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分子结构(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727.00 KB
- 文档页数:12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分析《DNA分子的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2节的内容,由DNA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结构的特点及制作DNA模型三部分内容构成,其中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DNA复制及基因表达过程中遵循的重要原则。
而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更是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新课标教材的内容没有直接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而是在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之前,采取讲故事的形式,以科学家沃森、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逐步呈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
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尝试构建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
通过阅读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的故事,使学生不仅能自然地了解到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还能感悟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善于利用前人的成果和与他人合作的品质。
2.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还有通过必修一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核酸的元素组成和基本单位等相关知识,这也为进入本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1.阅读教材和小组讨论,再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
2.借助教具建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熟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3.比较所画的DNA平面结构图,概述DNA分子的特性。
三、教学重点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四、教学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五、教学环节六、板书DNA的分子结构1.DNA分子双螺旋模型的构建历程2.DNA分子的结构特点3.DNA分子的特性。
DNA 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确立起来!这就意味着新的基础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把学生看成是有理想、有情感、有权利、有尊严和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教育。
这种教育观反映在教师身上,可以使学生逐渐形成本体意识、主体意识、个体意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一切以学生为本,心中装着学生,装着学生的收益和困惑,装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能力发展。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 3 章第 2 节的内容,主要包括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的探索历程、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制作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三部分。
其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DNA 结构、DNA 复制以及DNA 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遵循的重要原则。
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学生学习和理解遗传学的基础知识;DNA 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保证了DNA 具有多样性、特异性、稳定性的特征,它是学生理解生物的多样性、特异性、物种稳定性本质的物质基础。
地位上看,它是之前所学内容《核酸》《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等内容的深化,更是接下来遗传与变异核心内容《DNA 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以及选修DNA 技术》《基因工程》的基础。
因此,DNA 分子结构在高中生物以及整个生物学科领域都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内容上看,本节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有丰富的生物学史。
DNA 分子结构发现的历程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二是涉及到了学科交叉。
DNA 分子结构的发现是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学科交叉是当今学术界一大热点,因此学科交叉思想的渗透对学生具有积极意义。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注意科学史的学习”以及”学科间的联系”。
这两点在本节内容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认识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懂得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