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64.93 KB
- 文档页数:6
语文教案《桥边的老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桥边的老人》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
(2)学会关爱他人,培养人道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桥边的老人》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理解课文中所传达的人性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句。
(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中所传达的人性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理解。
(2)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五、课后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 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是否有明显变化。
3.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以及课堂纪律。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关注对生字词的掌握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读后感评估:关注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作者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桥边的老人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老人形象。
教学内容:1. 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桥边老人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师展示故事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老人的形象。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述故事,引导学生注意老人在故事中的行为和态度。
2. 教师展示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老人的外貌和表情。
3. 学生分享对老人的第一印象。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记录学生的观察和分享内容。
第二章: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老人的生活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老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老人的生活背景,如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等。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老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如桥的意义、周围的人群等。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老人的生活背景,如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等。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老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如桥的意义、周围的人群等。
3. 学生分享对老人生活背景和与环境关系的理解。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分析和观察能力。
2. 记录学生的分享内容。
第三章:讨论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老人的内心感受。
2.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对老人的关注程度。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老人的内心感受,如孤独、无助等。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对老人的关注程度,如社会福利、关爱措施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老人的内心感受,如孤独、无助等。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对老人的关注程度,如社会福利、关爱措施等。
3. 学生分享对老人内心感受和社会关注程度的理解。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思考和关注能力。
2. 记录学生的分享内容。
第四章:案例研究1. 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社会背景下老人的生活状况。
2. 引导学生关注改善老人生活状况的方法。
教学内容:1. 教师提供不同社会背景下老人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其生活状况。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改善老人生活状况的方法,如政策改革、社会参与等。
2023年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4篇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初步了解海明威及其创作风格通过对话把握作品主题叙述的角度对于故事内容和题旨呈现的作用叙述的简洁在小说中的特殊作用【教学重点】叙述的角度对于故事内容和题旨呈现的作用通过对话把握作品主题【教学难点】通过对话把握作品主题【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1.学生自读课文2.词语积累(读音):蹒跚,轮辐,踯躅,撇下3.海明威及其创作(海明威、“硬汉”、“迷惘的一代”)【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我们每天都在对话,我们一般都能在语境中判断出对方言语的真实用意。
比如A同学问B同学:上个周末你回家去了么?”B同学回答:“我们去爬山了,真有意思,我们还采了野果子呢,要不要给你尝尝?”B显然没有回答A的话,他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学生回答)很显然,他是想让A分享他上个周末爬山的快乐,对于有没有回家这个问题,他不感兴趣。
现代西方语言家认为,对话是有原则的,即有问有答,答和问构成对应关系,显然上述对话没有遵循对话的原则,但这种破坏往往是任务内心真实感情的表现。
这在文学作品中也是经常运用的,通过破坏对话原则来达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品主题的目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以人物对话为主的小说——《桥边的老人》。
二、自读课文学生代表分角色朗读(“我”、老人、旁白)三、初读小说。
关注对话者:了解“视角”。
1.对话在“我”和老人之间展开,但我们无法确定二人的具体身份。
你能否依据文本内容对他们的身份作一点推测?【明确】故事讲述者“我”可能是个共和军战士,也可能是个战地记者。
(判断依据:“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查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你的政治态度怎么样?”我问。
)老人:没有别的人,坑内一个人在家,没有工作,也可能在动物园照看动物。
2.这篇短小的小说就是由“我”来讲述的。
请大家思考: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各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参考阅读:课本“叙述角度”部分)【明确】(可能出现的答案):(1)由“我”来讲述故事,给读者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
桥边的老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题,感受战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分析老人的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课文的主题理解。
2.老人形象的分析。
3.课文语言特色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课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课文深层含义的解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论战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感知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分析课文结构1.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体会其照应关系。
2.理解课文中间部分对老人的描写,感受战争对老人的影响。
四、分析老人形象1.描述老人的外貌、语言、动作,分析其性格特点。
2.探讨老人的象征意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语言特色。
二、分析课文语言特色1.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体会课文语言的含蓄、深沉。
三、深入解读课文1.探讨课文主题,理解战争对人类生活的破坏。
2.分析课文深层含义,理解作者对战争的反思。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人类的危害,树立和平观念。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老人形象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二、课堂讨论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战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三、写作训练1.以“桥边的老人”为题,写一篇短文。
2.要求:描绘老人的形象,表达战争对人类的危害。
四、作业布置1.深入阅读课文,体会其象征意义。
2.收集战争相关的资料,了解战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2.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人类的危害。
二、课堂小结2.呼吁学生珍惜和平,关爱生命。
三、课后作业2.结合课文,进行一次关于战争对人类生活影响的演讲。
四、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战争对人类生活的危害,树立和平观念,关爱生命。
桥边的老人教案桥边的老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感受故事《桥边的老人》的含义。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会与人友善相处,学会关心他人,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合作精神。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老年人的尊敬和关爱,并通过该故事引发学生的反思,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并感受故事中蕴含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思考和反思。
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五、教学准备桥边的老人的故事内容,教学PPT,教学资料六、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0分钟)教师可通过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什么应该关心他人”或“你曾经做过一件与人相互关心有关的事情吗?”。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和分享经历,预热本堂课的主题。
2.呈现故事(10分钟)教师向学生呈现故事《桥边的老人》,并在讲解故事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思考和分析。
3.讨论故事(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以下问题为线索:a.故事中的老人为什么要经常去桥边?b.小女孩的父母对老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态度?c.故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认为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4.分享与总结(15分钟)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让其他同学参与讨论。
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深入思考,并总结故事的寓意。
5.课堂延伸(10分钟)教师根据教学材料或教学PPT,以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的形式,引导学生展开以下话题的讨论:a.故事中的老人可以说是一个“普通人”,但他却让人印象深刻。
你认为是什么让他与众不同?b.你认为自己如何能成为一个像故事中的老人一样受人尊敬的人?6.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引导学生自主总结从故事中学到的道理,并表达自己的感想。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和体味故事中蕴含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
《桥边的老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说《桥边的老人》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培养学生对战争背景下人性关怀的思考和感悟。
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小说情节概述:介绍小说《桥边的老人》的故事背景、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老人的形象、年轻人的形象等。
3. 主题探讨:探讨小说所表达的主题,如人性关怀、战争对人性的摧残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小说《桥边的老人》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理解小说所表达的主题。
2. 教学难点: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在战争背景下对人性的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主题的看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小说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桥边的老人》小说文本。
2. 投影仪: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3. 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战争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小说《桥边的老人》的学习。
2. 情节概述:讲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使学生对小说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老人的形象、年轻人的形象等,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4.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小说所表达的主题,如人性关怀、战争对人性的摧残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给予学生反馈。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小说情节,补全故事情节的发展。
2. 分析并描述一个你认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解释你的理由。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作业1. 阅读其他有关战争背景的小说或文学作品,比较其与《桥边的老人》的异同。
《桥边的老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3.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道理,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掌握。
2. 人物形象的分析。
3. 故事道理的领悟。
三、教学难点1. 故事中隐含的人性思考。
2. 故事道理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道德问题和人性思考。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故事中的具体情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桥边的老人》文本。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辅导资料:相关的人性思考和道德问题的文章。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桥边的老人》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故事:学生自读《桥边的老人》,理解故事情节。
3. 讲解情节:教师讲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掌握故事的发展。
4. 分析人物: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老人、儿子等。
5. 讨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人性思考和道德问题。
七、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回答相关问题,巩固学习成果。
八、拓展延伸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类似道德问题在不同场景下的应对方法。
2.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
九、总结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道德问题上的认识和做法。
十、课后作业1. 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阅读相关辅导资料,加深对道德问题和人性思考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补充说明: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确保目标具有可衡量性、具体性和可实现性,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教学目标应涵盖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三个维度,以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桥边的老人》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读一篇短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2.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老人对社会的贡献与重要性;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写一篇关于老人的短文。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篇关于老人的短文《桥边的老人》的复印件;2. 每人准备笔和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让学生们回顾一下上一堂课学到关于老人的知识,鼓励他们说出老人对社会的贡献。
2. 教师问学生们是否有见过老人在桥边做什么。
二、阅读(20分钟)1. 教师给学生每人分发一份短文《桥边的老人》。
2. 教师让学生先默读短文,然后找出短文的主要意思和关键词。
3. 教师以询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交流和分享他们对短文的理解。
例如:- 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什么?- 老人在桥边做的事情有什么具体表现?- 你认为老人为什么要在桥边做这些事情?- 该老人对社会的贡献有哪些?三、讨论(10分钟)1. 教师让学生们围绕短文的主题展开讨论。
例如:- 你是否认识桥边的老人?如果认识,请谈谈他给你的印象。
- 你觉得老人在桥边做这些事情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 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老人?- 你觉得我们可以为老人做些什么?- 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对老人的尊重和感激之情?四、写作(15分钟)1.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以《桥边的老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字数控制在80词左右。
2. 教师提供一些写作指导,例如:- 你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如老人的行为、老人的影响等。
- 你可以加入一些个人观点和体验,以使文章更加亲切自然。
- 你可以试试使用一些描写性的词语和句子,以提升文章的质量。
五、分享和点评(5分钟)1. 学生们在完成写作后,可以自愿选择朗读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同学们。
2. 教师和同学们进行点评,鼓励并提供建议以改进写作。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老人对社会的贡献和重要性。
2. 教师再次强调尊重老人,关心老人,以及通过行动表达对老人的感激之情。
桥边的老人教案桥边的老人教案范文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桥边的老人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桥边的老人教案篇1教学目标:1.阅读并仔细玩味小说的情节,体会其深刻的思想内涵;2.了解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及其与内容题旨的呈现关系。
教学重点:1.玩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小说的题旨;2.了解本文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教学方法:在教师引导下研读课文,读、思、议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由旧学《老人与海》导入二.作者介绍:1.学生展示作者材料搜集成果。
2.教师补充。
3.明确(见相关资料)三.研读小说内容:(一)整体感知:你在小说中看到了一件什么事情?明确:“我”在侦察敌情的时候在桥边偶遇一位老人,并与之攀谈的事情。
(二)重点精读:1.老人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场的?明确:战争来临前的紧张、慌乱。
(第一段)2.逃难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单单这位老人能引起“我”的注意,并与之攀谈起来呢?明确:人们都竞相逃命,可这位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3.认真阅读课文中两人的对话。
提问: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提示:(1)在谈到家乡时,老人的反应怎样?明确:“露出笑容”“便高兴起来,微笑了”(2)在谈话中,老人说得最多的是什么?明确:动物,老人担心自己家的动物。
(3)老人急着逃跑吗?明确:不急。
“一动也不动”“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上的尘土中坐下去”4.思考:(1)老人为什么“微笑”?透过老人的“微笑”,你能读出什么?明确:从“微笑”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家乡的爱恋。
同时也表现出老人被迫逃离的苦涩和悲哀。
(2)老人为什么不自己逃命,而只担心那些动物们呢?明确:a.老人无亲无故,动物是他的伴侣,他的亲人。
高中语文《桥边的老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桥边的老人》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分析作品中的形象刻画,了解作者的表现手法。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所表现的人性光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尊重生命,关爱他人,提高道德素养。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桥边的老人》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
(3)培养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性探讨和道德观念。
(2)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3)将课文中的知识点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桥边的老人》的作者及其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布置的思考题:分析作品中的形象刻画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
(2)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课后反馈:(1)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2)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桥边的老人》,编写一个故事梗概。
2. 分析课文中的形象刻画,选取一个你认为最生动的人物,写一段评析。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表现的人性探讨和道德观念的理解。
桥边的老人教案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桥边的老人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一个以保卫西班牙共和国为己任的战士,一个跟随一支秘密队伍走遍法兰西各地的战地记者,一个老渔夫、一个漂亮的拳击家、一个能打飞鸟的优秀射手、一个惟一活着阅读过自己的讣文和唁电的人。
他是谁?海明威二、1听录音朗读,关注对话人物2 整体感知这篇小说虽篇幅短小,但构思精巧,选材典型。
分析本文思路。
首段:场面描写,介绍环境主体:由对话构成情节末段:交待结局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内容。
即将战争前,在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围绕劝离与不走而展开的“我”与一位老人的对话。
思考:对话人分别是什么身份?我——老人“我”是谁?“我”也许是个战地记者,也许是与法西斯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
这篇短小的小说就是由“我”来讲述的。
请大家思考: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3 、叙述视角小说一开始,就要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
“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我们可以把叙事角度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全知视角的叙述者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对人物的心理描写。
(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如莫泊桑的《项链》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象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
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分似的。
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有限视角——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我小的时候,家在哈弗尔,并不是有钱人•家,也就是刚够生活罢了。
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
我有两个姐有限视角与全知视角的区别是什么?•全知视角的的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全部的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和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及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有限视角的叙述者则只介绍故事的部分情节,把其他部分内容隐藏起来。
思考: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首先,采用第一人称,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显得比较客观,增加真实感和亲切感。
其次,由“我”来讲述故事,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抓住读者的心。
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老人的身份、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老人是谁?一个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
三、细读小说的主体部分(对话部分),看看作者隐藏了什么(一)“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
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微笑”——作者隐藏的是:老人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而微笑,是因为谈起了故乡,因为热爱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温暖的回忆,包括对这些动物的回忆。
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的这个细节,说明了什么?说明他对它们是多么不舍。
离开自己深爱之物、让它们被炮火摧残,这种被迫和无奈,内心何其苦涩和悲哀!-----对话成为推动叙述的主要力量。
这篇小说的人物几乎原地不动,除了对话没有其他动作;小说的情节也非常简单,它的展开主要借助人物对话。
小说里的对话简单高效,蕴涵了所有该有的生动情节,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心理。
(二)品读两人关于动物的对话,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
怕那些大炮呀。
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
猫,当然不要紧。
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对动物如数家珍•——反映了老人平日的生活状况,几只动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的地位,老人离家时的无奈和被迫•“我”“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
平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隐藏的是作者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
•与老人命运相关的句子还有哪些?“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实际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三)“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
猫,当然不要紧。
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
不用为它担心。
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因为在这简单的疑问背后深深隐藏着老人对动物的同情、担忧。
老人“没家”,也就意味着没有亲人,那些动物是与他相依相伴的。
但是,战争来了,人们自顾自的逃离,动物是最无助的,被人们抛弃在战火中。
讨论:这位老人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自保,为何还念念不忘他的那几只动物?在老人眼中,动物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是一样可贵的,老人博大的爱心,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与残害生命的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生命何其可贵,战争多么残酷!讨论: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老人离开,老人为什么不走?(1)“我七十六岁了。
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老人因为体力不支,疲惫不堪。
(2)“那边我没有熟人”。
老人还有对故园的留恋,有对未来的茫然,也因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而使求生的欲望减退了。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
其中隐藏了作者什么观点?挑起战争的是政治家,人民是无辜的受害者,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挑起战争的政治家小结:海明威的叙述是节制的,对话看似简单,其实蕴涵了大量的信息。
(四)“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1)为什么不对我讲了?☆或许以中断谈话的方式来谢绝年轻人的好意;☆或许他不再期待别人来分担他的忧虑;☆或许表明他决定听天由命,不再逃亡了。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讨论:这个句子中老人强调的是哪个词隐含了怎样的意思“只是”意味深长。
这里交织着一种“怨”与“冤”的情感: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招谁了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在这个“只是”中隐藏着的是对战争的控诉。
小结:或许正是这种含而不露的手法,令小说中充满了弦外之音。
解读小说的结尾小说的结尾有什么表达作用?(1)、与开头呼应,点名故事背景(法西斯挺进)(2)、渲染气氛,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3)、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幸运)“冰山理论”(叙述用“减法”,即叙述简洁)海明威认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
所谓“冰山理论”,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掩藏于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却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因此,“冰山理论”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文本的简洁,即“少”;二是叙述者的不动声色,即“静”。
品析鉴赏——人物形象老人形象文章刻画出一个朴实憨厚善良的老人形象。
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我”的形象“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场面描写和与老人的谈话以及催促老人离开这些细节,还是可以看出,“我”是对老人同情的,对战争厌恶的。
题旨:•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的渴望。
小说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
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
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
在这里,战争成了谴责的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