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文档】《醉翁亭记》思维导图
- 格式:pdf
- 大小:530.32 KB
- 文档页数:1
图形化分析《醉翁亭记》欧阳修《醉翁亭记》是一篇山水游记,写的非常出色,值得细细品味,反复琢磨,不仅领会文章所表达的寄情山水的情感,还有精心构思的写作技巧。
在此,通过一张思维导图分析本文的思维框架、写作特色。
学习古文,也需要按照字词句段篇的递进方式来理解,特别是对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对每个句子的理解,对每个段落的理解,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先做到充分的理解,然后再梳理其中的规律,再尝试背诵。
基于古诗文网,学习对部分字词的注释;学习文言现象,包括虚词注解,如“而”的用法、“之”的用法,各种此类活用,如名词作状语、名词作为动词;古今异义词,如“四时之景不同”中“时”古义是季节,今义是时间;学习一词多义;学习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
在学习字词、句子基础上,基于古诗文网学习理解中心思想、主旨、创作背景、赏析、艺术手法。
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提炼,尝试梳理文章框架,找出不同表现内容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对文章的理解。
如下图所示:本文共四段,每个段落的意思分别为: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引出人与事;第二段,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第三段,滁人游乐、太守宴饮;第四段,宴会散、众人归。
对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引出人与事。
先写醉翁亭位置,用了五层笔墨,第一层,环滁皆山,第二层,西南诸峰,第三层,深秀“琅”,第四层,潺潺泉水,第五层,有亭翼然。
再是叙事抒情,由做亭者谁,山之僧智仙,名之者谁,太守自谓,引出醉翁“深意”。
整个段落,按照山——>峰——>泉——>亭——>人——>酒——>醉翁之意不在酒——>山水之乐,由自然环境自然而然地引出文章的主旨,也就是太守寄情于山水。
第二段,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
先是对比鲜明的朝暮画面,朝是宁静、清新,暮是昏暗、薄暮,运笔色调气氛有别。
再写山间四季不同风光,春光如海,夏景繁茂,秋色肃杀,冬景寒洌,变化有致。
最后是小结,抒发自己被美景陶醉的欢乐心情。
醉翁亭记思维导图土窑窑西北的黄土高原上,放眼望去,在一个个狭小的黄土皱裙里随处可见的是一孔一孔土窑窑洞。
那些窑窑,幽黑深邃,像一只只眼睛,警惕而茫然地看着从山外面进来的每一个人。
有时候,你走上好半天,还是走不出这些眼睛的视线。
可是走得近了,你就会有另外一种感觉,觉得那一孔孔土窑窑又活像是一张张大口,把一个个土里土气的人吃进去,又吐出来。
这些土窑窑,就这么漠然地吞吐人生,呼吸时光,转眼间,一代代人就从土窑窑的大口里悄无声息地走过了。
人类最初的居所不一定是土窑窑洞,但人类自己最早建筑的居所则一定是土窑窑洞。
因为人类最初为了防备野兽的侵袭,是在树上结巢而居,故日有巢氏。
后来,人类在天然的石洞穴中居住,取其坚固但天然窑洞不一定向阴背风,不一定避害临水、生活便利。
于是,人类自己在地面上动手开凿土窑,作为固定的居所。
在生产力十分低下、劳动工具特别简单的情况下,为生存所困的人确实没有能力和时间去开凿石窑。
因而,可以肯定地说,土窑是人类最先通过自身的努力改造自然而获得的居所。
我的家乡在黄土丘陵地带,由于黄土的直立性,也由于当地的干旱少雨,更因为苦甲天下的贫困,土窑就成了大多数人的居住地这里的土窑窑,不像延安窑洞那样,有着孕育出中国革命的辉炮历史从而虎炳干秋;也不像董志源上的土窑那样,式样别致引人注目从而成为专家研究的民居遗存。
这里的土窑,是一种土得不能再土的土窑窑,而且特到同单随意,随意到人经会忽略那些土窑窑的存在,就像忽略那些在土窑洞里生生死死的人一样。
当然,挖窑窑也是当地任何一个人都必领从事的劳动,可以说,这里的人一生大都得挖两孔窑洞洞。
一个是在地面,活着的时候用于性宿;另一个是在地下。
先在地面挖个坑再向里面挖进去,就是墓堂了。
你还真别小看这挖土窑窑、土洞洞,虽然简单得近乎原始,但真正要挖出一孔好土窑来可真不容易。
首先,要选地形。
这其实涉及许多风水知识。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大致选址是坐北朝南,依山面水,便于采光取暖,也便于人畜饮水,左面是东方,应如青龙远去,绵延无垠,以接纳东来的紫气;右面则是白虎盘踞,挡住肆虐的西北风;面山如孔雀开屏,后山若玄龟静伏。
醉翁亭记思维导图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