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9-15课
- 格式:doc
- 大小:146.00 KB
- 文档页数:18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5课淘气堡丨浙美版(2012)教学内容本课为二年级上册美术课程,主题为“淘气堡”。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淘气堡的基本概念、特点及构造,学习如何运用线条、色彩等基本元素描绘出淘气堡的场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意设计和表现。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淘气堡的基本概念、特点及构造,提高学生的美术知识水平。
2. 培养学生运用线条、色彩等基本元素描绘出淘气堡场景的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
4. 培养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教学难点1. 淘气堡的构造和特点的理解。
2. 线条、色彩等基本元素的运用。
3. 创意思维和美术创作能力的培养。
教具学具准备1. 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
2. 淘气堡的图片或模型。
3. 美术教材和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淘气堡的图片或模型,引导学生关注淘气堡的特点和构造,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淘气堡的基本概念、特点及构造,让学生对淘气堡有更深入的了解。
3. 示范讲解:演示如何运用线条、色彩等基本元素描绘出淘气堡的场景,并讲解绘画技巧。
4. 学生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运用线条、色彩等基本元素描绘出淘气堡的场景,并进行创意设计和表现。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总结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淘气堡的特点和构造,以及线条、色彩等基本元素的运用。
板书设计1.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5课淘气堡2. 教学内容:淘气堡的基本概念、特点及构造,线条、色彩等基本元素的运用,创意设计和表现。
3. 教学目标:了解淘气堡的基本概念、特点及构造,运用线条、色彩等基本元素描绘出淘气堡的场景,激发创意思维,提高美术创作能力。
4. 教学难点:淘气堡的构造和特点的理解,线条、色彩等基本元素的运用,创意思维和美术创作能力的培养。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5 淘气堡|浙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中的第15课——《淘气堡》。
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了解房屋的构造、色彩和形态,提高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知道“淘气堡”是房屋的命名方式之一2.通过绘制和构建模型完成一个“淘气堡”的设计3.初步掌握颜色和形态表现的技巧4.增强手眼协调和想象创造能力三、教学重点1.学生对“淘气堡”的认识和理解2.学生的手绘和构建模型的能力四、教学准备1.闹钟、计时器2.一些方形卡纸3.色彩笔、彩笔4.学生的参考书、笔记本和笔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教师出示一些有趣的淘气堡图片和房屋命名方式,让学生了解“淘气堡”及其他建筑名称的来源和形态。
2、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回答“淘气堡”命名的原因,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二步:展示1、教师展示一些已经设计好的“淘气堡”模型,让学生了解房屋建成后的形态。
2、教师提示学生相关颜色和形态表现的技巧,并邀请学生跟着我一起绘制“淘气堡”模型。
第三步:实践1、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材料,开始设计并构建属于自己的“淘气堡”模型。
2、教师在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点评和分享,让学生交流彼此的设计过程和灵感。
第四步:总结1、教师让学生总结课堂所学知识以及自己在设计过程中的收获和心得。
2、教师布置学生的课后作业——自己设计并构建一座建筑,并在下节课上展示。
六、教学评价1.学生是否了解“淘气堡”及其他房屋的命名方式2.学生是否能够理解颜色和形态表现的技巧3.学生绘制和构建模型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4.学生是否能够自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七、课后作业1.学生根据分享和点评,将自己的“淘气堡”模型重新设计,尽量完善。
2.学生设计并制作一些原创建筑,准备在下节课上展示。
八、教学反思1.课前准备做的不够充分,需要更多的细节安排。
2.教师应该更具体地告诉学生关于颜色和形态表现的技巧。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9课《蜻蜓飞飞》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了解蜻蜓的特点,理解蜻蜓的生活习性;2.体验用色的基本功能,能够在色彩表达上取得较好的效果;3.善于观察,同学们要认真观察蜻蜓的身体和环境,体现生活中的美;4.能够独立完成一幅蜻蜓画作。
二、教学重点体会用色的基本功能,色彩的表现方法;抓住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学习绘画技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敏锐的感受力。
三、教学难点布局和色彩的基本搭配,体现蜻蜓的生动形象。
四、教学过程1.热身活动(5分钟)让学生举手称出他们最喜欢的颜色,老师呈现不同的颜色卡片,提醒学生创造出色的画作需要有着色工具的辅助,颜色有不同的特点,选择不同颜色的组合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情感和氛围。
2.学习新课(20分钟)1.学习蜻蜓的基本特点,包括生活习性、身体构造、行为信息等;2.老师对蜻蜓的肢节、翅膀、眼睛等关键部分进行讲解;3.展示成品参考作品,引导学生体验用色的基本功能。
3.展示作品(10分钟)教师展示蜻蜓的插画或者其他艺术作品,让学生认真欣赏,并借助老师的引导分析其中用色和构图的搭配及其美感。
4.作画(40分钟)根据教师的指导,学生自己画出自己飞舞的蜻蜓。
学生可以用卡通和写实两种风格进行创作,同时需要按照基本的布局和色彩搭配进行作画。
根据学生不同的画作而不同,避免学生之间的直接比较。
5.展示作品(10分钟)学生在完成画作之后需要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相互讨论及互相欣赏。
五、教学总结此次活动的旨在让学生体验用色的基本功能,感受和掌握色彩的表现方法;抓住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学习绘画技法;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敏锐的感受力,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和艺术修养。
六、课后作业1.用自己的方式绘制一只快乐的蜻蜓;2.在家中,记录你能观察到的蜻蜓信息,并制作一张蜻蜓侦探手册。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5课自然现象-苏少版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是针对二年级学生的美术教学,本次教学内容为自然现象。
本教学需要基础的美术知识,需要掌握颜色、造型、比例、形状等基本知识。
经过本次教学,学生可以对自然现象有一定的认知与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习大自然艺术载体的语言和表现方式;(2)了解自然界、大自然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形态和特征;(3)锻炼观察、记忆、表达与创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发散性、探究性、启发性、想象性教学;(2)诱导性、启发性、自主性、情感性评价。
3. 价值观念目标:(1)将自然生态知识贯穿于美育教育中;(2)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规律的价值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感悟与表达;(2)使学生掌握表现自然现象的基本技能;(3)体验自然中的美和艺术。
2. 教学难点(1)知识的拓展和启发;(2)创意的培养和发展;(3)感性语言的表达。
四、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1)教师需要准备课程教学设计、教案、制作实物、美术作品图片、音乐等多媒体工具等教学资源;(2)学生需要准备笔(铅笔或钢笔)和美术用品。
2. 教学过程Step 1学生观察一幅满是秋天自然现象的画,老师可通过幻灯片或其他方式呈现。
Step 2引导学生分析这幅画中的色彩、造型和线条,接着从颜色上引导学生想到秋季中不同的色彩和花卉。
Step 3给予学生自然景色的一些图片,要求他们选择最适合课堂重点的景物形态。
Step 4依然利用图片工具,让他们手绘出这幅画,同时他们可以用手折等方式建模创作。
Step 5在创作的过程中,老师还应该经常与学生进行互动,指导他们,引导他们,及时给予他们评价和奖励。
Step 6老师带领全班同学一起欣赏这幅画,并就创意作品进行互动、评价和创意输出。
五、教学评估1. 评估目标(1)评估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情况;(2)评估学生学习效果,是否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完成作品;(3)评估学生完成作品的质量,包括作品的色彩、造型和线条等方面的表现。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5 我和马儿在一起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马的生活习性和运动特点。
2.能够绘制出运动中的马的形象,并能运用色彩表现。
3.能够用自然色彩和干湿混合的方法,表现马毛发的光泽质感。
【教学重难点】1.孩子们不了解马的特点和习性,需要引导他们观察和思考。
2.绘制马的形象需要注意比例和线条的刻画。
3.马毛发的光泽质感需要学习和掌握。
【教学准备】1.紫色、黑色、红色、棕色、黄色、白色、绿色水粉或水彩颜料。
2.艺术研究室提供的马的图片和相关介绍,绘画纸,水彩纸或油画纸。
3.教师的示范作品和参考资料。
【教学步骤】1. 引入(10分钟)1.让孩子们观看马儿的图片,询问孩子,有谁养过马?谁喜欢马?2.引导孩子们观察马儿的外形特点、运动特点和生存环境。
分享一些图片和资料,帮助孩子了解马儿的特点和习性。
2. 材料准备与介绍(5分钟)1.展示教室提供的马的图片和绘画纸,提醒孩子们在这幅画中需要表现的东西,包括马的身形、身姿和奔跑的动态。
2.告诉孩子们今天画画要用的颜料颜色,帮助孩子们了解这些颜料的特点和如何运用它们。
3. 画马的位置与比例(15分钟)1.让孩子们先用自己的笔画出框架,再帮助孩子确定比例和位置,可以引导孩子们观察马儿的部位比例和位置。
2.提醒孩子们要注意画出马的身体和根部所在位置。
4. 画马的轮廓(30分钟)1.让孩子们谨慎用铅笔描绘马儿的轮廓。
开始画过程时,可以从头部或腿部开始,一步一步地将较为简单的区域画出来,然后再逐渐展开。
2.帮助孩子们学习如何描绘马儿的各个部位,如:头部、颈部、身体、前肢、后肢、尾巴等。
3.强调让孩子们在画马的时候,不要只看马的图片,同时也要观察自己画出来的部分,看看是否符合实际马的标准比例和位置,给孩子们自己发现错误的机会。
5. 画马的毛发和鬃根(20分钟)1.用颜料或混合颜色,使马毛发呈现出光泽质感。
帮助孩子们掌握干湿混合技巧。
2.把马的尾巴和鬃根留下,用更细的笔描绘。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5课(杂技小演员)|岭南版教学目标1.了解杂技小演员的特点和技巧。
2.学习绘制杂技小演员的形象和动作。
3.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1.教学学生如何描绘人物,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动作。
2.教学学生如何理解色彩和造型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人物的动作和情感。
2.如何绘制色彩和形态的转换。
教学准备1.教材:岭南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
2.教具:彩色铅笔、彩色粉笔、白板、相框。
教学内容第一步:引入教师可以在白板上写下杂技小演员的名字,让学生们来猜测杂技小演员是什么,了解学习本节课内容所说的杂技小演员。
第二步:课堂讲解1.了解杂技小演员的特点和技巧。
(1)杂技小演员是一种表演艺术形式,可以包括绳索、跳板、蹦极等各种技巧。
(2)杂技小演员的表演需要不停地进行各种动作,如跳跃、翻滚、飞翔等,需要有很强的体能。
(3)杂技小演员的表演需要具有高超的技术配合,需要建立稳定的信任和默契,才能演绎出精彩的节目。
2.学习如何绘制杂技小演员的形象和动作。
(1)绘制杂技小演员的形象,要注重人物的肢体和神态表现,绘制时要充分表达人物的身体特征和表情。
(2)绘制杂技小演员的动态,要注重动态的流畅和节奏感,要涵盖人物的动作和情感的表达,准确表现人物的运动状态。
3.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
(1)在绘制时,要注重细节的处理和色彩的渲染,注重线条和色彩的相互配合,以表现出生动的形象和情感。
(2)根据绘制杂技小演员的特点和技巧,要注重人物的动作和反应,创造出更加生动和丰富的画面。
第三步:教师示范教师可以在白板上示范绘制杂技小演员的形象和动作,让学生们跟着绘制,并解释绘制时需要注意的各个方面。
第四步:学生练习让学生们根据教师的示范,自主绘制杂技小演员的形象和动作,教师可以逐一指导每个学生,纠正他们的错误,并帮助他们提高美术表现能力。
第五步:展示作品让学生们将自己绘制的作品收集展示在相框里,并进行讲解和评价,让学生们感受各自的不同收获和优势,提高他们的自信和美术表现能力。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5我和马儿在一起人教新课标(2023秋)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5我和马儿在一起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描绘马儿的形象要素与技法。
2.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线条和色彩描绘马儿的形象。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动物的关心。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马儿的形象特征,掌握描绘马儿的线条与色彩技法。
难点:运用线条和色彩描绘出立体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学素材:教学PPT、彩色纸、画笔、颜料、画布、马儿的图片。
2. 学具:马儿的图片、彩色纸。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5分钟)1. 导入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有没有见过马儿?2.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描绘一匹马儿的画。
马儿是大自然中的重要动物之一,他们奔跑的身影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欢乐。
我们来学习描绘一幅美丽的马儿画吧!Step2 学习画马儿(30分钟)1. 观察图片:展示一幅马儿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
2. 分析形象特征:指导学生观察马儿的身体特征,如脑袋、脖子、身体、四条腿等。
引导学生发现并描述马儿的形象特点。
3. 描绘线条:根据观察到的马儿形象特征,指导学生用简单的线条描绘出马儿的大致轮廓。
4. 画出马儿:学生使用彩色纸和画笔,根据自己描绘的线条,画出马儿的形象。
老师可以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5. 添加细节:引导学生为马儿添加眼睛、耳朵、鬃毛等细节,使马儿更加生动。
6. 着重突出:指导学生合理运用线条和色彩,突出马儿的轮廓和立体感。
Step 3 评价与展示(15分钟)1. 组织评价:学生用自己的描绘马儿的作品参与评价活动,其中可以包括相互展示、表扬与改进指导等。
2. 展示作品:在教室里或走廊上摆放学生的马儿画作,让其他班级的同学和老师们欣赏,展示学生们的创作成果。
五、课堂作业:1. 请同学回家后观察一下家乡的小马儿或从图片中选择一幅马儿的图片,然后描绘出来,下节课展示。
六、板书设计:我和马儿在一起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马儿形象特征的观察与描绘,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界动物的热爱和关心,同时锻炼了学生的绘画技能。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5课《我和马儿在一起》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对马的形态和特征的观察与描绘能力,增强学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并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
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学生能够:1. 知识与技能:了解马的基本结构和特征,掌握描绘马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动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教学内容1. 马的基本结构:介绍马的头部、身体、四肢和尾巴的基本结构。
2. 马的动态特征:观察马在不同状态下的动态特征,如站立、行走、奔跑等。
3. 马的表情与情感:探讨马的表情和情感表现,如快乐、安静、警惕等。
4. 人与马的互动:讨论人与马和谐相处的场景,如骑马、喂马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培养学生观察马的结构和特征,并能够用画笔表现出来。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并描绘马在不同状态下的动态特征,以及人与马和谐相处的场景。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马的图片、模型,以及相关的视频资料。
- 学具:画纸、铅笔、彩色铅笔、橡皮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马的图片和模型,引导学生对马产生兴趣,并简单介绍马的基本结构。
2. 观察与讨论:让学生分组观察马的不同状态,讨论并记录下马的特征和动态。
3. 示范与指导:教师进行现场示范,展示如何描绘马的基本形态和动态特征。
4. 学生实践:学生根据观察和讨论的结果,进行马的绘画实践。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围绕马的基本结构、动态特征和人与马的互动进行展开,通过图表、关键词和简图等形式,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将包括两部分:1. 课堂作业: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一幅马的绘画作品。
2.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动物,尝试描绘其特征和动态,加强对动物形态的观察和表现能力。
二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9课蜻蜓飞飞》人教版一、基本信息•教学时长: 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蜻蜓的外形、生活习性和特点。
2.掌握简单的水彩画画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关知识:1.蜻蜓的外形及飞行方式2.水彩画基础知识•相关能力:1.观察细节和把握整体形象的能力2.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能力表现物象和情感3.创造性想象和表现的能力二、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叙述自己见过的蜻蜓,让他们通过互动,感受蜻蜓的优美形态和飞翔的姿势。
2. 学习蜻蜓的特点(20分钟)通过播放蜻蜓的视频和展示图片等形式,向学生展示蜻蜓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并引导学生观察蜻蜓的眼睛、翅膀、身体等细节特点。
3. 水彩画画法介绍(10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水彩画的画法和技巧,并让学生了解水彩画的重叠染色和清淡透明的特点。
4. 创作水彩画(80分钟)1.线稿练习:先在练笔纸上练习画蜻蜓的线稿,让学生掌握蜻蜓线条形态的特点。
2.描绘基本形态:学生在指导下,在打好线稿的基础上,用淡色线条描绘蜻蜓的翅膀和身体的基本形态。
3.填充色彩:让学生用淡色水彩笔为蜻蜓身体和翅膀填充色彩,通过叠加染色和渐变染色等方式,展现出蜻蜓身体和翅膀自然的透明感。
4.补充细节:补充蜻蜓的特征,如蜻蜓的眼睛和翅膀上的纹路等。
5. 展示和评价(10分钟)让学生相互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评和自评。
三、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让学生通过描绘蜻蜓的形态特点,了解蜻蜓的生活习性,并通过水彩画的表现方式,展现自己对蜻蜓的感受和创造力。
整节课在寓教于乐的前提下,也精心调整时间分配,确保教学过程紧凑有序,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取知识。
第15课自然现象(教案)苏少版美术二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现象的基本概念,掌握自然现象的分类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描绘自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自然现象的定义和分类2. 常见自然现象的特点和成因3. 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的关系4. 描绘自然现象的方法和技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现象的分类、特点和描绘方法。
2. 教学难点: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自然现象图片、教学课件。
2. 学具:画纸、彩笔、水粉颜料、调色板、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
b. 学生分享自己对自然现象的了解和感受。
2. 讲解新课a. 讲解自然现象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b. 分析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案例分析a. 展示不同自然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b. 讲解描绘自然现象的方法和技巧。
4. 实践操作a. 学生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现象进行描绘。
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成果展示与评价a.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b. 教师评价学生的作品,给予鼓励和建议。
b. 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继续关注自然现象。
六、板书设计1. 自然现象的定义、分类和特点2. 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3. 描绘自然现象的方法和技巧七、作业设计1. 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2. �搜索一种自然现象的成因,了解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自然现象的了解程度如何?2.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兴趣和积极性如何?3.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恰当,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4. 课后作业布置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引导学生继续关注自然现象?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自然现象的基本概念,掌握自然现象的分类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