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
- 格式:pptx
- 大小:116.83 KB
- 文档页数:28
一例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的个案分析某某个体诊所摘要:本文是一例因为婚姻问题引发的混合性抑郁焦虑障碍个案,咨询师运用认知疗法与求助者进行一系列对质,使求助者认识到以前自己总是靠自我感觉来判断事物,而非依据客观事实,从而导致错误认知,引发自己不愉快情绪的错误认知模式,并建立了合理、正确的认知模式的过程。
一、一般资料:张宏(化名)男 33岁公司职员大专文化无精神病家庭史,无遗传病及其他重大躯体疾病史。
父亲早年经商,现无工作,平时不爱讲话,脾气暴躁,性格倔强,喜欢替孩子做主。
母亲是家庭主妇,善良有耐心。
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
求助者现与妻子、女儿及父母同住,妻子工作在离家较远的基层,每天早出晚归,家务和孩子的学习主要由母亲与他照料,家里的经济也由他主管。
早年常与父亲一起外出做生意,赚了些钱,被朋友骗了。
初中末期曾与一些爱打架闹事品行不端的人交往,但自身不参与他们的行为活动,学习曾一度下滑,被老师和同学们瞧不起,后在母亲的劝说下发奋学习考上一所大学。
二、主诉结婚五年多,夫妻间平时也有矛盾,但自从一年以前关系逐渐僵化,自己开始觉得生活没意思,迷恋上足球博彩。
半年前发现妻子有外遇,多次劝阻无效,非常气愤要找第三者警告,又找到妻子单位(第三者与妻子是同一个单位),曾闹离婚,后经家人劝说后打消念头,妻子也答应与第三者断绝来往。
但因为他们两人在同一单位,求助者对妻子的言行总起疑心,不让妻子外出,想报复第三者。
近半年多,睡眠不好、食欲下降、头痛、头晕、情绪郁闷、烦躁、不愿外出也不愿与别人来往,工作也受到影响。
最近一个月加重,觉得自己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所以干脆请假在家休息。
三、咨询师观察求助者穿着整齐,情绪低落,无离奇表情及动作,语言表达清楚,反应稍慢。
四、评估与诊断根据郭念锋提出的病与非病三原则和求助者无精神病家族史及求助者自知力完整可以排除重性精神病;根据神经症的诊断标准:①求助者有情绪低落、焦虑、思维迟缓等症状;②病程超过半年属于中度;③严重程度已经影响求助者的工作、生活及人际交往,属于重度。
双相情感障碍简介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是心境(情感)障碍的一种类型,也称双相心境(情感)障碍,一般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它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双相障碍发病以后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
躁狂发作需持续一周以上,抑郁发作需持续两周以上,躁狂和抑郁交替或循环出现,也可以混合方式同时出现。
一般呈发作性病程,每次发作后进入精神状态正常的间歇缓解期,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倾向,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病人出现两次或多次的情感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其中至少有1次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加,另1次表现为情感低落、精力减低和活动减少。
见:抑郁症;轻躁狂;躁狂。
双相情感障碍- 分类一年中的变化特点《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关于双相障碍,根据发作时所处的状态分类如下:双相障碍目前为轻躁狂;双相障碍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双相障碍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双相障碍目前为轻抑郁;双相障碍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双相障碍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双相障碍目前为混合发作;其它待分类的双相障碍;双相障碍目前为快速循环发作。
环性心境障碍。
另外,根据躁狂抑郁发作的轻重进行分类,是目前临床经常使用的分类。
双相障碍分为:双相Ⅰ型:躁狂发作明显且严重,又有重性抑郁发作;双相Ⅱ型:躁狂发作一般较轻,其抑郁发作明显而严重;双相其它型:躁狂或抑郁发作均不严重;环性情绪人格:具有躁狂抑郁双相情绪波动人格特征,其情绪波动幅度轻。
[1]双相情感障碍- 症状情绪高涨、易激惹或情绪低落,或呈双相性。
情绪低落者,从轻度悲观到强烈自罪感。
思考困难,缺少决断,缺乏兴趣。
头痛,睡眠障碍,精力不足。
焦虑,病情严重者可有运动迟滞、激动不安、疑病或被害妄想、厌食、失眠。
双相情感障碍- 发病因素生物学因素神经生化,精神药理学研究和神经递质代谢研究证实,患者存在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和相应受体功能改变,大脑神经突触间隙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含量异常;5-羟色胺(5-HT)功能活动缺乏可能是双相障碍的基础,是易患双相障碍的素质标志;去甲肾上腺素(NE)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去甲肾上腺素功能活动增强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多巴胺(DA) 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γ-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神经递质,有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患者在血浆和脑脊液中水平降低;第二信使平衡失调,第二信使是细胞外信息与细胞内效应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物;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主要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失调。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品行与情绪混合性障碍一、概述品行与情绪混合性障碍是一类以持久的攻击性、社交紊乱或违抗行为与明确的抑郁、焦虑或其他不良情绪共存的状态。
该诊断是将混合的临床相认为是一种障碍,而不是多种障碍同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共病现象。
符合该诊断的患者要比单纯行为障碍与情绪障碍共病的患者更为宽泛。
目前没有充分证据确认该障碍独立于品行障碍。
提出这样的诊断类别是基于该类障碍的高患病率、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治疗的复杂性。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儿童、青少年社区中对立违抗障碍和品行障碍的患病率为 1.8%~14.7%,其中2.2%~45.9%的患儿同时存在抑郁障碍;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 0.3%~18.0%,4.5%~83.3%的患儿同时存在对立违抗障碍或品行障碍。
在临床样本中,抑郁障碍患儿中 30% 同时存在品行问题;品行障碍的患儿中 50%存在抑郁障碍。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在对品行与情绪混合性障碍的病因机制假设中,包括“首先发生品行障碍,随后出现情绪问题”和“首先存在抑郁问题,通过行为方式进行发泄,产生行为问题”的两大类主要观点。
但大多数研究者更倾向于前者,即患有品行障碍的儿童青少年在经历了更多的负性体验、技能习得失败之后,逐渐出现了抑郁等不良情绪。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与单纯品行障碍相比,品行与情绪混合性障碍患者表现出更频繁的发怒和焦虑感,有更严重的躯体主诉,更容易纵火、破坏财产和物质滥用;但较少使用武器、偷窃、打架、欺凌他人和暴力攻击。
与单纯抑郁障碍比较,本障碍患者表现为更高的焦虑症状,易激惹,更频繁的躯体主诉;但较少出现睡眠、胃纳问题。
相比于单纯的抑郁障碍或品行障碍,本障碍患者总体上存在更高的自杀想法和自杀意图,功能损害更严重。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从诊断系统来看,ICD-9 以“混合的品行与情绪紊乱”为诊断条目,描述为品行障碍的患儿同时存在“相当数量的焦虑、痛苦和强迫症状”。
直到 ICD-10 才明确将其列为独立诊断条目,但 ICD-11 对诊断再次进行了变更。
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Mixed Anxiety and Depressive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特征为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同时存在,且相互交织。
本文将重点介绍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的症状、诊断标准、病因及治疗方法,帮助读者对该疾病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症状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的症状表现为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混合,例如焦虑、紧张、疲劳感、低落情绪、自卑感、睡眠障碍等。
患者常常感到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思绪混乱,容易发生自责和自我怀疑,对生活失去兴趣,且情绪波动较为明显。
二、诊断标准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A. 满足以下1、2、3、4或5条症状的标准:1. 持续的低落情绪,至少持续2周;2. 持续的焦虑或紧张感,至少持续2周;3. 持续的无力感或疲劳,至少持续2周;4. 持续的自卑感或无价值感,至少持续2周;5. 持续的减少注意力或注意力困难,至少持续2周。
B. 这些症状至少在大部分时间上都存在,而不仅仅是在某个特定的情绪周期中。
C. 症状的确诊不能归因于药物或其他物质使用,或其他已知的医学疾病。
D. 症状引起了患者明显的痛苦或社交、职业等重要领域的功能受损。
E. 这些症状不能仅仅是由其他精神障碍该有的症状所解释。
三、病因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都可能与该疾病的发生相关。
遗传因素方面,一些研究发现,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在家族中具有聚集性,具有该疾病的家族成员患病的风险更高。
生物学因素包括神经递质的异常水平和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
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的患者往往伴随着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异常,这可能与他们的情绪调节和认知功能有关。
心理社会因素包括生活压力、创伤经历、人际关系问题等。
这些因素都可能对情绪和心理状态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增加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的风险。
国际卫生组织关于焦虑症的诊断标准(ICD-10)根据ICD-10[1],广泛性焦虑障碍和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的特征分别如下:广泛性焦虑障碍(GAD):基本特征为泛化且持续的焦虑,不局限于甚至不是主要见于任何特定的外部环境(即“自由浮动”)。
如同其它焦虑障碍,占优势的症状高度变异,但以下主诉常见:总感到神经紧张、发抖、肌肉紧张、出汗、头重脚轻、心悸、头晕、上腹不适。
病人常诉及自己或亲人很快会有疾病或灾祸临头。
这一障碍在女性更为多见,并常与应激有关。
病程不定,但趋于波动并成为慢性。
诊断要点 :一次发作中,患者必须在至少数周(通常为数月)内的大多数时间存在焦虑的原发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应包含以下要素:(a)恐慌(为将来的不幸烦恼,感到“忐忑不安”,难以集中注意力等);(b)运动性紧张(坐卧不宁、紧张性头痛、颤抖、无法放松);(c)植物神经活动亢进(头重脚轻、出汗、心动过速或呼吸急促、上腹不适、头晕、口干等)。
儿童突出的表现可能是经常需要抚慰和一再出现躯体主诉。
出现短暂的(一次几天)其它症状,特别是抑郁,并不排斥广泛性焦虑作为主要诊断,但患者不得完全符合抑郁障碍(F32.-)、恐怖性焦虑障碍(F40.-)、惊恐障碍(F41.0)、强迫障碍(F42.-)的标准。
包含:焦虑神经症焦虑反应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MADD):如果同时存在焦虑和抑郁障碍,但两组症状分别考虑时均不足以符合相应的诊断,此时应采用这一混合性类别。
若是严重的焦虑伴以程度较轻的抑郁,则应采用焦虑或恐怖障碍的其它类别。
若抑郁和焦虑综合征均存在,且各自足以符合相应的诊断,不应采用这一类别,而应记录两个障碍的诊断。
从实用的原因出发,若只能作一个诊断,抑郁则应予优先考虑。
若只是存在烦恼或过度担心,而没有植物神经症状,不应用本类别。
必须存在一些植物神经症状(颤抖、心悸、口干、胃部搅动感),哪怕间歇存在也可。
如果符合本障碍标准症状的出现与明显的生活改变和应激性生活事件密切相关,则应采用F43.2适应障碍的类别。
混合性焦虑与抑郁障碍的治疗患有混合性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
这两种病症通常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困扰。
因此,如何有效地治疗混合性焦虑与抑郁障碍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一、认知行为疗法:1. 理解和认识负面思维:混合性焦虑与抑郁障碍的患者常常有过度担忧、自责和消极情绪等负面思维。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和理解这些负面思维,并教导他们转变为积极健康的思考方式,可以逐渐减轻其对情绪状态的影响。
2. 建立良好行为习惯:混合性焦虑与抑郁障碍患者往往存在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等不良行为习惯。
通过设定恰当的作息时间表,饮食结构调整和科学锻炼等方法,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习惯,提高卫生健康水平。
3. 学会应对技巧:混合性焦虑与抑郁障碍患者常常面临各种挑战和困境,学会积极应对这些压力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的培训,患者可以掌握有效的应对策略,如正向思考、情绪调节和问题解决等技巧,从而提升其心理素养,并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
二、药物治疗:1. 抗抑郁药物:选择适当的抗抑郁药物可以帮助减轻混合性焦虑与抑郁障碍引起的情绪波动。
常见的抗抑郁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以及三环类抗抑郁药等。
使用时需要医生进行详细评估,并注意监测患者反应和副作用。
2. 抗焦虑药物:对于焦虑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抗焦虑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如阿普唑仑、劳拉西泮等)以及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
使用时需要遵循医生的嘱托,并定期复查。
三、心理治疗:1. 支持性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是一种基于倾听和理解的方法,旨在提供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释放情绪,减轻压力,并得到内心的满足感。
这种治疗方式可以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提高患者对自身问题的认识,并增强其应对能力。
2. 认知重建:通过帮助患者重新评估和重建其对外界事物和自我认知的观念,改变他们对事物的解读方式,从而减轻混合性焦虑与抑郁障碍所带来的困扰。
国际卫生组织关于焦虑症的诊断标准(ICD-10)根据ICD-10[1],广泛性焦虑障碍和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的特征分别如下:广泛性焦虑障碍(GAD):基本特征为泛化且持续的焦虑,不局限于甚至不是主要见于任何特定的外部环境(即“自由浮动”)。
如同其它焦虑障碍,占优势的症状高度变异,但以下主诉常见:总感到神经紧张、发抖、肌肉紧张、出汗、头重脚轻、心悸、头晕、上腹不适。
病人常诉及自己或亲人很快会有疾病或灾祸临头。
这一障碍在女性更为多见,并常与应激有关。
病程不定,但趋于波动并成为慢性。
诊断要点 :一次发作中,患者必须在至少数周(通常为数月)内的大多数时间存在焦虑的原发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应包含以下要素:(a)恐慌(为将来的不幸烦恼,感到“忐忑不安”,难以集中注意力等);(b)运动性紧张(坐卧不宁、紧张性头痛、颤抖、无法放松);(c)植物神经活动亢进(头重脚轻、出汗、心动过速或呼吸急促、上腹不适、头晕、口干等)。
儿童突出的表现可能是经常需要抚慰和一再出现躯体主诉。
出现短暂的(一次几天)其它症状,特别是抑郁,并不排斥广泛性焦虑作为主要诊断,但患者不得完全符合抑郁障碍()、恐怖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强迫障碍()的标准。
包含:焦虑神经症焦虑反应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MADD):如果同时存在焦虑和抑郁障碍,但两组症状分别考虑时均不足以符合相应的诊断,此时应采用这一混合性类别。
若是严重的焦虑伴以程度较轻的抑郁,则应采用焦虑或恐怖障碍的其它类别。
若抑郁和焦虑综合征均存在,且各自足以符合相应的诊断,不应采用这一类别,而应记录两个障碍的诊断。
从实用的原因出发,若只能作一个诊断,抑郁则应予优先考虑。
若只是存在烦恼或过度担心,而没有植物神经症状,不应用本类别。
必须存在一些植物神经症状(颤抖、心悸、口干、胃部搅动感),哪怕间歇存在也可。
如果符合本障碍标准症状的出现与明显的生活改变和应激性生活事件密切相关,则应采用适应障碍的类别。
双相情感障碍简介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是心境(情感)障碍的一种类型,也称双相心境(情感)障碍,一般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它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双相障碍发病以后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
躁狂发作需持续一周以上,抑郁发作需持续两周以上,躁狂和抑郁交替或循环出现,也可以混合方式同时出现。
一般呈发作性病程,每次发作后进入精神状态正常的间歇缓解期,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倾向,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病人出现两次或多次的情感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其中至少有1次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加,另1次表现为情感低落、精力减低和活动减少。
见:抑郁症;轻躁狂;躁狂。
双相情感障碍- 分类一年中的变化特点《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关于双相障碍,根据发作时所处的状态分类如下:双相障碍目前为轻躁狂;双相障碍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双相障碍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双相障碍目前为轻抑郁;双相障碍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双相障碍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双相障碍目前为混合发作;其它待分类的双相障碍;双相障碍目前为快速循环发作。
环性心境障碍。
另外,根据躁狂抑郁发作的轻重进行分类,是目前临床经常使用的分类。
双相障碍分为:双相Ⅰ型:躁狂发作明显且严重,又有重性抑郁发作;双相Ⅱ型:躁狂发作一般较轻,其抑郁发作明显而严重;双相其它型:躁狂或抑郁发作均不严重;环性情绪人格:具有躁狂抑郁双相情绪波动人格特征,其情绪波动幅度轻。
[1]双相情感障碍- 症状情绪高涨、易激惹或情绪低落,或呈双相性。
情绪低落者,从轻度悲观到强烈自罪感。
思考困难,缺少决断,缺乏兴趣。
头痛,睡眠障碍,精力不足。
焦虑,病情严重者可有运动迟滞、激动不安、疑病或被害妄想、厌食、失眠。
生物学因素神经生化,精神药理学研究和神经递质代谢研究证实,患者存在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和相应受体功能改变,大脑神经突触间隙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含量异常;5-羟色胺(5-HT)功能活动缺乏可能是双相障碍的基础,是易患双相障碍的素质标志;去甲肾上腺素(NE)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去甲肾上腺素功能活动增强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多巴胺(DA) 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γ-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神经递质,有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患者在血浆和脑脊液中水平降低;第二信使平衡失调,第二信使是细胞外信息与细胞内效应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物;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主要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