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下健三帝国——评日本建筑史上的柯布西埃
- 格式:ppt
- 大小:4.04 MB
- 文档页数:47
1.丹下健三(たんげけんぞう)是世界著名的日本建筑师。
1913年9月4日生于大阪府。
1938年从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1949年,在广岛原子弹爆炸地点原址建造和平中心的设计比赛中胜出,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1964年东京奥运会主会场——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是丹下健三结构表现主义时期的顶峰之作,具有原始的想像力,达到了材料、功能、结构、比例,乃至历史观的高度统一,被称为20世纪世界最美的建筑之一。
日本现代建筑甚至以此作品为界,划分为之前与之后两个历史时期。
而他本人也赢得日本当代建筑界第一人的赞誉。
他在74岁时获得了普立兹克建筑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的日本建筑师,也是第一位亚洲得奖人。
期间有很多重要的著作:《米开朗基罗颂----勒.柯布西耶绪论》、《桂----日本建筑的传统与创造》、《1960年东京规划----构造改革的方案》、《伊势----日本建筑的原型》、《日本列岛的未来》、《丹下健三1946年~1958年----现实与创造》、《丹下健三1955年~1964年----技术与人类》、《丹下健三1946年~1969年----建筑与城市》、《人类与建筑》、《建筑与城市》、《21世纪的日本》、《丹下健三----建筑与城市》、《丹下健三 Studio》、《1986年东京规划――东京都临海城区与东京湾城区的设计构想》、《从一支铅笔开始》、《回忆录---15个月的时光》、《丹下健三》。
在丹下健三长达40多年的建筑活动中,他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方面的作品和方案有近200件之多,其中不乏传世之作。
同时他还发表了大量的专著和论文;获得六个国家和地区的七个博士或名誉博士学位;并获得日本文化勋章,以及美国建筑师学会(AIA)、英国皇家建筑学会(RIBA)和法国建筑科学院的金奖,还有联邦德国、意大利、南斯拉夫等许多国家的金奖或大奖。
不仅如此,他在建筑教育方面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
他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客座教授,还在哈佛、耶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名校的建筑系执教。
丹下健三是日本现代建筑的最重要奠基人之一,他确定的把现代建筑的基本因素和部分日本传统建筑结合的方式,影响了整整两代日本建筑家,使日本的建筑真正具有自己的独特形象,从而能够在国际建筑中占有一席之地。
对于丹下健三的思想的行程应从日本二战后对其论述。
二战前丹下健三先在东京大学学习建筑,对建筑有了专业的培训。
1938-1941年再前川国男的建筑所从事建筑设计,在这里他对现代建筑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
原因就是前川国男曾跟随柯布西耶学习建筑的,他将柯布西耶的思想深深地扎根于丹下健三的思想中,因此丹下健三在以后的建筑设计中大量融入了柯布西耶的现代建筑思想。
在二战期间,丹下健三没有多少建筑可以设计,因此他集中精力对城市规划和建筑的关系进行研究。
通过这些研究,他已经把建筑的问题从包豪斯式的简单考虑无力功能的水平上升到心里功能的水平。
世纪上那时对于日本现代建筑本不是新事物。
神社和桂离宫的建筑传统本身就是“现代的”:它们使用表面无修饰的自然状态的材料。
它们强调交接节点,结构和几何关系:甚至桂离宫是完全处理成黑白相间的微妙不对称形式,完整健全的“国际式风格”在日本已有四百年的历史之久,所以丹下健三的建筑设计对日本现代建筑的过去和未来的的承接与发展。
随着五十年代经济的好转,日本建筑师就得了仅有美国能相匹敌的大规模建设良机。
大量的建筑在二战中被毁灭。
现在成千上万栋房屋等待着兴建,旧城市等着改造。
根据当时的状况,1941年丹下健三提出了引人注意的“国民住宅”方案。
1942年他设计的大东亚建设纪念碑方案,得到了日本建筑界的好评。
随后美国扶植日本的各方面的发展。
因此日本的现代建筑发展非常迅速。
日本战后到70年代的建筑发展可以大约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时期,即:一、恢复时期:1945年—1950年二、成长时期:1950年—1960年恢复时期和成长时期,日本受到西方国际主义风格的非常影响,因此柯布西耶的粗野主义风格形式出现了丹下健三等的追随者。
这期继续介绍柯布西耶的作品,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柯布西耶在日本的作品——西洋国立美术馆。
2016年7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正式公布,为了纪念柯布西耶“对现代主义运动的杰出贡献”,将其17个著名建筑作品列为世界遗产,其中日本西洋国立美术馆就位列其中。
这部作品属于柯布西耶晚期的作品,但是属于他的创作高峰期,也是他留给东亚地区唯一的一座作品。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即使不必上升到世界遗产的层面,勒·柯布西耶本人及其理论也早已在建筑的世界占据了一席之地。
你可以选择带着批判的眼光审视他,但作为建筑学人的你却无法忽视这位早期现代主义巨匠的存在。
柯布的存在犹如一面镜子,后来者都从这面镜子中看到想成为的自己,并挖掘到自己所理解的那一部分一以贯之,用这样的方式完成对柯布西耶的继承。
你可以说他不完美,但他更像是一种方法论,在我们产生困惑的时候从一个本源处给予我们启示。
而这个启发的范围又是如此之大,它涵盖了方方面面,从具体的作法到思考的维度,从建筑本体到超越建筑的存在……这样一来,柯布似乎成为了一种信仰。
日本近代建筑史上那些重要的名字,都与柯布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从柯布直系弟子前川国男、坂仓准三、吉阪隆正,到次弟子丹下健三一行,再到桢文彦,到坂本一成、伊东丰雄、长谷川逸子,以及后来自学柯布理论起家的安藤忠雄,拿着学生时期论文《柯布作品中的曲线:其手法与意义》前往昌迪加尔拜访柯布作品的妹岛和世等等;柯布的理论以罕见的姿态早已成为日本建筑人学习现代主义的教材。
坂仓准三与柯布在桂离宫柯布为日本带去巨大而长远的影响,而建筑师本人,却只在日本留下了一座国立西洋美术馆,这是日本境内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唯一一栋柯布的建筑。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柯布与他的日本弟子们合力完成的作品。
在调查完基地后,柯布便因印度昌迪加尔的工作离开了日本。
三位弟子中,由坂仓和吉阪负责建筑,前川负责建设,最终监督施工完成国立西洋美术馆。
勒·柯布西埃的建筑观及其对现代建筑的贡献简要评价一、柯布西耶的建筑观柯布西耶生于社会动荡的年代,但他却对建筑情有独钟。
从19世纪到20世纪,在西方,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大大加快,各种新事物如潮水般地涌向公众。
然而,却有一种事业停滞不前,那就是建筑业。
仍然停留在19世纪的水平上,仍是古典主义的复苏。
看到这些,柯布西耶说:“这是一种不幸的衰退。
”从此以后,他走上了探索新建筑的道路。
勒·柯布西耶主张从风格化的桎梏中解放了自己,探索一种新的建筑形式。
他从现代化的产品和技术生产手段中获得灵感,并把它们转化成建筑语言。
“机器美学”在他的设计理念中,就是一种简单化和标准化的形式,是一种极其理性的设计方法,强调功能而不注重风格。
而与此同时,他又强调建筑师作为艺术家所必须有的艺术性。
与大多数外国现代建筑师一样,勒·柯布西耶做的最多的是小住宅,他提出的新建筑的五个特点:1、独立支柱2、屋顶花园3、自由平面4、横向长窗5、自由的立面。
在他的各个设计中都有鲜明的体现。
而勒·柯布西耶在其后期似乎来了一个大转变,从早先的热烈称颂现代工业文明,主张建筑要适应工业社会观念渐渐消失了,而强调自然、过去,原先闪耀着的理性被一种神秘所顶替。
他从过去注重发挥现代工业技术的作用转而重视地方民间的建筑传统,在建筑形象上,从爱好简单几何形体转向复杂的塑形。
勒·柯布西耶是一名想象力丰富的建筑师,他对理想城市的诠释、对自然环境的领悟以及对传统的强烈信仰和崇敬都相当别具一格。
作为一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他是善于应用大众风格的稀有人才------他能将时尚的滚动元素与粗略、精致等因子进行完美的结合。
他用格子、立方体进行设计,还经常用简单的几何图形、一般的方形、圆形以及三角形等图形建成看似简单的模式。
作为一名艺术家,勒·柯布西耶懂得控制体积、表面以及轮廓的重要性,他所创造的大量抽象的雕刻图样也体现了这一点。
艺术家 | 丹下健三的建筑世界:日本东京奥运会场馆的设计者2015-01-13佚名微信ID:freshhistory〖轻松、有趣、有料〗丹下健三,日本建筑师。
1987年第9届普利兹克奖(建筑学界的诺贝尔奖)得主,为战后日本经济腾飞时期活跃起来的代表建筑师。
日本的第二位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稹文彦(1993年得主),以及目前日本建筑界颇具国际影响力的矶崎新、黑川纪章等人都曾师从丹下。
丹下健三强调建筑的人性,他说:“虽然建筑的形态、空间及外观要符合必要的逻辑性,但建筑还应该蕴涵直指人心的力量。
这一时代所谓的创造力就是将科技与人性完美结合。
”丹下健三1913年生于大阪,1938年从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1949年,在广岛原子弹爆炸地点原址建造和平中心的设计比赛中胜出,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1964年东京奥运会主会场——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是丹下健三结构表现主义时期的顶峰之作,具有原始的想象力,达到了材料、功能、结构、比例,乃至历史观的高度统一,被称为20世纪世界最美的建筑之一。
日本现代建筑甚至以此作品为界,划分为之前与之后两个历史时期。
而他本人也赢得日本当代建筑界第一人的赞誉。
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包括一座游泳馆和一座球类馆。
两座体育建筑都采用悬索结构,游泳馆的平面如两个错置的新月形,球类馆平面如蜗牛形。
这里也将成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手球场馆和2020年东京残奥会的轮椅橄榄球场馆。
东京都厅舍是日本东京都的政府所在地,位于新宿区西新宿,东京都厅(东京都政府)与东京都议会在此办公。
1990年12月落成,1991年正式启用。
其在时任东京都知事铃木俊一任内筹建,由建筑师丹下健三设计,设计风格采后现代主义路线,被认为是引用了哥特式教堂的设计作为蓝本,采用了和巴黎圣母院相似的横三段和竖三段式立面。
东京都厅舍由第一本厅舍、第二本厅舍、都议会议事堂等3栋建筑构成。
该建筑在日本泡沫经济最高峰时策划兴建,近年被讽刺为“泡沫之塔”,不过近年来已成为东京的观光胜地之一,到45楼的展望室参观的访客络绎不绝。
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第一节、战后的建筑概况在建筑思潮方面,西欧和美国在战后最初二三十年中继续为建筑的现代化做贡献;日本在现在建筑中崛起;第三世界国家的建筑也在使现代化与本土地域性的结合中做出了杰出的成绩。
这时期建筑虽然名目繁多,五彩缤纷,及基本观念仍属于现代建筑派。
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现了工业的无止境发展与技术至上对地球和人类的危害,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批判过去,批判权威,要求分裂与自立门户的所谓后工业时代,或后现代主义,或称为现代主义之后的思潮。
这些思潮最先反映在哲学文学艺术等的批评上,到20世纪70年代也波及建筑。
本章主要涉及战后4 0至70年代的城市与建筑思潮。
一,西欧英国:在建筑设计上,现代建筑派在战争期间在英国完全站稳了脚。
20世纪50年代以英国青年建筑师史密森夫妇和斯特林为代表的新粗野主义(现代建筑派在战后的一个企图在建筑形式上创新的支派)和60年代以库克为代表的称为阿基格拉姆派所提出的未来乌托邦城市的设想,对当时青年建筑师与建筑学生影响很大。
虽然阿基格拉姆所提出的插入式城市没有实现,却在青年中掀起了一股以钢或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巨型结构来综合解决多种用途与可变要求的建筑设计倾向,并预告了要在建筑中采用与表现尖端技术的高技派的来临。
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面对尖锐的城市交通问题,英国开始研究旧城中心的改建。
其基本见解之一是:建造架空的“新陆地”。
“新陆地”的上面是房屋,下面是机动车交通与服务设施,行人可以不受干扰地自由往来与房屋之间。
这样的见解已被应用到一些大型的建筑中,如伦敦的南岸艺术中心(1967)从世界范围来看,英国在高技派方面的贡献是最杰出的。
自70年代起,一些英国建筑师福斯特,罗杰斯,格里姆肖,和霍普金斯等等都有采用各种尖端的工程技术,来创造端庄与优雅的建筑的经历。
此外,阿鲁普和他的联合事务所则是世界上知名的擅长解决工程技术难题的事务所。
法国:建筑设计方面的成就: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1947-1952)是一幢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而设计的房屋。
后现代主义时代的日本建筑首先说明的是,“后现代主义”一词是借用来表述当下的这个时代,而并不指某一特定的建筑风格。
当今的日本建筑师,毫无疑问都同处在这样一个时代。
这一时代序幕的拉开在日本可以迫溯到1970年,这一年发生的主要建筑事件是大阪的日本世界博览会,标志着向欧美学习的晚期现代主义阶段的结束,以及日本与欧美齐头井进的新时代的到来.在日本,1970一1980年的这十年可定位为反现代主义时期,其显著特征是从正面否定现代主义的理论和设计的出现,并认为,日本盛期现代主义的作品虽说是合理的、有力量感的,但缺乏亲切感,批判了现代主义建筑的男性化和父亲般的威严,提倡建筑回到有女性的、母亲般的表现上来,重新对建筑细部造型的丰富多彩、装饰上的赏心悦目给予很高评价。
新设计是以1972年毛纲毅旷的“反住器”为导火索开始的,由于经济的不景气,建设投资压缩,建筑实践机会减少,在小作品中表现出的反现代主义潮流持续到70年代末。
日本对现代主义的批判极端一点儿地说是集中在丹下健三身上的。
日本后现代主义时代的真正到来是在1980年以后。
20世纪末期,社会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环境间题尖锐化、产业结构的转换、新技术的发展、国际化的挺进、追求文化丰富性价值观的抬头,建筑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当我在日本巡游80年代以来的建筑时,无论如何再也不能不把它当做一个新时代来看待,整个社会都笼翠在这个新时代的气氛中。
面对这样一个迷茫、纷乱的世界,我们看到的已不再是宁静、和谐的美,要么固守我们过去所接受的古典式的或现代主义的建筑理想,把这个后现代主义的建筑运动斥之为颓废、倒退,要么就抛弃我们固有的视点,从这些新的建筑实践中去寻找新的视点。
显然,后者是我们的必行之路。
80年代以来日本建筑的纷杂局面是史无前例的,人类似乎用上了积淀至今的所有招术。
情报交流的国际化使我们不能再用孤立的眼光来考察日本80年代以后的建筑,而且,许多日本建筑已开始成为强有力的发信源对世界产生影响。
当代建筑流派评析1、第一代现代建筑大师: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上半叶〔1〕芬兰建筑与设计大师伊利尔·萨里宁:建筑教育家与全方位设计。
在芬兰的新艺术精神实践,在美国的现代主义实践与丰富教学,师门丰硕。
〔2〕美国建筑设计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莱特有机建筑理论与其实践,建筑的室内,家具一体化设计。
〔3〕德国建筑大师与建筑教育家沃尔特·格罗皮乌斯。
第一所现代建筑与设计学院创办人,现代设计的导师,工业化生产与团队协作精神。
〔4〕法国建筑与设计大师勒·柯布西埃艺术家与建筑师的完美结合,空间新概念,工业住宅机器,材料的雕塑性塑造。
〔5〕德国建筑大师与建筑教育家密斯·凡德罗建筑的标准化与钢构造,注重细部设计,在德国与美国的实践与教学。
〔6〕芬兰建筑与设计全才大师阿尔瓦·阿尔托:永恒的超一流设计作品。
全方位设计集大成者,生态环境,人性化设计,地域变化,为普通人创造天堂。
2、第二代建筑大师:活泼于二十世纪中后期〔1〕美国建筑大师路易斯·康重新发现古典精粹,大器晚成,再创经典建筑作品。
〔2〕芬兰—美国建筑大师艾洛·萨里宁〔小萨里宁〕的“无风格创造〞,对功能与形式,艺术与技术的全新理解,影响福斯特·皮亚特,罗杰斯等大批当代人物。
〔3〕墨西哥建筑大师路易斯·巴拉干对外乡文化的理解与诠释,简约风格。
〔4〕巴西建筑大师奥斯卡·尼迈耶的雕塑化艺术化建筑与混凝土材料。
〔5〕华人美国建筑大师贝聿铭,现代理念的独特诠释,艺术、技术与设计的完美结合。
〔6〕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现代理念与本民族建筑文化传统,创造经典并带动整体开展。
3、第三代当代建筑设计大师:二十世纪后半叶至二十一世纪〔1〕英国詹姆斯·斯特林:无主义、重功能,造价与社会承受性。
设计提炼,综合加创新,影响后现代〔2〕美国理查德·迈耶独特风格的统一性与连续性,材料、色彩,尺度的掌控。
日本城市与建筑观感(续)
蔡克
【期刊名称】《建筑创作》
【年(卷),期】2000(000)002
【摘要】@@ 三栋建筑rn在我们看到的日本建筑当中,有三栋建筑是值得加以比较的,它们是:丹下健三设计的新东京都厅舍、美籍阿根廷建筑师维诺利设计的东京国际会展中心、矶崎新设计的静冈会议和艺术中心.之所以选择这三栋建筑有三点理由:(1)三栋建筑均是90年代以后完成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揭示了日本建筑最新的发展动态.(2)它们都是在各自的地区占有特殊地位的标志性建筑物.(3)三位建筑师都具有某种代表性.丹下健三一直被誉为是日本建筑界的旗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于日本的最主要人物.维诺利是美国新生代建筑师,他的作品可以反映西方建筑师对日本建筑的理解.矶崎新则位于二者之间,他虽然是日本建筑师,但他经常能将一些具有西方倾向的特质溶入到他的作品当中.
【总页数】3页(P67-69)
【作者】蔡克
【作者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12
【相关文献】
1.日本城市与建筑观感 [J], 蔡克
2.改造牙医诊疗实践的系统工程——访日本HPI研究所观感(续一) [J], 陆兆庄
3.改造牙医诊疗实践的系统工程——访日本HPI研究所观感(续二) [J], 陆兆庄
4.对日本大城市公共交通的观感 [J], 黎干生;徐诚
5.赴日观感──日本桐生市城市建设 [J], 范典明;何刚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