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小说人物形象教学说课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12
第四课小说形象赏析●复习目标1. 掌握概括和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途径和方法。
2. 把握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和物象的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揣摩人物心理情感、把握人物形象的意义。
难点:揣摩人物心理情感、把握人物形象的意义。
●设计思想小说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物象。
文学是人学,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
因此,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的重点,小说考查的重中之重。
感受、欣赏人物形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感受、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把握人物形象的意义。
感受形象,欣赏形象(“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注意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环境描写,以及相互间的关联;要从细节、对话等方面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资源《小说形象赏析》教学PPT●教学设计考点解读一、掌握概括和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途径和方法小说中的人物,又称典型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采用“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艺术手法创作出来的。
对比生活中的原型,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更具有代表性。
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
外在特征是指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是指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
把握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是小说阅读的中心任务。
如何把握呢?1.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2.结合小说直接描写的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及间接描写的环境和与他人关系等内容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这是最主要的途径和方法。
(1)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一种对人物形象外部特征进行描绘的手法,具体包括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描写。
它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
从人物肖像描写切入分析,可以迅速掌握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教养甚至内在性格等。
(2)语言描写人物语言是小说中体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面,精妙的语言描写可照见人物的内心世界,或内心毒辣,或心细绵密,或憨厚诚实,或单纯可爱。
高考小说阅读之情节类考题答题策略教案【学习目标】1、明确高考小说阅读围绕情节设题常见方式(把握题型)。
2、理解并掌握小说阅读情节分析的角度。
3、理解并掌握小说阅读情节类题型的答题步骤。
【学习重难点】掌握分析情节的思路以及相关题型的答题步骤。
【教学步骤】一、小说情节的常识1、小说情节用以表现主题或塑造人物性格的一系列的有组织的生活事件。
2、它是构成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完整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有的兼有序幕和尾声。
3、它既有自身的特点和艺术(技巧),又对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起着重要作用。
二、小说情节类问题命题方向及应对策略1、情节概述题(1)常见的设问方式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述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述;③概述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④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2)展示课前阅读答题情况并分析总结阅读《古渡头》并回答后面的练习1。
(3)应对策略①从寻找小说的线索,理清结构层次,抓住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方面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②答题时对事件的概述,应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字样编织,或按照时间顺序叙述。
);③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④要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4)牛刀小试(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作答)请阅读《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完成后面的练习1。
2、情节作用题(1)常见的设问方式①××内容对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②文中写了××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③小说开头或结尾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2)展示课前阅读答题情况并分析总结阅读《古渡头》并回答后面的练习2。
(3)应对策略①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a.线索作用b.倒叙法: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写景法:交代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开头)c.为后面的XX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开头或中间)d.推动情节发展(中间处)e.突转、使整篇小说情节波澜起伏(高潮处或结尾处)f.总结全文、照应前文XX情节(结尾处)②对塑造人物的作用:a.刻画或表现了人物心理、情绪、性格;b.促进了人物性格发展,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高考复习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教学设计通用优质教案高考复习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明确高考小说人物形象分析的地位二、掌握小说阅读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三、熟悉高考小说人物形象题答题模式【教学重难点】如何理解、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教学设想】本课针对高考小说形象考查题的特点进行教学组织,重在形象分析方法的指导,同时体现才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教学安排】课时【教学过程】一、高考中小说阅读的地位在过去多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中,散文一直占据了绝对份量。
小说作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日常阅读中读得最多的文体,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的限制,反而很少在高考中考到。
但年北京春季高考和夏季高考辽宁卷的现代文阅读材料选择了小说,年有套试卷选用了小说这种体裁,年有套试卷选用了小说。
特别要提醒的是,个课改区除山东外都选用了小说这种体裁。
所以,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在年课改区选用小说考查的影响下,可能会有更多的试卷采用小说这种体裁,不排除我们江苏再考小说的可能性。
因此,今年的复习备考,小说阅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未雨绸缪。
二、分析小说体裁特征,进而突出分析人物形象在小说阅读中的地位和作用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
小说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的。
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
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
所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
三、高考形象分析题命题方式(一)出示历年考题、(春招北京、安徽).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思想品质?(结合具体描写,分点说明)(分)、(辽宁).回答下列问题。
小说复习专题--赏析小说形象作用教学目标1、熟知小说人物形象的常见作用,2.规范答题,有角度,更要有分析。
3.学生结合语境,学会关联,理解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具体作用。
教学重难点结合语境,立足文本,理解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具体作用,并规范答题。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点拨一、知识回顾:(一)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分析人物形象,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①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
从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方面把握人物性格;②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如矛盾冲突等);③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
A:正面描写(人物本身):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B: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从周围人物(次要人物对比衬托主要人物)或者环境(社会环境、自然场景)的渲染烘托或者物象描写衬托人物形象;(二)塑造人物的方法1.常见提问方式:a. 本文在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时,除了……描写外,作者还用了什么手法?请简析。
b. 请分析文章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2.塑造人物的手法:A:正面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B: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从周围人物(次要人物对比衬托主要人物)或者环境(社会环境、自然场景)的渲染烘托或者物象描写烘托人物形象;二、分析概括小说形象的作用(一)主要人物作用题1. 常见提问方式:①结合文中×××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
②结合文中×××这一人物形象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
③请简要分析文中×××这一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
2.答题要点(思考方向):①表现主题的作用。
思考人物形象折射出的社会现象以及带给人们的某种启示,主要人物往往承担着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此外要注意主要人物所代表的群体以及社会意义。
②推进情节的作用。
主要是分析人物性格(命运)变化而使情节有了变化,从而对情节起推进作用。
2017高中语文一轮复习精品教案小说篇一: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整体阅读及应考讲义第一单元小说阅读补上一课尺幅千里说生活,百态人物道世相——小说整体阅读及应考丈夫的账单[美国]马克·吐温招聘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提前一星期预支付给女打字员的薪水??(支出金额)购买送给女打字员的花束??(支出金额)同她共进的一顿晚餐??(支出金额)给夫人买衣服??(一大笔开支)给岳母买大衣??(一大笔开支)招聘中年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本小说虽文约而情节完整,想象空间广阔,请简要概括本文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
答案开端:“丈夫”花钱招聘了一位年轻的女打字员。
发展:“丈夫”喜欢上打字员,预付薪水,送花,共进晚餐。
高潮:婚外情暴露,向“夫人”“岳母”赔礼——买衣服送给他们,平息家庭危机。
结局:另聘一中年女打字员。
一、小说基础知识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
这三者共同服务于小说的主题。
在解答小说阅读的形象类、情节类、环境类题目时,往往最终都要归结到小说的主题上,所以,人们习惯上又把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称为“四要素”。
(一)人物形象1.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又称为典型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采用“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艺术手法创作出来的,与生活原型相比,往往具有更集中、更普遍的代表性。
2.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及其作用(1)正面描写①外貌(肖像)描写: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
作用: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
②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
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
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
人物的语言要体现个性化,符合人物身份。
作用: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促进情节的发展,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说课稿语文教研组龚柯一、说教材(一)考点分析“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能力层级为D级。
近三年来,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都能看见小说阅读题型的身影,而对人物形象的准确理解和分析正是破解该题型的关键。
高考中常见的一些设问方式有:1.某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概括。
2.概括文中某某人物的形象特点。
3.从某段文字可以看出人物怎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4.分析某某人物在文章中的作用。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准确鉴赏人物形象正是读懂小说、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关键环节。
我这堂课的教学安排便是引导学生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定为:1.知识目标掌握鉴赏方法。
2.能力目标规范答题模式。
3.情感目标认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教学重、难点1.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规范答题模式。
部分学生至今仍想怎么答就怎么答,对答题模式嗤之以鼻;更多学生是一旦紧张或者赶时间答题,就忘了答题模式,胡写一通。
2.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哪怕平时千叮咛万嘱咐,一到考试时,绝大部分学生就会将答题技巧丢到爪哇国去。
二、说教法“讲练结合”的方法。
因为学生缺乏答题技巧,所以在复习课中,讲练结合既能给学生以方法的指导,又能起到巩固的作用。
不过不是老师主讲,而是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答题技巧,由已经掌握了答题技巧的学生来给还没掌握的学生讲。
三、说学情高三(三)班的学生是典型偏科的理科生,高一入学考试成绩是全年级最后一名,充分暴露出他们薄弱的语文基础。
在进入高中前,班上没有一个人看过一篇或一本名篇名著、纯文学作品,哪怕是囫囵吞枣式翻看也没有。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和阅读积累,大部分学生的基础都有所提高,但一遇到文学作品,仍是抛开文本谈问题,用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来解读作品、分析人物;依然是跳跃式阅读,没有勾画、批注、质疑的阅读习惯。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小说教案《分析形象》仇急切的激愤心理。
再如《红楼梦》中有关“宝玉挨打”的一段:“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一时,又见金钏儿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情。
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
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惚惚听得有人悲泣之声。
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
”作者通过描写梦境来展示宝玉的心理,揭示出宝玉关心体贴少女,思想叛逆,具有民主思想的性格特征。
(5 )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真实的性格。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
因为是细节,所以更加真实。
《马裤先生》中,作者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过茶房眉毛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2•借助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来表现人物小说中人物的身份,所拥有的社会地位,以及他的人生经历、个人涵养、教养等因素,直接决定了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如《祝福》中的鲁四老爷,他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是封建礼教的坚决捍卫者,他思想僵化,反对新党,反对一切变化。
已经是民国时代了,而他还停留在封建时代。
对于祥林嫂,起初只是因为她是寡妇,觉得很不吉利罢了,但还能容忍。
后来祥林嫂改嫁回来,他实在无法容忍,因为在他的封建伦理观念里,改嫁是女子最大的罪恶,害怕玷污了祖先。
正因为这种歧视,才彻底地毁灭了祥林嫂想要活下去的希望,被扫地出门,悲惨而死,还要被骂一句“谬种”!3•把人物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展现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活动的,鉴赏人物如果离开了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人物,更不可能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因为人物的个性形成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关,作者塑造一个人物,都是把他当成特定历史时期的典范人物来塑造的。
一个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与否,不但要看他是否有鲜明的“个性”,还要看他是否有广泛的“共性”。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小说的人物形象特点(教案)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天气晴朗,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
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明如果在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
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栏杆抬了起来。
①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
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也还不错。
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
马骁驭心里打了一个闪,想起了母亲。
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
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马骁驭说,不知道。
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和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
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吮手指头,发呆,神情漠然。
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布妈妈”。
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会在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那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里。
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
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非常重要。
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
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
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我会多抱他们一会儿。
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
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
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我还有温暖,有心跳,有笑容。
我真心爱他们。
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
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