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原理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7
马哲的三大规律原理马哲的三大规律原理如下:一、质量互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但这种统一不是凝固不变和单一形式的。
事物总是通过量变和质变的相互交替,实现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
因此,就有必要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和状态,即质变和量变。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方面的规定性。
物体的大小、运动的快慢、排列顺序、发展水平和速度等都是事物量的规定性及其表现。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直接规定性,是一个实物的内在规定性,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形形色色,就是因为它们各有自己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度是事物质和量辩证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界限、范围或幅度。
事物发展过程中度的界限叫临界点,是一定质的事物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
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变化,事物不会发生质变;量变超出度的范围,事物就会发生质变。
事物发展的“度”,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注意“适度”的原则,不能主观随意地超越和破坏事物的度。
也就是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把握“界限”。
“过度”和“不及”都是没有掌握好度的表现,切勿“过犹不及”。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
新的事物又开始了新的量变,量变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引起新的质变,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样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但不是所有的量变都能够引起质变的发生。
二者相互关系主要变现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又有量的扩张。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中“否定”的含义,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辩证的继承、扬弃,其实质就是“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原理及方法论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意识也依赖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
2、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事物的运动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①遵循规律,不违背规律;②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3、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内容: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4、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内容:人的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还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大胆探索。
7、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既要参加实践,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8、认识反复性、无限性原理内容:正确认识的形成总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回到实践不断上升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9、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110、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内容: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马哲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马哲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前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化地学习和整理。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方法论、唯物史观、辩证法、自然哲学、社会哲学等方面,对其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汇总,为大家提供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
物质不是人类思维的产物,而是独立于人类意识存在的客观实在。
2.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认识不是主观的自生自灭的,而是建立在客观实在基础上的。
3.辩证法是自然和社会的普遍运动规律。
辩证法包括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
4.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活动是认识主体与客观世界的互动过程,是认识的基础和条件。
5.历史是由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决定的。
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是研究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灵魂。
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矛盾普遍存在、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否定之否定等。
3.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包括分析矛盾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运用矛盾的转化规律、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性原则等。
三、唯物史观1.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认为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经济基础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3.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阶级是由于人们在生产的有别而产生的社会分化,阶级斗争是由于利益分歧而展开的斗争。
四、辩证法1.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研究事物运动和变化的一种方法论。
2.质量互变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基础。
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不是单纯的量变,而是量变到一定程度形成质变的过程。
2024年马哲原理及方法论总结马哲原理及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对于理解社会现象、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2024年,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和时代的进步,马哲原理及方法论也在不断发展和演进。
下面就2024年的马哲原理及方法论进行总结。
一、马哲原理的总结1.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
在2024年,辩证唯物主义仍然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
2.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在2024年,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济基础的变化与技术进步的关系日益密切,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于分析社会变迁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3. 社会主义原理: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在2024年,随着全球贫富差距的加剧和社会问题的增多,社会主义的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 阶级斗争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在2024年,随着社会结构和经济关系的变化,阶级斗争仍然是我们分析社会矛盾和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马哲方法论的总结1. 实证主义方法:实证主义认为科学研究应该以实际的观察和实证为基础,强调客观性和真实性。
在2024年,实证主义方法仍然是研究社会现象和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2. 原因分析方法:原因分析方法强调通过找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来解决问题。
在2024年,原因分析方法对于深入研究社会问题、寻找解决途径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3. 统一分析方法:统一分析方法强调辩证思维和综合分析,将矛盾相互联系起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2024年,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化,统一分析方法对于深入认识问题、找出解决方案非常重要。
4. 反事实推理方法:反事实推理方法是在对事实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推理来回答“如果”问题。
马哲的基本原理马哲,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
马哲的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基本思想和理论原则。
本文将从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阶级斗争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来探讨马哲的基本原理。
一、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哲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灵魂。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矛盾又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在发展过程中,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向前发展,辩证逻辑是认识和思维的基本规律。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哲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三、实践论实践论是马哲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真理的标准。
实践论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为理论是从实践中产生的,通过实践检验和发展。
实践论还强调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改造世界的关键。
四、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哲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阶级斗争理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阶级斗争理论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五、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是马哲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建设强调在无产阶级领导下,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
社会主义建设强调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以及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马哲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阶级斗争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
这些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对于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唯物论原理: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2、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辩证唯物论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B、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能能动的认识世界(表现为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和改造世界(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表现为: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表现为: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力量,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整个原理的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3、规律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辩证唯物论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有其规律)、客观的(表现为: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改造和改变;有不可抗拒性,违背规律要遭受惩罚;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
人可以在认识合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合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4、怎样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C、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既要反对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理: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哲原理总结一、马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①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
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
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一、辩证唯物主义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4个原理)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世界观: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因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原理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观:1、物质决定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劳动促进了意识的发展,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人能够能动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
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原理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世界观: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
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唯物论原理归纳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多反映的客观实在。
无论是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它们都不依赖与人的意识。
这种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就是物质性。
整个世界并不是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
反对在实际工作中主观主义即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2、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唯物辩证注意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特有机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能正确的认识物质,并能反作用于物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展开,从而促进客观事务的发展,歪曲的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从而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必须符合客观;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的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用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理论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既要反对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要反对片面的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的决定的作用的唯心主义。
3、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机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处理问题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要反对夸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作用,否定物质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
4、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唯物辩证主义认为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原理;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3.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5.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7.事物矛盾变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9.否定之否定规律;
10.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原理
11.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
12.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
13.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
14.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
15.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
16.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18.真理与谬误辩证关系原理
19.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辩证关系原理
2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
2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3.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量;(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是直接动力。
)
2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5.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原理(包括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原理归纳与总结[辩证唯物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派别,是围绕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一哲学的基本问题而展开的。
(唯物主义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世界的本质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原理)原理内容: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因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承认自然界与社会的客观性。
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2、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方法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反对从主观出发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运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国情出发的依据。
3、意识的能动性原理原理内容:①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外表、现象、本质、规律;②而且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夸大或否认意识的作用。
运用: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唯物论依据。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是第一位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方法论: 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达到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重视精神的作用。
反对: 反对从主观出发;夸大或否认精神的作用。
运用:论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当尊重、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1)原理: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但是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无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2)方法论:①人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②人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具有能动性,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①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②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5.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②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③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总结马基哲学部分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答题时先答原理后答方法论并和题意联系起来。
一、辩证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方法论: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2、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
二、唯物辩证法(一)联系的观点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2、因果联系原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总是伴随一定的结果,结果总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的连接之中,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①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二)发展的观点4、发展的观点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很全很经典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前人哲学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
它深刻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一、物质与意识物质:客观存在的一切,是世界的本质。
意识: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物质世界的高级产物。
二、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
三、自然辩证法自然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第二部分:历史唯物主义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三、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是新社会制度取代旧社会制度的途径。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第三部分:认识论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二、认识是一个辩证过程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过程。
三、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真理是具体的,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是历史的,具有时代性。
第四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一、辩证思维辩证思维要求全面、发展、联系地看问题。
二、历史思维历史思维要求把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
三、阶级分析阶级分析要求从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角度分析社会现象。
四、群众观点群众观点要求尊重群众的实践和创造力,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结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它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理论。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在实践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哲原理必背原理总结马哲原理必背原理总结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量变质变规律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律性。
24 条马哲原理一、唯物辩证法板块1.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入了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
吐过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
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2.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并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它主要表现在:①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不仅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理想,有能动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制约,只有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和人类现实生活规律的意识,才能有效的发挥能动的作用;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则只能导致行动的失败。
意识的能动性的实现最终还受制于人类实践的发展水平。
3.认识并尊重客观规律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归来吧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却要受规律的支配。
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又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
人们在实践中可以认识或发现规律,并利用这种合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为人类谋利的目的。
人类还可以改变规律的发生的作用的条件和形成,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发展的方向发展。
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1)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凡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主体。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例子:小孩空中走钢丝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具有相对性,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和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第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处于运动之中。
第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
第三,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例子:自习室占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
时间,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可分的。
第一,运动着的物质不能离开时间和空间。
任何事物,无论其过程怎样短暂,总要经历一定的时间;任何事物,无论其体积怎样微小,总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第二,时间和空间也不能离开运动着的物质。
离开了具体事物的抽象空间和抽象时间都是不可思议的,也是毫无意义的。
第三,时间和空间二者之间也是不可分割的,世界上既不存在着只有空间而没有时间的事物,也不存在着只有时间而没有空间的事物。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它是客观的。
时间、空间在客观性上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否认时空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受到物质运动的具体特性的制约,时空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否认时空的相对性是形而上学观点。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第一,时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发展的总过程是无始无终的,它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时间的有限性是指具体事物发展的过程是有始有终的,事物的存在具有暂时性。
第二,空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的存在范围无边无际;空间的有限性是指具体事物的存在范围是有边际的。
第三,无限的物质世界是由无数有限的具体事物构成的,这就是说,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有限包含着无限。
我们要善于通过有限把握无限。
(2)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
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是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
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3)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实践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实践的客体是指实践的主体所要探索和改造的对象。
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进行改造。
一方面。
实践要创造客体的价值,另一方面,又优化了主体。
而优化了的主体能够更好地改造客体,更好地改造客体反过来再一次优化了主体。
于是形成良性循环,主体与客体不断地协调发展。
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此原理是黄金原理一,用于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谓自在世界是指人类还没有认识,实践尚未影响到的世界;所谓人化世界是指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过并打下自己烙印的世界。
自在世界构成了人化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人化世界形成之后又反过来制约天然自然,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的界限。
在实践中,自在世界和人化世界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人的实践越发展越深入,对世界的认识就越广泛越深刻,人化世界的边缘就越扩大。
2、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且可以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从起源上说,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内容上说,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还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有差别的具体的同一,而这种同一必须包含着斗争;另一方面,矛盾的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总是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总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共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把握矛盾的普遍性的方法论意义:我们应当学会用矛盾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把握矛盾的特殊性的方法论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矛盾的不平衡原理是指矛盾的主、次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把握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主、次矛盾及矛盾主、次方面原理,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在复杂的矛盾系统中,矛盾可分为主、次矛盾。
主要矛盾是指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指处于服从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首先,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起主导作用,它制约着次要矛盾,因此,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应用主要精力解决主要矛盾;其次,次要矛盾影响主要矛盾,次要矛盾解决的好,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
因此,我们必须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也要注意解决次要矛盾。
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再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一旦出现转化,我们工作是重心也相应的转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两个方面有主、次之分。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
首先,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其次,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影响、制约矛盾的主要方面;再次,矛盾的主、次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易位,在这种情况下,事物的性质会发生变化。
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事物发展是自我发展,其根本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矛盾双方的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是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第四,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斗争性首先引起事物的量变,一旦矛盾双方的斗争突破原有事物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因是指事物自身所包含的诸要素的对立统一,即内部矛盾。
外因是指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它是第一位的,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它是第二位的,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与发展联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的含义与特征)------万能原理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征。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
最后,联系具有条件性。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丛属)系统由要素构成,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第一,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没有部分,不会有整体;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
第二,整体对部分起支配、统帅、决定的作用,而部分处于被支配、被决定的地位。
第三,整体是各个部分有机的结合,其功能大于各个部分机械相加之和,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
第四,部分影响整体,对整体具有反作用。
在特殊情况下,当某一部分成为整体的主要环节时,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系统是由事物内部互相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相同。
发展: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原理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其一,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进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其二,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腹,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
其三,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
其四,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这需要一个过程。
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正、反、换)-------此原理用于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辨证的统一,它们互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