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图像判读
- 格式:ppt
- 大小:23.24 MB
- 文档页数:62
《遥感图像目视判读》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遥感图像目视判读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掌握遥感图像目视判读的要素和方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常见的遥感图像进行判读和分析。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遥感图像的色彩、纹理、形状等要素的判读。
(2)不同地物在遥感图像上的特征表现。
2、难点(1)复杂地物的判读和识别。
(2)如何综合运用多种判读方法提高判读的准确性。
三、知识准备1、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遥感是通过非接触传感器获取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分析和应用的技术。
2、遥感图像的类型包括光学遥感图像和雷达遥感图像等,不同类型的图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3、常见地物的光谱特征了解植被、水体、土壤、建筑物等地物在不同波段的反射和辐射特性。
四、学习过程1、遥感图像目视判读的概念遥感图像目视判读是指通过直接观察遥感图像的色调、色彩、纹理、形状、大小、阴影、位置等特征,结合地学知识和经验,识别出图像中的地物类型和分布情况。
2、遥感图像目视判读的要素(1)色调和色彩色调是指图像中地物的灰度值,色彩则是指彩色图像中地物的颜色。
不同地物的色调和色彩往往存在差异,例如,植被通常呈现绿色,水体一般为蓝色或黑色。
(2)纹理纹理是指图像中地物内部的结构和排列方式,它反映了地物的表面特征。
例如,农田的纹理较为规则,而森林的纹理则相对复杂。
(3)形状地物的形状在遥感图像上具有一定的特征,如建筑物多为规则的几何形状,而山脉则呈现出蜿蜒起伏的形状。
(4)大小地物的大小可以提供有关其规模和范围的信息。
通过与已知地物的大小进行对比,可以判断出目标地物的实际大小。
(5)阴影阴影可以反映地物的高度和朝向,有助于判断地物的立体形态和位置关系。
(6)位置地物在图像中的位置及其与周围地物的空间关系也是判读的重要依据。
3、遥感图像目视判读的方法(1)直接判读法根据遥感图像上目标地物的明显特征,直接判断出地物的类型和属性。
(2)对比分析法将待判读的图像与已知地物的图像或标准图像进行对比,找出相似之处和差异,从而确定地物的类型。
获取遥感图像的目的在于提取和分析人类感兴趣的地物信息。
目视判读是遥感信息提取的基础方法,也是目前最为准确和最常用的方法。
即使作为发展趋势的计算机自动提取,仍需要以目视判读为基础和以目视判读为标准。
进行遥感图象目视判读时必须充分运用地物目标时空分布的规律性,如气候、植被、土壤等景观要素的纬度地带性、经度相关性、高度垂直带性、物候季节性等。
要密切注意各类地物目标之间的相关规律,有些规律现象表现得比较稳定明确,如水平地带性、垂直带性等,有些现象则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或过渡)性,例如地震(带)的分布,土壤分布等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应充分利用各种解译标志,包括直接标志和间接标志,相互补充,彼此验证。
只要坚持以遥感成像机理与专业知识、规律相结合的指导思想,通过实践,不断探索和总结,就能归纳出具有相对普遍性与稳定性的解译标志,并举一反三灵活应用这些解译标志进行正确的判读,目视判读可分为航空图像判读和卫星图像判读。
一、航空像片目视判读航空像片目视判读是凭借人眼观察或借助简单仪器对航片进行分析和量测,以获取所需要的地面各种信息的过程。
在航空像片上,不同地物有其不同的影像特征,这些特征是判断地物的依据,我们称作判读标志。
判读标志是地物自身性质、形态等特征在像片上的反映。
因而根据判读标志可以直接从像片上辨认出地物的属性及其空间分布等特征。
一般地,把影像形状、大小、色调与阴影作为常用的航片判读标志。
1、形状任何地物都具有一定的几何形状。
由于地物各部分反射光线的强弱不同,所以在像片上反映出相应的形状,依据影像的形状特征,就可以辨认出其相应的地物。
例如:居民地的房屋影像一般均表现为规则的方块形状,河流常呈弯曲的条带状,公路常呈笔直的线状且灰度浅亮,湖泊常呈不规则的封闭区间,等等。
2、大小地物影像的(尺寸)大小,不仅能反映地物的一些数量特征,而且还能据此判断地物的性质。
例如单轨铁路和双轨铁路从形状上往往不易区分,但量算它们的宽度,则容易区分。
遥感图像目视判读遥感图像目视判读是指通过观察遥感图像中的特定特征,进行分析和解译的过程。
遥感图像是利用航空或卫星传感器获取的地球表面信息的电磁图像。
目视判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表的特征、环境变化以及资源分布情况等,对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农业发展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目视判读的基本原理遥感图像中的各种特征可以通过目视判读的方法进行解译,其基本原理包括:1. 各类地物在遥感图像上具有特定的光谱反射特征,如植被、水体、建筑物等,不同地物在图像上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和亮度。
2. 地物的形态特征也可以通过目视判读进行解译,如河流的走向、湖泊的形状等。
3. 图像上的纹理和阴影也是目视判读的重要参考因素,可以帮助判读地物的类型和分布情况。
二、目视判读的步骤目视判读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图像预处理:对遥感图像进行预处理,如去除噪声、增强对比度等,以提高图像的观测质量。
2. 地物分类:根据遥感图像上的颜色、亮度等信息,将地物进行分类,如区分植被、水体、建筑物等。
3. 目标探测:探测和识别具有特定目标的地物,如识别道路、农田、城市区域等。
4. 变化检测:通过对比多期遥感图像,判断地表的变化情况,如城市扩张、土地利用变化等。
5. 结果验证:对目视判读的结果进行验证,可以通过实地调查或其他遥感数据进行对比。
三、目视判读的应用领域目视判读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规划:通过对城市遥感图像的目视判读,可以获取城市用地的分布情况和更新变化,为城市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2. 农业发展:农田遥感图像的目视判读可以帮助农业管理者监测作物种植情况、病虫害的扩散情况和土地利用的变化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 环境保护:通过遥感图像目视判读,可以了解环境中的污染源和敏感区域,指导环境保护工作,保护生态环境。
4. 自然资源管理:通过对遥感图像的目视判读,可以了解地表的自然资源分布情况,包括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为资源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实习八遥感图像目视判读与制图一、实习目的目视判读是卫星图像应用的最基本方法,用计算机进行自动分类时,训练样本的选择以及自动分类决策等,也都需要目视判读作为基础。
了解卫星遥感影像的波段特性以及对应的地物波谱特性;建立遥感影像解译标志,从影像中目视解译出耕地、林地、草地、水体、居民地、裸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并利用所学的专题地图制作方法将提取的土地利用类型信息制成专题地图。
二、目视判读原理及方法(一)目视判读原理在以遥感图像中识别地物和现象的属性及其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演化变化规律时,必须首先了解和掌握地物的光谱特性,以及它们空间和时间特性的变化。
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反射率存在着差异。
因此,在不同波段的遥感图像上即呈现出不同的色调。
同类地物的反射光谱是相似的,但随着该地物的内在差异而有所变化。
这种变化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如物质成分、内部结构、表面光滑程度、颗粒大小、几何形状、风化程度、表面含水量及色泽等差别。
这就是判读识别各种地物的基础和依据。
(二)目视判读方法1、直接判定法在卫星图像上直接判定一般是依据其色调标志和图型标志进行直接判定,色调(或色彩)标志在卫星图像直接判定中的重要性,对色调分析必须要结合具体的图形或图像特征,即“色”要附于一定的“形”上,色调才具有实际意义,才可能判定识别地物。
2、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是对卫星图像不同波段、不同时相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以及与地面已知资料或实地进行对比。
对比的目的在于建立卫星图像与实地地物和现象的对应关系,总结判读经验,发现图像异常,以便从卫星图像上提取更多信息,使判读成果更为准确可靠。
3、逻辑推理法基于卫星图像的特点判读时更多的是应用地学规律的相关分析和实际经验,进行逻辑推理法的判读,即借助各种地物和自然现象间内在联系,结合图像上表现出的特征,用专业知识的逻辑推理方法,判定某一地物和现象的存在及其属性。
卫星图像的视域宽广,能显示较大区域的地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
遥感图像判读
判读标志:形状、大小、色调、阴影、图案等。
判读方法:直接判读法、比分析法、逻辑推理法
判读程序
准备工作、室内判读(整体后局部、从已知到未知、由宏观到微观,中小比例尺像片上通常首先判读水系,确定位置和流向。
)野外校核和转绘成图等四个阶段:
主要地表类型特征:
1.耕地:工分割成的规则或不规则的矩行斑块是影像判读的重要标志。
2.园地:园林的行株距特征明显,且呈点阵式排列。
在平原区,园地多为规则的长方形、正方形,在丘陵山地则因地势而异。
3.林地:从地域分布的角度讲,原始次生林地一般分布在深山区(中、高山地),人工林(包括机播造林)多分布在浅山区(低山、丘陵地),防护林多与沙丘地有关。
由于乔木类树干、树冠高、大、立体感强、影像粗糙。
4.居民及工矿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影像反映的主要特征为棋盘格状的纹理结构;农村居民用地影像特征是规模小而分散,居民点之间有道路相连,在丘陵山区,居民点多沿山谷中的侵蚀堆积阶地分布,由于村庄外围植被较多,故实际面积有所扩大。
5.交通用地:多属于线状地物,影像比较容易区分。
如机场有跑道;铁路多为灰黑色带状弯曲半径较大,线路平直,并有交叉道、车站等附属建筑物;公路多呈白色或浅色调,转弯处要急一些,农村道路通畅不规则,宽度也不等,干燥时,影像呈白色细带状,雨后含水量大,呈灰色细带状。
6.水域:影像色调较深,而且水越深,色调越黑,河边往往因有白色的沙地反光能力强,影像成白色。
水渠呈整齐的直线而且色调暗,没有水的干渠道影像呈灰白色。
1。
遥感摄影像片的判读1.遥感摄影像片的种类:1839年摄影像机问世,法国人达格雷(Dagurre)发表了第一张航空像片,开始了人们利用遥感摄影像片认识地理环境的进程。
从1913年开始,摄影技术用于地质研究。
在利比亚采用常规航空摄影的镶嵌图编制了“本戈逊”地区的油田地质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航空像片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目的,它有力的推动了遥感摄影像片解译技术的发展。
遥感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多种遥感摄影像片。
经常可以见到的遥感摄影像片包括可见光黑白全色像片、黑白红外像片、彩色像片和多波段摄影像片。
黑白全色像片:采用的胶片乳剂感光范围在0.36-0.72mm之间,能感受全部可见光。
黑白红外像片:感光乳剂中加入增感剂,使感光范围由可见光扩展到近红外波段。
由于植被类型在近红外波段具有较高的光谱反射率,采用红色滤光片对红外像片胶片曝光后,可以增强目标地物与背景的反差,在不同植被之间增加反差。
在黑白红外像片上看到的地物色调,与人们日常熟悉的真实景物不同,它的明暗色调是由地物在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强弱所决定的。
彩色像片:分为天然彩色片和红外彩色片两种。
天然彩色片采用的胶片乳剂分别对蓝色、绿色和红色敏感,彩色胶片上记录的影像信息,经过显影洗印后能较真实地还原出物体自然色彩,亦称真彩色片。
红外彩色片的胶片乳剂分别对绿色、红色和近红外光敏感,经过显影洗印后获得的彩红外像片上各种地物颜色与人们日常熟悉的真实景物不同,原来的绿色地物被赋予蓝色,原来的红色地物被赋予绿色,反射红外线的地物被赋予红色。
所以红外彩色片是假彩色片或伪彩色片。
红外彩色片具有一些不同于彩色像片的特点,它可被应用到农业土地资源调查和森林资源调查,也可以应用在军事方面,探测伪装的军事设施。
2.遥感摄影像片特点与解译标志(1)摄影像片主要特点遥感摄影像片绝大部分为大中比例尺像片,在像片中各种人造地物的形状特征与图型结构清晰可辨,这为解译者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遥感摄影像片绝大部分采用中心投影方式成像,没有经过正射纠正的遥感摄影像片,其边缘分布的高耸楼房或起伏的地形,形状会有明显的变形。
遥感图像判读“遥感”意为遥远地感知,人们可以不接触物体就可以探测到物体的性质和状况。
遥感图像判读应该说还是一门新兴的技术学科,也仅有百年历史。
许多问题,从完善理论研究到如何达到“准、快”,都值得人们去探索和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遥感侦察的手段从过去的地面(海上)已发展到太空,由目视而发展到光学、电子、光谱等高科技。
而遥感图像判读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从获取的图像中又快又好地提炼出有使用价值的情报,一直是遥感图像判读界所关心的重要课题。
遥感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遥感图像的判读来实现的。
感图像判读的现状所谓的遥感图像判读就是根据所获取的图像,运用目力和技术设备,进行观察、分析、测量,判定和揭示地面物体性质和状况的过程。
遥感图像客观地记录了物体的几何形态和光谱特征,这是遥感图像判读的依据。
判读也可叫解译,其意思是一样的。
有的人主张凡用肉眼辨认图像的叫做判读,用计算机辨认图像的称解译。
所谓遥感图像判读是指人们根据对客观事物掌握的实践经验,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影像进行辨认,从而识别影像的实际内容和属性的过程。
遥感图像判读仍存不少问题,定性分析的多,定量分析的少。
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只满足于地面物体的定性分析,只关心地面物体是什么,而忽视了对地面物体定量的分析;只关心从图像中所表现出来的表面现象,而忽视了隐藏于其中的内在本质。
如何从量化的角度分析物体的性质和状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代遥感技术发展迅速,继黑白全色航空像片之后又出现了(天然)彩色航空像片、红外航空像片、热红外(扫描)航空图像,以及雷达航空图像等多种遥感图像,大大丰富和扩大了人类探测和收集地面信息的范围和领域。
这些遥感图像由于成像方式和使用的波段不尽相同,影像特点也各不一样。
但其判读原则及其方法与黑白全色航空像片基本上是一致的。
下面谈一下对几种图像判读的认识:一、彩色航空像片彩色像片使用的是彩色感光材料,感光范围为0.4—0.76μm,即对可见光波段全色感光。
遥感影像判读基础知识遥感影像判读听起来像是个高大上的专业名词,但其实它就是通过卫星或飞机拍下的照片来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
哎呀,咱们平时不都在朋友圈里刷各种风景照吗?这遥感影像就像那种高分辨率的自然大片,只不过它们可不止好看哦,还能给咱们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
想象一下,遥感影像就像一双透视眼,可以让咱们看到地球表面那一层又一层的秘密。
比如说,农田长得怎么样、森林有没有减少、城市是越来越热还是越来越冷。
这可不是简单的拍照,里面的学问多着呢。
你说说,农民伯伯可以通过这些影像知道哪块地需要浇水,哪块地的作物长得好,这真是一种高科技的智慧农业啊,听起来是不是很酷?那遥感影像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你可以想象一下,一架飞机或者卫星飞在天上,带着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像是在给大地拍照。
这些传感器可不简单,它们能捕捉到不同波段的光,这样就可以看清楚地表的各种特征。
有些波段对植物特别敏感,有些则对水体特别有效,真的是“各有千秋”呀。
不过,看这些影像可不是随便瞧一眼就能搞定的。
要判读遥感影像,得具备一些基本知识。
比如说,首先要知道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
绿色的区域基本上是植物生长得不错的地方,红色的区域可能是城市或者荒地。
再加上,像水体这种东西在影像上一般是深蓝色的,真是个好记的标志。
这些颜色就像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密码,解开它们才能读懂这幅“画”。
有时候影像也会“搞错”。
比如说,云层遮住了太阳,影像上就可能看不清楚地表的真实情况。
这时候,咱们就得用点智慧了,看看其他时间拍摄的影像,进行对比,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也会搞错事情,得反复核对,才能确认真相嘛。
再说说技术方面,现在的遥感影像处理软件可是越来越强大了。
咱们只要动动手指,就能把复杂的数据转化成好理解的图表。
比如说,通过分析植被指数,咱们就能判断一片区域的生态健康状况。
哎哟,这种感觉就像是用魔法把看似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真是爽!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想,遥感影像到底有什么用呢?哦,那可是大大的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