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暴见孟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2
二.4《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学案一、结合课下注释,排除阅读障碍。
4.1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被)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大概)庶几(差不多)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脸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只是……罢了)。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v欣赏音乐)乐(快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假如)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音+义:yuè两种乐器)之音,举(皆、都)疾首(头疼)蹙頞(皱眉音+义:c ùè鼻梁)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狩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军旗)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4.2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于沼上,顾(环视)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以……为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即使)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测量)之营(度量)之。
庶民攻(制造)之,不日(几天)成之。
经始勿亟(着急),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音+义:yōu母鹿)攸yōu伏,麀鹿濯濯(zhuó肥泽的样子),白鸟鹤鹤(洁白而有光泽的样子)。
王在灵沼,於(wū表示叹美)牣(rèn满)鱼跃。
庄暴见孟子阅读练习及答案《庄暴见孟子》节选自《孟子。
梁惠王下》,《庄暴见孟子》阐述孟子想要告诉君主仁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儒家思想。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庄暴见孟子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庄暴见孟子》阅读材料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弃之为数,小数也。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庄暴见孟子》阅读题题目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吾如有萌焉何哉(萌芽,此处喻苗头)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技艺)B.通国之善弈者也(全国)使弈秋诲二人弈.(下围棋)C.思援弓缴而射之(收缴)虽与之俱学(一起)D.使弈秋诲二人弈(教导,指导)思援弓缴而射之(取过来)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无或乎王之不智也B.一日暴之,十日寒之C.通国之善弈者也D.为是其智弗若与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弗若之矣”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无或乎王之.不智也B.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C.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D.虽与.之俱学4.下列各句中的解释或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弈秋”是当时的围棋高手。
“秋”是他的名字,因善下围棋,所以叫“弈秋”。
这是古人称名的习惯。
B.文中“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后概括为成语“一曝十寒”。
C.“吾退而寒之者至”应译为“我一后退,害怕寒冷的人就会随之而来”。
D.“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是,想取弓箭把那天鹅射下来。
《庄暴见孟子》阅读题答案1.C(缴,应为系在箭上的生丝线)2.C(A.“无”通“勿”“或”通“惑”B.“暴”通“曝”D.“为”通“谓”)3.D(都指那个专心致志学棋的人)4.C(“退”应为“离开”“寒之者”指奸佞小人,这里比喻和孟子抱不同主张的人)。
《庄暴见孟子》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一、学习要点(一)简介这一章记孟子与庄暴、齐宣王的两次对话。
孟子劝齐宣王“与民同乐”,实行仁政,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二)课文内容1、内容结构第一段:记庄暴与孟子的对话。
通过他们的对话,引起论题: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第二段:记孟子与齐王的对话。
论述的内容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开头到“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提出论题: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第一层先写齐王听孟子说他“好乐”而变乎色(因“好乐”等于说不务政事而羞愧),并说自己“非好先王之乐”(因他知道孟子主张“先王之乐”,有不满抵触情绪),而孟子先迎合齐王,稳住他,借题发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并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第二层(到“不若与众”):引入正题(中心内容):当与人乐、与众乐。
这一层由齐王悦而愿听孟子说音乐事起,孟子连续问两个“孰乐”,使齐王承认与人乐、与众乐为乐。
第三层(到文末):从正反方面论述归结论点: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这一层由孟子为齐王说什么是快乐起,举“鼓乐”“田猎”事,先从反面说明不与民同乐,即暴政、苛政虐民;又从正面说明与民同乐,即行仁政。
最后归结论点: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2、写作特点:体现了孟子论辩机智,即借题发挥,因势利导、引人入彀(掌握论辩主动权,把话题巧妙而自然地引入预先构想的范围,控制而驳服论敌)。
二、能力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8题。
楚顷襄王疾病。
黄歇(楚国人,此时出使于秦)言于应侯(范雎为秦国相国,封应侯)曰:“今楚王疾恐不起,秦不如归其太子。
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
不归,则咸阳布衣耳。
楚更立君,必不事秦,是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
”应侯以告王。
王曰:“令太子之傅先往问疾,反而后图之。
”黄歇与太子谋曰:“秦之留太子,欲以求利也。
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而阳文君(阳文君,楚王室权贵)子二人在中。
《庄暴见孟子》配套练习题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解释加点字在句中的含义:(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吝啬(2)则齐其庶几..乎?差不多(3)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临,统治(4)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收紧(5)孰能一.之数词做动词,统一(6)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满足(7)出,语.人曰语:告诉(8)天下恶.乎定恶:何,怎么(9)如.有不嗜杀人者如:如果(10)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引:伸长(11)今.王鼓乐如此今:如果二、解释下面一词多义1、牧A 持汉节牧羊。
放牧牲畜。
B 马有圉,牛有牧。
《左传·昭公七年》牧场C 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
―司马光《训俭示康》官署D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统治2、见:A 见牛未见羊。
看见B 百姓之不见保。
表被动“被”C 亮见权于柴桑。
拜见D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接见E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现”,外现,被看见;3、何:A 何可废也。
怎么B 是诚何心哉?什么C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为什么D 牛何之?哪里E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多么4、以A 作《师说》以贻之。
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B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连接状语和谓语,表偏正关系C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表递进关系D 挟太山以超北海。
连接状语和谓语,表示偏正关系E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表并列关系F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表示处所5、卒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同“猝”,突然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士兵C初,鲁肃闻刘表卒死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整个,全6、一A谁能一之统一B用心一也专一C一鼓作气第一次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一个E黄鹤一去不复返一经7、就A由水之就下也往B金就砺则利靠近C指物作诗立就完成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登上8、之臣闻之胡龁曰(起衬音作用)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的标志)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动词,“到”,“往”)虽与这俱学,弗若之矣 (代词)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结构助词)9、御A、桓公田于泽,管仲御驾车B、振长策而御宇内控制C、其如是,孰能御之阻止D、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治理三、10、指出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1、臣未之闻也2、将以衅钟3、构怨于诸侯4、莫之能御5、此无他,与民同乐也6、良人者,所仰望终身也答案:1、4为宾语前置,2省略句,3为状语后置,5、6为判断句四、阅读:(一)他日,见於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赏析庄暴见孟子原文及赏析原文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译文庄暴进见孟子,说:“我被大王召见,大王告诉我(他)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
”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错了!”几天后,孟子在觐见齐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子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齐王脸色一变,不好意思地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清静典雅的音乐,只不过喜好当下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很不错了!在这件事上,现在的俗乐与古代的雅乐差不多。
”齐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孟子说:“独自一人(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齐王说:“不如与他人(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说:“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华丽的旗帜,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共9分,每小题3分)。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4.下列句子按句式特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他日,见于王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③不若与众④今王田猎于此⑤何以能鼓乐也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A、①④/②/③/⑤⑥ B.①④/②/③⑤/⑥C.①/②④/③⑥/⑤ D.①/②④/③/⑤⑥5.下列句中划线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B.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C.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D.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6.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以欣赏音乐和田猎为例,先说不与民同乐会遭百姓厌弃,再谈与民同乐就会得百姓爱戴,形象表达了他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B.孟子善于使用对比手法,把深刻的道理深入浅出地阐发出来,达到了很好的说理效果。
C.孟子以对话的形式切入论题,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增强了文章的故事性与感染力。
高中语文人庄暴见孟子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8分)1.(4分)选出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 ( )①今王. (wáng)与民同乐,则王. (wàng)矣②王语. (yù)暴以好. (hào)乐③则齐国其庶. (shū)几. (jǐ)乎④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 (xiàn)羽旄. (máo)之美⑤独乐. (yuè)乐,与人乐乐. (lè),孰乐⑥王尝语. (yù)庄子以好乐,有诸. (zhù)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②⑤2.(4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全对的一项是()①今王田.猎于此 (田:通“畋”,打猎,动词)②可得闻与. (与:通“欤”,语气词)③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诸:相当于“之”,这件事,代词)④则齐国其庶几..乎 (庶几:差不多,副词)⑤直.好世俗之乐耳 (直;一直,副词)⑥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犹:还是,副词)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二、能力测试(32分)3.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1)(4分)例句:今王鼓.乐于此 ( )A.百姓闻王钟鼓.之声B.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C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D 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2)(4分)例句: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 )A.吾王庶几无疾.病与B.天下之欲疾.其君者C.若皇上于阅兵时疾.驰入仆营D.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4.(4分)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①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②今.之乐犹古之乐也A.两个“则”字相同,两个“今”字不同B.两个“则”字不同.两个“今”字也不同C.两个“则”字相同,两个“今”字也相同D.两个“则”字不同,两个“今”字相同5.(4分)下列句子就句式特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日,见于王。
[键入文字]
最新高三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庄暴见孟子同步练习
高中频道为大家整理了2016高三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庄暴见孟子同步练习,希望大家认真练习。
一、同步阅读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语(yǔ)暴以好(hào)乐B.则齐国其庶(shù)几(jī)乎
C.举疾首蹙(cù)頞(è)而相告曰D.百姓闻王官箭(yuè)之音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相同的一组是()
例句: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
A.臣请为王言乐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C宴酣之乐,非丝非竹D.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可得闻与?
1。
庄暴见孟子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一、基础部分(16分)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3分)()A.羽旄(máo)庶几(jī)蹙(cùè)管龠(yuè)B.与人乐乐(yù)与(yǔ)人为善则王矣(wáng)独何与(yú)C.王语(yù)暴以好乐(yuè)独乐(lè)乐(lè)孰乐(lè)为(wéi)王言乐(lè)D.殇子(yáng)箪食壶浆(dàn)田猎(liè)疾首(jì)3.选出下边句子里加粗的词用法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句。
(3分)(1)A.则各国其庶几乎()B.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C.其若是,孰能御之?D.其喜洋洋者矣(2)A.臣请为王言乐()B.寡人窃闻赵王好乐,请奏瑟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D.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3)A.与人为善()B.吾王庶几无疾病与?C.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D.若是其甚与?4.从文言句式角度分析,找出与例句不同的一句(2分)()例句:暴见于王A.而君幸于赵王B.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金石可镂D.构怨于诸侯5.下面词语古今义不同,请予比较。
(5分)(1)其实汉贼也古________今________(2)齐地方千里古________今________(3)所以去亲戚者古________今________(4)于是相如前进缶古________今________(5)北面而事之古________今________(6)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古________今________(7)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古________今________(8)吾王之好鼓乐古________今________(9)兄弟妻子离散古________今________(10)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古_______今________二、阅读部分(34分)(一)(4分)6.阅读课文,找出孟子善用对比手法的例句,并分析孟子说理的特点。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高三语文19庄暴见孟子20孟子见梁襄王人【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19庄暴见孟子20孟子见梁襄王19庄暴见孟子〔一〕分析课文:本文记述了两次有关齐王“好乐〞的谈话,表现了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本文可分为两局部:第一局部,庄暴与孟子的谈话。
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一个引子,只有短短几句,由庄暴之言,提出齐王“好乐〞,而孟子的简单答复,那么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齐王好乐与齐国大治的关系:“王之好乐甚,那么齐国其庶几乎。
〞但这一局部的对话没有阐述为什么齐王好乐齐国就能,也许是孟子根本没与庄暴详谈,更大可能是有意留在记载与齐王谈话时再写出,更恰切有力。
在下文孟子面对齐王展开阐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引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正面提出论题;制造议论悬念;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术的高明。
孟子是对话体的文章,这种以对话形式切入论题,也是孟子散文的常见手法。
下文中孟子向齐王阐述自己的观点,仍是用对话方式切入。
第二局部,孟子与齐王的谈话。
这局部才是正文。
这一局部又分为三层,前两层只是为了把齐王引入自己设计好的论题中,最后一层才是本文的重点。
第一层〔从“他日,见于王〞至“今之乐犹古之乐也〞〕,紧承与庄暴的谈话,再次提出论题。
孟子与齐王的谈话,也从齐王好乐开场。
但话不投机,齐王变了脸色,并称自己爱好的不是先王之乐,只是世俗之乐。
齐王变了脸色,固然是“惭其好之不正〞〔朱熹孟子集注〕,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惭愧,但他也知道孟子是主张先王之乐反对世俗之乐的,他正面成认自己爱好世俗之乐,也就把自己和孟子的立场对立起来了。
这时的谈话气氛并不融洽。
假设此时孟子顺着齐王的话题去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雅俗上下,谈话气氛必然更为紧张,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也不可能到达。
所以孟子转换谈话内容,再提早文与庄暴谈话时已提到的论题:“王之好乐甚,那么齐国其庶几乎。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共9分,每小题3分)。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4.下列句子按句式特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日,见于王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③不若与众④今王田猎于此⑤何以能鼓乐也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①④/②/③/⑤⑥ B.①④/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③⑥/⑤ D.①/②④/③/⑤⑥
5.下列句中划线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B.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C.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D.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6.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以欣赏音乐和田猎为例,先说不与民同乐会遭百姓厌弃,再谈与民同乐就会得百姓爱戴,形象表达了他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B.孟子善于使用对比手法,把深刻的道理深入浅出地阐发出来,达到了很好的说理效果。
C.孟子以对话的形式切入论题,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增强了文章的故事性与感染力。
D.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完全符合当今构造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我们要彻底继承下来。
7. 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4分)
⑵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4分)
(3)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4分)
4.【答案】D(①为被动句;②④为状语后置句;③是省略句;⑤⑥是宾语前置 )
5.【答案】C(A项,“妻子”,古义为妻子儿女,今义指男女两个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B项,“其实”,古义为他实际上,今义为实在、确实D项“殷勤”,古义指关切、问候,今义为热情而周到)
6.【答案】D(孟子的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确有其积极意义,但也有他的局限性,其“与民同乐”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他心中理想的封建秩序)
7.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