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桥之美》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
- 格式:doc
- 大小:50.51 KB
- 文档页数:5
第十二课桥之美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1.积累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旨在创设情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课堂实录一、疏通字词,简介作者【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帮助同学们疏通字词,了解本文的作者】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纤.(xiān)细着.(zhuó)重驻.(zhù)足脂.(zhī)粉颐.(yí)和园前瞻.(zhān)后顾煞.(shà)风景矛盾..(máo dùn) 赡.(shàn)养煎熬.(áo)2.解释下列词语。
煞风景:破坏人的兴致。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驻足:停止脚步。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3.作者链接。
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
现代著名画家。
油画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春雪》《长城》等。
二、整体感知【设计意图:此环节设置旨在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内容】1.作者吴冠中是一位画家,那么在他眼中桥的美体现在哪里呢?【交流点拨】桥之美主要在于和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注意到块、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交流点拨】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与小径尽头的小桥、铁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路上的直线桥、鹊桥。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15篇)初二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篇一一、把握大纲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
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
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
《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
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
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
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三)学生情况的分析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过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2)形象优美的语言2、能力目标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3、情感目标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教案内容预览:《桥之美》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理解文本中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解释顺序,探索作者的技巧。
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 教学重点1.理解桥美在何处。
2.富有个性的句子。
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明确本文的解释顺序,掌握解释方法,探索作者的解释技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学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比较阅读,体会两文的相异之处。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
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
(板书文题)设计(二)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二、清楚地解释对象,掌握对象的特征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一起读课文并思考:(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你对此有何感想?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力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然后以小组组长为本组代言人,进行全班交流。
原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知识与技能学习阐述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读佳句,掌握说明文描写性文字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重点找出文中说明性的文字,并指出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难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朗读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搜集各地有关桥的图片。
1课时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来到了温馨恬静的画面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则让人油然生起怅然绻缱的情愫。
这些桥通过诗人的笔,仿佛都有了灵性,有了情感。
桥,在诗人的眼中是人性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另有一番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吴冠中(1919—2010年),出生于江苏宜兴农村。
1942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
已出版个人画集50余种,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生命的风景》《吴冠中文集》等十余种。
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字正道,东武(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徽宗朝任职翰林图画院,擅长画车马、市街、桥梁、城郭等等。
他除了画《清明上河图》,还画过《西湖争标图》,两图都是描写世俗生活的。
《清明上河图》,在北宋风俗画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是北宋人物画长期发展的结果,《清明上河图》以汴河为典型环境,描绘出当时各色各样人物活动和建筑、工具等人世风物,有极大的历史价值。
从构图上,有总有分,有主有次,有细有粗,有紧张有松弛。
以村郊、河道、城市为主,逐渐铺开,很有层次:村郊是引子,比较简略,进到河边时,便着力描写船舶货运,直到拱桥,形成了第一个高潮。
桥上桥下,船上船边,人们手忙脚乱,喧呼嘈杂,十分紧张,过后渐渐转远,结束了中心最重要的一段。
从酒楼和桥起,大街直通城内,各种车辆、店铺、各色人等,一步挤一步,一处紧一处,形成第二个高潮。
桥之美学情分析: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依据《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为:1、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依据教学目标1、2、3点制定教学重点为:1、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为: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1.朗读法。
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和作者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
2.讨论法。
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
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
(板书)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二、检查预习,掌握字词1、驻足失之毫厘,差之千里2、释义:见注解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默读课文,整体把握2、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桥之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明性的小品文——《桥之美》。
拿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篇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桥之美体现在何处?作者是如何说明桥之美的?二、讨论学习:1、自读课文,讨论。
要求:边读边思考刚才总结的问题。
2、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桥之美。
在作者眼里,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作者举了乌镇的石桥、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长桥之美、山区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以及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厚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狭窄拥挤,令人憋闷;而石桥轮廓鲜明简单,能使空间陡然疏朗开阔,令人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坚硬的石块,强弱、轻重、动静不同,颜色对比,阳刚与阴柔两种美的不同,和谐而统一。
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形成鲜明的对照。
3、小结:吴冠中老先生以其画家独有的眼光给我们品评了桥之美,先总的说了美在哪里——桥之美主要在于和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注意到块、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然后举了一些实例,说明了什么样的桥梁才是美丽的。
条理清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引导我们对这些人类的智慧结晶进行了欣赏。
4、再疑:你是否赞同吴冠中先生的看法?为什么?三、拓展学习:那么,我们也用自己的眼睛来看一些桥梁,试着品评一下这些桥美在哪里。
(出示桥梁图片)——可以从构造奇特、用料特别、特定意义、外观造型等不同方面进行说明。
四、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桥之美》这篇文章,作者先从总的方面说了作为一个画家,对桥梁的欣赏的着重点,然后分别举例说明了桥与周围景色之间的关系。
《桥之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生字词。
2、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文章优美而又富意蕴的语言。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充分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悟,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理解桥美在何处。
教学难点: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基本过程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分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
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二、走近作者,资料助读见《创优作业》P33“课前预习”之“作者名片”。
三、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同学们快速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1、桥之美在何处?在作者眼中,“桥之美”在哪里?文中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明确:桥本身具有形式美,结构美,还有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形式作用。
就是说:桥的形式要与景物映衬和谐、得当,才美。
作者眼中更关注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文中第三自然段中“不过我之爱桥,并非……,而是……形式作用。
”告诉了我们作者的倾向。
2、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作者在全文中举了哪些桥作为例子?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之美(颐和园里的仿卢沟桥、某某的宝带桥)、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乡间小桥、峡谷间是索桥、某某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路上直线桥、鹊桥。
四、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文中哪些桥具有作者眼中的“桥之美”?明确: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某某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某某、某某、某某山区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索桥、鹊桥。
桥之美教育意图1.堆集言语,品尝本文美丽而又赋有意蕴的言语。
2.学习作者捉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阐明的办法。
3.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了解作者所写的桥之美。
教育重难点1.品尝本文美丽而又赋有意蕴的言语。
2.学习作者捉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阐明的办法。
教育想象1.与《我国石拱桥》比照教育;2.辅导学生结合日子实践、发挥想像领会作者所体现的“桥之美”。
课时:1课时教育内容与过程情形激趣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如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神韵。
现在就让咱们跟从今世画家吴冠中去感触“桥之美”吧。
吴冠中1919年生,我国现代闻名画家。
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
1942年结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下一任重庆大学修建系助教。
1943年在四川重庆沙坪坝青年宫举办榜初次个展。
1947年入法国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院研习油画,受教于苏弗尔皮教授。
1948年著作参与巴黎春季沙龙展和秋季沙龙展。
1950年为寻根决然回国。
先后在中心美术学院、清华大学修建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心工艺美术学院任教。
1970年文革期间,下放河北乡村劳作。
1973年调回北京参与宾馆画发明。
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
198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吴冠中回顾展”,著作于开幕40分钟内悉数售完。
1988年参与新加坡、日本、澳门主办的“吴冠中画展”开幕式并讲学。
1989年赴巴黎写生,在东京举办“吴冠中画巴黎”展。
在美国举办著作巡回展。
其墨彩《高昌遗址》以187万港币创始我国国画在世画家国际画价最高纪录,后来他的墨彩《交河故城》价格更高达225万港币。
油画《巴黎蒙马特》以104万港元创始我国油画在世画家国际画价最高纪录。
1991年承受“法国文艺最高勋位”。
1995年承受法国轩尼诗公司95轩尼诗构思和成果奖。
榜首步,泛读课文。
辅导学生阅览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阐明文的写作的目标,用横线标出文章的阐明点,用序号标出含义段,用波涛线标出阐明目标的特色,批注自己的阅览了解,列出不明白之处。
桥之美教师个性批注桥之美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描写细致、情景交融。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走进作者: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说明性的小品文——《桥之美》。
拿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篇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桥之美体现在何处?作者是如何说明桥之美的?二、感知求疑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快速浏览全文,并从中找出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最为关键的一句是“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学生朗读一遍。
注2,为了展现桥的美,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请大家按照文章的行文顺序将它们一一找出。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三、探究内化过渡:我们很多同学在假期跟随父母亲戚饱览了祖国各地的风光,有同学见到过文中的这些桥梁?觉得它们美吗?(学生回答)对它们美在何处,也许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那要怎样才能欣赏到这些桥的美呢?吴冠中先生在文章第四段中就详细地告诉了我们欣赏桥之美的方法。
桥之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a.积存"美感、驻足"等词语b了解作者喜爱桥的缘故,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c欣赏形象优美的语言(2)进程与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学会自主合作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酷爱。
教学重难点依照上述的分析,我确信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一、明白得作者喜爱桥的缘故。
二、学会体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成心蕴的语言。
其中第二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导入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抵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令人产生无穷的难过……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那么别有一番韵味。
今天就让咱们跟从今世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二、作者简介:吴冠中,中国现代作家,今世活着界画坛具有庞大阻碍的画家3、检查字词预习读一读,记一记(二)发觉桥之美朗诵课文,感知形象一、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二、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要紧举了哪些例子?乌镇石桥:密密的苇丛江南石桥:细柳拂丝拂桥长桥卧龙:湖水苍茫风雨桥:飞泉瀑布清明上河图虹桥:街头市集以上是正面举例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反面举例欠缺配合的桥南京长江大桥————想寻觅钱塘江大——构不成图画成昆铁路桥——划断(请欣赏文中举例的桥之美,出示图片)3高声齐读第④自然段⑴你喜爱本段中刻画的哪一种桥?⑵这种桥周围衬托着如何的环境?⑶此种环境下的桥给人如何的美感?我喜爱乌镇的石桥,因为它在密密的芦苇丛里,给人一种愉快的感觉。
(三)品读桥之美精读课文,找出文中形象生动的语言并加以分析如“茅盾故乡……愉快的气”“早春天气……令画家销魂”等(1)同桌之间合作、交流(2)师生互动交流(这一环节是本课应冲破的难点,重视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注重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并让学生自主实践,合作探讨)(四)制造桥之美拓展延伸诗歌创作:请以“桥”为题,即兴创作一首短诗。
桥之美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画家眼中的桥具有的美感。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习本文举例子说明的作用;比较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的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举例子说明方法的作用;比较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
教学难点: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的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方法自读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二、作者简介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
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发现桥之美1.探究桥之美桥究竟在不同环境中发挥了哪些形式上的作用,构成了怎样的美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找文中这样的例子,用你的眼睛去发现桥之美。
学习自主学习跳读课文,批划出关键语句,分析桥的形式与环境之间构成的美。
交流明确:(1)桥与环境构成的密疏之美——江南小镇河岸密密的芦苇丛,与拱桥强劲的弧线、单纯的直线形成密疏对照,构成密疏之美。
(2)桥与环境构成的柔刚之美——江南乡间石桥头的飘丝细柳,与桥身坚硬石块合作创造的阴柔与阳刚之美,令多少画家销魂。
(3)桥与环境构成的单调与丰富之美——湖水苍茫,水天一色的单纯背景与卧龙般的长桥,史诗似的古桥,构成单调背景与底蕴丰厚的长桥的对照之美。
(4)桥与环境构成的对比之美——风雨桥上遮雨的廊和亭给人安闲、自在的悠闲感,它和桥下急流、险峻的山峰以及飞泉流瀑构成对比之美。
在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