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上册经典习题
- 格式:docx
- 大小:102.92 KB
- 文档页数:4
初二上册物理推荐练习题一、选择题1. 在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力的大小与加速度的关系是()。
A. 成正比B. 成反比C. 相互独立D. 无关2. 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时,物体的运动状态是()。
A. 匀速直线运动B. 匀变速直线运动C. 静止状态D. 无法确定3. 下列哪种力是不能使物体发生转动的?A. 弹力B. 重力C. 摩擦力D. 电磁力4.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适用于()。
A. 初速度为零的物体B. 在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C. 不受力的物体D. 处于静止的物体5. 下列哪种力会使物体发生形状变化?A. 弹力B. 重力C. 摩擦力D. 电磁力二、填空题1. 加速度的国际单位是()。
2. 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是()。
3. 物体的惯性与其()有关。
4. 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物体保持()状态。
5.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
三、解答题1. 描述物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并给出一个例子。
2. 什么是重力?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 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为什么开车前后会有推力。
4. 叙述并解释一下弹力的产生。
5. 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是怎样的?举例说明摩擦力的应用。
文章示例:选择题1. A2. C3. A4. C5. A填空题1. 米/秒²2. F = ma3. 质量4. 静止5. 相反解答题1. 物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大小不变,方向不变。
例如,一辆以恒定速度行驶的汽车。
2. 重力是物体受地球或其他天体吸引而产生的力。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所在位置有关。
3.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物体在开车前后会有推力,使得物体保持与车相对运动的状态。
4. 弹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相互压缩或拉伸产生的力。
当物体发生形状变化时,其内部分子之间会产生相互的压力,从而形成弹力。
5. 摩擦力是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力。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物理练习题初二上册1. 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了10秒钟,求汽车行驶的距离。
解析:速度 v = 20m/s时间 t = 10s根据物理公式:距离 s = v × t代入已知数据:s = 20m/s × 10s = 200m因此,汽车行驶的距离为200米。
2. 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直线做匀加速运动,时间 t = 5s,加速度 a = 2m/s²,求这段时间内物体的位移。
解析:初始速度 u = 0(物体从静止开始)时间 t = 5s加速度 a = 2m/s²根据物理公式:位移 s = ut + 1/2at²代入已知数据:s = 0 × 5 + 1/2 × 2 × (5²) = 25m因此,在这段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为25米。
3. 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到作用力10N,求物体的加速度。
解析:质量 m = 2kg作用力 F = 10N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 = ma代入已知数据:10N = 2kg × a解得:a = 5m/s²因此,物体的加速度为5m/s²。
4. 一个质量为0.5kg的物体从2m/s的速度沿直线做匀减速运动,10秒后停下来,求物体的加速度。
解析:质量 m = 0.5kg初始速度 u = 2m/s最终速度 v = 0 (停下来)时间 t = 10s根据物理公式:v = u + at代入已知数据:0 = 2m/s + a × 10s解得:a = -0.2m/s²因此,物体的加速度为-0.2m/s²。
5. 一个物体的质量为0.2kg,受到一个作用力10N瞬间停下来,求物体的加速度。
解析:质量 m = 0.2kg作用力 F = 10N最终速度 v = 0 (停下来)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 = ma代入已知数据:10N = 0.2kg × a解得:a = 50m/s²因此,物体的加速度为50m/s²。
初二上册物理练习题答案及解析【练习题1】1. 题目:某物体的质量为2kg,速度为4m/s,求其动能。
解析:动能公式为 K = 1/2 * m * v^2,其中 K 表示动能,m 表示物体的质量,v 表示物体的速度。
将题目中给出的数值代入公式,得到 K = 1/2 * 2 * (4^2) = 16J。
答案:该物体的动能为16J。
2. 题目:某物体的质量为3kg,动能为36J,求其速度。
解析:动能公式为 K = 1/2 * m * v^2,其中 K 表示动能,m 表示物体的质量,v 表示物体的速度。
将题目中给出的数值代入公式,得到 36J = 1/2 * 3 * v^2,整理得 v^2 = 24,再开方得到v ≈ 4.9m/s。
答案:该物体的速度约为4.9m/s。
【练习题2】1. 题目:某物体以恒定速度做直线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为0N,该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少?解析: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0N时,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定义为速度变化率,由于物体速度不变,则加速度为0。
答案:物体的加速度为0。
2. 题目:某物体以恒定加速度做直线运动,速度从5m/s增加到13m/s,所用的时间是多少?解析:利用速度变化率与加速度的关系,即 v = a * t,其中 v 表示速度变化量,a 表示加速度,t 表示时间。
将题目中给出的数值代入公式,得到 (13-5) = a * t,整理得 8= a * t。
如果题目未给出加速度的数值,无法计算所用的时间。
答案:无法计算所用的时间,需要给出加速度的数值。
【练习题3】1. 题目:某物体受到30N的力,物体的质量是6kg,求物体的加速度。
解析:牛顿第二定律公式为 F = m * a,其中 F 表示力,m 表示物体的质量,a 表示加速度。
将题目中给出的数值代入公式,得到 30N = 6kg * a,整理得 a = 5m/s^2。
答案:物体的加速度为5m/s^2。
初二上册物理练习题50道1. 某物体在4秒内以恒定速度运动了20米的距离,求其速度。
答:速度为5米/秒。
2. 已知小明骑自行车从A点到B点需要20分钟,小华骑自行车从B点返回到A点需要30分钟,A点与B点的距离为5公里,求小明和小华的平均速度。
答:小明的平均速度为15公里/小时,小华的平均速度为10公里/小时。
3. 一张纸的质量为5克,将其从一个高度为10米的建筑物上自由下落,落地时的速度是多少?答:落地时的速度为14米/秒。
4. 一辆汽车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了2小时,此时汽车行驶的距离是多少?答:汽车行驶的距离为120千米。
5. 有一个质量为2千克的物体,受到一个10牛的力,求物体的加速度。
答:物体的加速度为5米/秒²。
6. 一台电梯以2米/秒的速度上升到10层需要多长时间?答:电梯上升到10层需要5秒钟。
7. 某人以10千米/小时的速度从家里到学校需要20分钟,回家需要30分钟,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答:家到学校的距离为5千米。
8. 一辆汽车以9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了3小时,此时汽车行驶的距离是多少?答:汽车行驶的距离为270千米。
9. 一颗小行星以每小时5万公里的速度接近地球,地球的引力使得小行星加速度为0.5米/秒²,求小行星在接近地球的10分钟内将前进多远?答:小行星在接近地球的10分钟内将前进为300千米。
10. 某物体以20米/秒的速度向上抛出,经过多久它开始下落?答:物体开始下落的时间为2秒。
11. 一辆汽车以每小时80千米的速度行驶了4小时,此时汽车行驶的距离是多少?答:汽车行驶的距离为320千米。
12. 一位运动员以每秒10米的速度跑步,跑了30秒后停下来,此时他跑了多远?答:运动员跑了300米。
13. 一架飞机以250米/秒的速度飞行了4小时,此时飞机飞行的距离是多少?答:飞机飞行的距离为3600000米。
14. 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行驶了2小时,此时汽车行驶的距离是多少?答:汽车行驶的距离为120千米。
初二物理上册经典练习题一、选择题1. 对于物体的重量,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重量是物体所具有的一种固有属性B. 重量是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大小C. 重量是物体的质量在重力作用下的表现D. 重量是物体所受到的斥力大小2. 下列现象中,是近似认为光沿直线传播的是:A. 炉火中的燃烧火苗B. 闪电C. 照在水中的阳光折射的光线D. 在夜间从手电筒里射出的光线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玻璃棒被摩擦后会带负电B. 金属棒被摩擦后会带正电C. 毛毡布被摩擦后会带正电D. 丝绸被摩擦后会带负电4. 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升高时,下列陈述正确的是:A. 室内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参数B. 室内温度和湿度的升高会使人感到更热C. 室内温度和湿度的升高会使气压升高D. 室内温度和湿度的升高会使声音的传播速度降低5.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导体的是:A. 铜B. 铁C. 石油D. 铝二、填空题1. 一个小球静止放在斜面上,斜面倾角为30度,斜面摩擦系数为0.2,小球所受到的摩擦力等于重力的__________。
2. 同样体积的物体A和物体B,物体A的质量是物体B的2倍,则物体A的密度是物体B的__________。
3. 一根玻璃棒和一根橡皮棒被搓后可以吸附一些小片纸屑,橡皮棒和纸屑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属于__________。
4. 在以下各选项中,光线走直线路径的条件是光线__________。
5. 将一块铁块加热使其温度升高,铁块的体积将__________。
三、解答题1. 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哪些基本的物理量?请简要描述每个物理量的定义和计量单位。
2. 请用图示的形式画出声音的传播路径,并解释声音如何在空气中传播。
3. 描绘一下水面上光的反射现象,并解释光的反射是如何发生的。
4. 状态如下:物体A的质量为100g,物体B的质量为200g,重力加速度为10m/s²,摩擦系数为0.2。
物体A和物体B分别放在一个水平桌面上,逐渐施加相等大小的水平力使其运动。
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小明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他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然后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则()A.选择玻璃板进行实验,是为了看到蜡烛A的像更清晰B.实验用到刻度尺,是为了测量研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C.小明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所成的像逐渐变小D.将光屏放到玻璃板后面蜡烛B位置上,光屏上没有像2.城市洒水车在夏天洒水时常常拖着彩虹尾巴,如图所示,这个现象形成的原因是()A.光的漫反射B.光的色散C.光的镜面反射D.光沿直线传播3.光从玻璃射向空气中,以下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B.C.D.4.小刚和小红一同完成了如下实验:把一枚硬币放在一个没有盛水的杯子底部,然后把杯子放在水平桌面上,小刚注视着硬币慢慢向远处移动,到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时停止移动。
小刚保持头部不动,此时小红缓缓地向杯中倒水,倒着、倒着,小刚又重新看到杯底的硬币。
要用作图的方法来解释这个实验现象,图中的4幅光路图中,能对上述实验现象做出正确解释的是()A.B.C.D.5.发生雷电时,雷声与闪电同时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们总先听到雷声,后看到闪电,是因为雷声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比光传播得快B.人们总先听到雷声,后看到闪电,是因为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比雷声传播得快C.人们总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雷声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比光传播得快D.人们总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比雷声传播得快6.如图是小丽从生活中收集到的一些与光现象有关的实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甲图:验钞机利用紫外线辨别钱币真伪B.乙图:黑板“反光”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现象C.丙图:雨后天边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D.丁图:小孔成像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7.在湖边游玩的人看到湖水中的鱼,下列光路图能描述这一现象的是()A.B. C.D.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小孔成像实验中,烛焰通过小孔所形成的“倒像”是实像B.一束光线与镜面夹角是40°,则反射角是40°C.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20cm,则它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40cmD.人远离平面镜,人在镜中的像变小9.如图是小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几种情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蜡烛A距玻璃板5cm,则蜡烛B距蜡烛A需5cm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B.若蜡烛A在玻璃板中的像偏低且倾斜,在右边三图中,乙图是产生该现象的原因C.若在玻璃板与B蜡烛之间放一块直径与蜡焰大小相当的圆形挡光板则仍能透过玻璃板看到A的像D.若蜡烛A远离玻璃板则蜡烛A的像将变小θ=︒从空气10.如图所示,上下表面平行的玻璃砖水平放置,一束光以与上表面夹角30射到玻璃砖上表面的A点,在A点一部分光反射,另一部分光折射,折射光线照射到玻璃砖的下表面的B点。
物理练习题推荐初二上册物理是一门实用且有趣的科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为了帮助初二学生巩固和提高他们在物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下是一些适合初二上册学生的物理练习题。
1. 力学题1.1 下图所示为一个小球从斜面上滚落的情景,请计算:(1)小球自从斜面上滚落到达地面所用的时间;(2)小球滚落的加速度。
(图略)1.2 有一个质量为1 kg的物体,受到4 N的水平拉力和5 N的竖直向下重力。
请计算:(1)物体受到的合力大小和方向;(2)物体的加速度。
2. 声学题2.1 一辆汽车以72 km/h的速度通过一处树林,司机听到的汽车引擎声音频率为425 Hz。
如果汽车静止,司机听到的汽车引擎声音频率将如何变化?2.2 声音的传播速度在空气中为约340 m/s。
铃在离你10 m的地方响起,你听到声音需要多长时间?如果你追赶铃铛,跑得每秒5 m,你能领先铃声几秒?3. 光学题3.1 图中是一个平凹透镜。
光源在焦点以外时,用物屏可以先找到实像,后找到虚像。
下列哪个是上述各操作的具体步骤?(图略)3.2 一个物体放置在玻璃平板前,你可以抬起一只手指,观察到物体的像应该在平板的哪一侧?4. 电学题4.1 一个电流表的电阻为20 Ω,满刻度电流为0.2 A。
使用这个电流表可以测量多大的电流?4.2 电压为220 V的电源通过一个电阻为500 Ω的电热丝。
请计算电热丝所消耗的功率。
以上只是初二上册物理练习题的一小部分,通过这些习题的训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应注重分析问题、运用公式和思考解决方法。
同时,老师和家长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取适合的练习题进行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物理学习的效果。
小结:物理练习题对于初二上册学生来说既是锻炼又是挑战,通过不断解答和思考习题,学生可以更好地巩固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以上推荐的习题对初二学生的物理学习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1.下列四幅图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A.真空罩中正发声的闹钟,逐渐抽出罩中空气声音减小B.敲击装水的玻璃瓶,水多的瓶子发出声音的音调高C.用两个棉球塞住耳朵也能清楚地听到音叉发声,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D.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是从“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朵”的方面着手控制噪声B解析:B【分析】(1)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的大小(或强弱)叫响度;声音振动的快慢影响声音的音调,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声音在固体中传声效果最好,液体次之,气体最差。
(4)防治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A.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逐渐抽出真空罩中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越来越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图中的瓶子,由于杯内水的体积不同,导致瓶子的振动快慢不同,水多的瓶子振动慢,发声的音调低,故B错误,符合题意;C.用棉球塞住耳朵也能听到音叉发声,说明固体可以传声,是利用骨传导,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工人戴防噪声耳罩是从人耳处来控制噪声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玻璃杯中装有适量的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细棒敲打杯子时,杯里装进水越多,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B.用细棒敲打杯子时,杯里装进水越少,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C.用嘴向杯口吹气,杯里装进水越多,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D.用嘴向杯口吹气,杯里装进水越少,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A解析:A【分析】玻璃杯中装有水,用细棒敲打杯子时,是杯子和水一起振动;用嘴向杯口吹气时,是杯子里的空气柱振动;振动物体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AB.用细棒敲打杯子时,杯子和水一起振动,杯子里装进水越多,杯子越难振动,杯子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故A正确、B错误;CD.用嘴向杯口吹气,杯子中空气柱振动,杯子里装进水越多,空气柱越小,空气柱越容易振动,空气柱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杯子里装进水越少,杯子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故C、D错误。
初二上册物理时间的练习题
一、选择题
1. 一只小鸟在12:00飞过我家的窗外,飞行速度为每小时30公里,从窗外完全消失到再次飞过窗外所需的时间是:
A) 1小时 B) 30分钟 C) 20分钟 D) 15分钟
2. 从A地到B地的距离为60公里,小明骑自行车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往返于A地和B地之间,他往返所需的时间是:
A) 2小时 B) 3小时 C) 4小时 D) 5小时
3. 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距离为90公里,那么它行驶的时间是:
A) 1.5小时 B) 2小时 C) 1小时 D) 1.5小时
二、填空题
1. 从8:00出发,以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往返于两地,小明12:00回到出发地,这段行程的来回总时间是________小时。
2. 若某物体以每秒10米的速度前进100米,需要的时间是
________秒。
三、计算题
1. 一辆自行车以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骑行,从A地到B地的距离为36公里,若骑行时间为t小时,则t的数值为多少?
2. 某球队在比赛中以平均每分钟4个球的速度得分,比赛结束时,他们的得分是120分。
比赛的总时间是多少分钟?
四、应用题
某学生家离学校的距离为10公里,他自行车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骑行去上学,若每天上学时间为1小时,那么他早上几点出发?
以上就是初二上册物理时间的练习题。
请按照题目后的要求进行答题。
祝你好运!。
初二物理上册各单元练习题第一单元:运动的基本概念和速度的计算1. 某人从家里步行到学校,全程为600米,用了15分钟。
请计算他的平均速度。
解析:平均速度 = 总距离 / 总时间平均速度 = 600米 / 15分钟答案:平均速度 = 40米/分钟2. 一辆汽车在1小时内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了多少距离?解析:距离 = 速度 ×时间距离 = 60公里/小时 × 1小时答案:距离 = 60公里3. 小明用自行车以15千米/小时的速度骑行了3小时,求他骑行的总路程。
解析:距离 = 速度 ×时间距离 = 15千米/小时 × 3小时答案:距离 = 45千米第二单元:平抛运动1. 一个小球从离地面56米的高度自由落下,求它落地所需的时间。
解析:自由落体运动的时间可以通过公式计算时间= √(2 × 距离 / 重力加速度)时间= √(2 × 56米 / 9.8米/秒²)答案:时间≈ 3.00秒(保留两位小数)2. 一架飞机在平地上以18米/秒的速度水平飞行,从飞机上向下抛一颗石子,即使不考虑阻力,求该石子以多大的速度与方向接触地面。
解析:由于飞机是以水平速度飞行,所以石子的水平速度与飞机的水平速度相等。
即,石子与地面的接触速度是18米/秒。
答案:石子以18米/秒的速度与地面接触。
第三单元:压强和浮力1. 某个物体质量为100克,占据体积为500立方厘米的空间,求该物体的密度。
解析:密度 = 质量 / 体积密度 = 100克 / 500立方厘米答案:密度 = 0.2克/立方厘米2. 一个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为6牛,放入水中后的重量为4牛,该物体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大小是多少?解析:浮力 = 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 - 物体在水中的重量浮力 = 6牛 - 4牛答案:浮力 = 2牛第四单元:光的反射和折射1. 当一束光以45度角入射到一个平面镜上时,求光的反射角度。
初二上册物理练习题人教版物理练习题一:1. 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了2小时,求汽车行驶的距离。
解析:汽车的速度为20m/s,行驶的时间为2小时,需要求行驶的距离。
距离=速度×时间距离=20m/s×2小时=40×3600=80000m=80km因此,汽车行驶的距离为80km。
2. 一个物体以10m/s的速度匀速运动了5秒,求物体运动的距离。
解析:物体的速度为10m/s,运动的时间为5秒,需要求运动的距离。
距离=速度×时间距离=10m/s×5秒=50m因此,物体运动的距离为50m。
3. 一辆自行车以6m/s的速度匀速行驶,经过15秒后速度变为12m/s,求自行车的加速度。
解析:自行车的初始速度为6m/s,经过15秒后速度变为12m/s,需要求自行车的加速度。
加速度=(终速度-初始速度)/时间加速度=(12m/s-6m/s)/15秒=6m/s/15秒=0.4m/s²因此,自行车的加速度为0.4m/s²。
物理练习题二:1. 一个物体以4m/s²的加速度匀加速运动了3秒,求物体的末速度。
解析:物体的初始速度为0m/s,加速度为4m/s²,运动的时间为3秒,需要求物体的末速度。
末速度=初始速度+加速度×时间末速度=0m/s+4m/s²×3秒=12m/s因此,物体的末速度为12m/s。
2. 一辆汽车以12m/s的速度行驶,经过4秒后速度变为8m/s,求汽车的减速度。
解析:汽车的初始速度为12m/s,经过4秒后速度变为8m/s,需要求汽车的减速度。
减速度=(初始速度-终速度)/时间减速度=(12m/s-8m/s)/4秒=4m/s/4秒=1m/s²因此,汽车的减速度为1m/s²。
3. 一个物体以5m/s的速度匀速运动了10秒,求物体运动的距离。
解析:物体的速度为5m/s,运动的时间为10秒,需要求运动的距离。
一、选择题1.一个锣鼓队正在表演。
观众们发现,每当队员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原本听到的鼓声就“消失”了。
你认为主要原因是()A.手不能传播声音B.手吸收了声波C.手使鼓面停止了振动D.手把声音反射回去C解析: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当敲击鼓时,鼓面会振动发出声音,当用手按住鼓面时,手使鼓面振动停止,所以声音就消失了。
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时降低音调B.人们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C.“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超声波能够粉碎体内“结石”,这是因为声波能传递信息B解析:BA.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时降低音量,即响度,故A错误;B.能分辨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B正确;C.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D.超声波能够粉碎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能传递能量,故D错误。
故选B。
3.生活在海边的渔民经常看见这样的情景:风和日丽,平静的海面上出现一把一把小小的“降落伞”—水母,它们在近海处悠闲自得地升降、漂游,忽然水母像受到什么命令似的,纷纷离开海岸,游向大海,不一会儿,狂风呼啸,波涛汹涌,风暴来临了,就划线部分,以下解释合理的是()A.水母接收到了次声波B.水母感受到了温度的突然变化C.水母接收到了其他海洋生物发出的信号D.水母感受到了阳光光照的变化A解析:A风暴发出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属于次声波,不在人耳听不到的范围之内,但水母等动物可以听到,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异常反应预测灾难,故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必须一看到发令枪冒烟就开始计时,如果计时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所记录的成绩与运动员的实际成绩相比,一定()A.少了0.294s B.多了0.294s C.少了0.34s D.多了0.34s A解析:A光的速度比声的速度传播的快,如果计时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所记录的成绩与运动员的实际成绩减少的时间为 100m 0.294s 340m/ss t v ==≈ 故选A 。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竞赛1.下列现象中,哪些是放热的()A.夏天, 盛冷饮的杯子外壁上出现小水珠 B.酷寒的冬季, 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C.放在盘子里的水, 过一段时间会变少 D.樟脑丸放久了会变小2.女高音和男低音中的“高”与“低”是指声音的_不一样,它主如果由声源的振动_____决定3.唐诗《浪淘沙》中有这样的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好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好似走来迎”、“是船行”所选参照物别离是()()4.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A.千克/米3 B.克/厘米3 C.千克/分米3D.吨/米35.一般一只鸡蛋和一个初中学生的质量别离约为:()A.0.5g 60mg B.5g 60g 60kg D.500g 60t6.我国古代工匠运用高超的工艺铸造出大小不同的编钟,这些钟在敲击时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这是由于不同的钟在敲击后振动的不同.乐队合奏乐曲时,咱们可以按照声音的不同来辨别不同种类的乐器7.我国民间有句谚语叫“霜前冷、雪后寒.”霜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现象而形成的;雪在熔化时需要热量.8.下面几个物理量中可以用来辨别物质种类的是:()A.质量B.密度C.体积D.温度9.小明家安装自来水管时,将一根水管截成长短不同的两段,则这两段水管()A.质量相等B.密度相等C.体积相等D.以上都不对1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将水泥路面改成有许多间隙的“海绵”沥青路面可以减弱噪声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大C.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音调就越低D.宇航员在月球上可以直接对话11.控制噪声是城市环保的主要项目之一,下列办法中不能..减弱噪声的是()A.市区内禁止机动车鸣笛B.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C.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消声器D.城市街道两旁和空地上多种草、多植树12.物态转变现象在一年四季中处处可见。
关于这些现象和发生这些现象进程中的吸、放热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春天的早晨常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要吸收热量B.夏天常常利用干冰给运输中的食物降温,这是升华现象,要放出热量C .秋季的早晨花草上会出现小露珠,这是液化现象,要吸收热量D . 初冬的早晨落叶上会出现一层白霜,这是凝华现象,要放出热量13.夏天小潇同窗从游泳池出来后,冷的直哆嗦,如图9这是因为水 ,可他却惊奇的发现,隔壁的一只小狗却热得吐出舌头,快速地喘着粗气,这是因为吐出舌头和快速喘着粗气,这样可以增大 ,而且加速了 ,从而加速了水的蒸发而带走小狗体内多余热量的原因.14.学习了物态转变后,你以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蒸发和沸腾是两种不同的物态转变现象C .在1标准大气压下,水达到100 o C 必然沸腾D .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下,用紧缩体积的方式制成的15. 物理学中经常常利用图像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则图2中能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 )A .甲丙B .甲丁C .乙丙D .乙丁16. 四位同窗别离用同一把厘米刻度尺, 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测量结果记录正确的是()A .B . 厘米C .分米D .毫米17.如图1所示,在探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 .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 .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 .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D .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18.必然质量的水全数结成冰, 它的体积和原来相较( )A .增大B .减小C .增大D .减小19.如图2,在盛水的烧杯里放有一盛水的试管,加热烧杯,使杯内水沸腾,在继续加热进程中,试管中的水()A 、不能达到沸点,因此不能沸腾B 、能达到沸点,也能够沸腾C 、能够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D 、以上几种说法都不对图2 甲 乙 丙丁图2图5 20.关于物态转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任何气体, 温度降低到足够低的时候, 都可以发生液化B .冰的温度达到0℃, 就必然熔化C .水可以在80℃时沸腾D .晶体熔化时温度升高21.按照密度公式 可知( )A .同一种物质, 密度跟质量成正比B .同一种物质, 密度跟体积成反比C .同一种物质, 质量跟体积成正比D .不同种物质, 质量必然, 体积跟密度成反比。
一、选择题1.王瑞同学水平推动地面上的物体运动,物体的v t -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 )①物体0~1s 处于静止状态 ②物体在第1~4s 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物体在4~6s 通过的路程是2.4m ④物体在0~6s 的平均速度是0.7m/s A .只有①正确 B .只有②③正确C .只有①②③正确D .①②③④都正确D 解析:D 【详解】由图像可知,物体在0~1s 内速度10m/s v =,处于静止状态,故①正确;根据图像,物体在第1~4s 内速度20.6m/s v =,做匀速直线运动,故②正确;根据图像,物体在第4~6s 内速度3 1.2m/s v =,由sv t=可得通过的路程 333 1.2m/s 2s 2.4m s v t ==⨯=故③正确;物体在第1~4s 内速度20.6m/s v =,由sv t=可得通过的路程 2220.6m/s 3s 1.8m s v t ==⨯=物体在0~6s 的总路程23 1.8m 2.4m 4.2m s s s =+=+=总时间6s t =,物体在0~6s 的平均速度4.2m 0.7m/s 6ss v t === 故④正确。
故选D 。
2.为响应“绿色出行”的号召,三个好朋友决定选择不同的低碳环保方式出行。
小刘骑电动车以18km/h 的速度平稳前进;小韩以4m/s 的速度跑步前进;小王骑自行车出行,他每分钟通过的路程为 270m 。
关于三者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刘速度最大 B .小韩速度最大C .小王速度最大D .三人速度一样大A解析:A【详解】小刘的速度为v1=18km/h=5m/s 小韩的速度为v2=4m/s小王的速度为34.5m/s 60s270mv==因为5m/s>4.5 m/s>4m/s故小刘速度最大,故选A。
3.甲、乙两个物体同时同地向东运动,它们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得出的信息正确的是()A.乙的速度越来越大B.甲通过的路程比乙长C.在第1.5s时两车相距1.5mD.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C解析:C【详解】A.由运动图像可知,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有关,无法比较二者通过的路程大小,故B错误;CD.甲乙运动的速度分别为3m/s v=甲,4m2m/s2ssvt===乙乙乙甲的速度较大,若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在第1.5s时两车相距()(2m/s1m/s) 1.5s 1.5ms v v t∆=-=-⨯=甲乙故C正确、D错误。
初二上册物理每章节练习题第一章:物质的组成一、填空题1. 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3. 物质是由原子或分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
4. 物质的分类可以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
二、选择题1. 水分子是由下列哪几种原子组成的?A. 氧原子和氮原子B. 氧原子和氢原子C. 氮原子和氢原子D. 氢原子和碳原子答案:B2. 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A. 沸水B. 空气C. 二氧化碳D. 铁丝答案:C三、解答题1. 用科学名词解释物质的定义。
答案:物质是由原子或分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
2. 举例说明物质的分类方法。
答案:物质可以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例如按照组成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按照性质可分为金属和非金属等。
第二章:运动的描述一、填空题1. **位置**是物体所在的地点。
2. **位移**是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
3. **速度**是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
二、选择题1. 小明在10分钟内跑了1000米,他的速度是多少?A. 1000 m/minB. 1000 m/hC. 100 m/minD. 100 m/h答案:C2. 物体的加速度是指物体速度的变化与以下哪个因素有关?A. 位置B. 时间C. 质量D. 体积答案:B三、解答题1. 简述位置、位移和速度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案:位置是物体所在的地点,位移是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速度是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2. 举例说明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答案:匀速直线运动指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走过相同距离,例如汽车以恒定速度匀速行驶。
变速直线运动指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走过不同距离,例如自由落体运动。
(文章长度超过1500字,继续编写下一章内容)。
初二物理上册练习题第一节:力学1. 甲、乙两个质点,它们的质量分别是2kg和3kg,由细绳相连,细绳的另一端通过滑轮固定在水平面上。
施加在甲上的拉力为15N,求甲、乙两个质点之间的张力。
2. 一个质量为0.2kg的物体以10m/s的速度从一定高度自由下落,摩擦力不计。
求物体撞击地面前所受的重力做功。
3. 有一个拉力为200N的弹簧,它的弹性系数为1200N/m。
求弹簧拉伸的长度。
4. 一个电梯以匀加速度上升,电梯内的人感到失重的最大加速度是多少?第二节:光学1. 甲、乙两个平面镜平行排列,光线入射角为30°。
求光线从甲镜反射后再经乙镜反射的角度。
2. 一根铅笔被放在竖直放置的正面与靠近墙壁的地面之间,当人站在离墙壁2m的地方向下看铅笔时,看到的图像是倒立的。
求墙壁到地面的距离。
3. 一个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物距为25cm。
求物像距离和放大率。
4. 一个光线水平入射到空气中的水面上,发生折射到水中。
光线折射角为40°,求入射角。
第三节:热学1. 一个质量为2kg的铁块,温度从100℃下降到30℃,如果铁的比热容为450J/kg℃,求铁块释放的热量。
2. 一个物体的质量为10kg,它的比热容为1200J/kg℃。
当物体的温度从20℃升高到50℃时,吸收的热量是多少?3. 一定质量的水从0℃加热到100℃,它所需的热量是多少?4. 一个物体的质量为2kg,它的比热容为2000J/kg℃。
它从15℃加热到30℃,需要多少热量?以上是初二物理上册练习题的部分问题,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如果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咨询。
八上物理经典习题及答案八上物理经典习题及答案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能量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习题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解答习题,我们可以巩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的经典习题及答案。
一、力和压力1. 一辆汽车质量为1000千克,加速度为5米/秒²,求所受的力是多少?答案: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所以力=1000千克× 5米/秒² = 5000牛顿。
2. 一个体重为600牛顿的人站在一个面积为0.5平方米的地板上,求地板对他的压力是多少?答案:压力等于力除以面积,所以压力=600牛顿÷ 0.5平方米= 1200帕斯卡。
二、机械能1. 一个物体的质量为2千克,高度为10米,求它的重力势能是多少?答案:重力势能等于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乘以高度,所以重力势能=2千克×9.8米/秒² × 10米 = 196焦耳。
2. 一个物体的质量为5千克,速度为10米/秒,求它的动能是多少?答案:动能等于质量乘以速度的平方的一半,所以动能=5千克× (10米/秒)² ÷2 = 250焦耳。
三、声音1. 一个声音的频率为1000赫兹,求它的周期是多少?答案:周期等于1除以频率,所以周期=1秒÷ 1000赫兹 = 0.001秒。
2. 光速为3×10⁸米/秒,求声速为340米/秒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答案:声音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乘以介质的折射率,所以传播速度=3×10⁸米/秒× 340米/秒= 1.02×10¹¹米/秒。
四、光学1. 一个凸透镜的焦距为20厘米,物体离镜子的距离为30厘米,求成像的位置是在凸透镜的哪一侧?答案: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时,成像位置在凸透镜的同侧,所以成像位置在凸透镜的这一侧。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竞赛
1.下列现象中,哪些是放热的()
A.夏天, 盛冷饮的杯子外壁上出现小水珠B.寒冷的冬天, 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
C.放在盘子里的水, 过一段时间会变少D.樟脑丸放久了会变小
2.女高音和男低音中的“高”与“低”是指声音的 _不一样,它主要是由声源的振动_____决定3.唐诗《浪淘沙》中有这样的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是船行”所选参照物分别是()()
4.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
A.千克/米3 B.克/厘米3 C.千克/分米3D.吨/米3
5.一般一只鸡蛋和一个初中学生的质量分别约为:()
A.0.5g 60mg B.5g 60g C.50g 60kg D.500g 60t
6.我国古代工匠运用高超的工艺铸造出大小不同的编钟,这些钟在敲击时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这是由于不同的钟在敲击后振动的不同.乐队合奏乐曲时,我们可以根据声音的不同来辨别不同种类的乐器
7.我国民间有句谚语叫“霜前冷、雪后寒.”霜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
现象而形成的;雪在熔化时需要热量.
8.下面几个物理量中可以用来鉴别物质种类的是:()
A.质量B.密度C.体积D.温度
9.小明家安装自来水管时,将一根水管截成长短不同的两段,则这两段水管()A.质量相等B.密度相等C.体积相等D.以上都不对
1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将水泥路面改成有许多空隙的“海绵”沥青路面可以减弱噪声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大C.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音调就越低D.宇航员在月球上可以直接对话
11.控制噪声是城市环保的主要项目之一,下列措施中不能
..减弱噪声的是()
A.市区内禁止机动车鸣笛B.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
C.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消声器D.城市街道两旁和空地上多种草、多植树
12.物态变化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
关于这些现象以及发生这些现象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要吸收热量
B.夏天常用干冰给运输中的食品降温,这是升华现象,要放出热量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会出现小露珠,这是液化现象,要吸收热量
D . 初冬的早晨落叶上会出现一层白霜,这是凝华现象,要放出热量
13.夏天小潇同学从游泳池出来后,冷的直哆嗦,如图9这是因为水 ,可他却惊奇的发现,旁边的一只小狗却热得吐出舌头,快速地喘着粗气,这是因为吐出舌头和快速喘着粗气,这样可以增大 ,并且加快了 ,从而加快了水的蒸发而带走小狗体内多余热量的原因.
14.学习了物态变化后,你认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蒸发和沸腾是两种不同的物态变化现象
C .在1标准大气压下,水达到100 o C 一定沸腾
D .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制成的
15. 物理学中经常用图像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则图2中能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 )
A .甲丙
B .甲丁
C .乙丙
D .乙丁
16. 四位同学分别用同一把厘米刻度尺, 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测量结果记录正确的是()
A .6.7
B .6.70 厘米
C .0.67分米
D .66.8毫米
17.如图1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 .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 .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
观察 C .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D .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18.一定质量的水全部结成冰, 它的体积和原来相比( )
A .增大
B .减小
C .增大
D .减小
19.如图2,在盛水的烧杯里放有一盛水的试管,加热烧杯,使杯内水沸
腾,在继续加热过程中,试管中的水()
A 、不能达到沸点,因此不能沸腾
B 、能达到沸点,也能够沸腾
C 、能够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
D 、以上几种说法都不对
20.关于物态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2
甲 乙 丙
丁
图2
图5
A .任何气体, 温度降低到足够低的时候, 都可以发生液化
B .冰的温度达到0℃, 就一定熔化
C .水可以在80℃时沸腾
D .晶体熔化时温度升高
21.根据密度公式 可知( )
A .同一种物质, 密度跟质量成正比
B .同一种物质, 密度跟体积成反比
C .同一种物质, 质量跟体积成正比
D .不同种物质, 质量一定, 体积跟密度成反比。
22.“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这是一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对这首诗中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 .“缥缈的雾”是汽化现象
B .“轻柔的雪”是熔化现象
C .“凝重的霜”是凝固现象
D .“晶莹的露”是液化现象
23.以下估测中最接近事实的是 ( )
A .一张课桌桌面的宽度是5m
B .某同学正常的体温是47℃
C .人步行的速度是1.2m /s
D .一个乒乓球的直径是4dm
24. 请根据图5所示楼房顶上的旗帜和两船上旗帜的飘扬情况, 判断出甲、乙两船的运动情况( )
A .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乙船可能静止
B .甲船一定向右运动,乙船一定向左运动
C .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乙船一定向左运动
D .甲船一定向右运动,乙船可能向左运动
25.老师讲课时的声音是通过
__ __传播到我们的耳朵的,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利用__ _来听声音,据说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顶在钢琴上听自己的演奏声。
2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红外线是人眼能看见的光 B .紫外线是人眼不能看见的光
C .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
D .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27.图4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28.老师讲课时的声音是通过__ __传播到我们的耳朵的,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利用____来听声音,据说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顶在钢琴上听自己的演奏声。
29. 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有三种色光适当混
图4 叉鱼时要对准看
到的鱼的下方 用放大镜鉴赏古董 看到地上不发光的物体
透过玻璃砖看到钢笔错位了 A B C D
合后能产生其它色光,这三种色光分别是 、 、 。
30.如图3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
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你听到的闹钟声音变化的情况是 _。
以上现象说明了闹钟声音
可以在____ __中传播,但不能在_ ___中传播。
31.我国民间有句谚语叫“霜前冷、雪后寒.”霜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
---------现象而形成的;雪在熔化时需要 热量. 32.一只小鸟在平静的湖面上飞过,当小鸟距水面3m 时,小鸟在湖面的“倒影”是_________
(填“实”或“虚”)像,它是由于光的________形成的,该“倒影”距小鸟__________m .
33.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某透明物质中,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是30°,那么反射角的大小是____。
当入射光线逐渐靠向法线时,折射光线将 ___。
在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中,光路是__ __的。
小刘在游泳时,他潜入水中看到岸边小李的身高将___ ___。
34.如图4体温计的量程是:__ _,分度值为:_ _,示数是_ __。
图4
35.如图1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 )
36.站在河岸上的人看见水中的鱼,其实看到的是:( )
A .鱼的虚像,比鱼的实际位置深
B .鱼的虚像,比鱼的实际位置浅
C .鱼的实像,比鱼的实际位置浅
D .鱼的实像,比鱼的实际位置深
37.人站在平面镜前,当他向平面镜走近时,发生的现象是( ) A. 像变大,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小 B. 像变大,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大
C. 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小
D. 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不变 图3
B 山在水中的倒影 A 屏幕上的手影
铅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 D
C 花瓶在平面镜中的像 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