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八讲L08_自然失业率和菲利普斯曲线
- 格式:ppt
- 大小:906.00 KB
- 文档页数:3
自然失业率和菲利普斯曲线 The 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and the Phillips Curve菲利普斯曲线The Phillips Curve B A uB uA??B??A??u PC引子在1900到1960这段时期里,美国的低失业典型地伴随着高通货膨胀,高失业伴随着低的或者负的通货膨胀。
以上述数据为基础的菲利普斯曲线表示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的负向关系。
美国的通货膨胀和失业,1900-1960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和失业Inflation, Expected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第七章推导的总供给关系能够在给定预期通货膨胀时重新写成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关系。
8-1函数F 是反映失业率和其他影响工资制定的因素(由综合变量z表示)对工资的影响。
首先给出函数F的一个具体形式:从而,容易得: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和失业Inflation, Expected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本章附录论述了如何处理上式,使得上述关系式可以写成通货膨胀率、预期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关系式,其中:??和??e代表实际和预期通货膨胀率。
当指特定某年的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或是失业率时,上式需要加上时间下标: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和失业Inflation, Expected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由上式可知:预期通货膨胀??e的上升将导致实际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给定预期通货膨胀水平??e,价格加成??增加或者是其他影响工资决定的因素z增加,都将导致实际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给定预期通货膨胀水平??e,失业率u上升,将导致实际通货膨胀率??下降。
菲利普斯曲线The Phillips Curve假设??et=0,则:8-2这正是菲利普斯、索洛和萨缪尔森所发现的英国和美国的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负向关系(或称为原始菲利普斯曲线the original Phillips curve)。
宏观经济学第8章第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本章知识脉络图本章学习重点与难点一、充分就业与自然失业即使经济能够提供足够的职位空缺,失业率也不会等于零,经济中仍然会存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凯恩斯认为,如果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失业仅局限于自愿失业的话,经济就实现了充分就业(如图1所示,其中W 表示工资率,N 表示劳动数量,N E 表示充分就业的劳动数量)。
宏观经济学认为,经济社会在任何时期总存在着一定比率的失业人口。
定义自然失业率为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即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供求力量自发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
所谓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
因此,自然失业率应等于某一时点上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占劳动力的百分比。
在实际统计中,用长期的平均失业率来近似的表示自然失业率。
NOW *W**W图1 充分就业提示:在宏观经济学中,在充分就业状态下,失业率并不等于零,它相当于摩擦性失业率与结构性失业率之和,这就是“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
因此,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充分就业的总产量等概念通常被看作不同经济状态的分水岭,所以自然失业率对于理解潜在产量(充分就业的产量)有重要意义,在理解宏观经济政策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
二、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为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物价总水平持续地和显著地上涨过程。
通货膨胀的原因在西方经济学界有多种不同角度的解释:(一)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注意学派继承货币数量论的观点,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供给的增加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
(二)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别从需求角度和供给角度进行解释 1.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理论认为通货膨胀理论是总需求的过度增长所引起的,包括在为实现充分就业时的瓶颈式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时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总需求的过度增长可能来自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国外需求,也可能由于货币政策的改变而引起;如图2所示,当需求曲线AD 向上移动的过程中,供给保持不变时,价格水平逐渐上升。
第一章引言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吸引了一些重要经济学家的关注。
在一定的时间社会往往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权衡取舍。
如果财政政策决策者货币政策制定者和货币政策制定者扩大总需求,使得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那么在短期内可以扩大总需求并增加就业,但这样却会导致更迅速的物价上涨。
如果决策者通过减少总需求,使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下移动,就可以降低通货膨胀,但需要以短时间的低产量和高失业为代价。
而菲利普斯曲线正是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一条曲线[1]。
稳定物价和降低失业率是政府经济决策者的主要目的。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如何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保持更加适当的短期平衡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一味的追求高GDP增长率,虽然可以增加就业,但必然会导致高通货膨胀率。
对于我国目前而言正处于高通胀与高失业双重压力下,如果采取扩张型财政政策,就业压力虽然可以有所缓解但物价会持续上涨,人民生活压力将会变大。
因此我国要从当前基本国情出发,适当放缓经济发展速度,稳定物价,提高就业。
因此,只有在依据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对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才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第二章菲利普斯曲线概述2.1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一、菲利普斯曲线概述菲利普斯曲线刚开始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
它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实际情况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1]。
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而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相关关系的曲线。
如图1所示。
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越低,失业率越高通货膨胀率越低,即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的相关关系[2]。
第8章菲利普斯曲线一、定义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英国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
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
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
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图中,横轴U代表失业率,纵轴G代表通货膨胀率,向右下方倾斜的P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高(d)时通货膨胀率就低(b),当失业率低(c)时通货膨胀率就高(a)。
最初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
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
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与失业的问题菲利普斯在1958年发表了《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分析了近百年的数据,根据1861年到1913年的数据,论证了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的假说。
1960年萨缪尔森与索洛在发表的《达到并维持稳定的价格水平问题: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分析》中运用美国的数据,验证了菲利普斯假说,提出了“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
他们用物价上涨率代替货币工资变动率,得出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换关系。
奥肯在1962年发现了经济周期波动中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反向关系。
萨缪尔森与索洛是对菲利普斯假说作出的一种新表述,奥肯是对菲利普斯假说的一个新发现。
学界通常把菲利普斯的观点,萨缪尔森与索洛的观点,奥肯的观点看做是菲利普斯曲线的三种表达方式,即它们表明了三对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工资率-失业率”;“通胀率-失业率”;“产出率-失业率”。
菲利普斯、萨缪尔森与索洛、以及奥肯提出的三对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都是以实证分析为基础的,除非样本数据有误或者人为造假,否则就其本身而言是不可辩驳的。
然而几十年来,围绕菲利普斯曲线的问题,反反复复纷争不断。
菲利普斯曲线的三对经济变量关系,都是一时一地的实证分析,离开一定的时段,离开一定的地域,三对经济变量关系就会有所变化。
不仅仅是假说,包括任何的理论,都有其成立的前提条件。
只有找到了假说理论的内在逻辑,才有可能还假说理论以原本的面貌。
一、工资率与失业率三对经济变量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内在逻辑?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反映的是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菲利普斯将英国1861-1957年的数据,以1861-1913年,1913-1948年与1948-1957年分为三个阶段,作了单独的考察。
在对1861-1913年数据的考察过程中,菲利普斯以英国货币工资的变动率为纵坐标,以失业率为横坐标作了一个散点图, 图中同时根据散点图的分布情况拟合了一条曲线,也就是萨缪尔森与索洛命名的菲利普斯曲线。
第8章菲利普斯曲线、自然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一、概念题1.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答: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得出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替换关系,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
后来的学者用物价上涨率(即通货膨胀率)代替货币工资上涨率,以表示物价上涨率与失业率之间也有对应关系:物价上涨率增加时,失业率下降;物价上涨率下降时,失业率上升。
这就是一般所说的经过改造后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如图8-1所示。
图8-1 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提供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为实施政府干预、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了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
它意味着当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可通过紧缩性的经济政策使失业率提高,以换取低通货膨胀率;当失业率过高时,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使通货膨胀率提高,以获得较低的失业率。
对于菲利普斯曲线具体的形状,不同学派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在短期内,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明在长期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
2.工资-价格螺旋(wage-price spiral)答:工资—价格螺旋又称为“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是一种关于工资与物价相互促进而引起持续通货膨胀的理论。
给定预期价格,工人认为就是去年的价格,更低的失业导致更高的名义工资,更高的名义工资导致更高的价格,更高的价格导致更高的通货膨胀。
这一机制被称为工资—价格螺旋。
其作用机制为:(1)低失业引起更高的名义工资。
(2)作为对更高工资的反应,企业提高它们的价格,价格就升高了。
(3)作为对更高价格的反应,工人要求更高的名义工资。
(4)更高的名义工资致使企业进一步提高价格,最终价格进一步提升。
(5)作为对价格进一步提升的反应,在他们再次制定工资的时候,工人进一步要求更高的名义工资。
价格和工资之间的这种竞赛,导致持续的工资和价格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