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隐球菌曲霉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特点
- 格式:ppt
- 大小:4.82 MB
- 文档页数:8
致病菌分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致病菌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它们在人类和动植物中广泛存在。
致病菌可以分为很多种类,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例如形态、生物学特征、病原性等,我们可以对致病菌进行不同的分类。
以下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致病菌分类及其特点。
一、按照形态分类1. 球菌:球菌是一类圆形、球形或短椭圆形的细菌,常见的球菌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2. 杆菌:杆菌是一类长而细长的细菌,形状类似于棍子,常见的杆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3. 弯曲菌:弯曲菌是一类形状弯曲或螺旋状的细菌,常见的弯曲菌包括幽门螺杆菌、布氏杆菌等。
二、按照生物学特征分类1. 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阳性菌是指细菌在革兰染色中呈现紫色或蓝色的细菌,其细胞壁富含乳酸和羟脂酸,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2. 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是指细菌在革兰染色中呈现红色或粉红色的细菌,其细胞壁富含脂多糖和脂蛋白,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三、按照病原性分类1. 传染病菌:传染病菌是指能够引起传染病的致病菌,常见的传染病菌包括霍乱弧菌、流感病毒等。
2. 寄生虫:寄生虫是一类能够寄生在人体或动植物体内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常见的寄生虫包括疟原虫、钩虫等。
四、按照耐药性分类1. 耐药菌:耐药菌是指对抗生素等药物产生耐药性的致病菌,常见的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结核菌等。
在现代医学中,对致病菌的分类和研究至关重要,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传播途径和治疗方法。
对不同类型的致病菌进行分类研究也有助于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致病菌的分类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其进行分类研究,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控制致病菌的危害。
希望通过对致病菌分类的介绍,可以增加大家对致病菌的了解,提高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意识。
【2000字】第二篇示例:致病菌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抗真菌药物分类及临床用药特点抗真菌药物分为六大类,其中两性霉素及脂质体、氟胞嘧啶、吡格类、棘白菌素类主要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制霉菌素、丙烯胺类(特比萘芬)、灰黄霉素用于治疗皮肤、指甲、趾甲等的表浅真菌感染。
一、具体药物及抗菌谱注:妊娠A类:在孕妇中研究证实无危险性;妊娠B类:动物实验无危险性但人体研究资料不足,或动物有危险性但人无危险性;妊娠C类:动物研究有毒性但人体研究资料不充分,有指征时需权衡受益大于风险后可使用;D类:证实对人类有危险性,但收益大于风险且有指征时可用)二、真菌感染选药原则1.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①致病性真菌: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马尔菲尼青霉菌、皮炎芽生菌、暗色真菌、足分枝菌、孢子丝菌;②条件致病菌:念珠菌属、隐球菌属、曲霉菌、毛霉菌、放线菌、奴卡菌属。
国内前三种多见。
2.根据感染类型①肾盂肾炎:念珠菌属--氟康唑、次选两性霉素B。
②血流感染:念珠菌--氟康唑、棘白菌素类,次选两性霉素B。
③感染性心内膜炎:念珠菌属--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次选棘白菌素类。
④阴道炎:念珠菌--局部用药选制霉菌素、咪康唑、克霉唑,全身用药选氟康唑。
3.侵袭性真菌病--曲霉菌、隐球菌①预防性治疗:未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患者。
②诊断性试验治疗:可能已经发生感染的患者。
③经验治疗:已经发生感染的患者。
④目标治疗:确诊者。
停药指征:①临床症状、影像学病灶消失;②微生物学清除;③免疫抑制状态逆转。
其中确诊分为:疑似、临床诊断、确诊。
粒缺伴发热且长期使用抗细菌药物者为疑似病例,可以考虑经验性治疗;确诊主要指血培养或穿刺液培养发现真菌;临床诊断指开放性如痰培养或痰涂片发现真菌。
★曲霉菌属:诊断后即予强效、快速、针对性治疗,具体用药见上表格。
初治时静脉给药,多部位感染时或初始无效时予联合用药。
注意:纠正粒缺至关重要,必要时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
★念珠菌属:白念珠菌、非白念珠菌。
念珠菌感染者应拔深静脉置管,眼底检查。
传染病:深部真菌病(念珠菌病、曲菌病、毛霉菌病、隐球菌病)深部真菌病由真菌引起的疾病称真菌病真菌病为AIDS重要机会感染浅部真菌病:主要侵犯含有角质的组织如皮肤、毛发、指甲等处,引起各种癣病深部真菌病:侵犯皮肤深层和内脏,危害较大真菌病病变:①轻度非特异性炎:病灶中只有少数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甚至无明显反应,如脑隐球菌感染;②化脓性炎: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小脓肿,如念珠菌病、曲菌病、毛霉菌病等;③坏死性炎:出现大小不等的亚急坏死灶,常有明显出血,炎细胞较少,如毛霉菌病、曲菌感染等;④肉芽肿性炎:深部真菌病常见于免疫抑制的个体如AIDS、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患者,发生于个体罕见1 念珠菌病由念珠菌引起常发生于婴儿及消耗性疾病患者口腔,糖尿病妇女的阴道、会阴。
阴道念珠菌病可发生于健康妇女,尤其是孕妇和口服避孕药的妇女多为继发性,常发生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疾病终末期患者、恶性肿瘤及AIDS患者2 曲菌病由曲菌引起。
曲菌可在身体许多部位引起病变,以肺部最常见3 毛霉菌病起始病灶常位于鼻腔,以后很快扩展至鼻窦和中枢神经系统,再扩张至肺和胃肠道几乎全为继发性4 隐球菌病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真菌病最常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也可发生在其他器官多为继发性开始吸入定位于肺,再播散至其他部位,特别是脑膜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由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和(或)脑实质所致。
由于其症状的不典型性及治疗的不规范,误诊率及病死率仍较高。
随着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药的广泛或不适当应用,以及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器官移植患者的增加,该病罹患率呈增长趋势。
病原体多从呼吸道吸入,形成肺部病灶后经血液循环播散于脑膜。
新型隐球菌呈圆形或卵圆形,外裹由细胞壁和荚膜组成的被膜,广泛存在于土壤、蔬菜、牛奶、草地及鸽粪中。
表现:①多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少数急性起病。
多为机会性感染,患者大多合并全身性基础疾病。
肺真菌感染随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临床上介入性操作的增多,肿瘤,器官移植,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显著增多及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AIDS)的流行,真菌感染发病率逐渐增加。
肺部真菌感染常见真菌包括致病性真菌(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副球孢子菌、芽生菌)及条件致病性真菌(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毛霉菌)。
一、肺念珠菌感染【定义】肺念珠菌感染是由念珠菌属引起的支气管、肺部感染。
肺念珠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最常见,其他有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
【病因】念珠菌是正常宿主胃肠道和口咽部的正常菌群,宿主免疫机制的破坏会导致念珠菌群的过度生长。
念珠菌定植是发生侵袭性感染的前提。
念珠菌进入体内,引起侵袭性感染有几种途径,一是通过受损伤的胃肠道粘膜;其次通过皮肤进入血循环,这种情况在深静脉插管时最易发生;另外当免疫力低下时,口咽部常驻念珠菌进入下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
【诊断】1、危险因素:肺念珠菌感染的发生有多种危险因素:包括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中心静脉长期置管、念珠菌定植、粒细胞减少、血透、糖皮质激素使用、免疫抑制剂、糖尿病、机械通气、ICU住院天数、胃肠外营养、留置导尿管等。
其中,抗生素使用的数量是最显著的危险因素,用3~5种抗生素的患者患肺真菌感染危险,是用3种以下抗生素的12.5倍。
2、临床表现:肺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不特异。
部分病人无呼吸道症状,有的表现为咳嗽,咳脓痰、气短、发热,有的体温可达39•c以上。
有的表现为咯血和胸痛。
体格检查听诊肺部有干湿啰音等。
3、实验室检查(1)影像学检查:肺纹理增粗,大小不等的斑片影,病灶可融合,团块影。
可有肺门、纵膈淋巴结的肿大。
少数病人表现为肺脓肿,可形成空洞。
也有胸腔积液的表现。
(2)微生物检查:下呼吸道分泌物直接涂片多次镜检发现孢子及假菌丝有诊断价值。
菌培养可以明确真菌类型,体外药敏实验可帮助选择敏感抗真菌药。
(3)组织病理学检查:肺组织标本HE染色、PAS染色发现真菌是诊断的金标准。
曲霉菌的形态特征
曲霉菌(Aspergillus)是一种真菌,可通过不断生长和分化形成分枝菌丝。
它们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真菌之一,在大自然中广泛分布。
曲霉菌是革兰氏阳性菌,菌丝呈长柄状,顶端具有特殊的菌柄,轻微地分叉成几个方向,形成黑色、棕色或淡色子囊菌。
曲霉菌的形态特征如下:
1. 菌丝:曲霉菌体壁由无色的菌丝组成,菌丝壁发达,可防止外界环境的进入,保护菌体。
菌丝由单个细胞组成,长1-10微米,直径约1-3微米。
菌丝生长缓慢,但菌落形成后生长迅速。
2. 菌柄:曲霉菌菌柄是其特殊的形态特征之一,菌柄是一根圆柱形的细长结构,在顶端形成菌囊或芽胞。
菌柄长约50-200微米,直径约1-4微米。
3. 菌囊:曲霉菌的菌囊呈圆柱形或八角形,通常由单个菌丝顶端的菌柄形成。
菌囊内部含有芽胞,芽胞会分裂成多个孢子,孢子具有很高的耐受性,可以在干燥的环境中存活很长时间。
4. 孢子:曲霉菌的孢子较小,呈半球形或圆形,颜色多为黄色、绿色或棕色,直径约2-10微米。
每个菌囊内可生成数百个孢子,孢子形成迅速,可在1-2周内形成完整的孢子囊。
5. 菌落:曲霉菌的菌落呈现典型的酵母菌落形态,表面呈白色或灰色,质地柔
软,菌落下部为黄褐或灰黑色。
菌落的形态受到温度、湿度和营养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总之,曲霉菌具有明显的真菌特征,其生长特点、形态特征和生命周期等方面都是学术研究的重点,这些知识不仅在食品工业、医学和环境监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生物体的形态和生命活动。
27常见细菌及真菌生物学特点及所致疾病常见细菌及真菌生物学特点及所致疾病病原性球菌病原性球菌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故又称为化脓性球菌。
病原性球菌主要有3个菌属即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和奈瑟氏菌属。
葡萄球菌属一、形态、染色和分类葡萄球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球状菌,直径约1微米,呈葡萄状排列,无鞭毛和荚膜,不形成芽孢(胞)。
葡萄球菌属中球菌,根据其产生色素及生化反应等不同,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表皮(白色)葡萄球菌和腐生(柠檬色)葡萄球菌3个菌种。
金葡菌为凝固酶阳性菌,多为致病菌,而表皮及腐生葡萄球菌为凝固酶阴性菌,多为非致病菌或机会性致病菌。
二、致病物质的种类和所致疾病1致.病物质的种类(1)凝固酶:可使加入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凝固。
能否产生凝固酶,作为鉴定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征,但近年来在人工植入心瓣膜、心脏起搏器和人工关节等患者与早产儿、肿瘤等免疫力低下患者,发现有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感染,且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机会性致病菌,应予以重视。
(2)葡萄球菌溶素(或称葡萄球菌溶血素):能破坏多种细胞,故又称为溶细胞毒素。
(3)杀白细胞素:可损伤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4)肠毒素:直接或间接刺激呕吐中枢,引起以呕吐症状为主的食物中毒。
(5)表皮剥脱毒素:裂解表皮组织的棘状颗粒层,使表皮与真皮脱离,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为外毒素,可引起机体发热和增强对内毒素的敏感性,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休克,甚至多器官系统损害,称为毒性休克综合征()S2所.致疾病()侵袭性疾病(化脓性炎症):①形成局部脓肿为主,如皮肤伤口化脓性感染、毛囊炎、疖、痈等;②各种器官的化脓性感染,如气管炎、肺炎、脓胸、脑膜炎、心内膜炎、骨髓炎及中耳炎等;③全身感染,多由局部感染或器官感染扩散恶化,而引起败血症及脓毒血症。
(2)毒素性疾病:为外毒素所引起的中毒性疾病,如肠毒素性食物中毒、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毒性休克综合征()等。
《呼吸科真菌性肺炎的病原学及危险因素分析》篇一一、引言呼吸科真菌性肺炎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肺部感染性疾病,其发病率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其发病机制及预防措施,本文将对呼吸科真菌性肺炎的病原学及危险因素进行详细分析。
二、病原学分析1. 常见真菌种类呼吸科真菌性肺炎的病原菌主要包括曲霉菌、念珠菌、隐球菌等。
其中,曲霉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其感染后易导致肺部炎症反应和肺部损伤。
念珠菌和隐球菌感染则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
2. 致病机制真菌通过吸入途径进入人体,在适宜的环境下繁殖并侵袭肺部,导致肺部炎症反应和损伤。
不同种类的真菌具有不同的致病机制,但共同特点是破坏肺部正常结构,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导致肺部功能受损。
三、危险因素分析1. 宿主因素(1)年龄:老年人由于免疫功能下降,更容易发生真菌感染。
(2)基础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其免疫功能较弱,容易发生真菌感染。
(3)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长期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会导致免疫功能降低,增加真菌感染的风险。
2. 环境因素(1)医院环境:医院内真菌感染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医院内环境如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是真菌感染的高危区域。
(2)气候:潮湿、高温、低湿度等气候条件有利于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增加真菌感染的风险。
3. 医疗操作因素(1)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侵入性操作会破坏呼吸道黏膜屏障,增加真菌感染的机会。
(2)医疗设备消毒不严格:如呼吸机、吸氧设备等医疗设备消毒不严格,会导致真菌交叉感染。
四、预防措施1. 提高患者免疫力: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提高患者免疫力。
2. 改善医院环境:加强医院内环境管理,定期对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区域进行消毒,降低医院内真菌感染的风险。
3. 合理使用医疗设备:严格遵守医疗设备消毒规范,避免交叉感染。
4. 加强个人防护:医护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如佩戴口罩、勤洗手等,以降低感染风险。
霉菌的种类及其致病性一、霉菌的种类最为常见的霉菌:曲霉、青霉、镰刀菌、麦角菌属等。
按生活习性分为:仓储性霉菌(曲霉菌和青霉菌)和田间霉菌(青霉菌属、麦角菌属和镰刀菌属)。
1、曲霉属曲霉菌丝有隔膜,为多细胞霉菌。
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成为顶囊,一般呈球形。
曲霉属中的大多数仅发现了无性阶段,极少数可形成子囊孢子,故在真菌学中仍归于半知菌类。
2、黄曲霉多见于发霉的粮食、粮制品及其它霉腐的有机物上。
菌落生长较快,结构疏松,表面灰绿色,背面无色或略呈褐色。
黄曲霉毒素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如花生,核桃,大豆,稻谷,玉米,通心粉,调味品,牛奶,奶制品,食用油等制品)。
一般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出率比较高,在中国(广西地区的产毒黄曲霉最多)产生黄曲霉毒素的产毒菌种主要为黄曲霉,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
3、米曲霉米曲霉菌落生长快,质地疏松,初白色、黄色,后变为褐色至淡绿褐色。
背面无色。
分布甚广,主要在粮食、发酵食品、腐败有机物和土壤等处。
是我国传统酿造食品酱和酱油的生产菌种。
也可生产淀粉酶、蛋白酶、果胶酶和曲酸等。
会引起粮食等工农业产品霉变。
米曲霉是一类产复合酶的菌株,除产蛋白酶外,还可产淀粉酶、糖化酶、纤维素酶、植酸酶等。
米曲霉是理想的活性蛋白的载体,能生产大肠杆菌不能表达的真核生物。
米曲霉是常用的发酵菌种。
4、寄生曲霉分生孢子梗单生,不分枝,末端扩展成具有1-2列小梗的顶囊,小梗上有成串的3.6-6μm球形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梗长300-700μm,延伸向头状物方向,扩宽到10-14μm。
顶囊直径16-25μm。
培养物浅黄绿色。
子囊阶段不明显。
寄生于多种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昆虫。
感染寄生曲霉的昆虫,体表起初长有白色菌丝,后布满黄绿色菌丝及其孢子。
5、黑曲霉菌丛呈黑褐色,顶囊大球形,小梗双层,分生孢子为球形,呈黑、黑褐色,平滑或粗糙。
对紫外线以及臭氧的耐性强。
菌丝发达,多分枝,有多核的多细胞真菌。
酵母型真菌的生物学特性
1.念珠菌属白念珠菌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3~6μm。
革兰阳性,着色不均匀。
出芽方式繁殖,在组织内可见芽生孢子、假菌丝,在玉米粉培养基中可产生假菌丝和厚膜孢子(图23-6)。
热带念珠菌菌体卵圆形,可见芽生孢子及假菌丝,菌丝上芽生孢子可产生分支或呈短链状。
在沙保弱培养基上形成米色或灰色的酵母样菌落,有时表面有皱褶。
2.隐球菌属新生隐球菌在组织中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一般为4~6μm,外周有宽厚荚膜,荚膜较菌体大1~3倍,折光性强,一般染色法不易着色而难以发现而得名。
常采用墨汁负染色法,在黑色背景下可镜检到透亮菌体和宽厚荚膜(图23-7)。
非致病性隐球菌无荚膜。
新生隐球菌有明显的生物学多态性。
新生隐球菌有A、B、C、D 4个血清型,它们又归入2个变种组:①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有性阶段为新生线黑粉菌,血清型为A、D;②新生隐球菌格特变种,有性阶段为棒杆孢线黑粉菌,血清型为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