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气功易筋经动作名称及功法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健身气功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健身气功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气功是一种古老的中华传统养生方式,以调气养身、强健体魄为目的。
其中,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被公认为最为经典的几种气功练习方法。
本文将介绍这四种气功的起源、特点以及对健康的益处。
一、八段锦八段锦是一种流传了千年的健身气功,它以八个循环的动作经过,锻炼全身的肌肉和筋骨系统。
据说,八段锦是宋朝采摘和杂耍锻炼的功夫演练而形成的。
它包括了“弘扬天机、伸展骨气、排毒增益、提神定志、恢复脾胃、稳定空气、增强免疫、增进灵性”八个方面。
练习八段锦可以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并有助于调节情绪,平衡身心。
二、易筋经易筋经被认为是古代武术大师达摩祖师所创,它以柔软的动作和精神集中为特点。
易筋经通过舒展肌肉和筋骨,增加灵活性,并能增强腰背部力量。
这项老少咸宜的运动有助于改善姿势,预防骨关节疾病,提高身体的协调性。
易筋经的功效不仅体现在身体上,还有提高注意力和心理平衡的作用。
三、五禽戏五禽戏源自南朝宋刘庆时期,是一种以模仿五种动物的动作,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的养生方法。
五禽戏包括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通过慢慢模仿它们的动作,可以帮助我们锻炼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提高柔韧性和肌肉的协调性。
五禽戏特别适合中老年人和办公室族,有助于改善颈椎、腰椎及手腕疼痛的问题。
四、六字诀六字诀是以一个六个字的口诀,结合适当的动作,通过调整呼吸和集中精神,达到平衡身心、防病健身的功效。
这个六字诀是:“容颜结、虎容正、灵龟甲、捧腹都、吞言阖、三六齐”。
按照六字诀的口诀和动作,可以调节呼吸,促进气血循环,增强免疫力,减轻压力,提高睡眠质量。
总之,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和六字诀都是养生健身的好方法。
无论选择哪种气功,坚持练习都可以改善身体的柔韧性、力量和协调性,并能帮助调节心理和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健身气功不仅是一种健身运动,更是一门智慧,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自己的身体和内心。
健身功法——易筋经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易筋经易筋经我国经典的传统健身功法已有千余年历史传统健身功法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易筋经中的“易”字取自《周易》之“易”,意为“变易、变化”;“筋”字是对人体经络、筋经的统称,以现代医学的观点,则指的是肌肉、肌腱、筋膜、韧带、神经、血管等;“经”字是“经典、指南”之义。
一言而述之,易筋经就是通过运用特定的运动方式来达到变易经筋、调畅气血、增强肢体力量、改善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锻炼方法。
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易筋经功法特点(一)重视脊柱的屈伸扭转运动脊柱人体运动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体起支持作用的关键部位,具有支持人体体重、机体运动、保护脊髓及神经的作用。
神经系统具有控制协调各器官系统活动、使人体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从而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作用。
脊柱的屈伸旋转运动,可以通过对脊神经的刺激,进而增强其控制和调节的功能。
(二)拔骨伸筋易筋经整体动作舒展大方,有拔骨伸筋的作用。
功法中各个动作都具有充分的屈伸、收展、扭转等要求,使人体骨骼及关节可以进行多方位和大幅度的活动,以“拔骨”而“伸筋,牵拉人体各部位肌群、筋膜、肌腱、韧带、关节囊等结缔组织,促进活动部位血液循环,改善软组织代谢,提高软组织柔韧性和灵活度,从而使人体的骨骼、关节、肌肉等组织的活动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三)柔和协调易筋经每一势动作之间的连接性强,变化过程清晰,运动方式柔和,符合人体运动科学。
肢体的轨迹方向主要为前向、后向、左向、右向、上向、下向,运动路线的轨迹为简单直线和弧线等,运动幅度由以关节为轴的自然活动呈现的身体活动范围决定,功法套路整体运动速度匀速而缓慢,力量方面要求保持肌肉的相对放松,发力柔和、轻盈、适度、自然,做到“刚柔相济”。
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
少林易筋经动功十八势,经常练习此功,可以祛病延年,强身健体一、鹤舞势1.立正姿势,两脚尖摆成外八字,脚跟靠拢,两臂自然垂于体侧,呼吸自然,目视前方(图1)。
2.左脚向左横开一步,两脚间距比肩略宽(图2)。
3.两脚跟略外展,屈膝下蹲成马步。
两掌握固,屈臂上抬于胸前,两肘平肩,拳面相对,拳心向下;同时,将气提至胸间,目视前方(图3)。
4.两拳及前臂内旋,伸指咸掌,掌心向前,掌尖相对,虎口向下(图4)。
5.两掌向前推出,直至双臂伸直后守住;意想两臂向后拉劲,两掌向前推劲,共10下。
呼吸自然,目视掌背(图5)。
6.双掌收于胸前,转掌成掌心向上,掌尖相对,目视前方(图6)。
7.两掌内旋,十指张开,当掌心向下时,两掌即用力向下按,至两臂伸直,意想用劲将双掌推入地面,马步姿势不变,目视前方(图7)。
8.然后,松劲,两掌翻转,上收于胸前,掌尖相对,掌心向上,目视前方(图8)。
两掌如此一上一下共做3次。
二、龙舞势1.马步站立如前势,两掌向左右展开,成一字平肩状,掌心向上,目视前方(图9)。
2.双臂继续向后外展至背后,两掌尖向后,两虎口相对(图10)。
3.两臂后展到一定程度时,即转臂将两掌收至肋侧,掌心向上,掌尖向前,目视前方(图11)。
4.两掌转腕成掌心向前,掌尖向上,向前推出,至双臂伸直,高与肩平,目视前方(图12)。
5.收双掌于两肋侧,再前推掌,再收回;反复练习3次(图13)。
6.接着,转掌成掌心向前,掌尖相对,伸臂前推,直至两臂伸尽,高与肩平,两掌根用力,目视前方(图14)。
7.两掌推出、收回3次后,收回双掌置于腰际,如起势状,目视前方(图15)。
三、推托势1.马步不变,左掌翻转向头顶上方托举,掌心向上,掌尖向右;同时,右掌向前方推出,掌尖向左,虎口向下,高与肩平,目视前方(图16)。
2.两臂伸直,用力一抻劲后,屈指抓握成拳(握固),目视右拳(图17)。
3.两拳越抓越紧、缓缓收回,屈肘抱于腰际。
然后,放松,伸指成掌(图18)。
少林二十四式易筋经上下部功法(十二大劲)详解一、易筋前功练法:易筋经前功,共有十二式,每式动作不同,而各有其妙处。
宜于清晨时,在空旷清洁之地,依法练习,待十二式练毕后,再从第一式复练,周而复始,晨夕各三次,半年之后,则精神萎顿者,立可振作;而精神健旺者,则实力倍增,神充气足,诚是易筋换骨之妙。
尤其青年人修练,收效更见神速,但须按日行功,切不可稍有间断,若荒怠不勤,决无法预期收效。
易筋前功第一段.混元一气功:面向东而立。
两足分开,中间相距约一尺,足之位置,须趾与附同一方向,成并行线,切忌踏成八字形。
凝神调息,精神集中,不可散漫,心平气和,不可轻浮,摒除一切杂念,不可胡思乱想,聚气于腹,毋使走泄,在行功用力的时侯,应停止呼吸几秒钟。
头部向上微昂,口宜紧闭,牙齿相接,舌尖抵住牙开,两目向前睁视,有精神的向前凝视,有稍稍怒目之意,睛珠须定,不可稍有闪闭,眼睛不可一开一闭。
然后,将两手拆腕昂起,使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再缓缓略屈其肘节,将手提起少许,至腰部稍下处为度。
惟两手虽上提,而两臂之气力,必须下注。
所谓两臂之气力必须下注是说以意运气,心里想着这时候是两臂的气力往下注,此时有如按桌踊身之状,如同手掌按在桌上要把身子跳起来的样子。
略加停顿之后,乃将十指运力向上翘起,而掌根则运力捺下,手掌根要用力往下捺,手指尖则用力往上翘,行功时动作要慢如打太极拳一样的慢,等到手掌及手指用力,达到最高度时,再停顿片刻(手掌捺下手指翘起的这种姿势要保持几秒钟的时间),乃放下手指,提起掌根(手指放下手掌根自然就会提起来),回复原状。
此时手臂放松均不着力。
如此一翘一按,是为一度,徐行四十九度。
要点:混元一气之势,乃先天之象也。
一翘一捺,得手动机,停顿贯气,得手静定,动静相因,而阴阳判,万物主矣。
故以下各段,皆由此式而化生。
行时宜全神贯注手指掌之间,不可相离,日久之后,则气随神到,而运于内,力由气生,而行于外,内外相合,而超乎一切矣。
一、功法总考诀曰:总考其法,图成十二。
谁实贻诸,五代之季。
达摩西来,传少林寺。
有宋岳候,更为鉴识。
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预备式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
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
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
反复进行8-20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
舌舐上腭,鼻息调匀。
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
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
反复8-20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
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
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
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
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
连续5-10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
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
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
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
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
(整理)易筋经十二式每招效果大揭秘
易筋经是一本传统的武学秘籍,其中有着十二种招式。
下面是
对每种招式的效果进行大揭秘:
1. 金刚不坏功:练此功可以增强身体的抗打击能力,增加身体
的耐力和防御力。
2. 崩山拳:这种拳法注重内外力的结合,练后可以增强攻击力,打破敌人的防御。
3. 逍遥游:通过练此招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敏捷度,使你
在战斗中更加机敏和灵活。
4. 侧步盾:此招可以使你迅速侧移躲避敌人攻击,同时增加自
身的防御能力。
5. 火焰掌:练此掌法可以使你的掌力发出火焰,增强攻击力,
并且对敌人造成燃烧伤害。
6. 雷震掌:雷震掌练后可以使你的掌力带有雷电之力,增强攻击力,并且对敌人造成电击伤害。
7. 盾击:此招将使用盾牌进行攻击,具有较强的防御和攻击能力。
8. 疾风步:练后可以使你的速度达到极致,迅速接近敌人或逃离战斗。
9. 冰冷掌:此招练后可以使你的掌力发出寒冷之气,增强攻击力,并且对敌人造成冰冻伤害。
10. 影夜闪:练后可以使你在夜间行动变得无声无息,增强隐蔽能力。
11. 疾风脚:此招练后可以使你的腿部力量增强,提高踢击的力量与速度。
12. 回灵步:练后可以使你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达到极致,轻松避开敌人攻击。
以上是易筋经十二式每招的效果揭秘。
通过练习这些招式,你
可以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武术技能,并在战斗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易筋经十二式易筋经,又称易筋十二式,是中国古代武术经典之一。
易筋经十二式是易筋经中最关键、最核心的十二种拳法。
这些拳法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演化,融合了道家、佛家、儒家的思想,具备独特的内外兼修之道,可达到强身健体、开发潜能的效果。
第一式:金刚护体金刚护体是易筋经十二式中最基础的一式,注重发力与舒展身体。
练习者需保持深蹲姿势,同时用意念将全身肌肉收缩,以达到内外兼修的效果。
第二式:瑜伽伸展瑜伽伸展是易筋经十二式中注重柔韧度的一式,主要通过各种伸展动作来放松肌肉,增加关节活动性,达到灵活的身体效果。
第三式:太极融合太极融合是易筋经十二式中注重身体平衡与正气运行的一式。
练习者需模仿太极拳的动作,通过缓慢的流动动作来调整身体的气血流动,达到和谐的状态。
第四式:静坐禅修静坐禅修是易筋经十二式中注重内功修炼的一式。
练习者需采取莲花坐姿,通过专注呼吸来调整身心状态,增强内心力量。
第五式:丹田锻炼丹田锻炼是易筋经十二式中注重呼吸与能量聚集的一式。
练习者需深度呼吸,通过意念将气息聚集于丹田,以增强身体能量。
第六式:五禽戏五禽戏是易筋经十二式中借鉴动物形态的一式,通过模仿鹿、虎、熊、猿、鸟等动物的动作,锻炼身体各个部位的灵活性与协调性。
第七式:蛟龙出海蛟龙出海是易筋经十二式中注重上升气势的一式。
练习者需以蹬腿为主,迅速将肩部展开,以达到拔地而起的效果。
第八式:飞燕穿林飞燕穿林是易筋经十二式中注重速度与灵活性的一式。
练习者需保持快速的跳跃与转身动作,模仿飞燕穿越林间的姿态,以提升反应能力。
第九式:霹雳火霹雳火是易筋经十二式中注重力量与爆发力的一式。
练习者需通过连续快速的拳脚动作,以迅猛的力量来表达出雷电的震撼效果。
第十式:狂风劈浪狂风劈浪是易筋经十二式中注重攻防与站稳脚步的一式。
练习者需保持身体的平衡,以风劲般的拳脚动作来应对敌人的攻击。
第十一式:无边真意无边真意是易筋经十二式中注重心境与意念的一式。
练习者需通过集中注意力,以提升对拳法的洞察力和领悟力。
易筋经十二式第一式韦驮献杵第一式动作一(1)自然站立,两脚并立,全身放松,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
脊柱竖立端直,不可弓背弯腰,把两肩尖端处,微微向上略抬三四分高,则脊柱自然笔直,不带一点强硬的意味。
(2)自然站立,左脚踮脚缓慢向左横跨一步,两脚间距约与肩同宽.(3)左脚从脚尖到脚跟慢慢落地站稳,头颈端正,两膝微微屈曲,成开立势。
动作二(1)两臂经身体两侧,由大拇指牵引慢慢向上平举.(2)直至两手抬起与肩同高,掌心相对,指尖向前。
(3)利用手臂的力量,将平举的两掌合实。
动作三、四(1)两臂屈肘,自然向内回收至胸前约一拳停止,两拇指少商穴轻轻接触,指尖向上,两掌根贴合并与两乳之间的膻中穴同高,掌心为空,松肩虚腋;目视前方。
第二式韦陀献杵第二式(1)接上势,合拢的两指尖转向斜前上方约30°,两掌根开始至两指尖慢慢张开,同时由肘尖引领两肘用内劲(而非手劲)慢慢向上提,直至不能向上(指尖向下,掌心向下)。
随后肘尖用力向上抬伸伸展至极。
(2)松肩,松肘伴随两肘尖慢慢放下直至腋位斜下方约30°,同时慢慢平掌。
(3)两手掌从指尖相对慢慢转至指尖平行向前,掌心向下(即阴掌),靠拢平行于地面从胸前与肩同高向前伸直,随后继续向前伸展至极.(4)两手臂水平向外慢慢分开至左右180°成“一字型”,又叫“横担降魔杖”,掌心向下,指尖向外,与肩同高。
(5)五指自然并拢,坐腕立掌,脚趾抓地。
掌心向外,指尖向上,目视前下方.呼吸3-7次,每次呼吸时,两臂用暗劲后挺,胸部挺张,掌根用暗劲向外推,指尖内翘,脚跟微微提起离地.第三式韦陀献杵第三式(1)接上势,平掌。
手腕彻底放松,呈平举状态,掌心向下。
(2)两臂慢慢向前平举,直至收至胸前正前方,水平并拢。
(3)两臂屈肘,自然向内回收至胸前约一拳左右,两手掌尖相对,眼睛看着前下方。
(4)双掌同时开始向外翻转,向上抬至耳垂下,掌心向上,虎口相对,两肘朝外扩展,有微微酸胀感,约与双肩呈水平状态,体正头端。
易筋经动作名称及功法作用预备势动作要点:全身放松,身体中正,呼吸自然,心平气和。
功法作用:宁静心神,调整呼吸;内安五脏,端正身形。
第一式韦陀献杵第一势动作要点:松肩虚腋,气定神敛。
功法作用:均衡身体左右气机,改善神经、体液调节功能,消除疲劳。
第二式韦陀献杵第二势动作要点:坐腕立掌,两掌外撑,力在掌根。
功法作用:疏理上肢经络,调练心肺之气,提高肩臂肌肉力量,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
第三式韦陀献杵第三势动作要点:两掌上托时,力达四肢,脊柱竖直,提踵稍前倾。
两臂夹耳,目视前方。
功法作用:调理三焦之气,发动手足三阴五脏之气,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提高四肢肌肉力量,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第四式摘星换斗势左摘星换斗势右摘星换斗势各1次动作要点:转身时以腰带肩,以肩带臂;目视掌心,意注命门。
功法作用:壮腰健肾,延缓衰老;增强颈肩腰等部位的活动功能。
第五式倒拽九牛尾势右倒拽九牛尾势4次左倒拽九牛尾势4次动作要点:转身时以腰带肩,以肩带臂,力贯双膀;掌握重心,身体平衡。
功法作用:通过腰部扭动,带动肩胛活动,刺激背部夹脊、肺俞、心俞等穴位,疏通夹脊,调练心肺;改善软组织血液循环,提高四肢肌肉力量及活动功能。
第六式出爪亮翅势重复4~8次,口令中重复4次动作要点:出掌时先轻如推窗,后重如排山,收掌时如海水还潮;充分展肩扩胸。
功法作用:通过动作的引导,促进自然清气与人体真气在胸中交汇融合,改善呼吸功能以及全身气血运行;提高胸背部及上肢肌肉力量。
第七式九鬼拔马刀势右九鬼拔马刀势4次左九鬼拔马刀势4次动作要点:动作对拔拉伸要尽量用力,身体协调;合臂时,身后之臂主动上推,重心稳定,上下起伏。
功法作用:通过身体的扭曲、伸展运动,使全身真气开、合、启、闭,按摩脾胃,强健肾脏;疏通玉枕关、夹脊关;提高肩部、腰背部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功能。
第八式三盘落地势微蹲半蹲全蹲动作要点:下蹲时松腰、裹臀,起身时,两掌如托千斤重物。
下蹲与起身时,上体始终保持正直。
健身气功-易筋经详解预备式:两脚并拢、松静站立头正颈直、百会虚领目视前方、目光内含呼吸自然、心平气和起势:左脚侧开半步,两腿微屈,引颈站立、目光内含、神不外驰一、韦驮献杵第一势:两臂向前抬起(掌心相对),回收于胸前合掌(距膻中穴一扎距离),目视前下方。
二、韦驮献杵第二势:抬肘(十指相对),双臂前平伸,水平外展于身体两侧,坐腕、立掌(掌心向外),力在掌根、怒目前下方,松腕、双臂由两侧向前平展,双臂水平内收于胸前、十指相对。
注意:双臂前平伸,水平外展于身体两侧,坐腕、立掌,此势要作到位是对膏肓穴有很好的按摩效果三、韦驮献杵第三势:翻掌、上举、提踵上托、握拳、下落(脚跟缓缓着地,同时双手从两侧下落逐渐变掌落平) 。
注意:1、翻掌上举时眼睛要向前下方看,下颚收回使百会穴、劳宫穴向上,手指要伸直,十指相对,提胸。
2、上举时不要夹臂,注意松肩。
四、摘星换斗势:⑴、左摘星右换斗:身体左转微屈膝,同时右掌向前、向左下划弧到左腰部、左手向后向下划弧,手背贴于命门穴,身体右转并带动右手右转,右手弧形转动到右侧头上方、手心向下,眼看右手劳宫穴,意在命门穴。
⑵、右摘星左换斗:两臂自然平展,身体右转、(同左摘星右换斗,方向相反)。
特点:是通过身体的斜向运动以腰带肩、以肩带臂,通过掌心的翻转、意存腰间来达到锻炼颈、肩、腰部关节和壮腰健肾的功效。
注意:1、转身时膝关节不要转。
2、两肩要平、平转,不要一肩高一肩低五、倒拽九牛尾:⑴左倒拽九牛尾:左手下落左脚同时向左后方撤步,右脚跟内转,左手向后搂、右手向前托起与肩平(步形为右弓步),双手同时握拳,从小指起依次曲卷;然后屈肘向内收右拳、拳心向内,同时以腰带肩、以肩带臂略右转重心略后座回拽,左拳随之内弯;身体展开重心前移、展开双臂,右拳心向左,步形为右弓步。
如此拽、展3次。
⑵右倒拽九牛尾:左脚上步,右脚向右后方撤步,左脚跟内转,右手向后搂、左手向前托起与肩平(步形为左弓步),双手同时握拳,从小指起依次曲卷;然后屈肘向内收左拳、拳心向内,同时以腰带肩、以肩带臂略左转重心略后座回拽,右拳随之内弯;身体展开重心前移、展开双臂,左拳心向右,步形为左弓步。
健身气功易筋经十二式详细教学易筋经外经注重外壮,《易筋经外经图说》指出:“凡行外壮功夫,须于静处面向东立,静虑凝神,通身不必用力,只须使其气贯两手,若一用力则不能贯两手矣。
每行一式,默数四十九字,接行下式,毋相间断。
行第一式自觉心思法则俱熟,方行第二式。
速者半月,迟者一月,各式俱熟,其力自能贯上头顶。
此炼力炼气,运行易筋脉之法也。
”易筋经共计十二势,其预备式为:两腿开立,头端平,口微闭,调呼吸。
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本势效用:平心静气,安神定志。
对神经衰弱、烦躁失眠有良好的疗效。
动作要领: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
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横担降魔杵本势效用:宽胸理气,疏通血脉,平衡阴阳,改善心肺功能,对共济失调有效果。
动作要领: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
反复进行8-20 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掌托天门本势效用:调理三焦,激发脏腑之气,引血上行,增加头部血流量,对脑供血不足、低血压、心肺疾病、脾胃虚弱有良好的效果。
动作要领: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
舌舐上腭,鼻息调匀。
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
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
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加重看。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本势效用:作用于中焦,使肝、胆、脾、胃等器脏受到柔和的自我按摩,增强消化功能,动作要领: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
健身气功易筋经动作要领易筋经是一种古老的气功健身法,被誉为中国武术中的“内劲之宗”。
易筋经通过独特的动作和呼吸方法,有助于调和身心,增强体质。
下面将介绍易筋经的动作要领。
一、仰卧起坐仰卧起坐是易筋经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动作,可以锻炼腹部肌肉和脊椎,改善腰腹力量。
动作要领如下:1.平躺在地上,将双脚弯曲放在地面上,双手放在头部后方。
2.吸气的同时,向上抬头、躯干和膝盖,直到肩膀离地。
3.保持这个姿势约5秒钟,然后慢慢回到起始位置。
4.呼气的同时,放松肌肉,回到地面上。
二、击掌疗伤击掌疗伤是易筋经的重要一环,可提高拳脚攻击力和锻炼上肢力量。
动作要领如下:1.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自然垂于身体两侧。
2.吸气的同时,挥起右手,并以手掌的下沿击向左腕部内侧。
3.在击掌过程中,身体及另一只手臂应尽可能放松。
4.击掌时应集中注意力,并用力十足,但要避免过度用力。
5.呼气的同时,将手臂缓缓放回起始位置。
6.重复上述动作,交替进行左右手击掌。
三、马步扫地马步扫地可以锻炼下肢力量,增强腿部肌肉强度和灵活性。
动作要领如下:1.站直,双脚分开与肩同宽。
2.右腿向后迈出一步,脚尖朝外,与前腿形成约120度的弓箭步。
3.双脚尽量踩实地面,身体重心略向下。
4.吸气的同时,用力迈出左腿,并尽量保持髋部的平稳。
5.伸直左腿,将脚掌从后方顺势向前划动,踩过地面。
6.重复上述动作,交替进行左右腿马步扫地。
四、独立站桩独立站桩是一种静态的气功练习,可以提高身体的平衡力和内劲的积累。
动作要领如下:1.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身体挺直。
2.背部自然立起,下巴微微收上,手臂自然下垂。
3.放松肩膀和手臂,收紧腹部,保持良好的站姿。
4.注意呼吸,均匀而深沉地吸气和呼气。
5.保持这个姿势,集中注意力,想象从地心吸取能量贯穿全身。
以上是易筋经中的一些主要动作要领。
在进行易筋经的锻炼时,要注意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控制力量的使用,避免过度用力。
此外,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逐渐增加锻炼的时间和强度,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易筋经十二势易筋经,又称《易筋洗髓十二势》是中国古代一部以修炼身体和提升武功的功法经典。
易筋经十二势是该经典中重要的拳术套路,通过练习这十二个姿势可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武艺水平。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十二个姿势以及练习方法。
第一势:巨鹿冲山巨鹿冲山姿势要求腿部半蹲,上体微微前倾,双臂自然下垂。
练习时,双臂前伸,迅速张开,同时用力推手掌,仿佛要推开一座大山。
此姿势主要锻炼腿部和手臂的力量,增强腿部爆发力和上肢力量。
第二势:若耶溯源若耶溯源姿势要求身体保持直立,双臂挥至两侧收与臀部相齐,在踮足的同时做扭腰动作,尽量使腰部扭转幅度增大。
此姿势能帮助调整身体内脏,增加腰部灵活度,提高腰部力量。
第三势:振锥齐顶振锥齐顶姿势要求身体挺直,双臂下垂自然。
练习时,将双臂迅速向上挥起,使双掌呈锥形,用力向上顶起,仿佛要顶翻一座高峰。
此姿势锻炼腰部和上肢的力量,增强起身和爆发力。
第四势:鳌山推突鳌山推突姿势要求身体保持直立,双腿微微张开。
练习时,将双臂微微弯曲,手心朝上,手掌呈拳状。
迅速将双臂向前推出,同时用力用手肘向外推,仿佛要推开一座巨石。
此姿势主要锻炼背部、腰部和手臂的力量,增强推手和攻击力。
第五势:海龙摆尾海龙摆尾姿势要求身体保持直立,双腿微微张开。
练习时,将身体向右侧倾斜,同时将上体向后转动,右手放在腰部后方,左腿跨出,仿佛向右侧摆尾。
然后恢复身体直立,并向左侧做同样的动作。
此姿势能够增加腰部灵活度,提高旋转力和敏捷性。
第六势:北斗摇指北斗摇指姿势要求身体保持直立,双腿并拢。
练习时,将双臂至臀部位置,手掌呈掌心向下,然后将双臂迅速向后摇出,同时用力挥指,仿佛要指向北斗星。
此姿势主要锻炼腿部力量和手部灵活度,增强挥指力。
第七势:猛虎跳涧猛虎跳涧姿势要求身体保持直立,双臂自然下垂。
练习时,将身体向右侧倾斜,同时腿部用力跳跃,手臂迅速向上抬起,仿佛要跳过一条宽阔的山涧。
此姿势能够提高腿部爆发力和跳跃力。
第八势:狮子开喉狮子开喉姿势要求身体保持直立,双手合十置于腰部前方。
古传内功易筋经十二势易筋经内功心法全文易筋经内功心法全文易筋经,是一本强身健体的武术经典,其中包含了古传内功易筋经十二势。
这十二势是通过特定的动作和呼吸方法来锻炼身体的内在力量,从而达到练气、强体、健身的效果。
下面将为大家一一介绍易筋经内功心法的全文。
第一势:势必高勾引人势必高勾引人,是易筋经十二势中的第一式。
这一势通过高举双臂向上拉伸躯干,同时深吸一口气,将气息集中在腹部。
这个动作有助于打通气血循环,并增强背部和手臂的力量。
第二势:产长使大器产长使大器,是易筋经十二势中的第二式。
这一势需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然后弯腰向前伸展双臂,尽力触碰脚尖。
这个动作能够拉伸腰部和背部的肌肉,增强骨骼的灵活性,同时还能够调整呼吸,增加肺活量。
第三势:凡感窑洞乃通凡感窑洞乃通,是易筋经十二势中的第三式。
这一势需抱肘微曲,双腿膝稍屈,然后屈腰精通向前,同时深吸一口气,将臀部的力量集中,向下施力。
这个动作能够增强臀部和腿部的力量,提升下半身的灵活性。
第四势:番种今肅大难番种今肃大难,是易筋经十二势中的第四式。
这一势需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然后双臂向两侧分开,手心向上,同时注视前方。
这个动作能够调整身体的平衡,增强腿部和腰部的力量,并提升专注力。
第五势:立世大势恒殊立世大势恒殊,是易筋经十二势中的第五式。
这一势需双脚并拢,身体挺直,然后双手置于胸前,十指互扣。
这个动作能够强化腿部和背部的力量,改善体姿,增强气血循环。
第六势:罕慢一世根堅罕慢一世根堅,是易筋经十二势中的第六式。
这一势需双腿分开与肩同宽,然后屈膝下蹲,尽量使大腿和小腿呈90度的弯曲。
这个动作能够强化腿部肌肉,增加腿部的力量和耐力。
第七势:完如老實气元完如老實气元,是易筋经十二势中的第七式。
这一势需屈膝下蹲,一手放在胸前,一手置于腰间,同时眼睛注视前方。
这个动作能够增强腿部和腰部的力量,调整呼吸,平衡体内能量。
第八势:炯炯二目恒鑒炯炯二目恒鑒,是易筋经十二势中的第八式。
易筋经图解《易筋经》全名《达摩易筋经》,共十二式,故又称《达摩易筋经十二式》或《易筋经十二式》。
《易筋经十二式》是少林气功的组成部分之一,为李靖等根据《景德传灯录》脱胎取名,后世托名为达摩祖师所传,来源经不起推敲,但功法内容颇具价值,常练能疏通筋络、调理阴阳,振神健体、祛病延年。
现国家以将《易筋经十二式》为蓝本的《易筋经》编入四大健身气功教材。
1、韦驮献杵第一式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
气定神皆敛,心诚貌亦恭。
自然呼吸。
两足开立,成八字形,中距五寸;两腿伸直、挺膝;身胸挺直(头顶百会穴与裆下的长强穴成一条直线);两臂、掌自然下垂于体侧;两目平视,定心凝神;然后两手同时缓缓上抬,屈肘于胸前(膻中穴外)合掌。
定式后静立一分钟。
2、韦参献杵第二式接上式;自然呼吸,两掌从胸前向体侧平开,手心朝上,成双臂一字状;同时两足后跟翘起,脚尖着地,两目瞪睛平视;心平气合。
式定约静立半分钟(图2)。
3、韦参献杵第三式接上式;逆呼吸,两掌分别上抬,至双臂成U字状时,双肘微弯,掌心朝上,尽力上托;同时咬齿,舌抵上腭,气布胸际。
式定后约静止半分钟(图3)。
4、摘星换斗式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单吸不呼法,两脚后跟落地,全脚掌着地。
左掌回收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扭项,目视右掌。
式定后要气布胸际,深长鼻吸自由鼻呼,约静立半分钟(图4)。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右掌下落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左掌自体后擎天而起,扭颈,目视左掌。
式定后用逆呼吸单吸不呼法,约静立半分钟(图4)。
5、倒拽九牛尾式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右脚跨前一步,成右弓步,同时右掌从体后向体前变握拳,翻腕上抬,拳心朝上停于面前。
左掌顺式变拳,拳心朝上停于体后,两肘皆微屈;力在双膀,目视右拳。
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图5)。
左式:左右手腿势互换,左腿蹬力,身体随之前移,重心落于右腿,继左脚提起跨前一步,成左弓步,同时左拳从体后向体前翻抬,右拳从面前向体后翻落,成左式;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图5)。
(编纂)易筋经十二式每动作作用揭秘易筋经是一本古老的武术经典,其中包含了十二种不同的动作和技巧。
每个动作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和好处。
本文将揭示易筋经十二式每个动作的作用。
1. 头低式- 作用:舒展颈部和肩膀的肌肉,有助于缓解颈椎疼痛和改善姿势。
- 好处: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大脑供氧,减少头痛和颈椎病的风险。
2. 肩抬式- 作用:强化肩部和背部肌肉,改善上半身力量和稳定性。
- 好处:提升姿势,减少肩颈疼痛,预防肩关节问题。
3. 脊柱扭式- 作用:增强脊柱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改善腰背疼痛。
- 好处:促进脊柱血液循环,预防腰椎间盘突出,增加腹肌力量。
4. 腰转式- 作用:锻炼腰部和髋部肌肉,提高腰部灵活性。
- 好处:改善腰腿部力量和稳定性,减少腰痛和髋关节问题。
5. 臀摆式- 作用:强化臀部和大腿肌肉,改善下半身力量。
- 好处:提高臀部线条,增加臀部力量和稳定性,预防膝盖问题。
6. 双膝打胫- 作用:训练膝关节的稳定性和柔韧性。
- 好处:预防膝盖损伤和疼痛,改善下肢力量和平衡能力。
7. 单腿站桩- 作用:加强单腿平衡和稳定性,提高下肢力量。
- 好处:改善腿部力量和姿势,减少膝关节问题。
8. 右手托步式- 作用:增加手臂和躯干力量,改善上半身稳定性。
- 好处:提高手臂肌肉线条,预防肩颈痛和背部问题。
9. 左手托步式- 作用:增加手臂和躯干力量,改善上半身稳定性。
- 好处:提高手臂肌肉线条,预防肩颈痛和背部问题。
10. 收腰放胸式- 作用:舒展背部和脊柱,改善姿势和呼吸。
- 好处:缓解背部紧张和压力,促进呼吸系统健康。
11. 手推胸式- 作用:锻炼胸部和上肢的力量和稳定性。
- 好处:改善胸肌线条,增加胸部力量,预防胸部肌肉不平衡。
12. 手推肚式- 作用:加强腹部肌肉线条,改善核心力量。
- 好处:促进腹肌和腹部肌肉发展,增强核心稳定性和姿势。
以上是易筋经十二式每个动作的作用揭秘。
通过定期练习这些动作,可以改善身体力量、灵活性、姿势和预防一些常见的肌肉骨骼问题。
(编纂)易筋经十二式每动作功效大揭秘易筋经是一本古老的武术典籍,其中包含着十二种基本的拳法动作。
每一种动作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益处。
本文将揭秘易筋经十二式每个动作的功效。
第一式:提手上势- 功效:该动作能够增强上肢的力量和灵活性,锻炼肩部和背部的肌肉,有助于改善姿势和体态。
第二式:原地踏步- 功效:原地踏步可加强腿部的力量和稳定性,提升平衡能力,促进腿部肌肉的血液循环。
第三式:左右平卧- 功效:这个动作有助于平衡左右脑的功能,促进身体的协调性,同时对腹肌和腰部肌肉起到锻炼作用。
第四式:下踢腿- 功效:下踢腿可以锻炼下肢力量和柔韧性,强化腰部和腿部肌肉,提高踢击的威力和准确性。
第五式:双手合拢- 功效:该动作有助于提升手臂和手部的柔韧度,增强手指的灵活性和力量,改善手部血液循环。
第六式:蛇形鞭打- 功效:蛇形鞭打动作可增强躯干的柔韧性和力量,锻炼腕部和手臂的肌肉,提高手臂的爆发力和敏捷性。
第七式:腿后劈- 功效:该动作可促进下肢肌肉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增强腰部和臀部的力量,改善腿部的爆发力。
第八式:仰手回撑- 功效:仰手回撑动作可以锻炼背部和手臂的肌肉,增强上肢的稳定性和力量,提高核心肌群的负荷能力。
第九式:骑马步- 功效:骑马步可增强下肢的力量和稳定性,锻炼大腿和臀部的肌肉,改善骨盆的稳定性。
第十式:左右推掌- 功效:左右推掌动作有助于增强手臂和背部的力量,减轻腰部和背部的压力,提升手臂的灵活度。
第十一式:双手抱球- 功效:该动作能够活动手臂和肩部的关节,提升上肢的柔韧性,改善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第十二式:后空翻- 功效:后空翻动作可促进躯干和腿部肌肉的协调性,提高肌肉的爆发力和敏捷性,增强全身的平衡能力。
这些是易筋经十二式每个动作的功效。
通过学习和练习这些动作,可以提高身体的力量、灵活性和平衡能力,进而健康地锻炼身体。
请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训练计划,并在合适的场地和指导下进行练习。
28式正念易筋经各式名称与作用邓师28式易筋经注解预备式三式:一转膝,二转腰,三金鸡独立第一式:霸王举鼎,重点松腰。
第二式:马步揉球,防治心脑血管病。
要点,身动手不动,手动身不动。
注意松腰。
第三式:迎风展翅。
对治上肢风湿性关节炎及上肢关节系统疾病。
要轻轻敛臀松腰。
第四式:灵蛇吐信。
需松腰,劲从脚起。
防治关节损伤。
第五式:恨地无环。
走手厥阴心包经。
对心血管循环系统疾病有防治作用。
第六式:推心置腹。
保护手臂和肋部位。
后面三式的的预备动作。
第七,八,九式:气走三焦经。
第七式:左右逢缘,对治上焦。
口诀:左,上,右,左。
右,上,左,右。
第八式:回龙观后,对治中焦。
第九式:哪吒探海,下焦。
此三式活动颈椎,胸椎,腰椎。
对治全身疾病。
此三式做时需默念口令,保持觉知。
练身亦练心。
第十式:上步插掌。
防治肩周炎,肩臂扭伤,及腱鞘囊肿。
第十一式:回眸抻掌。
防上臂肌肉萎缩。
第十二式:扑步搂推。
走手阳明大肠经。
治便秘,肠粘连及其他大肠疾病。
第十三式:玉树盘根。
走足太阴脾经。
治脾虚等症。
第十四式:后羿射日。
此时走手少阴心经。
对心供血不足等心脏疾病有防治作用。
第十五式:伸臂通督。
通督脉,防下肢无力。
治脊髓炎。
第十六式:抻拉通任。
走任脉。
对治四肢寒冷,心脏供血不足。
第十七式:双手托天。
健脑防感冒。
第十八式:童子拜佛。
走手太阴肺经。
对治,肺炎,气管炎,哮喘。
第十九式:牵肠挂肚。
走手太阳小肠经。
治肠胃及消化功能不好。
第二十式:逐鹿中原。
走足阳明胃经。
调胃疏肝。
对治中焦疾病。
第二十一式:顶拳拉弓。
顶拳对治胰脏疾病。
拉弓气走胆经。
对治胆结石胆囊炎。
第二十二式:移身竖肩。
对治半身不遂等疾病。
第二十三式:丁步望月。
调神经衰弱治精神错乱,防脑力衰退。
第二十四式:燕子旋窝。
走太阳膀胱经。
对治性功能疾病。
第二十五式:顶天立地。
走足厥阴肝经。
对治肝病。
第二十六式:双龙闹海。
走足少阴肾经。
治疗肾病。
第二十七式:颠足固元。
补肝肾,固元气。
第二十八式:调息收功。
易筋经十二式每招作用大揭秘第一式韦驮献杵--韦驮捧杵身体直立如柱,两眼平视半垂帘,头悬如顶天,足立如入地三尺,两手劳宫相对,徐徐升起与肩平,两手劳宫慢慢相合曲肘,双手心相合,置于气会檀中穴处,两足与肩同宽.。
体验评论:“身体直立如柱,头悬如顶天,足立如入地三尺”气力从腰出,下到脚,上必须出于手。
四肢出筋骨随,肾气现。
顶天立地接天地气。
可见这是身体内外气的练习。
这也是天人观念,天地人相合,形正、心正、气正,三正天地气合于身。
“两眼平视半垂帘”放松身心,精神内守,更好释放经络气,发动气机。
“两手劳宫相对,徐徐升起与肩平,两手劳宫慢慢相合曲肘,双手心相合”这个是利用了关键穴位激发感应的原理,目的在于激发气。
劳宫是非常重要的内外气通道。
经络穴位左右合必开其中穴,激发檀中行气。
经常做,两手劳宫与肘都有气在互相吸引与牵扯的感觉,同时檀中穴处与双手心也有相通的体验。
这个的机理在医学上,外经雷公曰:请言心主之经。
岐伯曰:心主之经即包络之府也,又名膻中。
心包经之荣穴在劳宫,募穴在膻中。
就是说劳宫又引通心包经的作用,而心包经之气血是在檀中聚集的,从经络气走向上看,劳宫之部位之气沿着心包路线充实于檀中,这是人体的自然机能。
那么,加强劳宫天部之气,必定增加对心包经从手心到檀中的气血回流,使得心包经的墓穴汇集更多更强的心包气血。
人一身,心主之。
养身,不过养气血。
练习功夫么,也不过强气血。
那么关键是从何处入手? 这个易筋经显然是从主要处开始。
这里也最容易激发,也是养神之处,可以说立足非常巧妙。
也符合黄帝内经的气血论述---气血相依。
何况兼顾了神。
气聚则神足,神是以气和血作为基础,所以很容易体验到气血和精神的关系。
还借助气血最丰富的上肢展开激发导引。
这就是《易筋》入门练习的巧妙之处。
第二式韦驮献杵--横担降龙双手两侧分开,如展翅向上与肩平,掌心向下升降沉浮三运气,引气下丹田,然后地气上升,如青龙丝丝向上。
体验评论:双手两侧分开,如展翅向上与肩平。
易筋经动作名称及功法作用
预备势
动作要点:全身放松,身体中正,呼吸自然,心平气和。
功法作用:宁静心神,调整呼吸;内安五脏,端正身形。
第一式韦陀献杵第一势
动作要点:松肩虚腋,气定神敛。
功法作用:均衡身体左右气机,改善神经、体液调节功能,消除疲劳。
第二式韦陀献杵第二势
动作要点:坐腕立掌,两掌外撑,力在掌根。
功法作用:疏理上肢经络,调练心肺之气,提高肩臂肌肉力量,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
第三式韦陀献杵第三势
动作要点:两掌上托时,力达四肢,脊柱竖直,提踵稍前倾。
两臂夹耳,目视前方。
功法作用:调理三焦之气,发动手足三阴五脏之气,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提高四肢肌肉力量,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第四式摘星换斗势
左摘星换斗势右摘星换斗势各1次
动作要点:转身时以腰带肩,以肩带臂;目视掌心,意注命门。
功法作用:壮腰健肾,延缓衰老;增强颈肩腰等部位的活动功能。
第五式倒拽九牛尾势
右倒拽九牛尾势4次左倒拽九牛尾势4次
动作要点:转身时以腰带肩,以肩带臂,力贯双膀;掌握重心,身体平衡。
功法作用:通过腰部扭动,带动肩胛活动,刺激背部夹脊、肺俞、心俞等穴位,疏通夹脊,调练心肺;改善软组织血液循环,提高四肢肌肉力量及活动功能。
第六式出爪亮翅势重复4~8次,口令中重复4次
动作要点:出掌时先轻如推窗,后重如排山,收掌时如海水还潮;充分展肩扩胸。
功法作用:通过动作的引导,促进自然清气与人体真气在胸中交汇融合,改善呼吸功能以及全身气血运行;提高胸背部及上肢肌肉力量。
第七式九鬼拔马刀势
右九鬼拔马刀势4次左九鬼拔马刀势4次
动作要点:动作对拔拉伸要尽量用力,身体协调;合臂时,身后之臂主动上推,重心稳定,上下起伏。
功法作用:通过身体的扭曲、伸展运动,使全身真气开、合、启、闭,按摩脾胃,强健肾脏;疏通玉枕关、夹脊关;提高肩部、腰背部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功能。
第八式三盘落地势
微蹲半蹲全蹲
动作要点:下蹲时松腰、裹臀,起身时,两掌如托千斤重物。
下蹲与起身时,上体始终保持正直。
功法作用: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增强下肢力量,壮丹田气,强腰固肾。
(心主火,肾主水。
)
第九式青龙探爪势
左青龙探爪势1次右青龙探爪势1次
动作要点:目随“爪”走,意存“爪”心;动作自然协调,一气呵成。
前俯时双腿直膝。
功法作用:中医认为“两胁属肝”“肝藏血,肾藏精”,二者同源,通过该功法可以疏理肝气、调畅情志;改善腰部及下肢肌肉的活动功能。
第十式卧虎扑食势
左卧虎扑食势1次右卧虎扑食势1次
动作要点:用躯干的蛹动带动双手前扑绕环;抬头、瞪目时,力达指尖,腰背部成反弓形。
功法作用:疏伸、调养任脉,改善腰腿肌肉活动功能,强健腰腿。
第十一式打躬势
鸣天鼓7次打躬3次,幅度依次加大
动作要点:体前屈时,直膝,两肘外展;前屈时,脊柱由头经颈椎、胸椎、腰椎、骶椎,由上向下逐节前屈;直立时由下向上逐节伸直。
功法作用:锻炼督脉,充足阳气。
鸣天鼓可以醒脑、聪耳、消除大脑疲劳。
第十二式掉尾势左右各4次
动作要点:扭头转臀时,头与臀做相向运动。
高血压、颈椎病以及年老体弱者,动作要小而缓慢。
功法作用:强化腰背肌肉力量,改善脊柱各关节和肌肉的活动功能。
收势4次
注意:在动作练习中,动作幅度以及难度,应根据个人情况,因人而异。
尤其是老年人、高血压以及颈椎病/腰椎病等患者,应循序渐进,动作缓慢,幅度由小到大,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动作幅度。
卢涛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