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抢救药品的作用及不良反应(PPT33页)
- 格式:ppt
- 大小:2.01 MB
- 文档页数:8
常用抢救药品剂量、作用及不良反应一、肾上腺素(付肾)1mg/1ml/支药理作用:对a、B受体均有强大的激动作用,松熟支气管平滑肌,兴奋心脏,加入局部麻醉药液中可延长脊神经阻滞时间等。
临床应用:用于心脏骤停的抢救和过敏性休克的抢救,也可用于其他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的治疗。
与局麻药合用有利局部止血和延长药效。
注意事项:剂量过大产生搏动性头痛,血压急骤升高,诱发脑出血,心律失常。
二、异丙肾上腺素1mg/2ml/支药理作用:为B受体激动,对B1和B2受体均有较强的激动作用。
①作用于心脏B1受体,使心肌收缩力增强,传导加速,心排血量和心肌耗氧量增加。
②作用于血管平滑肌32受体,使骨髓血管明显舒张,肾、肠系膜血管及冠状动脉不同程度舒张,血管外周阻力降低。
其心血管作用导致收缩压升高,脉压变大。
③作用于支气管平滑肌B2受体,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
④促进糖原和脂肪分解,增加组织耗氧量。
临床应用:①治疗支气管哮喘;②心脏骤停;③房室传导阻滞;④抗休克。
不良反应:头痛、头晕、心悸、缺氧病人易引起心律失常和诱发心绞痛,长期应用可引起猝死。
三、硫酸阿托品0.5mg/1ml/支药理作用:为阻断M胆碱受体的抗胆碱药,①能解除平滑肌的痉挛;②抑制腺体分泌;③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使心跳加快;④散大瞳孔,使眼压升高;⑤兴奋呼吸中枢。
临床应用:用于胃肠、肾、胆绞痛,急性微循规障碍,有机磷中毒,阿-斯综合症等,眼科用于散瞳,麻醉前和药。
不良反应:常见有口干、视力模糊、心悸、排尿困难、便秘等。
四、洛贝林(山梗菜碱)3mg/支药理作用: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兴奋呼吸中枢而使呼吸加快,但对呼吸中枢并无直接兴奋作用。
临床应用:常用于新生儿窒息、一氧化碳引起的窒息、吸入麻醉及其他中枢抑制药的中毒及肺炎、白喉等传染病引起的呼吸衰竭。
不良反应:过量可兴奋迷走神经,引起心动过缓、恶心、呕吐、传导阻滞,更大剂量也可兴奋交感神经及肾上腺髓质,出现心动过速,严重时呼吸抑制甚至惊厥等。
常用抢救药品的作用及不良反响1. 引言常用抢救药品在医学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可以挽救生命并稳定患者的病情。
然而,这些药物也存在着一些不良反响,医务人员需要充分了解药物的作用和可能的风险,以便做出明智的决策。
本文将介绍常用抢救药品的作用及可能的不良反响。
2. 常用抢救药品及其作用2.1 氧气•作用:氧气是一种重要的抢救药品,用于补充氧气供给,提高氧合能力。
•不良反响:氧气的不良反响较少,但长时间高浓度吸入可能导致氧中毒。
•作用:心肺复苏药物用于恢复心脏和肺部功能,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不良反响:常见的不良反响包括过敏反响、心律失常和血压下降。
2.3 血管活性药物•作用:血管活性药物用于调节血管平滑肌张力,改善血液循环。
•不良反响:不同的血管活性药物有不同的不良反响,如低血压、心动过速等。
2.4 抗凝药物•作用:抗凝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病,防止血液凝结。
•不良反响:抗凝药物容易引起出血,患者需密切监测凝血指标。
•作用:抗心绞痛药物用于缓解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病症。
•不良反响:常见的不良反响包括头晕、恶心和低血压。
2.6 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用于修复心脏的不正常节律。
•不良反响:不同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有不同的不良反响,如心动过缓、心律失常加重等。
2.7 心肌营养药物•作用:心肌营养药物可改善心肌供氧,增强心脏功能。
•不良反响:常见的不良反响包括恶心、呕吐和头痛。
3. 使用常用抢救药品时的本卷须知•了解药品的适应症和禁忌证。
•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防止过量使用。
•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防止不良的药物反响。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药物效果,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4. 结论常用抢救药品在抢救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这些药物有一些不良反响,但在医务人员的正确使用下,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响的风险,并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医务工作者应不断学习和了解这些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以提高抢救工作的效果和平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