而去,又生此累人物何为!”邓曰:“命好,倘得余钱,拟与卿遁归乡里,何出此言?”女曰:“多谢,多谢!我不能胁肩谄笑,仰大妇眉睫,为人作侞媪,呱呱者难堪也!”邓代妻明不妒,女亦不言。
月余邓解馆,谋与前川子同出经商,告女曰:“我思先生设帐,必无富有之期。
今学负贩,庶有归时。
”女亦不答。
至夜,女忽抱子起。
邓问:“何作?”女曰:“妾欲去。
”邓急起追问之,门未启,而女已杳。
骇极,始悟其非人也。
邓以形迹可疑,故亦不敢告人,托之归宁而已。
聊斋志异·武承休原文武承休原文:武承休,辽阳人,喜交游,所与皆知名士。
夜梦一人告之曰:子交游遍海内,皆滥交耳。
惟一人可共患难,何反不识?问:何人?曰:田七郎非与?醒而异之。
遂访其人,东村业猎者也。
武敬谒诸家,见破屋数椽,木岐支壁。
入一小室,虎皮狼蜕,悬布槛间,更无杌榻可坐,七郎就地设皋比焉。
武与语,言词朴质,大悦之。
遽贻金作生计,七郎固辞不受。
武强之再四,母龙钟而至,厉色曰:老身止此儿,不欲令事贵客!武惭而退,从人适于室后闻母言:我适睹公子有晦纹,必罹奇祸。
无故而得重赂,不祥,恐将取死报于子矣。
武深叹母贤,然益倾慕七郎。
半年许,七郎为争猎豹,殴死人命,械收在狱。
武以重金赂邑宰,又以百金赂仇主。
月余无事,释七郎归。
七郎见武,武温言慰藉,七郎唯唯。
家人咸怪其疏,武喜其诚笃,厚遇之,由是恒数日留公子家。
馈遗辄受,不复辞,亦不言报。
会武初度,宾从烦多,夜舍履满。
武偕七郎卧斗室中,三仆即床下卧。
二更向尽,七郎背剑挂壁间,忽自腾出匣数寸,铮铮作响,光闪烁如电。
武惊起,七郎亦起,问:床下卧者何人?武答:皆厮仆。
七郎曰:此中必有恶人。
此刀购诸异国,见恶人则鸣跃,当去杀人不远矣。
公子宜亲君子,远小人,或万一可免。
武颌之。
七郎终不乐,辗转床席。
其时床下有名林儿者,武后为林儿所欺。
诉官,邑宰以御史书不应,且为反诬。
武无奈之,忿塞欲死。
逾夜,忽有家人白:林儿被人脔割,抛尸旷野间。
武惊喜,意稍得伸。
俄闻御史家讼其叔侄,遂偕叔父武恒赴质。
宰不听辨,欲笞恒。
操杖隶皆仇家走狗恒又老耄签数未半奄然已死遂舁叔归哀愤无所为计。
因思欲得七郎谋,而七郎终不一吊问。
窃自念待伊不薄,何遽如行路人?遣人探索其家,至则扃鐍寂然,邻人并不知耗。
一日,某弟方在内廨,与宰关说,值晨进薪水,忽一樵人至前,释担抽利刃直奔之。
宰大惊,窜去。
樵人犹张皇四顾。
诸役吏急阖署门,操杖疾呼。
樵人乃自刭死。
纷纷集认,识者知为田七郎也。
宰惊定,始出验,见七郎僵卧血泊中,手犹握刃。
《聊斋志异·鸽异》原文及翻译译文1、《聊斋志异·鸽异》原文及翻译译文《聊斋志异·鸽异》原文及翻译聊斋志异原文:鸽类甚繁,晋有坤星,鲁有鹤秀,黔有腋蝶,梁有翻跳,越有诸尖,皆异种也。
又有靴头、点子、大白、黑石、夫妇雀、花狗眼之类,名不可屈以指,惟好事者能辨之也。
邹平张公子幼量癖好之,按经而求,务尽其种。
其养之也,如保婴儿:冷则疗以粉草,热则投以盐颗。
鸽善睡,睡太甚,有病麻痹而死者。
张在广陵,以十金购一鸽,体最小,善走,置地上,盘旋无已时,不至于死不休也,故常须人把握之;夜置群中使惊诸鸽,可以免痹股之病,是名“夜游”。
齐鲁养鸽家,无如公子最;公子亦以鸽自诩。
一夜坐斋中,忽一白衣少年叩扉入,殊不相识。
问之,答曰:“漂泊之人,姓名何足道。
遥闻畜鸽最盛,此亦生平所好,愿得寓目。
”张乃尽出所有,五色俱备,灿若云锦。
少年笑曰:“人言果不虚,公子可谓养鸽之能事矣。
仆亦携有一两头,颇愿观之否?”张喜,从少年去。
月色冥漠,旷野萧条,心窃疑俱。
少年指曰:“请勉行,寓屋不远矣。
”又数武,见一道院仅两楹,少年握手入,昧无灯火。
少年立庭中,口中作鸽鸣。
忽有两鸽出:状类常鸽而毛纯白,飞与檐齐,且鸣且斗,每一扑,必作斤斗。
少年挥之以肱,连翼而去。
复撮口作异声,又有两鸽出:大者如鹜,小者裁如拳,集阶上,学鹤舞。
大者延颈立,张翼作屏,宛转鸣跳,若引之;小者上下飞鸣,时集其顶,翼翩翩如燕子落蒲叶上,声纸碎类鼗鼓;大者伸颈不敢动。
鸣愈急,声变如磬,两两相和,间杂中节。
既而小者飞起,大者又颠倒引呼之。
张嘉叹不已,自觉望洋可愧。
遂揖少年,乞求分爱,少年不许。
又固求之,少年乃叱鸽去,仍作前声,招二白鸽来,以手把之,曰:“如不嫌憎,以此塞责。
”接而玩之,睛映月作琥珀色,两目通透,若无隔阂,中黑珠圆于椒粒;启其翼,胁肉晶莹,脏腑可数。
张甚奇之,而意犹未足,诡求不已。
少年曰:“尚有两种未献,今不敢复请观矣。
”方竞论间,家人燎麻炬入寻主人。
《聊斋志异·武承休》原文及翻译译文1、《聊斋志异·武承休》原文及翻译译文《聊斋志异·武承休》原文及翻译聊斋志异原文:武承休,辽阳人,喜交游,所与皆知名士。
夜梦一人告之曰:“子交游遍海内,皆滥交耳。
惟一人可共患难,何反不识?”问:“何人?”曰:“田七郎非与?”醒而异之。
遂访其人,东村业猎者也。
武敬谒诸家,见破屋数椽,木岐支壁。
入一小室,虎皮狼蜕,悬布槛间,更无杌榻可坐,七郎就地设皋比焉。
武与语,言词朴质,大悦之。
遽贻金作生计,七郎固辞不受。
武强之再四,母龙钟而至,厉色曰:“老身止此儿,不欲令事贵客!”武惭而退,从人适于室后闻母言:“我适睹公子有晦纹,必罹奇祸。
无故而得重赂,不祥,恐将取死报于子矣。
”武深叹母贤,然益倾慕七郎。
半年许,七郎为争猎豹,殴死人命,械收在狱。
武以重金赂邑宰,又以百金赂仇主。
月余无事,释七郎归。
七郎见武,武温言慰藉,七郎唯唯。
家人咸怪其疏,武喜其诚笃,厚遇之,由是恒数日留公子家。
馈遗辄受,不复辞,亦不言报。
会武初度,宾从烦多,夜舍履满。
武偕七郎卧斗室中,三仆即床下卧。
二更向尽,七郎背剑挂壁间,忽自腾出匣数寸,铮铮作响,光闪烁如电。
武惊起,七郎亦起,问:“床下卧者何人?”武答:“皆厮仆。
”七郎曰:“此中必有恶人。
此刀购诸异国,见恶人则鸣跃,当去杀人不远矣。
公子宜亲君子,远小人,或万一可免。
”武颌之。
七郎终不乐,辗转床席。
其时床下有名林儿者,武后为林儿所欺。
诉官,邑宰以御史书不应,且为反诬。
武无奈之,忿塞欲死。
逾夜,忽有家人白:“林儿被人脔割,抛尸旷野间。
”武惊喜,意稍得伸。
俄闻御史家讼其叔侄,遂偕叔父武恒赴质。
宰不听辨,欲笞恒。
操杖隶皆仇家走狗恒又老耄签数未半奄然已死遂舁叔归哀愤无所为计。
因思欲得七郎谋,而七郎终不一吊问。
窃自念待伊不薄,何遽如行路人?遣人探索其家,至则扃鐍寂然,邻人并不知耗。
一日,某弟方在内廨,与宰关说,值晨进薪水,忽一樵人至前,释担抽利刃直奔之。
《聊斋志异》原文及翻译《聊斋志异》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集。
这部作品以其神怪、奇幻、恐怖、悬疑的故事情节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著称,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以下是《聊斋志异》中一些经典故事的原文及翻译。
一、《画皮》原文:太原王子晋,字玉箫,雅好琴棋,博涉经史。
有日在书斋抚琴,忽闻窗外有人哭泣之声,出视之,乃一美貌女子也。
女子自称曰:“吾姓杨,名玉环,逃难至此,望君救命。
”玉箫见其可怜,遂纳之以为妾。
翻译:太原的王子晋,字玉箫,喜欢弹琴下棋,广泛涉猎经史书籍。
有一天在书斋里弹琴,突然听到窗外有人哭泣的声音,出门一看,原来是一位美丽的女子。
女子自称姓杨,名玉环,逃难到这个地方,请求玉箫救她一命。
玉箫见她可怜,便收留她作为自己的妾室。
二、《聂小倩》原文:临安府富阳县民某,偶行溪谷,见一女子坐古墓旁,容色绝世。
某近之,女子曰:“我聂小倩,葬于此墓。
今日有缘,得以相见。
”遂与某结为夫妇。
后某死,小倩亦失踪。
翻译:临安府富阳县的某个百姓,偶然走到一条溪谷里,看见一位女子坐在古墓旁边,容貌美丽无双。
这个百姓走近她,女子说:“我是聂小倩,埋葬在这个墓里。
今天我们有缘,得以相见。
”于是就和这个百姓结为夫妻。
后来这个百姓死了,聂小倩也失踪了。
三、《促织》原文:陕西西安府某官,性好斗促织。
一日,其子误将促织投入火中,官怒,将子打伤。
子逃至山洞,遇一老人,老人赠以神促织。
子归家,官令其斗促织,神促织大胜。
官悦,从此与子修好。
翻译:陕西西安府的一个官员,喜欢斗蟋蟀。
有一天,他的儿子不小心将蟋蟀扔进了火里,官员生气,把儿子打伤了。
儿子逃跑到一个山洞里,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送给他一只神奇的蟋蟀。
儿子回到家,官员让他斗蟋蟀,神奇的蟋蟀大获全胜。
官员高兴,从此和儿子和好如初。
以上是《聊斋志异》中三个经典故事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或需求,请随时告诉我。
《聊斋志异·张诚》原文及翻译译文《《聊斋志异·张诚》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聊斋志异·张诚》原文及翻译译文《聊斋志异·张诚》原文及翻译聊斋志异原文: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
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
张常客豫,遂家焉。
娶于豫,生子讷。
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
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
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诅,不可堪。
隐畜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1),阴劝母;母弗听。
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
腹中大馁,遂负薪归。
母验之少,怒不与食。
饥火烧心,入室僵卧。
诚自塾中来,见讷嗒然,问:“病乎?”曰:“饿耳。
”问其故,以情告。
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
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
”讷食之,嘱曰:“后勿复然,事发累弟。
且日一啖,饥当不死。
”诚曰:“兄故弱,恶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
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采樵。
”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
”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
”于是速归之。
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
且曰:“明日当以斧来。
”兄近止之。
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诚乃归。
兄送之半途,方回复樵。
既归,诣塾嘱其师曰:“吾弟年幼,宜闲之。
山中虎狼恶。
”师曰:“午前不知何往,业夏(2)楚之。
”归谓诚曰:“不听吾言,遭师责矣!”诚笑曰:“无之。
”明日,怀斧又去。
兄骇曰:“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
约足一束,不辞而还。
师笞之,乃实告焉。
师叹其贤,遂不之禁。
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3)有虎至,众惧而伏。
虎竟衔诚去。
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
讷力斧之,中胯。
虎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
众慰解之,哭益悲,曰:“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聊斋志异故事简介《梅女》民女潘雪梅一日在家中读书,突然一个小贼闯入家中,潘雪梅将贼砸晕,并送入衙门,(泥妖已在这时偷偷潜入潘雪梅的闺房)但被典史汪正雄诬蔑而受尽委屈,泥妖为治愈自己的伤,而教唆潘雪梅上吊自尽,只为取得潘雪梅(难得的土女)的眼泪,最终潘雪梅成为吊死鬼,而她死前的泪水就滴在了千年泥妖身上,使其不再崩裂,得以苟延残喘。
二十年后,穷书生封云亭与好友韩继祖上路赴考,途中,看到快要凋谢的梅花而好心洒水,梅花得以重生,原来潘雪梅的魂魄正寄附在梅花之内。
某夜,封云亭挑灯夜读,打翻油灯,险酿成失火,潘雪梅即现身相救,以答谢封云亭救花之恩。
封云亭无惧人鬼之别,与潘雪梅交往起来。
千年泥妖,为了疗伤,幻化人形,收了汪正雄为徒,从此二人开始敛财作恶,持势横行。
最后泥妖的魂魄乂附在徒弟汪正雄身上,而红妈为救雪梅,牺牲了自己。
泥妖乂设法进入韩继祖的体内,借用他的肉身,勾引已经还阳成功但是失去以前记忆的展敬(也就是潘雪梅),处处陷害封云亭,使展敬对封云亭心生讨厌,在泥妖的算计下,展敬马上要跟他结婚了,但幸运的是,展敬看见那块与封云亭的定情信物一一玉佩,恢复了全部的记忆,韩继祖努力的控制自己,不让泥妖在自己的体内横行霸道,协助四大天兵天将彻底除掉了泥妖。
结尾潘雪梅也得以另一个身份展敬与与封云亭结成夫妇,红妈和淑兰也获得了重新投胎的机会,韩继祖等待了20年,与展敬和封云亭的孩子一一淑兰的转世结为夫妇,而他们俩的孩子叫小红一一红妈的转世,他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画壁》暴雷、狂电、劲风、疾雨。
一道惊电打穿寺庙瓦顶,劈中兰若寺内一幅壁画,跟着壁画似生异变,翌日,全寺和尚离奇失踪,就连来查案的官差也都失踪TO从此,兰若寺成为凶寺,珠网尘封,香火断绝。
五年后,孟龙潭和朱孝廉联袂郊游,途遇暴雨,便到附近的一座凉寺避雨,此庙正是当年的兰若寺,果见寺院之内,到处蛛网尘封,却唯独置于殿堂两侧的壁画出奇的明亮,与整座寺院显得格格不入,两副壁画分别画着两位仙女,美丽出众,眼眸含情,分别吸引着孟龙潭和朱孝廉,正当此际,两人被黑山的手下追杀,阴错阳差的遇见了在壁画中的两位仙女一位叫梦艳,一位叫梦凡。
蒲松龄著作文言文翻译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
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蒲松龄著作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参考!原文:五十余犹不忘进取①。
孺人②止之日:“君勿须复尔!倘命应通显,今已台阁③矣。
山林目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④为快哉!”松龄善其言。
顾儿孙入闱⑤,褊心⑥不能无望,往往情见乎词,而孺人漠置之。
或媚以先兆,亦若罔闻。
松龄笑日:“穆如者⑦不欲作夫人⑧耶?”答曰:“我无他长,但知止足。
今三子一孙,能继书香,衣食不至冻饿,天赐不为不厚。
自顾有何功德,而尚存觖望⑨耶?”(选自清.蒲松龄《述刘氏行实》)注释:①进取:此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
蒲松龄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不第。
②孺(rú)人:妻子。
③台阁:宰相。
④以肉鼓吹:犹言一呼百诺。
⑤入闱:参加科举考试。
⑥褊(biǎn)心:私心。
⑦穆如者:端庄的人。
此指妻子。
⑧夫人:此指贵夫人。
⑨觖(jué)望:不满意。
翻译:(蒲松龄)五十岁还不忘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
妻子劝止他说:“你不要再这样干了。
如果命中应该通达显贵,那今天(你)已经做宰相了。
山林中自有让人快乐的地方,何必以一呼百诺为快乐呢?” 蒲松龄认为妻子的话是对的,但当看到儿孙参加科举考试,私心总不能觉得自己没有希望,(追求功名的)思想往往表现在言语中,而妻子淡漠处之。
(蒲松龄)有时候用未有的好兆头来讨好她,(她也好象没有听到一样。
蒲松龄笑着问:“我的妻子难道不想做夫人吗?”(她)回答说:“我没有其它长处,只知道知足。
而今我已有三个儿子,一个孙儿,能继香火,吃穿不至于受冻挨饿,老天所赐不可说不厚。
自己回顾有什么功德,而仍有不满意呢?”练习:1.解释:①快________②罔________③但________2.翻译:①君勿须复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松龄善其言乎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往往情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或媚以先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比较上文的两个“顾”:①“颐儿孙入闱”中的“顾”,解释为______________;②“自顾有何功德”中的'“顾”,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快乐②同“无”③只2.①你不必再这样干了;②蒲松龄认为妻子的话是对的;③(追求功名的)思想往往表现在语言中(见,同“现”);④有时用未来有好兆头讨好她。
《聊斋志异之武技》原文及译文引导语:《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集。
下面是yjbys店铺为你带来的《聊斋志异之武技》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
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
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
有薄技,请以相授。
”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
三月艺颇精,意甚得。
僧问:“汝益乎?”曰:“益矣。
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僧笑,命李试其技。
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交叉而立。
僧又笑曰:“可矣。
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
”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
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
”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
又数日,僧辞去。
李由此以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
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
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
”如是三言。
众相顾,迄无应者。
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尼便笑与合掌。
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
”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
”李请之再四,尼不可。
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
但两相会意可耳。
”李诺之。
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尼乃起。
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
尼笑谢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异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
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译文:李超,字魁吾,家住淄川县的最西边,他性情豪爽,好施舍和尚。
一天,偶尔有个和尚托着钵盂到他家化缘,李超让和尚饱餐了一顿。
和尚很感激,便说:“我是少林寺僧人,有点武艺在身,愿意教给你。
原文:《画皮》王生,晋人也。
性好游。
一日,游于山野,见一女子,美而艳,姿容绝世。
王生心动,遂随之至其家。
女子曰:“君何故忽来?”王生曰:“闻君美艳,愿一识之。
”女子笑而入,王生随之。
入其室,见一老人,须眉皆白,坐于堂上。
女子曰:“此吾父也。
”王生再拜,老人亦起。
女子曰:“父在此,君宜少待。
”遂去。
王生与老人谈,老人语详雅,有道德。
王生心悦之,欲留宿,老人辞以他故。
夜深,女子复来,曰:“父已安寝,君宜自便。
”王生遂留宿。
夜半,忽闻女子哭声,声甚哀。
王生惊起,见女子披发赤脚,泪流满面。
王生问之,女子曰:“吾父病笃,恐不久于人世。
”王生问:“何疾?”女子曰:“未知其名,但觉心痛如割。
”王生怜之,遂去市购药。
归,煎药以进。
翌日,老人病愈。
王生欲告别,女子留之。
王生曰:“吾家尚有老母,不能久留。
”女子曰:“君若去,吾亦随之。
”王生感其意,遂留。
居数日,女子忽曰:“吾父已亡,吾无依矣。
”王生怜之,遂娶女子为妻。
婚后,王生渐觉女子神情恍惚,饮食俱废。
王生疑之,夜潜入女子房中,见女子以手抚腹,有物如小儿,头戴金冠。
王生惊,欲捉之,女子惊起,曰:“君何故至此?”王生曰:“吾见汝腹中有物,何也?”女子曰:“此吾子也,故以此护之。
”王生不信,女子怒,遂以画皮示之。
画皮中有女子之形,容貌与生无异。
王生惊愕,遂逃归。
归家,以实告其母。
母曰:“此必妖物也。
”遂与王生共谋,以刀破画皮,果见女子之头,已无气息。
王生持女子首级,还至女子家,女子父母大惊,遂杀之。
翻译:《画皮》王生,是晋地的人。
他生性喜欢游玩。
有一天,他在山野间游玩,看到一位女子,容貌美丽动人,姿态绝世无双。
王生心动,便跟随她到了她的家中。
女子问道:“你为何突然来访?”王生回答:“听闻你美丽动人,想见识一下。
”女子笑着进去,王生跟着她。
进入她的房间,看到一位须眉皆白的老人,坐在堂上。
女子说:“这是我的父亲。
”王生再次行礼,老人也起身。
女子说:“父亲在这里,你最好稍等。
聊斋志异·武孝廉(2)原文石某见这女子约有四十多岁,穿得很华丽,还很有神采韵,他呻吟着向她表示了谢意。
女子走到石某近前看了看他的面容,对他说:你本来就有病根,现在魂已出了舍,游于坟墓问了。
石某听了,吓得嚎啕大哭。
女子说:我有药丸子,吃了可以起死回生。
你若好了,可不能忘了我。
石某哭着对天盟誓,誓死不赢救命之恩。
妇人随即拿药丸给石某服下。
过了半天,石某觉得稍好了一些,女子就到床前喂石某好东西吃,侍奉得十分殷勤,胜过夫妻。
石某越是感激不尽。
一个月后,石的病就全好了;他跪着爬向女子,敬她犹如敬母。
女子对他说:我孤单一人,没有依靠,你若不嫌我年纪大,我愿与你结为夫妻。
当时石某三十多岁,妻子死了一年多了,听了女子的话,喜出望外,于是两人便同床共枕,互相爱怜。
女子拿出钱来给他去京求官,并且约定好,一旦有了官职,回来接她一起回家。
石某到了京城,用女子的钱贿赂朝官,得到了本省司阃的官职;剩下的钱买了华丽的车马,准备回家。
这时候石某想,船上的女子年纪太大,终归不是合适的妻子。
于是又用一百两银子聘了王氏女为继室。
他心中有愧,怕女子知道,就绕开德州前去赴任。
到任后一年多没有给女子去信。
石某有个表弟,偶然到德州办事,与女子住近邻。
女子知道他和石某的关系,就问石某的情况,表弟就如实告诉了女子。
女子听了大骂,并把她怎样救石某的情况也告诉了石的表弟。
表弟为她不平,劝慰女子说:我表哥可能因为公务繁忙,没有工夫来接你,请写封信由我转达他。
于是女子写了信,由石的表弟捎去。
然而石某一点不放在心上。
又过了一年多,女子自己去找石某,到后住在一家旅店里。
找到石某官衙门前,请看门的给通报一下,石某拒不接见。
一天,石某正在喝酒,听到大门外有喧骂声。
他放下杯正听时,女子已掀帘进了屋子。
石某吓了一跳,面如土色。
女子指着他骂道:无情郎,你好快乐!不想想你的富贵是哪里来的?我对你情分不算薄,你就是想娶个妾,和我商量一下何妨?石某一句话也说不出。
原文:武承休,字子仪,东晋之初,太原祁人也。
少而孤,事母至孝。
年十五,从父武韶,游历中原,广交豪杰。
及长,以勇猛闻,遂为州郡名将。
初,慕容垂据有燕地,与晋交兵。
承休随父征讨,屡建奇功。
后因父丧,归葬故里,服丧期满,复起兵讨燕。
时燕主慕容德,勇猛善战,承休与战,屡破其军,威震燕境。
会晋室大乱,内乱外患,天下扰攘。
承休遂弃燕归晋,辅佐司马睿,封为龙骧将军。
睿迁帝位,承休随迁,官至尚书令。
睿崩,明帝即位,承休转封东平侯,迁大将军,领尚书事。
时,刘裕起兵,欲篡位。
承休力谏,言刘裕虽才略过人,但篡位非忠臣之事。
明帝不从,承休遂辞官归隐,隐居山野,不复出仕。
及刘裕篡位,改国号宋,承休虽隐居,然心忧天下,遂上书刘裕,言其篡位之非,劝其还政于晋。
刘裕大怒,欲加罪于承休,然承休已先知之,逃匿民间,幸免于难。
后刘裕崩,子义隆即位,承休复出山,复为朝廷所重用。
义隆崩,子骏即位,承休再迁大司马,封为武康公。
骏崩,子子业即位,承休再转司徒,封为武康侯。
承休在位,以忠诚著称,屡次劝谏,以国家大义为重。
及子业荒淫无度,承休屡谏不从,遂辞官归隐,不复出仕。
后子业被杀,国乱,承休以年老,遂隐居山野,直至终老。
承休生平,忠勇明智,忠心耿耿,以国家大义为重。
虽屡遭挫折,然始终不渝,可谓一代忠臣。
其事迹,传颂后世,令人景仰。
译文:武承休,字子仪,东晋之初,太原祁人也。
自幼丧父,事母至孝。
十五岁时,随父武韶游历中原,广交豪杰。
成年后,以勇猛闻名,成为州郡的名将。
起初,慕容垂占据燕地,与晋交战。
承休随父出征,屡建奇功。
后来因父丧,归葬故里,服丧期满,再次起兵讨伐燕国。
当时燕主慕容德,勇猛善战,承休与其交战,屡次击败其军,威震燕境。
正值晋室大乱,内乱外患,天下动荡。
承休于是弃燕归晋,辅佐司马睿,被封为龙骧将军。
睿迁帝位,承休随迁,官至尚书令。
睿崩,明帝即位,承休转封东平侯,迁大将军,领尚书事。
当时,刘裕起兵,欲篡位。
承休力谏,认为刘裕虽才略过人,但篡位非忠臣所为。
《聊斋志异之田七郎》原文及译文原文:武承休,辽阳人,喜交游,所与皆知名士。
夜梦一人告之曰:“子交游遍海内,皆滥交耳。
惟一人可共患难,何反不识?”问:“何人?”曰:“田七郎非与?”醒而异之。
诘朝见所游,辄问七郎。
客或识为东村业猎者,武敬谒诸家,以马�挝门。
未几一人出,年二十余,(左豸右�^)目蜂腰,着腻��,衣皂犊鼻,多白补缀,拱手于额而问所自。
武展姓氏,且托途中不快,借庐憩息。
问七郎,答曰:“我即是也。
”遂延客入。
见破屋数椽,木岐支壁。
入一小室,虎皮狼蜕,悬布槛间,更无杌榻可坐,七郎就地设皋比焉。
武与语,言词朴质,大悦之。
遽贻金作生计,七郎不受;固予之,七郎受以白母。
俄顷将还,固辞不受。
武强之再四,母龙钟而至,厉色曰:“老身止此儿,不欲令事贵客!”武惭而退。
归途展转,不解其意。
适从人于室后闻母言,因以告武。
先是,七郎持金白母,母曰:“我适睹公子有晦纹,必罹奇祸。
闻之:受人知者分人忧,受人恩者急人难。
富人报人以财,贫人报人以义。
无故而得重赂,不祥,恐将取死报于子矣。
”武闻之,深叹母贤,然益倾慕七郎。
翼日设筵招之,辞不至。
武登其堂,坐而索饮。
七郎自行酒,陈鹿脯,殊尽情礼。
越日武邀酬之,乃至。
款洽甚欢。
赠以金,即不受。
武托购虎皮,乃受之。
归视所蓄,计不足偿,思再猎而后献之。
入山三日,无所猎获。
会妻病,守视汤药,不遑操业。
浃旬妻淹忽以死,为营斋葬,所受金稍稍耗去。
武亲临唁送,礼仪优渥。
既葬,负弩山林,益思所以报武。
武探得其故,辄劝勿亟。
切望七郎姑一临存,而七郎终以负债为憾,不肯至。
武因先索旧藏,以速其来。
七郎检视故革,则蠹蚀殃败,毛尽脱,懊丧益甚。
武知之,驰行其庭,极意慰解之。
又视败革,曰:“此亦复佳。
仆所欲得,原不以毛。
”遂轴�A出,兼邀同往。
七郎不可,乃自归。
七郎终以不足报武为念,裹粮入山,凡数夜,忽得一虎,全而馈之。
武喜,治具,请三日留,七郎辞之坚,武键庭户使不得出。
宾客见七郎朴陋,窃谓公子妄交。
齐谐志异,明末清初,蒲松龄撰。
其书以谈鬼说狐,述奇闻异事,多所寓讽,为世所称。
余尝读之,颇感兴味。
今试译其全文如下:【原文】蒲生,淄川人也。
少孤,母遗一剑,曰:“此家传之宝,宜自爱。
”蒲生谨藏之,未尝轻出。
一日,有道士过门,见剑,惊叹曰:“此剑非世之剑,乃仙剑也。
吾有友李生,亦得此剑,今在山中修炼,吾将访之。
”蒲生喜,遂以剑赠道士。
道士去,蒲生思剑,惘然若失。
忽一日,见一白衣少年,自门外入,曰:“君之剑,吾得之矣。
”蒲生惊问其故,少年曰:“吾李生也,得剑后,久欲报君之德,今特来谢。
”蒲生大喜,遂留少年共饮。
饮罢,少年曰:“吾李生,本仙人也,因游人间,得剑于市,遂留此间。
今见君,知君有仙骨,故特来相谢。
吾当引君见吾师。
”蒲生从之。
既至,见一老者,鹤发童颜,仙风道骨。
老者见蒲生,微笑曰:“吾友李生,得剑后,曾来见过,今君亦得剑,可谓缘份也。
”蒲生再拜,谢曰:“弟子蒲生,无才无德,得遇仙师,实三生有幸。
”老者曰:“君虽无才无德,然天资聪颖,若能勤修苦练,亦可成仙。
”蒲生顿首,愿师之教。
自是,蒲生随老者修炼,日有长进。
一日,老者曰:“吾师在山中,吾当引君见之。
”遂引蒲生至一洞府,洞中香烟缭绕,仙乐飘飘。
既入洞府,见一老者,须眉皆白,神态威严。
老者见蒲生,微笑曰:“吾友李生,曾来见过,今君亦得剑,可谓缘份也。
”蒲生再拜,谢曰:“弟子蒲生,无才无德,得遇仙师,实三生有幸。
”老者曰:“君虽无才无德,然天资聪颖,若能勤修苦练,亦可成仙。
”蒲生顿首,愿师之教。
自此,蒲生在洞府修炼,日有长进。
一日,老者曰:“吾师已传道于君,吾当引君归去。
”遂引蒲生至洞口,洞外清风徐来,花香鸟语。
既出洞,见道士持剑而立,喜曰:“吾友李生,已得道成仙,吾亦当去矣。
”蒲生拜别,随道士归去。
归途中,道士曰:“君已得道,此后可自行修炼,不必再随吾。
”蒲生感激涕零,拜谢不已。
自此,蒲生在家修炼,终成仙人。
【译文】蒲松龄,是淄川人。
他年幼丧父,母亲留给他一把剑,说:“这是家传的宝物,你应该好好珍惜。
《聊斋志异·武承休》原文及翻译
聊斋志异
原文:
武承休,辽阳人,喜交游,所与皆知名士。
夜梦一人告之曰:“子交游遍海内,皆滥交耳。
惟一人可共患难,何反不识?”问:“何人?”曰:“田七郎非与?”醒而异之。
遂访其人,东村业猎者也。
武敬谒诸家,见破屋数椽,木岐支壁。
入一小室,虎皮狼蜕,悬布槛间,更无杌榻可坐,七郎就地设皋比焉。
武与语,言词朴质,大悦之。
遽贻金作生计,七郎固辞不受。
武强之再四,母龙钟而至,厉色曰:“老身止此儿,不欲令事贵客!”武惭而退,从人适于室后闻母言:“我适睹公子有晦纹,必罹奇祸。
无故而得重赂,不祥,恐将取死报于子矣。
”武深叹母贤,然益倾慕七郎。
半年许,七郎为争猎豹,殴死人命,械收在狱。
武以重金赂邑宰,又以百金赂仇主。
月余无事,释七郎归。
七郎见武,武温言慰藉,七郎唯唯。
家人咸怪其疏,武喜其诚笃,厚遇之,由是恒数日留公子家。
馈遗辄受,不复辞,亦不言报。
会武初度,宾从烦多,夜舍履满。
武偕七郎卧斗室中,三仆即床下卧。
二更向尽,七郎背剑挂壁间,忽自腾出匣数寸,铮铮作响,光闪烁如电。
武惊起,七郎亦起,问:“床下
卧者何人?”武答:“皆厮仆。
”七郎曰:“此中必有恶人。
此刀购诸异国,见恶人则鸣跃,当去杀人不远矣。
公子宜亲君子,远小人,或万一可免。
”武颌之。
七郎终不乐,辗转床席。
其时床下有名林儿者,武后为林儿所欺。
诉官,邑宰以御史书不应,且为反诬。
武无奈之,忿塞欲死。
逾夜,忽有家人白:“林儿被人脔割,抛尸旷野间。
”武惊喜,意稍得伸。
俄闻御史家讼其叔侄,遂偕叔父武恒赴质。
宰不听辨,欲笞恒。
操杖隶皆仇家走狗恒又老耄签数未半奄然已死遂舁叔归哀愤无所为计。
因思欲得七郎谋,而七郎终不一吊问。
窃自念待伊不薄,何遽如行路人?遣人探索其家,至则扃鐍寂然,邻人并不知耗。
一日,某弟方在内廨,与宰关说,值晨进薪水,忽一樵人至前,释担抽利刃直奔之。
宰大惊,窜去。
樵人犹张皇四顾。
诸役吏急阖署门,操杖疾呼。
樵人乃自刭死。
纷纷集认,识者知为田七郎也。
宰惊定,始出验,见七郎僵卧血泊中,手犹握刃。
方停盖审视,尸忽然跃起,竟决宰首,已而复踣。
衙官捕其母子,则亡去已数日矣。
(节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译文:
武承休,是辽宁辽阳县人。
他喜欢结交朋友,所交往的都是些知名人物。
在夜里梦见一个人告诉他说:“您的朋友遍天下,都不过是滥交罢了。
惟有一人可以和您共患难,怎么反而不去结识呢?”武承休问道:“他是谁呀?”那人说:“不就
是田七郎吗?”武承休醒来感到很奇怪。
于是四处访求这个人,(知道)田七郎是东村一个打猎的。
武承休恭敬地到田七郎的家里寻访到他,武承休见院内有几间破屋,用木岔支着墙壁。
进了一间小屋,看到一些虎皮、狼皮悬挂在柱子上,也没有板凳椅子可坐。
七郎就地铺虎皮代替座位。
武承休和他谈起话来,听他的言语很朴实,非常喜欢他。
立即送给他一些银子过日子用。
七郎坚决推辞不接受,武承休强让了好多次,这时田母老态龙钟地来到前面,很严厉地说:“老身只有这一个儿子,不想叫他侍奉贵客!”武承休很羞惭地退了出来。
随从恰好在房屋后面听到田母说:“我刚才看到公子脸上有晦气,必定会遭遇离奇的灾祸。
无缘无故地接受别人贵重的礼物,不详,恐怕将来要用死报答他了。
”武承休深深赞叹田母的贤能,然而也越加倾慕七郎。
过了半年多,田七郎因为与人争夺一只豹子,殴死人命,被抓进官府里去了。
武承休拿很多的银子贿赂县令,又拿一百两银子赠送死者的家庭。
过了一个多月没有什么事了,七郎才被释放回家。
七郎见到武承休,武承休用温暖的话语安慰他,七郎只是恭顺地答应着,家人都怪七郎粗疏,而武承休却喜欢他忠实厚道,愈加厚待他,自这以后,七郎常常在武家一住好几天。
赠送他东西就接受,不再推辞,也不说报答。
适逢武承休过生日,这一天宾客仆从非常多,夜间房舍
里全住满了人。
武承休同七郎睡在一间小屋子里,三个仆人就在床下铺稻草躺卧。
二更天将尽的时候,七郎原先挂在墙壁上的佩刀,这时忽然间自己跳出刀鞘好几寸,发出铮铮的响声,光亮闪烁如电。
武承休惊起。
七郎也起来,问道:“床下躺的都是些什么人?”武承休回答说:“都是些仆人。
”七郎说:“其中必定有坏人。
这刀是从外国买回来的,只要碰见坏人它就鸣叫着跳出刀鞘,应该离杀人不远了。
公子应当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也许能避免灾祸于万一。
”武承休点头同意。
七郎始终闷闷不乐,在床席上翻来复去不能入睡。
当时床下有一个名叫林儿的,后来武承休被他欺辱。
告到官府,县令因为御史写来的书信没满足武承休的要求。
武承休反被林儿污蔑。
武承休拿他没有办法,忿恨填胸,气得要死。
过了一夜,忽然有家人来报告说:“林儿被人碎割成肉块,扔到野外了。
”武承休听了又惊又喜,心情稍微得以舒展。
不一会儿又听说御史家告了他和叔叔杀人,于是便和叔叔同赴公堂对质。
县令不容他俩辩解,要对武恒动杖刑。
拿棍杖行刑的差役都是官宦人家的走狗,武恒又年老,签数还没打到一半,就已气绝。
武承休于是把叔叔抬回了家,他悲愤欲绝,一点办法也没有。
想和七郎商议一下,而七郎却一直不来吊唁慰问。
他暗自想:对待七郎又不薄,怎么竟如同不相识的路人呢?于是派人到田家探询。
去了一看,田家锁门闭户寂静无人,邻居们也不知道他们到哪里去了。
有一天,御史的弟弟正在县衙内宅,与县令通融说情。
当时正是早晨县衙进柴草和用水的时候,忽然有个打柴的人来到了跟前,放下柴担抽出一把快刀,直奔他俩而来。
县令见状大惊,抱头鼠窜而去。
打柴人还在那里四顾寻找。
差役吏员们急忙关上县衙的大门,拿起木棍大声疾呼。
打柴人于是用刀自刎而死。
役吏们纷纷凑过来辨认,有认识的知道这打柴人就是田七郎。
县令受惊以后镇定下来,这才出来复验现场。
见田七郎僵卧在血泊之中,手里仍然握着那把快刀。
县令正要停下来仔细察看一下,七郎的僵尸忽地一下跃起,竟然砍下了县令的头,随后才又倒在地上。
县衙的官吏派人去抓田七郎的母亲和儿子,但祖孙二人早已逃走好几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