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政治经济与文化共50页
- 格式:ppt
- 大小:8.79 MB
- 文档页数:33
阶段二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总特征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和巩固。
经济上农耕经济从停滞倒退到初步恢复发展,手工业、商业获得发展。
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科技、文学得到初步发展。
课时1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1.政治:(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①秦始皇*;②皇帝制度的创立及特点;③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2)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创新:①中外朝制度;②刺史制度;③察举制。
2.经济:(1)秦汉时期的农耕技术。
(2)秦汉时期手工业发展与“丝绸之路”。
(3)秦汉时期的商业发展。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考点一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朝统一(1)条件⎩⎨⎧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经过: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内容①皇帝制度⎩⎨⎧a.创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b.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大权。
c.特点:皇帝至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②三公九卿制度⎩⎨⎧a.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b.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c.太尉:管理全国的军务。
d.诸卿分掌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③郡县制⎩⎨⎧a.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b.县令或县长: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与民族融合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秦汉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政治经济制度得到很好的发展,并且民族融合也得到了加强。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来阐述秦汉时期的发展。
一、政治制度秦汉时期,政治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是秦朝的独尊皇权制度,使得中国的官制、法制和地方行政管理都得到了非常完善的发展,但是也给人民带来了很多的苦难。
随着秦朝的灭亡,汉朝开创了“以德治国”的制度,并且推行了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科举制度和礼乐制度,使得政治制度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同时,汉朝还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采取开疆拓土的政策,不断征服和发展,使得边疆地区的稳定性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二、经济制度秦汉时期,经济制度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在秦朝时期,推行“均田制”加强了土地的所有权,使得农民在土地所有权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保障;同时也加强了内部经济联系,推行以贸易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在汉朝时期,推行土地兼并制度也进一步保证了土地的完整性。
另外,在汉朝时期,自然灾害的发生给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是通过政府的及时救灾和发展新的农业技术,使得经济得到迅猛发展。
三、民族融合在秦汉时期,中国的民族融合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政治方面,汉朝推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保证了不同民族地区的稳定性,同时也推行了汉化政策,加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
在经济方面,贸易和农业的发展也吸引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和融合。
在文化方面,汉朝推行的儒家思想和礼乐制度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也开始发生交融和融合。
总之,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且民族之间的融合也得到了加强。
这一时期的发展,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明清时代特征1.大发展(分裂——统一)2.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称霸民族不断融合)3.大变革(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2.封建经济初步发展1.封建国家分裂割据2.民族融合封建制度逐渐衰落和多名族国家的巩固的时期,经历了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堕落政治1.诸侯争霸2.各国变革秦--中央集权制(三公九卿)、郡县制,汉—中央集权制(置中朝、设刺史、推恩令1.北魏孝文帝改革2.九品中正制3.三省体制明-废丞相制度、设殿阁大学士、设立内阁,清-军机处经济1.铁器时代2.牛耕推广3.兴修水利4.土地开垦5.冶铸煮盐纺织制漆酿酒1.耒、耜、石、骨刀耕火种;2.井田制;3.青瓷的出现4.耧车(播种工具)5.水利鼓风冶铁工具1.铁农具(铁犁),牛耕,精耕细作;2.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3.个体农耕-自耕农经济;4.土地私有制发展,井田制瓦解,租佃方式产生;5.经济中心南移;6.钢铁冶炼的冶炼;7. 白瓷的出现;8.政策:重农抑商 9.翻车(灌溉工具)10.草市出现11.经济中心南移1.明:斗彩、五彩瓷,清:粉彩、珐琅彩;2.明中后私营才占手工业主导地位;粮食产量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3.白银为主要货币;4.闭关锁国;5.资本主义萌芽(标志)文化百家争鸣相互独立1:焚书坑儒(秦)2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3:定于一尊经学化1.玄学取代经学2.佛道兴盛冲击儒学正统地位西学东渐传统文化终结版权所有切勿模仿!!!谢明坤彭侠。
1、前230—221(年),秦灭六国大统一,始皇咸阳来登基,至高无上大权集。
2、丞相、太尉和御史,地方推行郡县制,全国统一度量衡,还有货币和文字,为了思想大控制,“焚书坑儒”有得失。
3、抵御匈奴筑长城,开发南疆修灵渠,开疆拓土好疆域,世界大国了不起。
十一、“伐无道诛暴秦”1、秦朝暴政民愤激,戍卒大泽揭竿起,势如破竹建政权,陈吴败后项刘继。
2、项羽领兵创奇迹,巨鹿大败秦主力,刘邦率兵逼咸阳,短命秦朝就灭亡,楚汉之争又四年,刘邦长安建政权。
十二、大一统的汉朝1、刘邦用人“张萧韩”,前202(年)建西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百姓的负担。
“文景之治”谋发展,社会面貌大改观,轻徭薄赋得民心,奖励农桑重生产,带头节俭把事办,“以德化民”民心安,文帝景帝治江山,国库钱粮都丰满,着眼长治和久安,武帝一统更不凡。
2、雄才大略汉武帝,善用人才把权集,罢黜百家尊儒术,集权削侯分土地,举办太学学五经,一统江山鼎盛期。
十三、两汉经济的发展1、武帝治河有高招,文武官员背柴草,亲临工地看治理,八十多年无灾涝。
2、东汉明帝修黄河,筑起大堤一千多(里),被淹土地变良田,八百多年无水祸。
3、西汉耕犁装犁壁,耧车播种新工具,丝绸织布提花机,杜诗水排用水力。
4、武帝集权有经验,统一铸造五株钱,盐铁经营归中央,城市繁荣已出现。
十四、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冒顿统一蒙古盛,汉初被迫去和亲,卫、霍领兵破匈奴,昭君出塞传美名。
十五、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1、追溯历史两汉期,甘肃玉门阳关西,而今人们称西域,那时小国被匈欺。
武帝统治有心计,召募使者出西域,企图联络大月氏,共同对匈来夹击。
2、张骞两次出西域,排除艰险建史绩,沟通促进东与西,历史意义了不起。
3、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通欧洲,陆海贸易大发展,东西文化相渗透。
西域各国归附汉,社会面貌大改观,设立西域都护符,总管西域的事务。
4、前138、119,张骞到西域,带去牛羊和布匹,铸铁凿井和开渠,织布漆器金工具,带回葡萄石榴核桃和苜蓿,还有歌舞和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