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与杭州
- 格式:docx
- 大小:16.65 KB
- 文档页数:2
白居易在杭州写的诗词
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曾任宰相,也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而闻名。
他在杭州时留下了一些以描绘西湖风光为主题的诗篇。
以下是其中一首: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是白居易描写秋天夜晚在杭州的一幅画面。
他以细腻的笔墨描绘了秋夕的宁静和凉爽,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在白居易的其他作品中,也常见他对杭州美丽山水的描写,如《秋夕》一样,他通过深情的诗句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白居易赞美杭州的古诗白居易赞美杭州的古诗1、《春题湖上》作者:白居易(唐)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2、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答客问杭州白居易为我踟蹰停酒盏,与君约略说杭州。
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唐泻绿油。
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画龙头。
所嗟水路无三百,官系何因得再游?4、西湖留别白居易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5、杭州回舫白居易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6、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白居易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棕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7、杭州春望白居易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蹋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白居易简介(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邓邽(今陕西渭南县)。
早年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地接触和了解。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
唐宪宗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制死,因上表急请严缉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
唐穆宗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曾积极兴修水利,筑堤防洪,泄引湖水,灌溉田亩千顷,成绩卓著。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改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卒,终年七十五岁。
著有七十一卷。
在文学上,他与元稹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中坚,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
白居易描写杭州的诗词1.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这描绘得多生动啊!就好像我们也能跟着白居易在月下去寻那桂子,在郡亭上悠闲地看潮起潮落。
例子:哎呀,这不就跟咱去公园赏花赏月一样惬意嘛!2.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哇,那繁花是不是真的能把人的眼睛都迷得晕乎乎的呀!想想看,就像走在一片绚烂的花海中。
例子:你说那场景得多美啊,简直就像走进了梦幻世界。
3.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这西湖的魅力得有多大呀,让白居易都舍不得走呢!例子:那西湖肯定比咱想象的还迷人,不然怎么能让大诗人如此留恋。
4.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走在湖东怎么都走不够呢,那绿杨阴下的白沙堤得多吸引人呀!例子:咱要是去了,是不是也会像白居易一样走个不停呀。
5.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画面多有活力呀,就好像那些莺和燕就在我们眼前争争抢抢的。
例子:哇,那感觉肯定特别有生机,就像春天在我们身边跳跃。
6.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这形容得多妙呀,那山好像排满了翠绿,那月就像点在波心的珠子。
例子:这简直比画还美,让人好想亲眼去看看。
7. “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
”哇,那杭州的夜晚得多热闹繁华呀,到处都是灯火和歌声。
例子:这可比咱这的夜市热闹多了吧。
8. “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
”三十里的荷花,一千株的松树,这是怎样壮观的景象呀!例子:那场面得有多震撼,真想去感受感受。
9. “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声到客舟。
”湖水增添了水色消去残雪,江潮声送到客舟,这多有意境呀!例子:这听起来就很有意境,感觉特别宁静美好。
10.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哎呀,那九月初三的夜多让人怜爱呀,露水像珍珠,月亮像弓。
例子:这形容得多形象呀,真让人浮想联翩。
我觉得白居易真的把杭州的美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对杭州充满了向往,真想去亲身体验一下那些诗词中的美好景象。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的诗歌
白居易于唐代中期担任过杭州刺史一职,他在此期间创作了一系列描写杭州美景的诗歌。
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诗作:
1. 《杭州诗》:诗中描绘了西湖的美景,歌颂了杭州的山水胜景和丰饶的土地。
2. 《别杭州诗》:这首诗描绘了白居易离开杭州的悲伤心情,抒发了对杭州幽美环境的思念之情。
3. 《题灵隐寺月照金竹院》:诗中描写了灵隐寺和其中的金竹院,在月明之下,寺庙和竹林显得尤为幽静美丽。
4. 《寄杭州诸公》:此诗是白居易向杭州官员们寄来的一首赠诗,诗中表达了对杭州的热爱和期望。
这些诗作都展现了白居易对杭州的热爱和对自然山水的赞美,同时也抒发了他在杭州任职期间的情感和感受。
这些诗作以其清新婉约的风格和精准的描写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白居易答客问杭州译文
白居易《答客问杭州》的原文如下:
“为我踟蹰停酒盏,与君约略说杭州。
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唐泻绿油。
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画龙头。
所嗟水路无三百,官系何因得再游?”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我踌躇着停住了饮酒,与你简要地说说杭州的景致。
山的名字是天竺,山上堆积着青翠的竹子,湖的名字是钱唐,湖水流淌着绿色的油。
大房屋的檐下多挂着雁嘴形状的装饰,小船的船头也绘有龙的形象。
唉叹这水路不及三百里,官府的束缚何时才能再次游览。
”。
白居易写杭州的诗歌
嘿,你知道吗,白居易那可是超级厉害的大诗人呀!他写了好多关
于杭州的诗歌呢!就像他的,“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
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哇,读起来是不是感觉自己就像
走在那美丽的湖边呀!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们一起去西湖边玩。
我们就聊起了白居易,我说:“白居易写杭州的诗可真美啊!”朋友马上接话:“可不是嘛,他
把杭州写得那么生动,感觉那景色就在眼前似的。
”另一个朋友也说:“对呀对呀,就像他写的‘乱花渐欲迷人眼’,真的能想象到那繁花盛开
的样子。
”
还有那首,“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
如蓝。
能不忆江南?”这写得也太绝了吧!这简直就是把江南的美刻在
了诗句里呀!这就好像是一个画家,用他的笔把江南的美一笔一笔地
画了出来。
白居易为啥能把杭州写得这么好呢?我想啊,那是因为他真的热爱
这片土地,他用心去感受了这里的一切。
他看到了西湖的美,感受到
了杭州的独特魅力,所以才能写出这么动人的诗歌。
我觉得白居易写杭州的诗歌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们这些后人能透
过它看到古代杭州的美丽景色。
这些诗歌是多么珍贵的财富啊,它们
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杭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我们真应该好好感谢白居易,是他让我们能领略到杭州曾经的风采!。
白居易在杭州发生的故事自从大诗人白居易来到了杭州以后,对西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天晚上,他趁着月光,独自一个人沿着西湖散步。
他欣赏着优美的景色,深深陶醉其中,连回家的路都忘了,只好让丫环在这里等他。
第二天早上,白居易醒来了,向窗外望去,不禁感叹道:“啊!真美啊!这里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下一次要和苏东坡一起再来,在此留宿一夜。
”当他穿戴整齐出门时,忽然想起今天还有要事要办,连忙回去把丫环叫了进来,叫她赶紧准备马车。
丫环疑惑不解地问:“相爷,我们要出去吗?”白居易说:“你去帮我买一些茶叶、糕点,再买两匹绸缎,顺便打听一下这附近最热闹的集市在什么地方。
”他们没走多远就看见了许多人都在田地里忙活,一位老伯对一个中年人说:“今年,我们的粮食丰收了,但是卖完了这批粮食以后,我们又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
所以我决定开辟一条新的运输路线,来把农副产品换成银两。
那个中年人听完,哈哈大笑,拍着胸脯保证地说:“放心吧!老伯,交给我了。
我保证三天内就把你的货物都运完,到时候我们就能买到便宜的东西了。
”老伯说:“那太谢谢你了,中年人。
我先走了,以后有事就来找我。
”“没问题,你慢走。
”中年人骑上马离开了,临走前,还不忘吩咐管家替他多装一些粮食。
接着,中年人继续往前走,来到了一条小河边,正巧碰见白居易。
“嘿,白兄,又来旅游啊!这次可得看紧了,别被有钱人给骗了!”“大哥,你多虑了,我知道该怎么做。
”过了一会儿,他们来到了杭州城最大的街市,白居易顿时惊呆了:市场上摆满了各种商品,真是琳琅满目啊!走着走着,忽然看见一个老婆婆,跪在地上,用手捧着自己的脸蛋,哭喊道:“哎呀!我的女儿啊,你快回来吧!我每天都为你担忧,但你却……啊!原来你在这里!”中年人急忙跑过去,对老婆婆说:“娘,您不必伤心,我这就把您女儿接回来。
”不一会儿,白居易看见老婆婆和中年人站在一起,身旁跟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
“娘,您在说什么呢?我怎么一句也听不懂?”“是啊,我是说今天不是你要办喜事吗?”“我……我结婚啦!”“真的吗?恭喜你,你是最幸福的人。
白居易在杭州为官的故事从汉朝至光绪年间,白居易在杭州担任官员正式开始,而他在此期间留下的传世故事也将这一时期划分为不同的段落。
一、入仕一千三百多年前,白居易以他高明的才智成为官,第一次进仕即为秦州太守,之后他又先后历任过洞庭宰相、军机大臣等职,并在杭州担任官职,如军机大臣、宣抚使。
在杭州,白居易极具公知之明,在议政上更是以唯学术致官,他精心管理地方事务,把持地方官吏,虚心对公,选聘优秀人材,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收入,改善地方社会现状。
二、精心管理地方事务白居易在杭州任官期间,他精心管理地方事务,开启了一条“唯学术致官”的道路:维护民生,恢复生产,巩固国力,发展政务。
首先,白居易布下特设的“九府”,布政之法,建治之策,将传统的九府事项改革起来,并加强与其他省份的联系,从政绩上获得极大的成就。
此外,白居易更在全国稳定时期内,注重文物保护和发展,尤其在新建了多处文化古迹,如杭州西湖。
其中,白居易不仅改变了西湖的景象,而且贴心的改善了西湖流域的景观,除此之外,他还用诗歌描绘了西湖的美景,赞美了西湖的景色,把西湖的美景一再画上历史的烙印,被称作“西子惜陆”。
三、联系全国白居易在杭州建治期间,他与其他省份的联系也极其密切,他不仅及时到访全国各地,而且也敦促宣抚使保持和维护密切的联系。
白居易曾四次出使江南,并长住于河南,以面谈、实地考察等形式,及时地获悉了江南的地理、人文、农业及社会经济等情况,及时把江南的有关情况及时传回杭州,指导河南的政事。
四、改善社会现状白居易在杭州任职期间,他也不断虚心对公,多方面改善地方社会现状:把持地方官吏,斥责贪污、废政,认真听取老百姓的意见,并且以唯学术致官,发展社会经济,提高民生福祉。
例如,白居易曾于五月六日,开启实施《宣抚发养使政策》,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地方官吏,他还设立了学校,普及教育,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五、被人民爱戴由此可见,白居易的杭州担任官职的故事,正是当时民间流传的英雄情结,他以至诚的敬业精神、恪守公德,赢得了江湖人士的爱戴,也激发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活动。
白居易在杭州的故事千里赴任而来,迎接白居易的不是轻歌曼舞的升平景象,而是连续干旱,百姓叫苦连天。
辅佐的官员告知:吴山脚下有一口乌龙井也叫黑龙潭,相传此井深浅莫测,遇大旱不干竭。
天晴,则潭水清澈,遇有雨,提前一天水变黑,相传潭下住着黑龙,是否请它出来播雨?千里赴任而来,迎接白居易的不是轻歌曼舞的升平景象,而是连续干旱,百姓叫苦连天。
辅佐的官员告知:吴山脚下有一口乌龙井也叫黑龙潭,相传此井深浅莫测,遇大旱不干竭。
天晴,则潭水清澈,遇有雨,提前一天水变黑,相传潭下住着黑龙,是否请它出来播雨?为民祈雨,份内之事。
白居易大笔一挥,写就《祭龙文》:“维长庆三年,岁次祭卯八月,癸未朔二日甲申,朝议大夫使持节杭州诸军事,守杭州刺史,上柱国白居易率僚吏荐香火拜告于北方黑龙,惟龙其色玄,其位坎,其神壬癸,与水通灵。
昨者历祷四方,寂然无应,今故虔诚洁意,改命於黑龙。
龙无水,欲何依?神无灵,将恐竭。
泽能救物,我实有望於龙;物不自神,龙岂无求於我?若三日之内,一雨滂沱,是龙之灵,亦人之幸,礼无不报。
神其听之,急急如律令。
”率僚吏荐香火拜告黑龙,请三日之内下场大雨,不然的话,人有求于神,神也会有求于人,人与神休戚与共,同耻同荣。
白居易还要求“急急如律令”,民间有说法:有个人叫律令,他跑步特别快,当时被称为飞人。
也正是因为他善奔跑,所以在他死后,雷公收其为手下小鬼。
“急急如律令”就出于白居易的祭文,可见他盼雨解干旱之心的焦急。
不知道祈雨之后,乌龙有否播雨?但是,解决干旱问题,白居易还是走了下层路线,倾听民声,寻找解决的办法,当然还听到了有些“贪吏”借“龙神”让巫婆作法骗取钱财的事。
为了解决群众吃水问题,白居易发动和组织群众,重新浚治了唐朝大历年间杭州刺史李泌在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的六口井:相国井、西井、金牛池、方井、小方井和白龟池,用竹管为暗渠,引西湖水入城,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条件。
有关农田灌溉问题,白居易听到,也看到了农田遭旱灾,而官吏们却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的诗歌
【实用版】
目录
1.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的背景和经历
2.白居易在杭州创作的诗歌及其特点
3.白居易诗歌对后世的影响和价值
正文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在任杭州刺史期间,创作了许多描绘杭州美景、表达自己政治理念的诗歌。
白居易在杭州的经历和创作背景,以及他的诗歌创作特点和后世影响,都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正值唐朝中期,社会繁荣,文化昌盛。
然而,这个时期也是唐朝政治动荡、经济危机的时期。
白居易作为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修养的文人,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关注。
他在杭州的任期内,积极推行政治改革,提倡文化教育,致力于改善民生,得到了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在杭州,白居易创作了许多描绘当地美景的诗歌,如《钱塘湖春行》、《苏堤春晓》等。
这些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白居易对政治理想和人生理想的追求。
白居易的诗歌以通俗易懂、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著称,他的诗歌风格直接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唐宋诗词的发展。
白居易在杭州创作的诗歌,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而且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白居易的诗歌,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同时也为后世的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总之,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期间的诗歌创作,是他文学成就的重要组
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居易在杭州的为政与诗歌创作“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寺⽉中寻桂⼦,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更重游?”这⾸《忆江南》是⽩居易六⼗七岁在洛阳回忆年轻时在苏杭⼀带⽣活、做官的三⾸组诗之⼀,虽然他⼀⽣漂泊,宦海浮沉,但在他的⼼中,对江南特别是他⽣活过的杭州,总有着⼀份割不断的情愫。
他还有⼀⾸《忆江南》更为脍炙⼈⼝:“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出江花红胜⽕,春来江⽔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杭州⼀⽩居易与杭州的结缘始于少年时期。
他的⽗亲⽩季庚曾任过浙江萧⼭县尉,我们知道今天的萧⼭是杭州的⼀个区,离杭州不远,所以⽩季庚将少年⽩居易送到杭州,在这⾥断断续续住了七年之久。
作为⼀个⼭西⼈,从北⽅来到风光秀丽的江南,⽩居易对这⾥的⼀景⼀物都充满了好奇。
江南的好⼭好⽔与西北地区完全不同,这⾥⼈⽂荟萃,⽂风浓厚,连刺史房孺复都是浑⾝散发⽂艺细胞的诗⼈,经常与⼀般⽂友放情⼭⽔之间,诗酒唱和。
⽩居易虽然年轻,但因为是官宦之后,算是圈内⼈⼠,所以也有幸被邀请过⼏次。
特别是有⼀次苏州刺史、⼤诗⼈韦应物也欣然与会,他的⽂才和潇洒的举⽌让⽩居易羡慕不已。
因此,有朝⼀⽇成为像韦应物和房孺复这样满腹才华、在秀美的苏杭做官,成为了少年⽩居易的理想。
他后来回忆这段时光时说:“以当时⼼⾔,异⽇苏杭苟获⼀郡,⾜矣”。
也就是说,从少年时起,⽩居易就和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居易⼆⽼天爷还是很眷顾⽩居易的。
长庆⼆年七⽉,⽩居易实现了少年时的梦想,如愿以偿成为杭州刺史。
这⼀年的⽩居易刚好五⼗岁。
前⼀年的他,刚被授予朝散⼤夫之职,达到了着绯服上朝的标准,进⼊了中⾼级官员序列。
可是在第⼆年,刚转为中书舍⼈的⽩居易上书议论军事不当,虽然没有受到贬谪,但在当年七⽉便被任命为杭州刺史,离开了国家政治权⼒的中⼼。
虽然⽤品秩上来说,担任杭州刺史不算是贬官,但被踢出朝堂是不争的事实。
政治上的不如意,让⽩居易意识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他在《邓州路上作》中写道:“不归渭北村,⼜作江南客。
白居易和杭州8.《白居易和杭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照片,读背白居易描写杭州的诗句,感受杭州的美。
2.通过收集资料,听介绍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他为杭州所做的贡献。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收集有关白居易的资料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1.谈话引入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指名说一说)老师去过很多地方,觉得最美的还是杭州西湖。
2.欣赏杭州的图片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些照片,你知道这是哪儿吗?(边看照片边听老师介绍)3.揭示课题《白居易和杭州》杭州这么美,每天都吸引着很多国内外的客人来游玩,购物,被称为人间天堂。
你知道吗?杭州有今天,离不开一个人——白居易。
(出示课题,读题)4.简介作者生平。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通过谈话,欣赏照片,让学生感受到杭州的美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了解白居易和杭州的关系1.简单介绍白居易和杭州的关系白居易十一、二岁时曾跟父亲来过杭州,对杭州美丽的山水印象深刻。
一直希望能在杭州生活,后来发放到杭州,也算满足了他的心愿。
白居易的晚年是在洛阳度过的,但仍怀念西湖,牵挂杭州。
66岁那年,他写下了著名的《忆江南》。
2.学习诗歌《忆江南》(设计意图:通过了解白居易和杭州的关系后,再来学习《忆江南》这首词,更能感受作者对杭州的依恋和怀念。
)三、白居易为杭州所做的贡献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相当于现在的市长)前后三年,实际仅20月,但却尽他所能,为杭州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
1.白居易为杭州所做的贡献(资料展示,配合讲解)①力排众议,筑堤保湖,兴修水利,引湖水灌溉农田。
②疏浚六井,便民饮水,安居乐业。
③设立浚湖基金,为后来官员立下规范。
④开创湖山新貌,确立“西湖”之名。
⑤留下了大量赞美西湖山水的好诗,使西湖声名远扬。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展示,教师讲解,使孩子们对白居易的功绩有了更客观的了解。
)2.杭州百姓对白居易的感激①白堤的命名②白居易离开杭州,老百姓夹道相送③雕塑纪念3.学习诗歌《别州民》,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对白居易的为人处世有了一定的了解,再来学习这首诗,更能反映白居易为人的谦虚。
白居易与杭州
白居易少年时,曾随父避乱越中,广游江南,尤其钟情于苏杭。
年过半百时得以出任杭州刺史,后又任苏州刺史,算是圆了平生心愿——“异日苛获苏杭一郡足矣”。
不仅一郡,而且是两郡皆得,天堂(苏杭)圆满,可谓失意中的得意。
白居易于长庆二年(822)十月赴任杭州刺史(即州最高长官),前后三年,实际时间仅20个月。
在这不算长的时间里,白公却为杭州做了多件大事,对杭州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力排众议,筑堤保湖,兴修水利,引湖水灌溉农田。
白居易所筑之堤并非今之白堤。
今之白堤东起断桥,西至平湖秋月,早在白居易之前已有,当时名白沙堤,或沙堤。
但不知此堤为谁所筑,何时所筑。
即使在白居易那个时候,也已是迷案了:“谁开湖西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白诗自注云:孤山寺路(即白沙堤)在湖中,草绿时望如裙腰,旧志云不知所从始。
白居易在诗中屡次提及白堤,如“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头”等。
那么,白公所筑之堤在何处呢?说法不一。
或曰在钱塘门北,由石函桥北至余杭门(即武林门)。
或曰在钱塘门外即今日松木场到武林门外。
《古西湖白公堤堤址新识》云:在钱塘门外,自东往西,经昭庆寺前,直至宝石山麓与白堤的东端相交接处。
新《西湖志》曰:在今宝石山麓至湖畔居一线。
我以为都不能作为确论。
不过有一点是基本一致的,即白公堤的一端在钱塘门外,想必不会离钱塘门太远,也就是应在今天的六公园(或湖畔居)附近。
后人虽知有白公堤,但由于它湮灭已久。
而人们又怀念白公这位好“市长”,于是有意无意地把白堤附会成了白公堤。
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白公堤的建筑,把西湖一分为二,堤内是上湖,堤外为下湖;上湖蓄水,并建水闸,需要时放水,“渐次以达下湖”。
这样既可防洪水淹没湖下农田,又可以蓄水,酌情泄流,灌溉农田,同时开拓了水上交通运输之便,利莫大也。
但当初白公筑堤时曾遭遇很大阻力。
好在白公早已经过认真的调研,胸有成竹,一一据理据实反驳,终使治湖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2、疏浚六井,便民饮水,安居乐业。
早在白居易之前数十年,李泌(722—789)出任杭州刺史时,就已开治六井,解决了杭州居民的饮水难题。
杭州为江海故地,当时仍距海极近,地下水咸苦不能饮,居民惟有近山处凿井方得淡水,但远不够用。
李泌利用一种有别于一般挖井手段的特殊方法开六井,以引西湖之水入城,供居民饮用。
六井为:相国井、西井、方井(即眼井)、金牛井、白龟井和小方井(即六井)。
相国井遗迹犹存,即在今井亭桥西天香楼侧。
早时井上有亭,乃为纪念李泌而筑(李泌后为相国,故曰“相国井”)。
而附近有一桥,便因井亭而命名为“井亭桥”了。
如今井尚在,亭却没了,桥亦不见,只留下“井亭桥”之地名。
李泌开井40余年以后,有的井已经淤塞,饮水又成了问题。
白居易在筑堤捍湖的同时,重新疏浚六井,以改善居民饮水。
虽然只是重新疏浚,但也功不可没,体现了他“出任为官,重在救民济世”的思想,并与其捍湖浚湖的工程相配套,大大有利于杭州市民之生活。
3、设立浚湖基金,为后来官员立下规范。
白居易不仅自己任上亲力亲为,筑堤捍湖,疏井浚湖,而且在他回京离杭时,将自己俸禄的大部分留存官库,作为疏浚西湖的固定基金。
用去多少,由继任者补足原数。
嗣后沿袭成为一种制度,持续50年之久。
这种规范对西湖的长治久安是很有益处的。
即使这种制度后来作废了,但对后来为官者仍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和警示作用。