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哈尔滨道外
- 格式:ppt
- 大小:37.87 MB
- 文档页数:57
冰城哈尔滨-哈尔滨开埠之区——老道外
哈尔滨开埠之区——老道外
道外区是哈市的开埠区,是传统的商市、同记等民族商业最早都集中于此。
武百祥等民族资本家由于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在进行房屋建设时,让工匠们将西欧建筑艺术流派之一的巴洛克与中国古典的四合院融为一体,就有了今天立面为欧式风格、里面为四合院,并带有天桥和回廊、“中国身、穿洋装”的“中华巴洛克”建筑。
这种建筑风格是具有老道外历史文化的建筑,极具保护价值。
道外南二道街和南三道街是目前我市保存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
前年,为了再现“中华巴洛克”建筑的风采,展现旧日哈市商埠的风土人情,道外区对南二道街建筑的立面进行了修复,并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将南二道街南端的“仁和永”丝绸庄的建筑风貌和内部格局完整地再现出来。
据记载,在上个世纪30年代,“仁和永”作为烟台一家丝绸商店在哈尔滨的分号,主营布匹丝绸,兼做西装向外地批发,生意兴隆。
据悉,道外区已决定将南二道街开发成民俗文化一条街。
哈尔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一)规划指导思想根据哈尔滨市“建设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哈尔滨市绿化以创建生态型园林城市,优化人居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核心,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主线,结合哈尔滨市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工程的实施,规划综合运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构筑城乡一体、结构合理、植物多样、文化蕴涵丰富的生态型城市绿地系统。
为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规划原则1、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原则以生态效应为核心,以生态学原理科学进行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和园林植物的配植,确保哈尔滨市的物种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调解和改善城区生态环境,完善绿化生态功能。
2、体现地域特色和可操作性原则立足哈尔滨市地带型生态条件,充分利用现状江、河、沟和其它水域,强化地域特色,构筑特色鲜明的城市绿地体系。
3、人本性原则一切从市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市民的实际生活、健康、审美等需求出发,探索适合城市特点的游憩绿地体系,增进人民身心健康,真正服务于民。
4、文化性原则绿地规划融合哈尔滨市的历史文脉、时代文化,把自然绿化空间与人文特色空间相结合,生态景观与反映城市特色的主题文化景观相结合,在城市出城口和部分公共绿地处,形成自然美与人工美有机结合的空间,提升城市窗口型绿地的生态文化、历史文化价值,营造地方景观特色,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5、整体协调性原则分析城市环境、社会、经济系统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规律,研究城乡一体的大环境下生态影响机制,使绿化建设与城市经济建设、社会文化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加快实现环境、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
规划范围与期限(一)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哈尔滨市行政区域,总面积5.31万平方公里。
分两个层次进行规划:•市域宏观层面,包括哈尔滨市八个区和外围十县(市)。
•市区总面积7086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规划建设用地500平方公里,包括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和阿城区八区,生态控制区面积58.79 平方公里,为松花江(四环桥—滨北铁路桥)沿江湿地、呼兰河沿江湿地和长岭湖林地,总计城区总面积 558.79平方公里,是本次规划工作重点。
哈尔滨凡尔赛宫的简介
哈尔滨凡尔赛宫是由法国建筑师设计,是一座法式建筑,坐
落在道外区中东路与道里区山阳街的交叉路口。
始建于1908年,1911年竣工。
初为法国总督府,后为沙俄帝国政府。
在哈尔滨
市区内有两处凡尔赛宫:一在道外区山阳街与中东路(今兴隆街)交汇处,现为哈尔滨市第一工人文化宫;一在道里区中东路(今
中东路)与山阳街交汇处。
哈尔滨凡尔赛宫是哈尔滨市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欧式古典园林建筑群。
哈尔滨凡尔赛宫面积约63000平方米,有五个庭院,三座主楼,十余个小花园和十多处假山、喷泉、瀑布等景观,有一条长
达300米的欧式大街。
目前,哈尔滨凡尔赛宫是哈尔滨市标志性
景点之一。
它由法国设计师设计,建筑风格属于十九世纪后期的
法国古典主义风格。
哈尔滨凡尔赛宫主楼建于1908年,是一座
法式古典建筑。
楼高3层,楼内有室内花园和室外花园等景观。
一层为多功能厅、会议室;二层为宴会厅;三层为客房和宴
会厅;四层为行政办公室;五层为多功能厅和套间。
—— 1 —1 —。
论商业建筑外立面改造——道外区靖宇大街建筑改造风格解读一.认识道外靖宇大街靖宇街范围东起十四道街,西至景阳街,南起南勋街,北至大新街的围合区内,以靖宇步行街作为纵向建设主体。
其中,靖宇街从景阳街至七道街路段为步行街,靖宇街从七道街至十四道街路段为限制通行街并辐射横向街路。
哈尔滨市道外区有着目前全国保留面积最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街区。
而坐落最多这些古老建筑的街道正是靖宇街。
如今为再现历史文化街区,哈尔滨市政府从2007年开始,将用三年的时间对这片历史保护街区进行分期改造。
除酒吧演艺歌厅外,将全部彰显老道外原汁原味的风情,而且老道外所有知名小吃将齐聚这里,客人将可以在仿旧环境里,也可以在优雅的现代客房中,开窗俯视楼下,边听戏边品尝美食,一饱东北特有的历史地方特色。
而这种风格不仅在欧洲盛行,在我家乡哈尔滨也是一个时代的标记。
二.靖宇大街建筑风格解读1.起源于“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
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它的风格自由奔放,造型繁复,富于变化,只是有的建装饰堆砌过分。
典型实例有爱德华七世时代建筑。
2.转变为“中华巴洛克建筑”:哈尔滨老道外是哈尔滨的发源地,百年前的哈埠只有东西两区,东区是道里的三十六棚,西区便是道外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区。
西起景阳街、东至十道街,北起升平街、南至南勋街的这片面积53.11公顷的街区,已被划定为“哈尔滨道外传统商市历史文化街区”。
在街区上沿街而立的斑驳巴洛克风格建筑身后,是257个中国传统院落,这就是目前全国保留面积最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街区。
“中华巴洛克”建筑其实就是“中国式西洋建筑”,是典型的中西合璧。
“中华巴洛克”这一名称最初是由一位叫西泽泰彦的日本学者提出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松茯介绍说。
巴洛克建筑艺术是17世纪在意大利兴起的艺术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色彩强烈、装饰富丽与雕刻细致,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而“中华巴洛克”简单说来就是在中国的“巴洛克”,即在中国形成的有巴洛克风格的中国特色建筑。
随着哈市老道外城区改造的深进进行,很多市民都关注着老城区的未来定位。
近日,记者了解到,道外老城区将继续实施“民退商进”的策略,在贸易等领域预留发展空间,平抑中心区人口密度,下降建筑密度,进步绿化标准,四年内完成危房棚户区改造,建成传统与现代格式错落散布的区域,成为旅游名胜。
道外老城区改造将重点打造“两个贸易圈、一条沿江经济带”,其中“一圈、一带”都处于具有百年历史的傅家甸区域内。
“一圈”即以承德广场为依托,通过对三马地区的改造,凭仗国际化的设计理念、超前的规规定位、高标准的建筑施工,将该地区建设成为商住文娱、餐饮服务、旅游休闲于一体的高级商务中心区。
沿江将逐渐构建经济走廊和现代化城市走廊,依照哈市规划风景长廊的整体要求,这里将以金融中心、生态园地、休闲世界为内容,建设金融商厦、星级酒店、绿色风景长廊、休闲度假区、小型商住、高级商务写字楼,并构成哈市新兴商务中心和新的旅游带。
沿江将出现园林型生态绿荫长廊、区域性商贸金融中心。
据先容,2010年之前,道外老城区将完成新建楼房400万平方米,在中华巴洛克历史保护街区、承德广场、三马地区、清真寺文化广场二期等改造和建设项目中,还将建设20个大型社区,新建10个社区广场,社区绿化率到达25%。
老城区还将强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音污染的综合治理,环保投资指数到达1.6%。
未来,老道外历史文化将构成文化品牌,老城区也将建成一个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的寻根圣地,吸引从老道外走出往的国内外着名人士寻根祭祖,并设计、制作相干的文化标志记念品和旅游产品。
随着伍连德记念馆、犹太人墓地、哈尔滨老城、中华巴洛克建筑群等项目的完成,这里也将构成独具特点的历史文化游,并构建起多层次的旅游业发展格式。
038、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历史街区的功能优化——以哈尔滨市道外传统商市风貌保护区为例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历史街区的功能优化——以哈尔滨市道外传统商市风貌保护区为例周慧摘要:历史街区的功能优化应遵循保护和更新相结合的原则,⽆视于原有居民改善⽣活环境需求的历史街区保护违背了“发展”的本质内涵。
本⽂旨在基于空间句法理论基础上,以哈尔滨市道外传统商市风貌保护区为例,通过模拟历史街区的整体布局特征、街区组织特征和视觉效果,解析道外商市功能布局的特征规律,包括功能类型选择与句法整合度、街区利⽤潜⼒与空间可识别性、商业活⼒分布与拓扑距离的关联分析,进⽽提出历史街区的功能优化设计策略,包括调节街区核⼼街道的功能、根据空间可识别性挖掘街道利⽤潜⼒、根据街区活⼒分布建⽴公共节点,并在此基础上从功能类型选择、街区利⽤潜⼒、街区活⼒分布三个层⾯归纳⼀些风貌保护区的控制与引导对策。
从⽽,探索以空间句法模拟分析研究城市历史街区功能优化的技术路径。
关键词:功能优化、历史街区、商市风貌、空间句法1道外传统商市风貌保护区概述1.1区位信息道外区地处哈尔滨市区中东部,是历史悠久的⽼城区,地域⼴阔,位置适中,是全市⼋区⼗县(市)的区位中⼼,与呼兰、松北两个⾏政区隔江相望,与道⾥、南岗、⾹坊、阿城四个⾏政区接壤,南与⾹坊区幸福乡、城⾼镇接壤,东与⾹坊区向阳乡、阿城区毗邻,北与呼兰区隔江相望。
(见图1)图1:道外区的区域地理位置1.2历史沿⾰道外区是哈尔滨市的⽼城区,旧称傅家甸,地处哈尔滨市区中东部,北临松花江,作为哈尔滨市的开埠地,1736年(清乾隆元年)这⾥就已有⼈烟⽣息,1907年光绪帝在此设⽴⾏政厅,1929年建⽴滨江市,1956年改称道外区。
数百年的历史沉淀了道外区独特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化——欧式⽴⾯、清⽔砖墙、雕花围檐、砖⽊结构。
来⾃商贾云集,街景繁华,257个传统⼤院在此形成了全国⾯积最⼤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街区。
(见图2、图3)图2:哈尔滨近代建筑发展阶段为保护其珍贵的历史⽂化价值,政府于2003年划定哈尔滨道外传统商市历史⽂化街区,占地53.11公顷。
哈尔滨道外历史文化街区解说系统规划设计作者:王茹唐岳兴邵龙来源:《绿色科技》2015年第10期摘要: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是不可再生资源,但随着城市进程加快,加之公众对于文化遗产价值的不理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受到威胁。
在对哈尔滨道外历史文化街区历史脉络和现状分析基础之上,结合调研数据确定解说受众,对其进行了解说主题、解说路线、解说设施规划设计。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解说系统;保护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5)10-0277-021 引言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变迁的见证,但由于公众对文化遗产价值的漠视,使其生存环境不容乐观。
1964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颁布《威尼斯宪章》,将公共交流列为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这是在国际平台上最早提出与遗产解说相关的内容。
2007年,ICOMOS设立了《文化遗产的“解说与展示”》宪章,针对文化遗产解说展示的可持续规划、研究与评估等相关问题进行了阐释。
2 解说系统理论概述2.1 文化遗产解说的定义目前关于解说的定义,国内外专家学者还未达成统一,影响最为广泛的是提尔顿提出的,他认为:“解说是一项通过原真事物、亲身体验、媒体展示来揭示事物的内在意义、相互关联的教育活动[1]”。
还有众多专家学者和相关机构也提出自己见解,从他们对于解说的阐释中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要义:①强调解说是一个教育过程;②解说目的是向人们解释展示内容的价值。
2.2 文化遗产解说系统构成文化遗产解说系统由解说受众、解说资源、解说媒介三部分构成。
解说受众是文化遗产认知体验主体。
解说主题是解说系统的核心部分,是通过对文化遗产所在地区历史文化脉络的梳理和游客对于解说内容的需求制定的核心思想,围绕解说主题对单体文化遗产或是整个文化遗产区域的性质、功能和相关历史人物事件进行提炼向受众提供解说内容。
解说线路是游客亲身体验的游览路线,可以根据不同主题规划不同的路线,也可以用游览路线串联不同主题的文化遗产展示区。
历史街区的建筑立面改造——以哈尔滨老道外历史街区为例Transformation of the Building Facade in the Historic Block-- T aking the historical block outside Harbin Old Road as an example■ 巩玉发 GONG Yufa 张 琦 ZHANG Qi【摘 要】 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及城市经济的提高,人们对保护历史建筑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提升。
对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各方面需求的历史建筑进行立面改造,使地方文化得以传承就显得尤为迫切。
本文以哈尔滨老道外历史街区建筑立面改造项目为例,从提取传统建筑符号,协调建筑风貌,注重场所文脉精神等多个方面入手,以现代主义设计手法,探讨历史街区的建筑立面改造,目的在于掌握老化和更新之间“度”的智慧,复兴历史街区。
【关键词】历史街区;建筑立面;改造;场所精神;文脉精神【Abstract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moderniz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urban economy,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al building protection is also constantly improving, so it's particularly urgent to carrying out the façade transformation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that can't meet the growing needs of the people to pass down the local culture. Taking the building facade transformation project of a historic district in Harbin Old Road as an example, starting from the extraction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symbols, coordination of architectural styles, and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spirit of the venu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facade transformation of historical blocks with modernist design techniques to grasp the wisdom of "balance" between aging and renewal, and to revitalize historical blocks.【Keywords 】 historical block, building facade, transformation, spirit of the venue, cultural spirit0 引言五千载的璀璨文明,在世界文明的广袤夜空中光彩绚烂。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10-2020)第一章总则一、规划修编的重点1、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东北亚、国家和区域认识哈尔滨城市的战略地位,确定未来哈尔滨的城市定位。
从资源环境、产业转型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研究,调整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资源保障。
2、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调整市域空间布局,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提升中心城区区域地位,推进市域各城镇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调,促进全市区县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3、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配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构筑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基地,明确土地开发强度控制要求,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4、培育健康和谐的生活载体系统面对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的诸多城市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实施“四增四减”策略,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旧城区改造、现代服务功能培育、空间景观环境塑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和规划,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多元化服务能力。
5、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立足东北地区的区域协调,以快速交通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为重点,优化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
6、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格局以建立节约型城市为根本,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采取空间区划的方法,建立空间管制体系,保护以河湖、湿地、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自然空间,构建科学安全、低碳环保的生态格局。
三、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规划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和主城区四个层次,其中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1万平方公里;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附件三哈尔滨市城市设计编制技术导则(试行)哈尔滨市城市设计编制技术导则(试行)目录1 总则 (1)2 总体城市设计 (1)3 片区城市设计 (4)4 地段城市设计 (8)5 附则 (12)附录A:本导则主要名词解释附录B:本导则用词说明附录C:城市设计常用要素参考图例附录D:电子数据技术标准1 总则1.1为统一哈尔滨市城市设计技术文件的内容与深度,使城市设计编制规范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技术导则。
1.2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空间形态和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1.3在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区内单独编制城市设计,应遵循本技术导则。
1.4城市设计分为总体城市设计、片区城市设计和地段城市设计。
1.5城市设计编制应针对不同的项目制定相应的技术大纲,有针对性地提出城市设计的任务、目标、原则和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1.6城市设计编制应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公众参与,提高城市设计的质量。
2 总体城市设计2.1总体城市设计的主要任务从宏观上研究确定城市空间的总体形态,提出改善城市景观形象和空间环境质量的总体目标,构建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格局与人文活动场所的总体框架。
2.2总体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与深度2.2.1制定城市设计目标与总体思路研究城市整体的空间环境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潜力,提出城市设计的目标、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
2.2.2研究和塑造城市风貌特色通过对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及重要特色资源的分析,对城市基本风貌和地域特色进行发掘和提炼,制定城市风貌特色延续和发展的目标、策略和措施,进行城市风貌特色分区,并提出相应的城市设计指引。
2.2.3确定城市空间景观结构框架1)结合城市自然环境、历史脉络、文化习俗和城市功能发展需要,确定城市的总体形态与空间景观结构,彰显城市格局的自然和人文特色。
2)确定城市竖向轮廓的总体形象与特征,确定城市建筑高度控制原则及建筑高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