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大学》
- 格式:ppt
- 大小:2.14 MB
- 文档页数:12
从孔子得时代到今天,两千多年来,关于儒学得文献真就是汗牛充栋,关于儒学得见解更就是说不尽,道不完。
即便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得年龄阶段,不同得人生体验后,关于儒学得认识也会大不相同。
久而久之,它成为了人们约束思想与行为得准则,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得铸造产生了不可估量得深刻得影响。
儒家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至少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其间虽也屡遭批判,但儒学得主导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过。
时至今日,当我们以一种全新得感觉来重新读儒说儒时,依然可以发现不少适应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得东西、下面,就本栏目得有关情况略作说明。
应该说,凡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得人,都不会不知道《四书》。
它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得总称。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就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得言论集,《大学》、《中庸》则就是《礼记》中得两篇。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得就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得程颢、程颐兄弟已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
她们认为,《大学》就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得要籍,经孔子得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就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就是孔子得孙子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得。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得基本思想体系,就是研治儒学最重要得文献、正就是根据这样得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得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得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得注释因为引用她人得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值得注意得就是,朱熹所编定得《四书》次序本来就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就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得顺序排列得。
后人因为《大学》、《中庸》得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得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大学》新解——兼论《大学》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大学》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大学》又称《大学章句》,是《礼记》的一篇,受到了中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它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大学》对于思想史的地位非常重要,它对于教育与思维方式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岁月。
《大学》作为一篇教育经典,提出了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
它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并使得修身成为教育的首要任务。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故君子是以道德为根本,以修身为要义。
”这句经典的话语强调了一个人应该从内心培养德行美德,善于辨别是非,做到道德高尚。
这样的教育理念对于培养人的精神品质和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大学》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深远。
它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即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追求卓越,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之中,以达到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这种思想意味着一个人的学问和才能,既应该为个人的成长所用,也应该为社会的发展所用。
这样的教育方法深受后代儿子所推崇,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治国平天下”的核心价值。
《大学》对于思维方式的改变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它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教育目标。
通过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运用知识和实践经验,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这种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的经验主义相结合,以发展人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创造未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大学》在思想史上的地位也在原理上引起广泛关注。
《大学》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意味着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要追求知识和智慧的深入与完善。
这种学习态度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对知识和思想的渴望,也要求学生不停地去探索、实践和总结,以深化对知识和思想的理解。
这种对学习的态度和理念,与现代教育中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思想保持一致,为现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和借鉴。
《大学》全文《大学》是《礼记》的一篇篇目,又称《大学章句》。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中华儒学的经典之一。
《大学》讲述了一个人如何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式,达到成为一个完美人的目标。
下面我们来逐一解读《大学》全文。
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一章介绍了《大学》的主题和主旨,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道路,应该是在明明德、亲近人民,以及追求至善的目标上,不断前进、努力奋斗。
第二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一章介绍了达到上述目标的方法,即通过探索外在世界和内在自我,增进知识,诚实待人,不断涵养修身之道,达到内外兼修、治家理国之境。
第三章:“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这一章介绍了人类社会中的五个达到道德的途径,但实践起来,只有三种良好的途径才能真正取得成果:经世致用(感性认识)、诚意正心(体现人文精神)、求实务实(回归真实)。
第四章:“学而优则仕,乐学则不倦,何有于我哉?”这一章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建议我们通達各种知识,做到司空见惯,从而获得自我升华。
第五章:“籍籍无名,无为而治,何用之有?”这一章告诉我们,即使名利皆失的情况下,依然应该努力治理家庭、社会和国家,并提醒我们必须通过自己的示范来影响他人。
第六章:“苟志于道,无恒心者,其用心也孰固?”此章旨在强调对高尚事物的关注和持续努力,必须具有坚定的毅力和决心,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放弃,恪守自我,持之以恒。
第七章:“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行而有信;虽千万人,吾往矣。
”友谊的道德价值在此得到体现,友谊关系的优劣不取决于个人条件、地位和财富,而是取决于言行的忠信和坦诚与否。
第八章:“弟则友之疏而不失其主,友则弟之密而不失其交。
”这一章介绍了友谊的双向互动,相互之间既要和睦相处,又要各自保持其独立特点,以便维持友谊的持续发展。
第九章:“爱其子,教之以义,而后协之以礼。
”教育是情感和行为培养的根本,在家庭中进行的教育应从幼儿开始,从教育基本的道德义务开始,激发孩子的天性和培养个性。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大学》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掌握《大学》的主要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 《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
2. 《大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中的一些古文词语和句子。
2. 将《大学》中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大学》吗?它有什么特点?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大学》原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大学》被称为儒家经典之一?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问:《大学》中哪些句子或词语让你印象深刻?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
四、讲解重点1. 讲解《大学》中的古文词语和句子,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2. 分析《大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方面。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大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如注重个人修养、家庭和谐、国家繁荣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如何践行《大学》中的思想?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大学》的了解程度。
2. 提问:你们认为《大学》中的哪些思想对我们现代人最有价值?二、案例分析1. 选择一个与《大学》思想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从《大学》的角度看待问题。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问: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2.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
四、总结与反思1. 总结《大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反思: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何践行《大学》中的思想?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的了解程度。
中国古代四书五经中的大学是哪位教育家的代表作朱熹中国古代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大学》作为四书之一,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朱熹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大学》的作者朱熹以及《大学》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岳阳先生,是中国宋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在教育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
朱熹的教育思想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和追求。
《大学》是朱熹所著的一部教育论著,也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四书之一,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大学》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开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之道。
其中,朱熹提出了“治国必先修身,齐家必先治其家,平天下必先治其国”等重要观点,阐述了教育的核心思想。
《大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了几个方面。
首先,它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和追求,认为个人的修养是治理国家的基础。
其次,《大学》还关注了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了“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等观点,强调了学习上的坚持和追求。
此外,它还探讨了教育的目标和意义,认为习得知识应该用于国家民族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朱熹的《大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了道德修养和个人品质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大学》也对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
因此,它被誉为中国教育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总之,朱熹的《大学》是中国古代四书五经中的重要著作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深刻的内涵,为中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对后世教育及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和学习《大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教育的内涵和价值,承继并发扬古代智慧,为现代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王阳明对《大学》的重解
《大学》是儒家学说中的一部经典,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篇经典。
它的思想受到了众多思想家的持久关注。
其中最有名的一位思想家便是王阳明。
王阳明对《大学》的解读与诠释尤为独特,为广大思想家所肯定。
本文着重从王阳明对《大学》的重解入手,对王阳明对《大学》的独特解读进行分析与总结。
二、王阳明对《大学》的独特解读
1、本物论
王阳明认为,学者应该执行本物论,关注自然规律,而不是追求名誉和道德高尚。
他认为,学者应关注自身的行为,用自身的表现来展现自身的信仰。
只有追求本质,才能在学术上有贡献。
2、仁政论
王阳明认为,仁政就是以维护民众的利益为本,以君子政治理念为基础的统治模式。
他认为,仁政的核心是政治文明,不同的政治制度都应以此为基础。
他认为,政治文明的核心在于崇尚公平、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
3、信仰论
王阳明认为,人应该以坚定的信念为准则,努力实现实践来完善自己的信仰。
他认为,信仰可以维系人与自然的联系,也能指导人的行为,促进人们追求智慧。
三、结论
从前述王阳明对《大学》的独特解读来看,他的经典解读是崇尚
理性、仁慈、信仰和智慧的。
他崇尚理性,反对佛教和儒教,并以理性为基础,为人类提出了一种实践信仰;他以仁慈为准则,主张以维护民众利益为本,以君子政治理念为基础;他以信仰为基础,强调以坚定的信念为准则,用实践来完善自己的信仰;他以智慧为目标,依靠智慧来满足人的要求。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授课班级:XX年级XX班授课教师:XX授课时间:XX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帮助学生掌握《大学》中的核心思想,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一、《大学》简介1. 作者:曾子2. 成书背景:《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后独立成书。
3. 主要内容: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二、《大学》核心思想1. 修身:强调个人品德修养,以仁爱为本,追求道德完善。
2. 齐家:强调家庭和睦,注重家族道德建设。
3. 治国:强调政治智慧,主张仁政、德治。
4. 平天下:强调天下为公,追求世界和平。
三、《大学》名句解读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阐述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2. “君子必慎其独也”:强调君子在独处时也要谨慎行事。
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之谓大道”:说明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提问:为什么《大学》被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指南?二、讲解1. 详细讲解《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核心思想。
2.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分析《大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名句解读1. 针对名句进行逐句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堂讨论1. 组织学生围绕《大学》的核心思想进行讨论。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大学》的思想。
五、总结1. 总结《大学》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
2. 强调学习《大学》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其思想。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学生对《大学》核心思想的掌握情况。
3. 思想感悟:了解学生在学习《大学》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
教学资源:1. 教材:《大学》2. 课件:关于《大学》的介绍、核心思想、名句解读等内容3. 相关案例:现实生活中体现《大学》思想的案例。
儒家思想《大学》教案模板一、课程概述《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掌握《大学》的核心要义,从而提高个人修养,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其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
2. 掌握《大学》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3. 能够运用《大学》中的思想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 提高个人修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内容1. 《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地位。
2. 《大学》的主要内容: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 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仁、义、礼、智、信。
4. 如何运用《大学》中的思想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5. 个人修养的提高和正确道德观、人生观的树立。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运用《大学》中的思想原理进行解读。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深入探讨《大学》中的思想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 个人作业法: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思考和总结。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等积极性。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等。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沟通能力等。
4. 个人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及总结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大学》及相关儒家思想教材。
2. 参考书目: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目,供学生深入学习。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案例。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地位。
2. 第二周:讲解《大学》的主要内容: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 第三周:讲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仁、义、礼、智、信。
4. 第四周:分析实际案例,运用《大学》中的思想原理进行解读。
《大学》教学规划一、指导思想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首先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加深对祖国五千年文化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其次,可以接受优秀文学熏陶,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发展潜能。
第三,对人格塑造、传统美德的形成、情操的陶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培养孩子今后做人、做中国人、做胸怀壮志的现代中国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大学》的内容设置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三)》,学习的对象是四年级的小学生,在知识层面上看,四年级的学生去学习理解古文,确实有点难度,主要靠的还是老师的讲解。
《大学》全文二千多文字,前面部分比较容易琅琅上口,后面的部分读起来会比较晦涩,需要老师深入了解学生,分解难度,读出古文的美感来。
三、《大学》课程教学理念1、重在诵读,辅之以教,旨在积累。
小学生诵读的主要目的在于国学经典文化的积累,因为小学生古汉语知识缺乏、理解能力不强,而他们的记忆正处于黄金时期。
国学经典文化的深刻内涵小学生大多是不能理解的,教师不必过多讲授,针对小学生记忆力强的年龄特点先让他们反复诵读,熟能成诵。
与其讲得过多而学生又不能理解,还不如把时间还给孩子,把重心放在诵读和背诵上,让他们大量地存储国学经典篇目。
学生今后随着古汉语知识的不断增加和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他们会逐渐理解、逐渐感悟的。
2、浸润心灵,引导言行,得体施教。
《大学》里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所以在组织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的言行十分必要,但由于《大学》的古文内容比较晦涩,学生大多还不能理解,因此必须结合实际得体把握、有效引导。
(1)、结合当今的教育要求,引导学生改善言行举止。
如:以儒家的仁、礼、孝、信等精神逐渐引导学生的文明习惯养成;(2)、用名句感悟:《大学》中也有很多名句,如“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德者,本也;财者,未也”,这些句子当中或蕴含深刻的哲理、或寄寓传统的美德、或彰显母语的魅力,学生便于记忆并容易理解。
四书五经的内容
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的简称,它们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易经》和《春秋》。
这些书籍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正文:
1. 《大学》
《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中的一篇,也被称为《中庸》。
它的主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述了一个人如何通过修身齐家来治国平天下。
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理,强调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重要性。
2. 《中庸》
《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中的一篇,也被称为《论语》。
它的主题是“中不偏,庸不易”,讲述了一个人如何在不偏不倚地行事和不变通的情况下处理问题。
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的道理,强调了“中庸”的重要性。
3. 《论语》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中的一部,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它的主题是“仁、义、礼、智、信”五德之间的互动,讲述了一个人如何通过践行“仁、义、礼、智、信”来完善自己。
4. 《孟子》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中的一部,包含了孟子的言行和思想。
它的主题是“仁、义、道、德”四德之间的关系,讲述了一个人如何通过践行“仁、
义、道、德”来完善自己。
5. 《礼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中的一部,包含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仪规范和制度。
它的主题是“礼乐、礼制、礼运”,讲述了一个人如何通过践行“礼乐、礼制、礼运”来完善自己。
大学与中庸的思想内涵解读1. 大学的思想内涵《大学》是一本古代儒家经典著作,由孔子弟子及後继者编纂而成。
它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的哲学、道德和教育观念。
在《大学》中,主要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与方法。
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具体来说:1.1 格物致知《大学》中强调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获得真知。
这种观察不仅限于外部世界,还包括自我反省和心灵深层的探索。
唯有真实客观地把握事物本质,才能达到真正的知识。
1.2 诚意正心《大学》强调人应该保持内心真诚、无私、正直的态度。
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广泛认同,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完善自身修养。
1.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强调个人修身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只有通过教育塑造人们的道德品质,提高自己的个人素养,才能确保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需要个人不断追求进步与完善。
2. 中庸的思想内涵《中庸》是孔子弟子及其后继者传承并发展起来的儒家经典著作。
它阐述了如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原则和方法。
2.1 和谐统一《中庸》强调“中”的概念,即“道之所以均也”。
只有在各种对立面中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才能使万物得以和谐发展。
这包括了个体和整体、利己和利他、权力与义务等多方面因素。
2.2 恢复自然本真《中庸》主张“诚意正心”,即以真诚、善良、恪守道义来处理事物。
通过恢复自然本真的境界,人们可以找到内在的平衡和指导,并摆脱欲望的束缚。
2.3 自我修养与社会责任《中庸》重视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只有通过发展自己的品德和智慧,才能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帮助他人成长和促进社会公正。
总结《大学》与《中庸》都是儒家经典著作,它们强调了个体与整体、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大学》注重对知识的追求、价值观念的塑造和治理方法的探索;《中庸》则着重于和谐统一、恢复自然本真和发展个人品德与责任感。
《大学》原文和译文《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为您呈现《大学》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