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分析《故宫》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1
纪录片发展的新时代(别样纪实)――――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故宫》故宫是中央电视台进入21世纪以来拍摄的首部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围绕故宫的建筑、收藏、历史,给观众展现了一幅以故宫为核心的宏大历史画卷。
《故宫》的出现,是继《复活军团》《探索发现―――兵临城下》之后对纪录片表现手段又一次丰富和拓展,在周兵和其他人的推动下,纪录片创作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只所以说《故宫》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主要是指《故宫》的出现不但改变了纪录片的创作手段、创作模式,而且改变了传统纪录片的审美标准:传统的纪录片具有三个重要的特征,分别是哲理性、真实性和艺术性,在这个三个特征中,哲理性被放到了首位,艺术性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因此传统的纪录片还难引起普通老百姓的观赏性趣,但是《故宫》的出现把艺术性抬到了新的高度,纪录片创作开始非常注重视、听效果,这既是纪录片创作市场化的结果,也是国际纪录片发展的一个总的趋势。
下面重点从三方面论述《故宫》这部纪录片的艺术性。
首先,是摄像。
科技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电视艺术的发展,这一点在《故宫》这部纪录片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故宫》全部采用高清摄像,每个画面都力求从构图、和用光、用色方面追求美的极致,努力从视觉层面给观众以审美享受。
在《故宫》中无论是故宫前的中轴,还是御道旁的石狮,甚至是修缮故宫的场景,摄影师都运用升格、间格拍摄等手段,十分注意光线的变换和色彩的变化,中光、色、运动中展现了一个个精彩的镜头。
其次,是情景再现。
对于这个纪录片而言,其主要构成素材有三个方面,除了实景拍摄外,大量情景再现的出现是这个纪录片的重要特点。
编导运用情景再现的原则有两个方面,一是要美,也就是利用情景再现丰富视觉效果;二是要真,也就是不能因为情景再现的运用,影响整个纪录片的纪实属性。
基于这两个原则,编导在情景再现的运用上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实”,也就是影片中再现历史上的某些人物或场景,但是为了保持纪录片的格调,编导对这些场景和人物都进行了处理――――人物摄像以侧面拍摄和背面拍摄为主,仅有少量特写,没有正面近景,并且所有人物和场景都采用高光处理,这样就既有了历史感,又避免了篡改历史;第二种方法就是“虚”,比如交待朱棣对旧臣的杀戮,我们只听得见鼓声以及巴掌打在脸上的声音,但并没有见到真实的情景。
记录片故宫解析解说词《故宫》不但以其恢宏的气度、精美的画面、悠扬深沉的宫廷音乐和鲜为人知的历史铁闻再现了故宫500多年的兴衰成败,更以其不同凡响的剪辑音效创造了中国电视纪录片史上的奇迹。
正如故宫大修的原则一样,它一方面“尊重历史,恢复原貌”,另一方面,它又在创造历史,重构故宫。
这与“新纪录电影”的历史真实观是一致的:“电影无法揭示事物的真实,只能表现构建竞争性真实的思想形态和意识”,所以“新纪录电影”的叙事策略是“纪录片可以而且应该采取一切虚构手段与策略以达到真实”①《故宫》的美学创造可以说正是这一理念的产物。
尽管题材的历史性和对象存在的静止性限定了《故宫》的主要叙事方式只可能是画面加解说式的,但该片也对各种纪录方式进行了创造性的融合与运用。
多元、丰富的叙事方式与手段构成了《故宫》特有的魅力,也使得该片在对历史的还原与解说中,完美地实现了对历史事件、场景的重新编织与创造。
在叙事结构上,《故宫》主要采用板块式结构,亦即“按照人物、时间、地域或主题的不同,将不同的内容分成不同的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可以互无联系,也可以有起承转合”②。
《故宫》由《肇建紫禁城》、《盛世的屋脊》、《礼仪天下》、《指点江山》、《家国之间》、《故宫藏瓷》、《故宫书画》、《故宫藏玉》、《宫廷西洋风》、《从皇宫到博物院》、《国宝大流迁》、《永远的故宫》十二集组成,每集有一个重点,从建筑艺术、两代帝王、倍藏文物、外交方略等各个方面展示了明清两代以紫禁城为最高政治权力中心的风雨沧桑,以及从民国初年至今国家对故宫藏品的保护与征集大事。
从紫禁城到故宫,不只是一个称谓的变化,其间更蕴含着数百年来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外交的风云变幻。
具体而言,《故宫》之美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故宫》还善于渲染典型形象或典型事件,达到以一斑窥全豹的目的。
用一座宫殿来表现几千年的文明和几百年的风雨变换,《故宫》的容量之大可以想见,要想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承载如此众多的历史,它所选取的事件必须有典型性,也就是说必须密度大,不能浓墨重彩地铺排,只能言简意赅,点到为止。
纪录片《故宫》作品综论纪录片《故宫》作品综论中央电视台和故宫博物院合作拍摄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故宫》,拍摄时间长达三年,是迄今为止中国投资最大、制作最精的纪录片。
原来对故宫的拍摄仅仅停留在旅游线路的介绍,或者只是建筑知识的点滴反映,广大观众对故宫还是陌生的,一知半解的。
而现在的《故宫》则是第一部对世界上最大的皇宫立体式展现的纪录片,在主题、题材和表现手法上,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堪称纪录片的经典之作。
《故宫》是一部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央视已经播出的只是精华版,只有12集,每集50分钟,本课就是其中的第七集《故宫书画》。
据了解,百集系列的《故宫》正在制作当中。
《故宫》采用主题式结构,分别从建筑历史、功能使用、馆藏文物和从皇宫到博物院的历史转变四个部分对故宫六百多年的历史进行立体式的介绍。
纪录片采用以物说史的方式,向观众全景式地介绍了故宫建立的历史背景、建设过程、修缮历程和近代历史性的转变,突出介绍了故宫的功能用途和馆藏文物,以厚实凝重的历史沉淀打造了一场中华文明的盛宴。
对共同的历史经历的认识和认同,从而产生一种历史意识,是一个民族团结和联合的纽带。
建构这种历史意识,是历史文献片当仁不让的使命。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但是历史不可以忘记,文明更需要传播。
悠久的历史是今天最好的镜子,厚重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故宫是一段中国历史的见证,故宫的馆藏文物更是体现古老的华夏民族心灵的活化石。
历史文献纪录片《故宫》,揭开了故宫神秘的面纱,观众看到了古老、真实、宏伟、博大的建筑群,看到了大量的神秘而又价值连城的文物瑰宝,了解了宫殿里面、文物背后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
在这里,历史是形象的,是真实的,也是凝重的,通过电视声像结合的传播手段,让观众接受了一次知识的普及、文明的洗礼、灵魂的震撼。
在这里,巧夺天工的建筑、灿烂文明的见证足以激起每一个华夏儿女的民族自豪感。
《故宫》纪录片解说词赏析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
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
故宫全部建筑由“前朝”与“内廷”两部分组成,四周有城墙围绕。
2005年10月在央视一套播出了纪录片《故宫》,让总导演周兵欣喜的是,《故宫》的收视率与当年电视剧收视之冠《京华烟云》持平,《故宫》成为央视史上最赚钱的纪录片。
正版DVD直到现在还在销售。
《故宫》之所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销售业绩,最重要的是它和国际的制作理念和水准接轨了。
不但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拍摄技术和手法,也学会了在纪录片中讲故事。
《故宫》的解说词写的也相当漂亮,《故宫》第一集以紫金城为例,以历史时空为线索,为我们讲解了故宫的修建过程。
并且把冗长沉重的历史事件讲得津津有味,不再像中学课堂上老师讲历史那样乏味,引起了观众的兴趣,也为中国纪录片的水平添上漂亮的一笔。
对大多数的纪录片而言,通过纪实拍摄只能记录特定的一小段时空,尤其是对于故宫历史来说,虽然有有现代影像技术和拍摄技术来做后盾,但是解说词的作用不可忽视,故宫解说词把每个画面都串联起来,使得它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而不是零星的历史事件。
也使得观众理解起来更为快捷和方便。
例如,镜头里出现故宫里面木柱时,配以“这里是今天紫禁城太和殿的内景,当年那些被砍伐的楠木,就是被用来制作这些柱子的。
那些永乐时期巨大的楠木,在太和殿里早已难见踪影,这些巨大的柱子,是后来清朝由松木拼凑而成的。
”的解说,使得这些木头更有故事性的生动性,不再是干瘪瘪的木头,就像是有了生命里一样,从明朝坚持到今天。
由于电视媒介具有转瞬即逝、一晃而过的特点,当电视里画面纷至沓来的时候,观众往往回来不及细细品读和欣赏,紫禁城殿宇众多,装潢华丽,难免使观众沉溺其中,再加上太厚重的历史韵味,让人理解起来难免有些难度,而《故宫》解说词中对宫殿没有一一介绍,反而对建造宫殿的人进行了不少的描写,让观众把注意力转移到人们建造上来,因此发挥对其殿宇的想象和理解,让观众朋友在历史时光穿梭中了解故宫的历史和人们的力量。
纪录片《故宫》与《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叙事策略比较
纪录片《故宫》与《我在故宫修文物》都是以故宫为背景展开的纪录片,它们都致力于向观众展示故宫的历史文化、珍贵文物和工作内幕。
这两部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基于叙事角度对这两部纪录片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异同之处,并从中反思纪录片叙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纪录片《故宫》以一种全景式的叙事策略展示了故宫的整体面貌。
它通过颇具震撼力的航拍镜头将观众带入故宫,展现了故宫壮丽的建筑群、宏大的庭院和绚丽的宫殿。
这种叙事策略使得观众能够全面地感受到故宫的壮观和辉煌,带来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
而《我在故宫修文物》则采用了一种近距离的叙事策略,通过跟随文物修复工作者的视角,展示了故宫文物修复的细节和工艺过程。
这种叙事策略更加贴近人物,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物修复的实际过程,感受到修复工作者的辛勤和细致。
这种叙事策略的差异也反映了纪录片叙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纪录片创作中,叙事策略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呈现效果和观众的接受程度。
纪录片导演在选择叙事策略时,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创作意图和受众的特点,以及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从而更好地塑造作品的叙事形式,为观众呈现更加优质和有深度的纪录片作品。
纪录片《故宫》与《我在故宫修文物》都是对故宫进行纪实性呈现的优秀作品,它们在叙事策略上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亮点。
这种差异性不仅使得观众在观影时能够有更加广泛和全面的体验,而且也充分展现了纪录片叙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希望这两部优秀的纪录片作品能够在未来的纪录片创作中继续发挥其示范作用,为观众带来更加高质量和丰富多彩的纪录片作品。
纪录片故宫赏析
《故宫赏析》是一部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该纪录片为观众呈现了故宫的
历史及文化背景。
故宫是中国的皇宫,位于北京市中心的紫禁城内,是中国最为著名的古
建筑之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为宏伟的宫殿建筑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
表之一。
首先,该纪录片介绍了故宫的历史。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建造于明永乐年间,
历时14年建成。
故宫有五十多个殿堂,包括内朝、外朝、三大殿和六个宫殿,其中太和殿是故宫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
太和殿由三个殿构成,面积达到了15.000平方米,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是一座宏伟的天安阁式建筑。
此外,故宫还包括了举世闻名的乾清门和午门,是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
其次,该纪录片还介绍了故宫的文化背景。
故宫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古书画、瓷器、雕刻、织锦等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故宫收藏的紫禁城文物。
紫禁城文物是故宫
收藏的文物中最为珍贵的一部分,它代表了中国古代皇家文化的最高水平。
其中最为著名
的文物包括了《清明上河图》、《步步生莲》、《百子图》等等。
大型记录片《故宫》——电视节目解析一、概述由中央电视台、故宫博物院联合拍摄的12 集大型纪录片《故宫》, 于2005 年10 月底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后, 受到了传媒界、文博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 成为2005 年一个相当重要的媒介现象和文化现象。
四川国际电视节上,12集大型纪录片《故宫》荣获最佳长篇人文类纪录片、最佳摄影两项大奖,可谓实至名归。
《故宫》是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又一创新成果,不仅为电视荧屏增添了新的亮点,也为纪录片工作者提供了新的创作启示。
二、<故宫>特色“ 主题事件化, 事件故事化, 故事人物化, 人物细节化, 细节画面化”。
《故宫》正是如此, 在影片建构的宏大叙事中, 王朝的兴衰、文明的沉浮通过精美的视听元素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诠释。
(一)、扎实的工作, 为纪录片主题奠定了历史和学术的基础和社会价值。
故宫500 年来发生的种种故事, 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讲得完的。
如何从浩如烟海的资料文献中, 选择出最精华的部分并用镜头表现出来? 如何保证拍摄的内容不存在历史性的硬伤? 又如何把这些资料打磨成最终与观众见面的解说词?在《故宫》中我们看到了答案。
《故宫》全面、系统、客观地展示了故宫的历史、今天与未来。
那美轮美奂、神秘沧桑的宫廷建筑和馆藏文物, 那很多不为人知、生动鲜活的人物命运和历史事件, 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厚的艺术文化历史和思想内涵, 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崭新感受。
在拍摄时, 摄制组专门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寻找了晚清从未公开的资料,通过这诸多的鲜为人知的资料,《故宫》才真正实现了纪录片纪录历史的社会价值。
(二)、强调叙事因素, 将故宫500 年历史贯穿在整个纪录片的叙述中。
《故宫》的故事性很浓郁。
三大殿和三宫是故宫的主体部分, 也是该片拍摄的重点, 但每一位导演更看重的是发生在故宫中的那些打动人心的故事。
在第一部分中就首次披露了很多有趣的故事点, 以往都是不为大众所知的。
比如故宫的设计师是谁? 故宫到底经过多少年建成的? 在故宫重建当中, 所依照的图纸是什么? 在故宫的建造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些故事通过导演的手法与镜头语言演绎了出来。
文学院0905班学号:2009101020509 桂保定对比两种故宫藏玉纪录片制作手法最近,在新闻摄影老师的引导下欣赏了内地和台北分别拍摄的纪录片《故宫》中的藏玉这一集。
在对这两种不同的作品做了深入观察和分析之后,对其拍摄手法进行了比较。
个人认为在其制作手法上主要有以下就几点不同特色。
一、从纪录片内容来看内地《故宫》在介绍故宫藏玉时以玉器及宫廷建筑为主体。
且更加注重的是对于历史事件的重现,通过对玉器相应时代的相关故事的讲述,向观众传达玉器制作缘由及其价值的信息带有浓厚的故事性和揭秘色彩。
《台北故宫》则单独以馆内玉器为主要对象。
在介绍玉器时更加注重历史的延续性。
对玉的讲解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历史时间的表述上,同时也向观众解读了最新相关事件。
二、从运用语言风格上来看内地《故宫》的讲解员是一位男士,以其富有磁性的深邃声音向观众细细道来,传达的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
《台北故宫》的女讲解员则以母亲般的温柔之声和接近生活交流的对话语态来传达信息,温婉的语调与温润的玉器同时呈现,亲切自然地视听结合,给人以感官和听觉的享受。
三、从光线采用上来看内地《故宫》在建筑物这一主体上主要采用明亮与昏暗光线交错呈现,光线亮度的加强表现了整个故宫建筑群的大气,而随着光线的变暗,则表现出皇家宫殿的权力的象征色彩。
在表现玉器这一主体时,光线则明暗有致,突出玉的晶莹剔透之美。
而《台北故宫》的拍摄内容则主要是呈现玉器的精美和历史价值,与作为主体,因而为表现玉器的唯美,在光线的采用上比较注重光线的亮度和质感,主要运用温润柔和的光线表现出玉器的历史感和饱满质感。
四、从拍摄手法来看(1)片头内地《故宫》的拍摄,开篇以高大威严的紫荆城中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金銮殿慢慢拉出,表现时间的沉淀;进入参观人群则表现现代人对历史的尊重和探求。
《台北故宫》片头则用水墨画和古文字为背景,将古玉同水墨画有机结合。
同时,以古典中国风歌曲《爱延续》为背景音乐,给人一种深沉悠远的意境;然后,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奖牌设计引出玉器这一主体。
历史文献纪录片《故宫》赏析第一篇:历史文献纪录片《故宫》赏析一、历史文献纪录片中的故事化叙述手法在我国,纪录片最早的形式是新闻纪录片,是新闻的一种样式,题材要有新闻性,要真实典型,注重宣传意义和教育意义。
随着纪录片创作的不断发展,故事化叙说手法不仅成了纪录片满足观众需求的一种方式,而且成为其内在发展趋势。
《故宫》总导演周兵在《总导演寄语》中对故事化有明确的要求:“要有具有悬念的好看的故事,还要包含对人物的命运、情感、性格的挖掘和展现。
对已知史实一定要有全新的发现,要善于在节目的叙事中发现和放大历史问题的疑点和争议点。
”当然,纪录片的戏剧性受制于真实性的要求,不能编造任何情节,所谓故事化叙述手法也只能在真实性要求的框架范围内,深入挖掘历史故事中蕴涵的戏剧性元素,然后以故事化的方式将它表现出来。
《故宫书画》这一集就很好地体现了历史文献纪录片对故事性元素的挖掘,其故事化叙述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挖掘历史事件背后未曾披露的情节和鲜为人知的故事。
许多历史事件背后,都隐含着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
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历史无法向社会展示其全部真相,观众对历史的理解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故宫书画》中,披露了大量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
比如康熙皇帝时期的汉族文臣高士奇,此人深得皇帝信任,但他在进献书画的时候居然冒着灭族的危险欺骗皇帝,把珍贵书画真迹留在自己的手中,用赝品孝敬皇帝。
这种异乎寻常的大胆行为被他本人所著的《江村消夏录》和《江村书画目》永远地留在历史上。
再比如观众可能都知道隋炀帝的残暴,但同样是这个残暴皇帝,酿成了一次中国书画史上的大劫难:一千三百多年前,隋炀帝沿运河下扬州,东都洛阳收藏的名贵书画随船而行,不料半途船只倾覆,珍贵书画大半落水。
《故宫书画》中披露的故事和细节不胜枚举,有《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的前因后果、乾隆皇帝鉴赏书画的笑谈、雍正皇帝喜好行乐图、明朝太监冯保和《清明上河图》、溥仪偷盗书画,等等。
纪录片《故宫》与《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叙事策略比较
《故宫》与《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两部以故宫为题材的纪录片,虽然主题相似,但在叙事策略上却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
本文将就两部纪录片的叙事策略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在叙事手法、叙事结构和叙事效果等方面的异同。
从叙事手法上来看,《故宫》在叙事手法上主要采用讲述式的叙事方式。
通过讲述者的解说,观众可以了解到故宫的历史、文物和文化内涵,展现了故宫的宏伟和庄严。
而《我在故宫修文物》则采用了观察式的叙事方式。
通过跟随修复工作者的视角,观众可以深入了解到修复文物的过程和技术,展现了故宫文物修复的细致和精湛。
两者的叙事手法不同,分别呈现了故宫的不同面貌,一方面展现了故宫的历史和文化,另一方面展现了故宫文物修复过程中的技术与情感。
从叙事结构上来看,《故宫》在叙事结构上呈现出一种宏大的历史史诗感。
通过对故宫的整体介绍和历史渲染,将故宫呈现为一个历史沉淀的文化古迹。
而《我在故宫修文物》则呈现出一种亲身参与的情感体验。
通过修复工作者的亲身体验和情感表达,将故宫呈现为一个活力的传承空间。
两者的叙事结构不同,一个是历史史诗式的宏大感,一个是亲身情感体验式的亲近感,反映了故宫的不同魅力所在。
通过比较分析,《故宫》与《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两部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在叙事手法、叙事结构和叙事效果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分别展现了故宫的宏大和庄严,以及故宫文物修复的技术和情感。
这也反映了故宫这一文化古迹的多样魅力,为观众呈现了不同层面的故宫之美。
希望未来还能有更多不同类型的纪录片,带领观众从不同角度去了解和感受故宫的魅力。
展望历史的背影
——纪录片《故宫》第一集——“肇建紫禁城”评析大型纪录片《故宫》全面、客观而又细腻、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它的历史。
那恢弘的建筑、不为人知的神秘往事,以及那珍贵的文化精髓,都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饕餮视觉盛宴。
本片为了清晰、客观地将这一伟大奇迹展现给观众,在制作上独具特色。
高超的特效、完美的声画处理、精彩的镜头语言,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观众的需求。
以第一集“肇建紫禁城”为例。
它以时间为线索,向我们讲述故宫的修葺过程。
紧闭的宫门缓缓打开,镜头慢慢向后拉,由细小的人物一直到俯拍的故宫的全景,瞬时造就了一种大气磅礴的基调。
精彩的特效是本片的独到之处之一。
片中多次出现电脑特技、三维动画等技术进行历史的还原、情景再现。
当历史还原到建文帝朱允蚊与燕王朱棣二人的“靖难之役”时,逼真的特效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生产生活水平,空旷的天地下一阵寂寥的箫声奏起,给人十分真实的质感。
大量的推拉镜头、降格拍摄等塑造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在对光线的控制上也把握得独到好处,天空中流动的浮云,表现出了时光的流逝、岁月的沧桑。
特技镜头的运用极具运动感,同时又动静结合。
片中还善于制造悬念。
伴随那个极具历史厚重感的声音,我们会思考,那大量的木材是如何运送到目的地的?那些沉重的石料又是怎样运输的?片子运用特效将历史还原,俯拍的河流中漂浮着巨大的木材;仰拍众多的采石矿工,逆着阳光……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与艰辛的付出。
通过不同角度对各种工匠的特写,突出了故宫建造工程的浩大与难度。
正是因为无数人的自我奉献、牺牲,才有了我国建筑文明史上的奇迹。
本片的声画结合也相得益彰。
无论是恢弘大气的乐曲伴随着宏伟的宫殿,还是故宫修葺时急切的鼓点,抑或是制造悬念时那空灵缥缈的中国古典乐曲,无一不使得影片的整体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那个极具表现力的解说词,也起到了灵魂般的作用。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在本集中将我国的文化特色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故宫,正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一个缩影,片中将我国的绘画艺术也融入其中,《燕京八景图》中精妙绝伦的景色独具特色,细腻的笔法描绘出当时北京的美景与风情。
这类纪录片的难点之一就是讲述历史事件。
时间的跨度、人物、事态的发展很难表现得尽善尽美,本片在这方面做得相对完美,在人物的动作、语气、场面调度上也都显得相当细致。
行文至此,我不禁想起了另外一部大型纪录片一一《大国崛起》。
这部纪录片同样是大气磅礴,同样运用电脑科技复原了大量的历史原型,用历史的眼光进行情.景再现。
这两部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在价值上平分秋色.表现上却有些雷同。
我们会发现,国内所拍摄的宫殿庙宇,通常以开、关门为表现手法,不免有些单一。
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感受到了这根深蒂固的封建皇权与沉重的历史。
天际的太阳缓缓而落,映红了天空与云霞。
《故宫》是一种历史的记载,是一种文明的延续,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当镜头又一次拉出、俯拍故宫全景,我们看到这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世界共同的文化遗产。
我们知道,历史的车轮虽已渐行渐远,但文明却犹如一张永不褪色的水彩画,为世人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