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李煜、纳兰性德对比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世间,愁为何物,竟如绵绵江水,从古流到今,从春流到秋,赚得英雄长扼腕,赚得女儿泪湿帕,赚得世人竟白头。且不言渭水河畔、苍苍蒹葭中追寻伊人的秦国少年爱情梦的苦涩,也不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谪仙“白发三千丈,愁缘似个长”的悲愤,我们只读一读亡国之君李煜、文士之女李清照、宰相之子纳兰性德三位词人遗响后世的那些天籁之作,就足以愁煞人了。

南唐后主李煜(937-978), 24岁即位,史称南唐后主。即位时南唐已摇摇欲坠,赵匡胤新建立的大宋对南唐政权虎视眈眈眈,李煜只顾享乐,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作为一国之君,他在政治上无所为,但却是一位艺术天才。“聪颖敏慧嗜书成性,善诗文,兼通书画,更妙于音律”。① 启功也说:“一江春水向东流,命世才人踞上游。末路降王非不不幸,两篇绝调即千秋。” 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其实,李煜天性本是一位诗人,他生性率直,敏锐善感,风流多情,偏偏被命运推上了乱世君王的宝座,这是南唐的不幸,但却是诗人的大幸,正因为此,南唐很快地亡国了,但文学史上却出现了一位绝少得天才。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李煜前期的词或描写他酣歌醉舞、豪华享乐的宫廷生活,或描写他跟后妃或歌女的艳情生活,或描写缠绵的相思情意,缺乏社会内容和思想意义,带有明显的庸俗气息,格调不高,但后一类比之前二类,较少欢乐的情调和轻佻的意味,而写得惆怅曲婉、哀怨动人。如《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清平乐·别来春半》等。在饱尝了人生苦难后,他的词更不同于一般士大夫的失意愁闷之作,如《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宵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是李煜被俘之后的反思之作,不仅展示了亡国之时的悲苦情怀,而且追悔了自己当年的安逸生活,饱含着一种沉痛的悔恨之情。又如《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字字血泪,是发诸胸臆的亡国之音。末二句自问自答,以东流的一江春水来比喻愁情,写出了绵绵无尽又浩渺无边的情思,意境既阔大又深远,引起后世无数读者的共鸣和赞美。清人陈廷焯评云:“一声恸歌,如闻哀猿,呜咽缠绵,满纸血泪。”(《云韶集》卷一)无疑道出了许多人的共同感受。

李煜后期的词基本反映的是这种情绪,所以李煜词的主题乃离家丧国之恨。

继李煜之后,善写缠绵悱恻之愁情的大词家有北宋浅吟“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柳永,和低唱“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秦观,而此二位寄情秦楼楚馆,终未识得人间苦难,毫无历史的质实和沧桑感。一变宋词“过于纤弱,气格不足”之风的是光照千古的女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约1152年),出生于风雨飘摇的北宋末年,父亲李格非是名重一时的北宋文学家、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丈夫是著名金石家赵明诚,二人经常诗文唱和,夫妻恩爱异常。先是赵明诚做官常外出,于是李清照便常常一人独守空房,在相思中度过,而那思念通过李清照的笔顿时化作了千古的奇句,婉转愁肠,成为了“美丽的”闲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一剪梅》)“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凤凰台上忆吹箫》。后是党争,李格非陷狱,赵明诚病故,49岁时又经历一次婚姻的打击,她心境大变,先前的“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娇羞、活泼和调皮早已被黄梅雨似的泪水淹没,再加上国土沦丧,偏安一方的南宋小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她的愁再也不会怀着“寂寞深闺”之闲愁,而是国运衰微的知识分子的忧愁,故而李清照的词兼有闺妇之怨、身世之苦和家国之恨。李清照是继李煜之后婉约派的又一枝奇葩,清人沈德潜就曾说过:“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国家不幸诗家,赋到沧桑句便工”,如果说李煜、李清照词是由于历史的不幸,造就了一代词家的天籁之曲,那么时隔500年之后生于钟鸣鼎食之家,整日锦衣玉食的纳兰性德,那三百多首篇篇言愁,句句含恨的词作又出于何故?

纳兰性德(1655~1685年),原名成德,满洲正黄旗人,是清初康熙时期大学士明珠之长子。纳兰性德自幼天资聪颖,4岁学骑马,7岁学射箭,14岁通诗文,读书过目不忘, 17岁入太学读书,18岁考中举人,19岁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便于病中主持编纂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同时始撰写《渌水亭杂识》。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23岁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品级为三品)。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纳兰性德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备受皇帝亲信。1685年,即康熙二十四年五月忽染寒疾,帝遣御医几往视之,五月三十日卒,年仅31岁。

康熙帝将一位痴迷诗文的进士擢录为御前侍卫,似乎有些夺人所好。康熙帝的真实意图我们无法确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康熙帝对性德很是赏识。性德走后,六月初四,“梭龙战报至行在,康熙帝遣官使拊几筵,哭告之。”② 性德走了,康熙帝的心情不会不伤感而又寂寞!毕竟,这个比他只小一岁的侍卫不仅“御殿则在帝左右,扈从则给事起居”,而且在他诗兴大发之时随声唱和;在他著述之后受命译制,他的文武兼擅的才能在侍卫之中无人能比,他的空缺无人能补!而他留给世人的是三百多首句句含情,篇篇言愁的长短句,的确是天籁遗响,世间少有。“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性德的内心世界到底隐藏着一个怎样的秘密呢?无论是写羁旅生涯,塞外风光,还是写朋友情谊,写夫妻恩爱,情调皆哀怨忧伤。如“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长相思》),“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如梦令》),“拟凭尺素寄愁边,愁多书屡易,双泪落灯前”,(《临江仙》)“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采桑子》),“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临江仙》),“ 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减字木兰花》),“好天良夜酒盈樽,心自醉,愁难睡,西南月落城乌起” (《天仙子》)“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浣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