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 第三章 空间力系与重心
- 格式:doc
- 大小:332.00 KB
- 文档页数:12
第3章 空间力系
49 i i c i i c i i c L x x L L y y L L z z L ⎧=⎪⎪⎪⎪=⎨⎪⎪=⎪⎪⎩∑∑∑ (3-8)
用该组公式可计算细长均质杆的重心位置。
图3-8 平板物体受力分析 图3-9 求细长均质杆重心 3.3.3 重心位置的其他确定方法
1.对称法
具有对称面、对称轴线或对称中心的均质物体,其重心必定位于对称面、对称轴线或对称中心上,如图3-10所示。
图3-10 对称法求重心
2.实验法
对于形状复杂、非匀质的物体,可采用实验法来确定其重
心。
方法有悬挂法和称重法。
(1)悬挂法。
如图3-11所示薄板,可采用悬挂法确定其重心。
任选两点
A 、
B 依次悬挂起来,过A 、B 两点铅垂线的交点即为薄板重心
C 的位置。
图3-11 确定薄板重心。
空间力系和重心空间力系和重心各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平面内的力系,称为空间力系。
与平面力系类似,空间力系可分为空间汇交力系、空间力偶系和空间任意力系来研究。
空间力系和重心6.1空间力沿坐标轴的分解与投影直接投影法zF= Fx+ Fy+ Fz= Xi+ Yj+ Zk其中,FzαγZkFxFβ Y FyX= F cosα Y= F cosβ Z= F cosγXjixy空间力系和重心二次投影法zX= Fxy cos = F sinγ cos Y= Fxy sin = F sinγ sin Z= F cosγZγkFYj i X Fxyy注意,力在轴上的投影是代数量,而力在平面上的投影是矢量。
x空间力系和重心力的大小和方向余弦:zF= X 2+Y 2+ Z2X cos( F, i )= F Y cos( F, j )= F Z cos( F, k )= FZγkFYj i X Fxyyx空间力系和重心6.2力对点之矩和力对轴的矩6.2.1力对点之矩力对点的力矩矢等于矩心到该力作用点的矢径与该力的矢量积,表示为,M O (F )FOrMO ( F )= r× F空间力系和重心若矢径rz和力F分别为M O (F )B Fr= xi+ yj+ zk F= Xi+ Yj+ Zki则,M O ( F )= r× F= x X j y Y k z Z kOrA( x, y, z )ijyx= ( yZ zY )i+ ( zX xZ ) j+ ( xY yX )k空间力系和重心由此可知力矩矢M O (F )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投影分别为:M Ox ( F )= yZ zY M Oy ( F )= zX xZ M Oz ( F )= xY yX(6 1)力矩矢的始端必须在矩心,不可任意移动,为一定位矢量。
空间力系和重心6.2.2力对轴之矩为度量力对绕定轴转动刚体的作用效应,引入力对轴的矩的概念。
空间力系和重心力对轴的矩的概念作用于刚体的力F对z轴的定义为:M Z ( F )= M O ( Fxy )=± Fxy hM z (F )F这样,空间力对轴之矩归结为平面上的力对点之矩,即力F对任一轴z之矩,等于这力在垂直于z轴的平面内的分量Fxy对该平面和z轴交点O之矩。
课时授课计戈I 」第三章空间力系与重心掌握力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上的投影的计算 掌握力对轴的矩的计算 掌握空间力系的平衡条件 掌握重心的概念空间力系的平衡条件力对轴的矩的计算第三章 空间力系与重心第一节力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上的投影 第二节力对轴的矩第三节 空间力系的平衡条件 第四节物体的重心课本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授课日期2011.10.22 1044-3目 的 要 求教学过程:复习:1、复习约束与约束反力概念。
2、复习物体受力图的绘制。
课:第三章 空间力系与重心 第一节力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上的投影1. 力在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和力沿直角坐标轴的分解若已知力F 与正交坐标系Oxyz 三轴间的夹角分别为a 、p 、丫, 如图4-1所示,则力在三个轴上的投影等于力F 的大小乘以与各轴夹角的余弦, 即X=F cos a Y=W cos p Z=F cos 丫当力F 与坐标轴Ox Oy 间的夹角不易确定时,可把力 F 先投影到坐标平面Oxy 上,得到力F 砂,然后再把这个力投影到x 、y 轴上。
在图4-2 中, 已知角丫和卩,则力F 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投影分别为(4-1)O图4一1書Zjr乙ZX=F sin 丫 COS 0 Y=F sin 丫 sin W Z=F cos 丫若以人、人、人表示力F 沿直角坐标轴X 、y 、z 的正交分量,以i 、 j 、k分别表示沿X 、y 、z 坐标轴方向的单位矢量,如图4-3所示,则 图4-2 戸=人+尸$+巧=为+Y +Zk由此,力F 在坐标轴上的投影和力沿坐标轴的正交分矢量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人=X ,人=Y ,人=zk(4-4)如果己知力F 在正交轴系Oxyz 的三个投影,则力F 的大小和方向余弦为F =J 护+尸+0 £ cos( F , i)= F(4-5)例:图4-4所示的圆柱斜齿轮,其上受啮合力 E 的作用。
已知斜齿轮的齿倾角(螺旋角)P 和压力角a ,试求力E 沿x 、y 和z 轴的分力。
课时授课计划
X=cosα
cos
cos
与坐标轴间的夹角不易确定时,可把力上,得到力
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投影分别为
sin
sin
cos
、、
=+
在坐标轴上的投影和力沿坐标轴的正交分矢量间的关系可表示为=X,
=
,
,
,
沿
向
sin
=
向
sin
cos
沿各轴的分力为
=-,称为轴向力,
对点。
即力矩的大小为
h=2
的模等于三角形
一致。
因此可得
=
分别为
=X
=
的大小和方向都与矩心
,轴的分力(在垂直于
不能使静止的门绕
表示力对
作用线的距离。
因此,力==±
=0)
==+
=zX-xZ
对
两个分力,其中=Fsin
==-(AB+CD)=-F(l+a)cos
==-BC=-Flcos
==-
?=yZ-zY=(l+a)(-Fcos
=zX-xZ=0-(-l)(-Fcos
=xY-yX=0-(l+a)(Fsin
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投影,即=yZ-zY
=zX-xz
=xY-yX
=
=
=
表示该力对点。
将力投影到通过
对
==2
在轴上的投影,可用
=
与
+=
i+
、、
(4-8)
,四个力汇交于点
=O, sin45°=0
=O, cos45°cos30°cos45°cos30°=0
=0, cos45°sin30°+oos30°
==3.54kN
=8.66kN
为正值,说明图中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